Pages

Pages

Monday, March 31, 2014

【靜思妙蓮華】了悟四諦勤修福德 2013年7月12日 第86集



靜思晨語-靜思妙蓮華第086集
(法華經·序品第一)
標題:了悟四諦 勤修福德
20130712

◎修學一切因緣,其人本具福德,曾種善根福田,至今因
緣成熟時,遂志求解脫生死之勝法。

◎「梵音深妙 令人樂聞 各於世界 講說正法」《法華
經序品第一》

◎「若人遭苦 厭老病死 為說涅槃 盡諸苦際」《法華
經序品第一》

********************************************

我們「修學一切因緣,其人本具福德,曾種善根福田,
至今因緣成熟時,遂志求解脫生死之勝法」。

也就是要跟大家說,我們上面也說過了,佛陀「梵音深
妙令人樂聞,各於世界講說正法」。這就是說佛陀他在
人間說法,他就是用他的音聲,佛法必定要從講說中、
聽聞中而所得,要有講的人、要有聽的人,講和聽的人
彼此之間一定要有因、有緣。所以,佛陀要講說正法,
他必定要用種種因緣,隨眾生的根機來說法。所以,佛
陀以慈悲為因,以眾生之所樂欲為緣。

所以我們開始要學佛,我們要注重因、緣。因,我們要
先學大慈悲,我們才能夠發揮了智慧,隨眾生緣,所以
智慧才能夠觀機逗教。我們若是對機的人,其人本具福
德,有了福德的因緣,遇到法馬上就開悟,這也是有修
福的人。不過,修福德,就要累積很長久的時間,不是
只有一生一世,也不是短時間,這樣就能夠具足福德。
福德必定要累積,修福就是要不斷付出。布施、修福這
是修智慧;智慧就是德,叫做福德。

我們在付出,到底我們的心還有其他的雜念嗎?雜念就
是,付出就想要求功德,或者是付出就一直想要得到人
家的讚歎。這都是在造福中又帶雜念,這樣有福就無德
了。因為,雜念在裡面,慧與定就沒有了。所以我們在
付出,心無雜念,這樣付出的同時就有德,這叫做福德


我們必定要植慧根的福田,要不斷耕種。不只是曾經「
這樣做」,這個福田是要不斷耕作,不只是造福,還要
慧根,智慧的根要深,所以這叫做「慧根福田」。所以
,常常跟大家說:付出無所求。不只是付出無所求,同
時要抱著感恩。感恩心,這就是慧根,付出無所求這叫
做慧根的福田,叫做福慧雙修。若能這樣,時時、時時
,長久的時間,這樣直到因緣成熟。

記得吧!因就是慈悲,緣是所好樂。我們要有慈悲,我
們要有好樂不斷地付出,要培養這個習慣。不是說,好
樂就是一直想要求而已,好樂就是要付出。所以,眾生
要有這個福德的因緣。佛陀有這個慈悲的心,所以佛陀
的悲心,不斷來回人間,在娑婆世界。這就是佛陀他心
懷這個悲,慈悲的心,所以這就是佛陀他的本懷。

所以暢演本懷,佛陀他的心就是不捨眾生,希望眾生人
人得離苦,希望眾生能夠回歸本源的佛性。這就是佛陀
他內心所隱藏著這個妙法,要來向眾生、向人人來宣說


我們人人必定要先具有好樂佛法;好樂佛法,心要先清
淨,才能接受大法。所以佛因、眾生緣,必定要具足。
佛陀講說,他用種種因緣來譬喻,無非就是要將佛法照
明出去,我們眾生人人既然要學佛,我們要趕快志求解
脫生死的勝法。

我們學佛不是要求天福,也不是要求人間福,才來布施
、付出,不是。我們真正要學的佛,就是我們的心性回
歸本源。這一點請大家真的要用心。不是只聽經,了解
了,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在諸惡莫作中,心要不起煩惱,這才是真正清淨。去掉
無明,諸惡莫作,我們要練到這樣的程度。眾善奉行,
就是在行善的時候真的要心無所求,這樣才能夠很清淨
。這才是叫做真實法。

過去佛陀講阿含,說方便法,也是同樣勸人為善,勸人
莫做惡,這也是佛陀的教法。就說:你們若作惡會受因
果的報應。大家聽了會怕,不敢做。但是現在就要跟大
家說:諸惡莫作,不起煩惱。這就又不同了。眾善奉行
無所求,才能斷生死,才能真正證到佛的境界,雖然不
斷於人間來回,卻是心境處於靜寂清澄。不管人世間有
什麼樣的惡濁,來到人間泰然安穩,就是守志奉道,這
個道心絕對不受世間惡濁所污染,這樣才能來去自如、
斷生死。這是諸佛菩薩他們的心靈境界。

聽經真的是要很用心去聽,要不然《法華經》所說的,
和其它過去的講經,哪有什麼樣的差別呢?差別就在這
裡——有污染、有所求,和無污染、無所求,這樣不同。
有污染,當然因緣果報,將來為善得天福
,受天人福,這就是有所求,這也是因緣果報。無所求
,也就是不受人間惡濁所污染,所以很清淨,這就是佛
的境界。大家要很用心!

再來說,「若人遭苦 厭老病死 為說涅槃 盡諸苦際
」。

這段文也就是要說,佛為聲聞說四諦法。回歸在佛陀開
始說法的起頭,也是一樣應眾生的緣。大家了解了,阿
若憍陳如等五比丘,這五個人隨著佛陀修行,他們有所
求,不知道那個苦因的根源在哪裡,他們無法斷除苦,
所以佛陀成佛之後,第一個考慮想度的就是這五個人。
所以開始初轉法輪,就是要跟大家說「苦」。

「苦」的道理,這也是真實法,但是苦、集、滅、道,
開始在解說的時候,果然五個人根機就不整齊,開頭第
一個能夠開悟的就是阿若憍陳如,了解佛陀所說人間苦
難的道理——苦難是來自於集種種的因緣,從起心動念開
始,身體行為動作,人與人之間互相因緣結合,造了種
種的業,所以這個業不斷累積,就有這個因緣果報。

知道了,有這個因緣果報,該怎麼辦?那就是要求滅苦
的道理。要怎麼樣能夠滅苦呢?要怎麼樣能夠將人與人
之間這種恩、怨、仇、恨,怎麼樣去解除掉呢?就要修
行於道(八正道)。這條路應該怎麼走,走了這條路,
可以到達安全、通達的境界,智慧可以開啟、可以了解
。但是,在這條道路上走,要安安全全平坦到達,那就
是菩提道,就是覺悟的道路。所以這覺悟的道路才能夠
一方面往前精進,一方面了解之後不再結惡緣。過去的
惡緣怎樣來承受,受了之後才能滅,向前精進,不再結
惡緣。這樣將這個苦、集、滅、道能夠了解。

阿若憍陳如了解了,其他人呢?一知半解,不很透徹,
不很清楚。佛陀二轉,另外還有人不了解,再一次(三
轉),所以佛陀為五個人,四諦法要講三次,這叫做三
轉四諦法輪。五個人,讓佛陀講三次,可見眾生樂欲的
緣,就是說他的心境所要追求的,就已經很不整齊,何
況天下間這麼多的眾生,佛陀在說阿含就要用種種來譬
喻,這種的方便法。

我們若能夠體會到,三轉四諦法輪,為五個人必須說三
次,你們想,佛陀要為這麼多人說話,當然他就要用種
種世間的形象來譬喻。

就像佛陀在說,有一個女人,孩子還小,病了,求醫無
門。死了之後,她抱著她的孩子來求佛:我到底要怎樣
讓我的孩子復活?佛陀就說:妳趕快去找,沒有死過人
的人家,去向他乞討芥菜籽。

芥菜籽在印度是很普遍,所以這位母親覺得要找芥菜籽
很容易,她一天的時間,家家戶戶去乞討,家家戶戶都
有芥菜籽。再問他們:「你家裡曾經死過人嗎?」「我
們的祖先,我們的父母、祖父、曾祖父,他們已經不在
了,怎麼會沒有?」「那不行。」所以一整天的時間,
家家戶戶還是乞討不到芥菜籽。

回到佛陀的面前,非常的累了,對佛陀說:「家家戶戶
都有芥菜籽,但是家家戶戶,他們家都有死過人。」佛
陀就問:「他們家家戶戶死過的人,年齡都多大?」「
聽說,不只是他們的長輩,有些年老者的晚輩也沒了。
」佛陀就說:「對啊!死是不分年齡,人生自然的法則
,生死沒有辦法,這是很自然的事情,所以說人生是苦
。」這個女人覺悟了。

這個故事,讓這個女人的心靈得救了。將這個故事,以
後還有哪裡某人又有苦難時,佛陀能夠將甲的故事向乙
來說,這也是叫做法。種種因緣,要用種種譬喻,這就
是眾生根機不同,佛陀的對機也是不同。這都是佛陀慈
悲,對眾生的根機。

所以,「若人遭苦 厭老病死 為說涅槃 盡諸苦際」
。這必定要用四諦法來為他們開導之後,知道人生是苦
;知道苦之後能厭苦,要懂得厭苦。

常常聽,人生怎麼會這樣,看到這麼多人在世間,真的
是一個家庭受盡了愛別離苦、生老病死苦⋯⋯,再怎麼樣
的人生,都不離開八苦啊!只要有緣、有眷屬就有苦,
其他的就更不必說了。我們要如何斷除這個苦呢?能夠
不生貪、瞋、癡,這些煩惱我們若都不產生出來,這樣
就能夠到涅槃的境界。

所以佛陀就說,要脫離了這種的環境,你才能心清淨。
我們修行的目標就是要這樣,能夠到達不生不滅。不生
不滅,剛才說過,佛陀來人間,來來回回,在他的佛性
就是不生不滅。雖然現相在人間,同樣在這個五濁的惡
世,但是在他的內心還是靜寂清澄,不受這個惡濁的世
間所影響,不受染著。他的目標就是為了要救濟苦難的
眾生。

但是大家要記住,過去所說的,要怎麼樣誘引眾生所樂
欲:你做好事會生天堂、生人間享福等等。到現在就是
:你應該要去行菩薩道,無所著、清淨心行菩薩道。真
實法與方便法不同的地方是在這裡,所以請大家用心體
會這個法裡面的精髓。請人人要多用心。

(人間菩提) 20140331 除病救苦‧微笑人生 Keeping Our Hearts Calm for a Peaceful Society



除病救苦‧微笑人生 
Keeping Our Hearts Calm for a Peaceful Society 

醫王治療罕見病 
四弘誓願恆守持 
夫唱婦隨行大道 
微笑人生心祥和 

人間菩薩高雄慈濟志工張德煊,參與慈濟二十多年,投身醫療志工,30號往生,許下心願­,要生生世世作慈濟人,為後代留下典範。奉獻良能,花蓮慈濟醫院為新進醫師,舉辦合心­共識營,期待大醫王,在專業中,融入慈濟人文,以慈悲心救拔病苦。證嚴上人在今天(3­/31)的志工早會開示,生命都在呼吸間,能得到人間生命的價值,實在是要好好的把自­己的潛能奉獻出來,開過生命的廣度與深度。 

把握假期,花蓮慈濟醫院醫師,回到靜思精舍,參與「合心共識營」。資深醫師傳承經驗,­也期待新進醫師,立定初發心,秉持專業與慈悲,救拔病苦。 

佛心師志,奉獻良能。高雄慈濟志工張德煊,參與慈濟20多年,每個月兩個星期投入醫療­志工。人生無常,30號因為肺腺癌往生,享壽82歲,但菩薩身影,已經為後代立下典範­。 

人間菩薩,自度度他,為了利益眾生,無私付出。圓滿一生,了無罣礙,只願將這份大愛繼­續傳遞下去。

Sunday, March 30, 2014

【靜思妙蓮華】回歸本源清淨心 2013年7月11日 第85集



靜思晨語-靜思妙蓮華第085集
(法華經·序品第一)
標題:回歸本源清淨心
20130711

◎學佛者,行菩薩道,皆為出世之聖人,佛為諸聖之典範


◎佛德浩瀚,慈澤萬物,柔軟妙語,能斷眾生一切疑惑,
使之由凡入聖。

◎「又睹諸佛 聖主師子 演說經典 微妙第一 其聲清
淨 出柔軟音 教諸菩薩 無數億萬」《法華經序品第
一》

◎「梵音深妙 令人樂聞 各於世界 講說正法 種種因
緣 以無量喻 照明佛法 開悟眾生」《法華經序品第
一》

********************************************

我們學佛者行菩薩道必定要用精進心。學佛乃是出世的
大事,我們要知道,眾生在六道中不得脫離,受盡了很
多的折磨。佛陀來人間,無非就是要讓人人能了解,一
念心動就輪轉六道中,要脫離六道輪迴唯有一條道路,
這條道路就是菩薩道。行菩薩道是我們人人本來具有清
淨的佛性,所以佛陀說盡萬法無非就是為了一項,指引
我們回歸本源這念心。

尤其是在《法華經》,佛陀開始從讓人人了解,我們這
念心,我們能夠發揮了無限量的力量,所以他指引我們
行菩薩道,指引我們行菩薩道就是希望人人能成佛。但
是,成佛說起來又是這麼簡單,又是這麼不容易!所以
佛陀就要為發心身體力行的人來授記。授記是一種約定—
—你若是能夠這麼努力,你將來絕對有成佛的可能。這就
是佛陀對弟子,要讓他生起一分的信心。

像舍利弗等等,這一群佛的弟子,佛陀要為他們授記,
他們將來也能成佛。佛陀對每一個弟子都有這樣的預言
、這樣的約定。所以說起來,在那個當中聽佛說法的這
些人,也是已經快要接近佛的心,所以皆為出世之聖人
。因為那個場合,除了這些聲聞弟子以外,還有菩薩、
有法身的菩薩。

法身菩薩,就像彌勒、文殊等等這樣的菩薩,已經受佛
授記過了,也有將來要成佛的,也有已成佛,甚至教導
過弟子已成佛,這叫做法身菩薩。就是前回跟大家說過
的,來輔助釋迦佛教化娑婆世界的這些菩薩。這是顯跡
菩薩,這些也是聖人。所以有過去已經成佛的,有將於
未來要成佛的,還有預聖位,預定要入聖位的人,所以
這些都是出世聖人。

尤其是佛陀,佛為諸聖之典範。既然現在娑婆世界這個
時候,釋迦佛就是娑婆世界的教主,所以佛就是諸聖之
典範。現在的佛弟子也就是看佛的修行,向佛看齊,就
是學佛。

◎學佛者,行菩薩道,皆為出世之聖人,佛為諸聖之典範


學佛,我們就是看佛陀他的德行,他的德行如何修——內
修的功,外行的德;佛陀內外修行。過去、現在,這就
是我們現在學佛的人常常都會提起,佛陀過去怎麼修行
,我們以佛陀為我們的典範。

◎佛德浩瀚,慈澤萬物,柔軟妙語,能斷眾生一切疑惑,
使之由凡入聖。

「佛德浩瀚,慈澤萬物」。他的慈悲能夠澤潤萬物,不
是只有人類。我們若是由佛經裡所看到的,佛陀的《本
生經》,他不只是對人,對一切萬物的影響。記得嗎?
曾經說過一個故事:佛的影子這樣過去,鳥若來到佛的
影子裡,這隻鳥就很靜謐。佛陀走過的影子,後面舍利
弗走過來了,這隻鳥就不得安寧。只是一個影子,就可
以讓鳥類覺得很安定的感覺。為什麼舍利弗的影子無法
覆護眾生?那就是一個德。這個德行,連那個影子都會
有德了,何況說佛陀的德呢?所以佛德是浩瀚,能夠慈
澤萬物。

尤其是佛陀柔軟的妙語,佛陀的聲音,他有八音。八音
其中有一個叫做「柔軟音」,光是聽到佛的聲音,沒有
聽內容是什麼,光是聽聲音他就起歡喜心;聽到的語言
,總是能夠降伏他的煩惱,這叫做妙語。不管是聲音,
不管是內含的法,都能斷眾生一切疑惑。

眾生,心的疑惑很重,但是無信不能入,聽到佛陀的聲
音,他自然就能信服,再加上了佛陀的妙法解釋,自然
就可以使眾生的疑斷除。因為我們眾生就是無明、煩惱
、惑,會障礙我們這念回歸本性,所以唯有佛陀的妙法
,他的妙音、柔軟音,能降伏眾生的心。

所以前面我們說過:「又睹諸佛 聖主師子 演說經典
 微妙第一 其聲清淨 出柔軟音 教諸菩薩 無數億
萬」。

這個「聖主師子」就是佛陀。我們常常用一個譬喻,佛
說法如獅子吼。獅子吼就是說,一個山林裡面有百獸,
獅子就是山林裡面的獸王,假如獅子若是吼一聲出去,
地會震動,所有的獸都會生起畏懼心,那種的心會被震
伏。這是一種譬喻。在獸類中,獅子就是為獸類之王,
佛陀來人間,他也就是人類之王、諸法之王,那就是出
世之王。所以說起來,佛的法能夠降伏一切,所以佛譬
如聖主師子,在人間為聖主。

所以學佛我們要修德,唯有德能降伏一切,佛陀他是以
德來降伏種種心靈的疑惑。所以我們要知道,這個聲音
的清淨,這個「柔軟音」是佛陀說法可以入眾生心,調
伏剛強眾生,斷除眾生的疑惑。這就是佛陀說法能夠入
眾生的心,使令一切眾生疑、亂的心能降伏下來,能夠
調伏眾生的貪、瞋、癡等惡念,讓他能夠回歸本性,行
於菩薩道。

「教諸菩薩,無數億萬」。佛陀,釋迦佛,在娑婆世界
來來回回已經無數無量,無始以來,所以他教導眾生發
大心,行菩薩行,已經是無數億萬,很多的數量。

再下來說:「梵音深妙 令人樂聞 各於世界 講說正
法 種種因緣 以無量喻 照明佛法 開悟眾生」。

這段意思就是要告訴大家,佛在講法時必定要觀機逗教
,有因、有緣,看應什麼樣的眾生,佛陀也啟發他的大
悲。「佛之大悲為因」,因為眾生有很多不同的苦,有
的是心靈的苦難,有的是在物質上的苦難,有的是身體
的苦難,所以身、心、物質等等的苦難。佛陀不忍心眾
生受這麼多內外的苦,所以佛陀啟動他的悲心為因。所
以佛陀要說法就是要有因緣,因,是因佛陀的大悲。

「以眾生樂欲為緣」。佛陀內心的慈悲,要如何啟開眾
生的疑惑,要如何去除掉眾生的無明,佛陀一念悲心為
因,但是要如何將這個法能度入眾生的心,這就要看眾
生的緣。眾生他所好樂,想要聽的各不相同,所以佛陀
要應機逗教。才會說佛陀成佛之後,要應眾生的根機,
要用了四十多年的方法,應眾生機用方便法,方等、般
若,再來就是法華,就是要應眾生的根機。

雖然我們說,佛陀過去說的方便法。他無非就是要將他
的心靈境界,那個華嚴海會,佛陀他的這個境界要來跟
眾生分享,回歸佛寂靜清澄那個境界,不生不滅很恬寂
的境界,要跟大家分享。但是勞勞碌碌的眾生,人生這
種的現象,佛陀只是要說:其實我們的本性清淨,不生
不滅,這個境界有多美!任憑怎麼說,凡夫就是聽不懂
。所以佛陀必定要應現實的境界,所以用這種方便法,
適應眾生的根機來跟他們說話。

眾生的樂欲為緣,因為眾生的根機,他所要追求的是什
麼,佛陀就要應他的根機,適應他所需要的法。雖然說
是方便法,其實也是深妙的法。方等、般若,這種要將
「有」的東西,分析到要破除眾生的執著,到了不執著
事相,這種的智慧,也是佛陀在這個方便法裡適應眾生
的根機,同時也在施用。所以談空說有,在四十幾年間
,佛陀就是因為一念的悲心,對眾生的根機談空說有,
要看眾生的樂欲為緣。

所以,能於無量譬喻顯明佛法,用很多的譬喻來講說佛
法。人生有種種的形態,種種的生態,用人的事來教育
人,教育這些有煩惱心、貪欲的心、無明的心,一點偏
差就陷入了錯誤的人生。人間,人救人,有的是直接,
他有災難的時候,我們直接物質救濟;有的是心靈有苦
難,我們引導他走入正確的方向;有的是我們以身作則
,我們所在做的累積下來,能夠影響現在在迷茫中的眾
生,看到這樣在做,他也能夠及時反省。

其實,佛陀時時用種種的方法來開導我們,我們應該按
照佛陀的教法去實行。佛陀時時都是用種種的方法來譬
喻,用很淺的方式來為我們顯明——佛法原來就是這樣。
使令眾生得因開示而悟入佛之知見。佛陀用種種方法留
在人間,我們也能用種種的方法來引導人與人,引導他
們可以走入佛陀的知見。

人生世間,本來就是這樣的短暫,我們能讓這短暫的人
生空過嗎?我們若有覺悟,將佛陀的教法用於現在,我
們可以影響於未來;用在我們的身上,能影響到我們的
周圍啊!所以二千多年前,佛陀從出生到入滅,八十年
的時間,他能影響無量劫未來的眾生。那就需要我們人
人將佛法不斷地常存人間,希望佛陀他的教法、他的知
見,能夠入眾生人人的內心。

佛知、佛見是佛陀一大事因緣在人間,我們將這個一大
事的因緣用在我們的生活中,若這樣,佛、心、眾生就
三無差別,平等觀。佛陀是聖人,諸聖的典範,我們以
這個典範用在我們的身上,我們不就是追求佛法,應用
佛法在每一天、每一個時刻嗎?所以我們要時時多用心


20140330《人間菩提》惜時精進‧醫王拔苦



惜福再造福,慈濟人醫會醫師葉添浩,放下手術刀,把握工作之餘,積極投入社區環保,縮­小了自己,讓他更謙卑,但心卻更加滿足。

證嚴上人開示:「走入了慈濟宗門來,他那樣放下身段,天地寬了,他無我相,無眾生相,­所以這就是真正的人生的價值觀,他這樣的付出,人人稱讚,感觸到的那一分的快樂,這不­是用錢去買來的,這是付出的感覺。」

付出的快樂,讓醫師用柔軟的心體貼病患。花蓮慈濟醫院龐渂醛醫師,投入人力缺乏的婦產­科,不分日夜,不怕辛苦,積極精進醫術,甚至每周往返玉里,只為了服務更多婦女。

證嚴上人開示:「他還是很願意,沒有埋怨,而且堅定心志,他的心、他的志願,還是這樣­的堅定,走入生命的去搶救生命,真的實在是不簡單。」

身為馬來西亞華僑的龐渂醛醫師,也善用語言優勢,耐心和新移民病患溝通。大醫王發揮良­能,堅守崗位,在行醫路上,守護生命守護愛。


Saturday, March 29, 2014

【靜思妙蓮華】佛暢本懷度無邊 2013年7月10日 第84集



靜思晨語-靜思妙蓮華第084集
(法華經·序品第一)
標題:佛暢本懷度無邊
20130710

◎宇宙萬法,寂然微妙,難以言喻。佛為一大事因緣,需
由巧妙引領導向,方能發揮明潔心光,佛暢本懷度無邊


◎於一光中,圓現十法界,生佛事相始終,將一卷離言法
華,不啟唇皮,呈現諸人面前。

◎「諸世界中,六道眾生,生死所趣,善惡業緣,受報好
醜,於此悉見。」《法華經序品第一》

◎「又睹諸佛,聖主師子,演說經典,微妙第一,其聲清
淨,出柔軟音,教諸菩薩,無數億萬。」《法華經序品
第一》

********************************************

「宇宙萬法,寂然微妙,難以言喻。」佛陀,就是為一
大事因緣,他來人間,用巧妙的方法引領我們的方向,
所以這個方向能夠集中,發揮明潔的心光,佛陀暢演他
的本懷。

◎宇宙萬法,寂然微妙,難以言喻。佛為一大事因緣,需
由巧妙引領導向,方能發揮明潔心光,佛暢本懷度無邊


每天我們在生活中,卻要知道,在宇宙間萬法寂然微妙
,不是用我們的語言能夠描述天地萬物的真理。其實,
萬法萬物的真理每一天都在我們的生活周圍,我們卻渾
然不知。佛陀就是為一大事因緣而來人間,就是要讓人
人能夠了解,在我們的生活中隱含著萬法的真理。

真理在我們生命中,寂然而豐富,我們卻不了解,所以
這一大事因緣我們無法體會到。這必定要用巧妙的方法
來引導,將我們導向一個正確方向。我們人人的心都是
散掉了,要怎樣才能集中回來,化雜念為清淨,實在是
不簡單!所以佛陀就要用耐心一一來誘導我們,一一來
教導我們,要用巧妙的方法引領我們的方向,讓這個方
向能夠集中,發揮明潔的心光。

佛陀想,他在四十幾年間,為了要除掉人人心靈雜念,
讓人人雜念的心能夠歸一,要花了這麼久的時間在人群
中來引領,到現在能夠讓人人心集在一處,用追求的心
靈來追尋佛陀,現在要如何發揮他的本懷。從開權,過
去的「權教」——方便法,要如何將它撥開,讓人人集中
這個心念來體會大法,現在佛陀就是要暢演他的本懷的
時刻。

《法華經》是佛陀的本懷,他一定要將這個經典留下來
,所以「大教永垂,千古恆時」。大教,佛陀的本懷,
教菩薩法,必定要不斷延續下去。在這部經裡若沒有講
出來,菩薩道無法永恆留在人間,所以這時候要把真實
法解釋,「觸處明真,圓現法界」。《法華經》,希望
它永遠永遠都能夠流傳在人間,大乘經典所到的地方都
能夠明真,讓人人心的方向能夠真實去體會、接受、應
用於人間,這才是真正的「觸處明真,圓現法界」。不
管這個法到哪裡,所接觸到的都能夠真實接受,這個法
在人間能夠非常圓滿,不管在什麼樣的法界都能夠應用


應用在哪裡呢?讓人能夠了解——眾生、心、佛是平等的
。而平等在哪裡呢?平等在這念心。所以生佛平等,這
是在法界最透徹圓融的法。我們這念心若沒有和佛平等
,那我們永遠都是凡夫,凡夫、眾生與佛還離得很遠,
所以我們必定要從「跡佛」的身教,體會「本佛」人人
本具。這個法,我們若能夠了解,在法界才能圓現,非
常地圓融顯現。所以,事相始終如一,宇宙萬法寂然。

其實這麼寂然的宇宙和我們的心境,本來我們將雜念去
除了,同樣我們的心境也是寂然啊!所以世間的事相始
終如一。雖然世間很複雜,其實都是一樣不離開三理四
相——成住壞空、生老病死、生住異滅;這都是在我們的
人間生活中,不斷不斷,始終如一。事,這就是事相,
在這個事相我們看得到、接觸得到的,不都是這些事情
嗎?

大地、宇宙、萬物,很長的時間它就是不斷地在成、住
、壞、空中,只是我們人的壽命短。看,我們人的壽命
與四天王天比,它的一天是我們的五十年,忉利天的一
天是我們的一百年,若想到人間與天人的壽命來比,我
們的生命是很短暫。我們能感觸到的就是生、老、病、
死,我們大家都感觸到,這就是「事相始終如一」。世
間的事相,從開頭到現在,從我們祖先的祖先,不斷的
祖先,看,還不都是生老病死嗎?在我們現在,我們的
未來的未來,在天地間不就是事相始終嗎?

所以,生佛平等。光說我們這念心,不管是在法界裡,
時間有長的,很長,我們無法去了解。地球的生命,宇
宙萬物的真理,那個時間是以劫來算。在這個長的劫中
,其實生生滅滅,成、住、壞、空,無不都是在這個宇
宙之間。所以說起來,人只不過在宇宙間,生命界的其
中一類——人類,無不都是在生、老、病、死中。既然都
是在生老病死,為什麼原來的本性,我們無法能夠透徹
呢?

佛陀就是要讓我們了解,宇宙萬物的真理中,人類就是
能夠在這個宇宙萬物,能夠作為透徹領悟。要如何讓天
地之間能夠很祥和,也是要人類。或者是要讓這個世間
能夠很祥和、和平相處,也是人類啊!人人若能覺悟,
宇宙萬物真理通徹,整個宇宙間的萬物不都全是淨土了
嗎?

人人都在說,追求極樂世界。極樂世界不是沒有,但是
都是在人類的心靈境界裡。要如何讓這個事物能清淨祥
和,事和理能會合起來,要不然,道理永遠都是在人類
的心靈中是一團的謎。而迷了,是不是道理存在呢?它
存在。這個明覺的道理、真諦它存在。只是我們凡夫心
迷,所以無法和真理會悟,因此會造成人間混亂,因為
眾生心迷。

所以說來,事相始終如一,如是妙諦無二。真理永遠都
是這樣,這麼的寂靜清澄的真理,永遠都是沒有第二種
,如一的真理。但是,這要如何能夠讓人人了解?佛陀
已經隱藏在他的心懷很久了,要如何能夠暢演出來?所
以,在這個時間,《法華經》尚未開講之前,就先「將
一卷離言法華,不啟唇皮,呈現諸人面前」。

◎於一光中,圓現十法界,生佛事相始終,將一卷離言法
華,不啟唇皮,呈現諸人面前。

這就是現這個光要來導引人人,希望這一道光能夠照進
人人的心,讓人人複雜的心念能夠歸於一線的光明。佛
陀為了導引人人的心歸於光,所以佛陀眉間白毫的光已
經照亮萬八千國土,各種的境界,甚至諸世界中六道眾
生一切的形象,歷歷都在佛陀的一道光明裡,能夠透徹
到人人的心光,讓人人能夠知道,「生死所趣,善惡業
緣,受報好醜,悉現在前」。

◎「諸世界中,六道眾生,生死所趣,善惡業緣,受報好
醜,於此悉見。」《法華經序品第一》

這是前面那一段經文。這都是彌勒菩薩、文殊菩薩,開
始要集中起來,啟開大家的心追求這個法,要讓人人知
道佛陀放光所遍照的這個境界,不是在哪裡,是在人人
的心地裡,希望人人這個心地法界能夠接受到這道的光
明。希望大家能夠了解天地萬物,宇宙真理,其實就是
那麼純真,在我們的生活中、在我們的周圍中,只是我
們心的無明,無法去體會。

在成住壞空,這個長劫以前,大地萬物我們無法去了解
,那就是因為我們一念心迷。回過來想在人事裡,你看
,哪一個人生能夠脫離生老病死?哪一個時代能夠脫離
了天災人禍,這種作亂的時代?看,無不都是從人的心
開始。心佛平等,人人本具,這個清淨本懷人人都有,
只是我們不會將它運用出來,所以我們要了解。

所以下面這段經文又說:「又睹諸佛,聖主師子,演說
經典,微妙第一,其聲清淨,出柔軟音,教諸菩薩,無
數億萬。」

這就是要描述佛陀放光,照遍了人人的心地境界,讓我
們能夠知道萬八千界,上至有頂、下至地獄全都遍照,
這就是描述佛陀的智慧,佛陀的心光,這個光明無染,
真諦的道理永遠都在佛陀的心中。

佛陀乃是聖主師子,演說諸經。他不斷來人間就是為一
大事因緣,就是不斷來、不斷說,同一個道理,他要不
厭其煩,不斷再重新設教、重新說理。所以這個大教無
二,就是一,一大教就是佛陀的本懷;佛陀的本懷,就
是教菩薩法。所以他演說諸經,諸經同樣要用方便,因
為眾生仍迷茫,所以要用世間的事相來引出道理。所以
微妙第一,哪怕是方便法,也是同樣在引導眾生的心,
都是微妙等一。

「其聲清淨」,佛陀的聲音,一切教法要從聲音開始,
要講那麼多經,必定要由他的聲音來引導人的心,所以
「出柔軟音」來「教諸菩薩,無數億萬」。當然,佛陀
來來回回,倒駕慈航來人間,用很長久的時間,宇宙有
多長,佛陀的本懷就有多長。因為,這就是我們無始以
來,人人所懷的本性,人人都含藏著本性,從有天地開
始。所以佛性平等,不只是釋迦牟尼佛,人人都是有。

釋迦牟尼佛,就是這念清淨的本性,沒有受到世間萬物
所誘引,沒有讓它污染到,所以常常保持著真理的光明
。所以,看到眾生的昏暗,他要不斷在人間,與人間的
事相合在一起,所以理事合一,他無始以來不斷來人間
教化眾生,所以「教諸菩薩,無數億萬」,很多。

不過,我們是不是有這個因緣,受佛教化過呢?若有,
才能夠接受佛陀的教法,只是我們要用較長的時間,佛
陀他要用很耐心,不斷來陪伴我們眾生的鈍根。佛陀他
就要用耐心來陪伴,這輩子教不完,下輩子再來,所以
叫做娑婆教主釋迦牟尼佛。娑婆世界還在,佛陀他去又
再來,總是來來回回,來教菩薩法。

所以請大家要用恭敬、尊重的心——法在,佛也在;佛在
,法就在。所以娑婆世界,我們的教主釋迦牟尼佛,佛
、法、僧都是永恆。所以請大家要多用心啊!

20140329《人間菩提》遍灑愛心‧息滅紛爭



非洲國家「賴索托」、「辛巴威」都是生活在貧窮線下的居民,但他們是貧中之富的人,即­使生活窮困,依舊發揮個人的力量。證嚴上人在今天(3/29)志工早會,感恩志工的付­出,更讚嘆當地居民是貧中之富的典範。

一個個期盼的眼神,在辛巴威,超過百分之八十失業率的國家,人民生活在貧窮線下,孩子­天天吃不飽,慈濟志工長期在當地的付出,感動一位中國麵包廠商,捐助麵包,而這一分愛­,本土志工彎腰、雙手奉上。

克己助人,在同樣貧窮的國度「賴索托」,當地超過四成民眾,一天所得不到一塊美金,慈­濟從2005年開始在當地發放糧食,十年後,依舊貧困的居民,響應「八分飽」運動,總­共捐出一千公斤的玉米和高粱。

心靈的財富,勝過物質的擁有,即使生活窮困,但只要啟發愛心,依舊可以將手心向上,翻­轉成手心向下。

Friday, March 28, 2014

【靜思妙蓮華】心淨入法循善緣 2013年7月9日第83集



靜思晨語-靜思妙蓮華第083集
(法華經·序品第一)
標題:心淨入法循善緣
20130709

◎世尊欲暢久遠之所護念本懷,但自思惟,說法既久,慮
不尊重,故現種種瑞相。

◎「文殊師利,導師何故,眉間白毫,大光普照,雨曼陀
羅、曼殊沙華、栴檀香風、悅可眾心,以是因緣,地皆
嚴淨,而此世界,六種震動,時四部眾,咸皆歡喜,身
意快然,得未曾有。」《法華經序品第一》

◎「眉間光明,照於東方,萬八千土,皆如金色。從阿鼻
獄,上至有頂,諸世界中,六道眾生,生死所趣,善惡
業緣,受報好醜,於此悉見。」《法華經序品第一》

********************************************

我們學佛,心要時時清淨。心淨,周圍境界就靜,萬法
就入心來。何況,我們在聽經聞法,更是要靜寂其心。

佛陀是為眾生在無明中,所以他現相修行,同時,修行
成正覺時的第一個念頭就是,要將這個正覺——天地宇宙
萬物的道理,讓人人能夠透徹了解:原來大地萬物所有
真諦道理,無不是人人本就具有。要這樣對大家說,很
容易啊!卻是這麼簡單的道理說出去,人人是不是能接
受呢?說的人簡單,因為他體會到了;體會到了之後,
一切都是簡單。就是凡夫體會不到,所以就不簡單。

不簡單的道理,該怎麼講呢?所以佛陀,他就要將這個
真實的道理隱藏在內心,絕對不能讓它漏失掉,最終這
個道理一定要傳承下去。所以他必定要「久遠之所護念
」,保護著這念清淨覺性,要讓人人能夠透徹了解:人
人本具。就是這麼簡單!

所以,佛陀在四十多年間,同樣這個道理還是放在心裡
,心心念念就是要把這個道理講給每一個人知道。卻是
眾生根機鈍,觀機,無法暢演大教,因為眾生無法體會
,所以佛陀又是要再用方便法。所以,佛陀的本懷已經
護念四十多年了,現在開始要來暢演。暢,就是無阻礙
,隨所欲念,隨所付出。

但是,雖然根機成熟,可以說的時候,佛陀還是自己再
思惟:四十多年了!應世間法,為世間人說話,四十多
年,這麼久的時間,現在忽然間要轉變過去那種方便法
,為現在的真實道理,這樣大家是不是能夠尊重呢?考
慮啊,還要考慮,我要用什麼方法引起人人尊重的心!

我們說過了,在這個道場有很多現異變相,尤其是佛陀
他本身,過去若要講經,先入定,人陸續來,他就在定
中。但是這回不是,人來了,佛陀開始就說法——《無量
義經》。所以陸續人一直來,佛陀就是陸陸續續,這樣
一直開演《無量義經》。所以,在這個場面,經是講完
了,卻是陸陸續續的人一直進來,佛陀開始就靜坐,一
方面在思考,用什麼樣的方式把過去那個「權」——施權
、方便法,要如何收攝下來。雖然要說真實法,也要收
攝過去所說的法,所以還是要述說過去,也可以展現現
在的真實。這也是佛陀要考慮啊!

◎世尊欲暢久遠之所護念本懷,但自思惟,說法既久,慮
不尊重,故現種種瑞相。

所以佛陀要思考,但是也是很歡喜,時間已經到了,根
機成熟了,再也不能有障礙了。這個時間,佛陀的內心
,真的是用著很澎湃的心情,開始這個境界如何讓它靜
下來,如何讓大家的眼睛接觸到的,內心會生起追求。

這個境界,「先說經,次入定」,境界完全不同。儘管
外面散華、地動,但是聽經的人的心就是一心看佛,人
人的眼光集中在佛的身上。那個時候,佛陀的眉間已經
發出毫光,大光普照,這個眉間的光已經照射,這個光
能吸引人的心。這種大光普照,普照到很寬廣的地方,
這個光可以照那麼廣,不只是我一個人看得到,人人都
看得到,看你想要看的境。

所以這就是,光雖然是普照,但是能夠照進人人不同心
的境界、不同理解的方法,所以說「萬八千土」,那就
是人人的心境。有的人很清淨,有的人體會法而能了解
,很歡喜、很踴躍,這個心與佛的心光會合在一起,那
就是諸佛的境界了。有的人,心起了那分疑,或者是懊
惱等等,這種的心境,那就是六趣了。不管是天、人、
地獄、餓鬼、畜生,這個心境就是看人人的心靈,心的
大地。

◎「文殊師利,導師何故,眉間白毫,大光普照,雨曼陀
羅、曼殊沙華、栴檀香風、悅可眾心,以是因緣,地皆
嚴淨,而此世界,六種震動,時四部眾,咸皆歡喜,身
意快然,得未曾有。」《法華經序品第一》

所以,佛陀這道光明一出去,不只是有形的光,人人心
靈所吸收的光,都已經照入人人的心,所以「大光普照
」。周圍的境界,有形的曼陀羅華,大柔軟花、小柔軟
花,五彩繽紛的花,在周圍的境界。其實,這個花表示
柔軟,柔軟,就是應人人所需要的顏色,入人人的心,
調伏人人、眾生剛強的心。所以我們接觸到這種柔軟花
,也是人的心地,一種調伏剛強。

「栴檀香風」,自然這個香——德香、道香,佛陀從身體
上發放出來的香。人人感覺到大地之香、樹木之香、或
者是心靈之香,這種栴檀香風時時而來,境界之美!這
都是要讓大家的心生起歡喜,歡喜追求佛法。這種一心
觀佛,六種震動,在眉際紛飛,這樣我們都能體會得到
,這就是佛陀說經的時候,讓大家心靈有這樣的境界。
所以我們現在要知道,再來佛陀就是眉間光明。下面這
段經文——

「眉間光明,照於東方,萬八千土,皆如金色。從阿鼻
獄,上至有頂,諸世界中,六道眾生,生死所趣,善惡
業緣,受報好醜,於此悉見。」

我們用這一段經文來想佛陀的年齡,開始要說法時,內
心隱含著真實法——佛所護念的真實法。從中年覺悟了,
一直一直在四十年間用施權,想要讓眾生人人能夠接受
佛法,人人能夠了解生活的道理,已經四十幾年了。佛
陀的年齡,也已經是晚年的時間。這期間就如太陽從東
方浮上來,一直到當空,一直到西斜時。

看看西斜的太陽,也是同樣往東方照;東方浮出來的太
陽,那就是往西行。所以取經往西,傳法往東。看,「
照於東方」,所以就是「萬八千土」,很開闊的世界。
「皆如金色」,太陽已經有這種金色,這個時間太陽就
不會像當空那麼炎熱,讓眾生無法接受、很壓迫。所以
佛陀的智慧就是,將法柔軟化之後,讓人人已經能夠接
受的時刻。

這個當中,法還要「從阿鼻獄,上至有頂」。苦難的眾
生,正是很需要佛法的時刻,所以常常說:「菩薩所緣
,緣苦眾生。」眾生最苦難的境界,所形容的就是地獄
,所以佛法真的是要推展到最苦難的人間,那個地方最
需要,所以佛的光明也是照亮到阿鼻地獄,甚至,「上
至有頂」。「有頂」,就是天(編按:「有頂天」又稱
「色究竟天」)。天人需要佛法,因為有佛法,天人才
有安全,要不然天福享盡,還是要墮落三途,所以天也
需要佛法。

「諸世界中,六道眾生,生死所趣,善惡業緣」。讓大
家能夠了解,諸世界,不管是天的世界、或者是人道、
或者是鬼道、或者是畜生道等等,這六趣的眾生,各個
境界不同。但是這個六趣,在佛法中,無不都是在人的
心地。所以人「生死所趣」,不管是天地萬物都有生滅—
—物,有「成住壞空」;人,有「生老病死」;心,有「
生住異滅」。世間的法不離開「生死所趣」,都是在「
善惡業緣」,善、惡,都是業的緣。

過去生,你和他結善緣,你看到就歡喜,不管他怎麼說
,你就是怎麼聽。若是結了不好的緣,哪怕他的心很好
,是很好的人,很用心要引導你走入善的路去,但是你
看到他就是不歡喜。記得嗎?佛陀和阿難度貧婆的因緣
。佛陀跟這位貧婆沒有結好緣,佛陀的法,貧婆無法接
受,看到佛就沒有歡喜心。但是看到阿難,很歡喜,阿
難走到哪裡,她就要跟到哪裡,阿難跟她說話,她都能
夠接受。這哪怕是到佛的境界,過去也有結了不好緣的
地方。

各位,我們是不是要很提高警覺,我們對人人真的要多
結好緣啊!不要有一點點的態度、一點點的舉動和眾生
結了不好的緣。現在經文中就說:「善惡業緣,受報好
醜,於此悉見。」在這裡都看得到。不管你是人與人之
間如何結的緣,這到未來受報,是好、是壞,都是在過
去生中所結的緣。

這一生中你沒有及時努力,過去既然結這樣的緣,這一
生我們要知道因緣果報,這一生的緣要趕快改過來。哪
怕看到這個人很不投緣,我們也要趕快降伏我們的內心
,我們要改變我們對這個人的看法,這樣才能轉惡緣為
善緣。這一生受他如何折磨,「受報好醜」,好、壞都
是過去的,現在我應該要改。

在這種的境界,我們若能透徹了解,我們才有辦法改。
我們若沒有透徹了解,我們根本就改不過來。常常說:
「你這樣不對呢!」「我哪有不對?」還是一直不承認
他不對,這樣就是沒有透徹。他若能夠悉見,悉見就是
很透徹——我錯就是錯了,不是錯在今生,我是錯在過去
生。我們若可以這樣,這一生雖然我很有道理,但是他
無法了解我,這不是我今生的錯,我要承認過去的錯。

所以,我們人要知道因緣果報,好、壞的緣,若不是今
生結的,便是過去生結的。所以「於此悉見」,這大家
要用心!我們人與人之間,或是現在我們的身心所受,
我們應該要反省。我們若每樣都不想我們是不對的,那
我們永遠都改變不過來。

各位,學佛要用心,用心學佛,法才能入心,我們才能
夠與佛的心境會合,我們行的步驟才能夠一步一步隨著
佛陀的芳蹤,隨著他的足跡。「跡佛」來人間,就是要
來教化,但是我們要回歸到「本佛」的境界,就是回歸
我們本具的佛性,所以我們先跟著跡佛如何教我們,我
們跟著他怎麼走,我們才能夠到達最盡頭的境界,就是
回歸到本佛。本,人人本具的佛性。所以人人要時時多
用心。

20140328《人間菩提》募心募愛恆善念



在辛巴威相當罕見的狂風、暴雨,去年12月底造成許多房屋毀損,慈濟人接獲消息,展開­物資發放。而慈濟志工「朱金財」,也分享到菲律賓賑災的見聞,辛巴威居民感同身受,雖­然生活困苦,卻積極奉獻身上僅有的零錢。

證嚴上人開示:「本來就已經很窮的人民,又受到了同樣也有災難,可是這一群善良的民眾­,他們也願意身上僅有的銅板,他們都掏出來,那一念心是同樣的平等,功德真大,滴水入­海,就是整個海都有他的一滴水,這實在是很了不起。」

善念不分大小,在馬來西亞檳城幼兒園的「楊浩宇」,過生日不要大家送他禮物,而是希望­將買禮物的錢捐出來;除此之外,他還鼓起勇氣向同學招募慈濟會員,這都是平日教育的成­果。

證嚴上人開示:「第一要教他們見苦知福,第二教他們如何惜福,再來就會教他,你可以愛­心付出,教育啟發愛,那就是心靈最豐富的,總而言之,教育,我們要打從心地開始,人人­都有無限量的潛能,都有無限量的良能。」

發揮生命良能,馬來西亞新山幼兒園的小朋友,將家中的二手書籍捐出,除了要幫助弱勢家­庭,他們還很恭敬的包裝,展現人文教育的素養。

【靜思妙蓮華】諸佛菩薩顯跡人間 2013年7月8日 第82集



靜思晨語-靜思妙蓮華第082集
(法華經·序品第一)
標題:諸佛菩薩 顯跡人間
20130708

◎諸佛菩薩顯跡人間,有本、有跡,有久來本具佛性、近
跡修學悲智,近者應問,久者應答。

◎於是彌勒菩薩欲重宣此義,以偈問曰:文殊師利,導師
何故,眉間白毫,大光普照?

◎「雨曼陀羅,曼殊沙華,栴檀香風,悅可眾心。」《法
華經序品第一》

◎「以是因緣,地皆嚴淨,而此世界,六種震動。時四部
眾,咸皆歡喜,身意快然,得未曾有。」《法華經序品
第一》

********************************************

我們人人,無論面對什麼樣的境界,我們要靜心,很清
淨,很靜謐,那種淨而靜——心清淨,而且很寧靜的心境
,來看萬物景象,無不都是在說法中。

所以,「諸佛菩薩顯跡人間,有本、有跡,有久來本具
佛性、近跡修學悲智,近者應問,久者應答」。

就是要告訴大家,在聽聞《法華經》時,開經起頭的境
界很重要。我們要用心境,用我們的心來接觸到開經的
境界,我們應該要去體諸佛菩薩的本懷。

諸佛,就是過去、現在、未來,所有的諸佛。在開經時
,我們知道佛陀眉間毫光,能夠照到萬八千佛土。看,
佛教化的國度有這麼多,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的白毫光
明,能夠照射這麼多的國界,就是要告訴我們——諸佛;
不只是在娑婆世界的釋迦佛,還有很普遍的諸佛。

但是,現在所說的諸佛、菩薩,都是顯跡在人間。顯跡
;有本、有跡。本,就是人人本具,本來就有的覺性,
但是眾生迷了,所以心亂了,天下事就亂了。佛陀為了
要讓眾生能夠歸本,回歸我們的本性,本性一念真,我
們能夠回歸,所以佛陀就要顯跡。本來他已經是本具佛
性,久來本具佛性,都不生、不滅、不增、不減,原本
明明覺覺的佛性。只有釋迦牟尼佛有而已嗎?不只,還
有菩薩,菩薩也是顯跡來人間,同樣是明覺佛性本具。

但是,娑婆世界的覺者,對世間法來說,就是一尊佛,
這尊佛的化土就是在娑婆世界。所以,其他有同願的,
本具佛性明覺,已經覺悟的菩薩,他就顯跡叫做菩薩。
諸菩薩也是同樣,與佛同等明覺的佛性,但是他要來輔
助釋迦佛,教化娑婆的眾生,所以他雖然有本具佛性,
久以來就是不生、不滅、不增、不減,都是同等這樣的
本覺佛性,但是要顯跡人間。

跡,應該知道,就是好像人走過去,足跡留下。就是說
,本來佛性無生滅,卻是來到人間,就有時段。就像佛
陀的壽命,難道只有八十歲而已嗎?不是。但是他所顯
的「跡」,就是從降生皇宮,出生在皇宮,這樣的過程
開始,到覺悟所走過的足跡,一直到八十歲這個年齡,
和世間法一樣,世間法有生老病死。生老病死也是一個
「跡」,經過了年幼的時間,經過了年輕的時代,經過
了中年,經過了老年,這種在世間現這種無常。不是常
常都是嬰兒,也不是常常都是年輕,所以隨著歲月這樣
過去,所以這叫做「跡」。

跡,也有說這一生來修行,我體悟了,這也就是「近跡
」。其實這個近,對天地宇宙之間來說,諸佛菩薩來人
間,不斷地來,不斷地去,來來去去,他就是顯出一生
的事跡來修行。所以這種一段一段、一生一生,這都是
叫做顯跡。

在佛陀講經時——無始以來,過去生中,有這樣的一尊佛
出現,有這樣的發心修行者,開始發心的因緣,這都是
跡。所以,我們若能夠了解,本跡的意思,「本」和「
跡」本來是共一體,為了要教化,所以不得不有這樣的
事跡來人間。所以,有久來本具佛性,這是佛陀,諸佛
菩薩,不生、不滅的佛性,永住著。為了要啟發眾生迷
要轉悟,所以就顯跡修行。

當然,諸佛菩薩就是以悲智——慈悲眾生迷失真心,所以
諸佛菩薩顯出他的智慧,怎麼樣的過程修行。這叫做「
近跡修學悲智」,顯事跡來教導我們,以身示教。

所以,「近者應問,久者應答」。近的,就是說我現在
才來修行,我什麼事都比較不了解。真的他什麼事情都
不了解嗎?不了解,不會問;就是有了解,他才會問。
所以說起來,近跡以悲智,用悲智雙運來找對機者。所
以彌勒顯跡——我不懂,所以我要找一個人來問。要找的
對象,當然根機要一樣,才能夠對答。

要知道,這部經,《法華經》開始就是要暢佛的本懷,
之後佛陀到晚年時,也要準備傳承,所以要來肯定這些
弟子的修行,我要肯定他們——你修什麼行,將來你結什
麼緣,什麼時候在哪個地方能夠成佛。這就是肯定,修
行未來能夠成就。所以這部經是授聲聞當來成佛記。在
《法華經》有〈授記品〉,所以可見這部經是大乘經。

尤其,這些聲聞將要接受授記了,這個境界,若不是當
來成佛的人沒有辦法提問。是誰能夠當來成佛?接釋迦
牟尼佛之後的佛,大家應該都知道,當來彌勒佛。彌勒
佛,在佛陀正法、像法、末法過了之後,那就是彌勒佛
會在娑婆世界來教化、成佛,這都是未來。

過去古雷音王佛(編按:一說「弗沙佛」)的時代已經
授記了,先成佛是釋迦牟尼,後成佛是彌勒。這就是已
經有授記,按照次序,釋迦佛在娑婆世界之後就是彌勒
佛,所以叫做當來成佛;當來成佛的人就是彌勒菩薩。

彌勒菩薩就提出這個問題來問,用他的慈悲心來請問。
所以,非過去已成之佛不能答。我們也說過了,文殊菩
薩已經成佛,過去龍種上尊王佛,現在來輔助釋迦佛教
化眾生,所以還是現菩薩的身相。他不只是過去成佛,
還是七佛之師。或者是在《法華經》,(日月燈明佛的
時代,文殊菩薩的前世是妙音菩薩,)也是教導八王子
,也是八王子之師,八王子也前後成佛。

所以說來,文殊菩薩智慧之高,所以《法華經》要回答
道場上人人疑問的心,釋迦佛現神變相,要啟開大家的
疑問。有疑問,才有追究之心,所以有一句話「大疑大
悟」。但是這個疑問要先有人啟開,所以佛與菩薩這種
默契,這個境界真的很美!

各位會覺得,怎麼到現在還不進入經文,只是一直繞在
這個道場上呢?我覺得這個道場很美!尤其是動靜的境
界,或者是疑與悟的當中,是要讓大家重視這個境界,
希望人人的心要提高,那個境界的含意存在,這樣我們
對這部經才能夠真正體悟深入。

所以問答之中,文殊表大智,彌勒修唯識。又再「意現
此境」,這個境界,要現出這個境界,唯有智才能入,
若沒有智慧,無法深入這個境界。唯有,若不是有那個
識,常常說七識、八識,還有九識,九識就是靜寂清澄
,與佛同等的覺性那個識,非識可知。有這麼多的意義
,能用語言解釋嗎?唯有人人真正用心投入。唯有彌勒
菩薩與文殊菩薩,能夠互相對機,彼此問和答,這個境
界的奧妙之美!

所以這個時候,這個境界大家若知道了,開始將這個境
界重新再描述。你們記得過去我向大家說過,「重誦」
的意思嗎?「重誦」就是考慮到如此奧妙的經,有的人
若較慢來,沒有聽到,很可惜!或是在聽的當中,意無
法很深入內心,有兩種意思,所以這麼重要的經,再重
述一次那種意境。所以「重誦」有這個意義,希望讓來
不及的,時間上比較晚來的,或是聽了之後無法很深入
的了解,再重誦此義。

此義,就是說這個意境,這個意思。「以偈問曰」,用
重誦的方式來問。下面的經文開始說:「文殊師利,導
師何故,眉間白毫,大光普照?」

你們如果誦到這裡,你們的意識之中是不是有回顧,回
憶開始時的開經,介紹比丘、羅漢,然後諸菩薩、龍天
八部,那種境界的盛況?是不是有從意境去體會到,佛
講經之後靜坐的意境,你們現在有體會到嗎?尤其是佛
陀講完了經,眉間白毫相光,普照萬八千土,那種境界
。而且在那個境界中,「雨曼陀羅,曼殊沙華,栴檀香
風,悅可眾心」。大家是否有感覺到那個時候,雨花、
天搖六動,大家應該能體會到那種境界。

「以是因緣,地皆嚴淨,而此世界,六種震動。時四部
眾,咸皆歡喜,身意快然,得未曾有。」那時候大家的
心境多麼踴躍,多麼歡喜,大家的歡喜真的是得未曾有


各位,大家聽了是否歡喜?各人的境界我不知道,起碼
我自己很歡喜。這個境界至高無上,奧妙之美,諸佛菩
薩在那個場合中,這麼多人在追求奧妙之法,那種心境
,讓人很震撼,很震動,六種震動。因為那個境界實在
很美,嚴淨,很莊嚴、很清淨,那種境界真的是無法描
述。

所以希望我們人人,在這個境界裡面要多用心,聽法要
知道,不要忘記開啟根機的意境。《法華經》這個場景
真的是為眾生而開啟的,我們要知道佛心本懷,是一大
事因緣,開示悟入,無非是讓眾生知佛知佛見。但是眾
生根機鈍,佛陀講了四十多年的法,實在是很辛苦。不
過,時間有限,顯跡的境界也是有限,所以到了晚年,
佛陀不得不暢演本懷,所以現「棄權顯實」的境界。

所以我們應該要知道,現神變相,也是因為怕大家不會
尊重,沒有生起恭敬的信心,所以佛陀才在這個境界中
現神變相。這二尊菩薩,不管是過去、未來,本、跡菩
薩,都是在這裡為大家啟機,啟動人人恭敬的信心。所
以各位,我們要用心。佛菩薩的用心,我們要受教的人
能不用心嗎?所以我們要時時多用心!



20140327《人間菩提》急難之中無畏施



1994年華航名古屋空難,264人罹難,當時人數不到30位的日本慈濟人,克服困難­,到現場,協助翻譯,助念,還為罹難者化妝,讓亡者靈安,生者心安。

證嚴上人開示:「慈濟人這樣的合和互協,那樣的勇猛不畏懼,他們可以發揮了柔軟的(心­),來膚慰著家屬,這實在是很不簡單,這是慈濟人的這分菩薩心,所以無畏施,那樣真正­的用心。」

2000年,桃園機場,新加坡航空失事,遇上象神颱風,上百位慈濟志工隨即動員,準備­薑湯、熱食,膚慰家屬,關懷救難人員的身心。

證嚴上人開示:「他們的這一分愛的能量,實在是讓人很感動,這種的無常,無時都在我們­身邊,所以我們要時時提高警覺,好好的每一天,做好我們,如何能造福人間結福緣,這都­是我們要用心。」

馬航墜機消息公布,慈濟人的身影,依舊守候在家屬身旁,運用智慧,慈悲付出,隨時待命­,給予堅定的支持。

Wednesday, March 26, 2014

【靜思妙蓮華】隱明示暗鼓舞人心 2013年7月5日 第81集



靜思晨語-靜思妙蓮華第081集
(法華經·序品第一)
標題:隱明示暗 鼓舞人心
20130705

◎隱明示暗權不知,正欲興起大教。向無疑中生疑,於無
念中作念,無非鼓動人心,令他生疑起信念。

◎「是佛光明,神通之相,今當問誰?爾時,彌勒菩薩欲
自決疑。」《法華經序品第一》

◎「又觀四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及諸天
龍鬼神等,眾會之心,而問文殊師利言:以何因緣,而
有此瑞——神通之相,放大光明,照于東方萬八千土,悉
見彼佛國界莊嚴?」《法華經序品第一》

◎「於是彌勒菩薩欲重宣此義,以偈問曰:文殊師利,導
師何故,眉間白毫大光普照?」《法華經序品第一》

********************************************

修行不離開時間,不離開生活。生活,人與人之間互相
相處,彼此成就,這也就是我們做人修行的一部分。所
以說,佛陀在世時,同樣在僧團裡,或者是佛陀的生活
,或者是說法,同樣跟我們人間,人與人的團體互相尊
重,都是很重要。

我們在講,《法華經》在靈鷲山,佛陀開始要說法之前
,道場多麼的盛況!菩薩,或者是比丘、羅漢,甚至天
龍八部,聚集來到這個道場——靈鷲山;其數無量。

佛陀還沒有講《法華經》之前,大眾聚集一起,他就講
《無量義經》。《無量義經》講完了,以往經若講完,
大家都歡喜作禮而退。不過,這次佛陀就這樣開始入定
了,從佛陀入定開始,就看到佛陀形象很莊嚴,眉間白
毫相光。在眉間好像有一個相,好像有一道光。

上回就一直說過了,佛陀在講經時,周圍的晨光,太陽
升起時,那一道光,光明集中在佛陀面上,真的是現相
變異,這種形態真的很莊嚴,現出了很莊嚴的形相。而
且那個形態,各人看的都不一樣,那種光明,那種解說
,人人的心裡都是很歡喜、很踴躍。各人心中都是懷著
那分踴躍、歡喜,但是不知道到底這個相光是什麼樣的
表達?到底是什麼樣的妙法?一定有它的道理在。

這「一定有它的道理在」,大家共同的心——不知道,不
知道裡面是什麼道理?所以人人都是很想要問,這就是
求法心切,人人都很期待這個法能從佛口所說。不過,
佛陀還是坐在那裡,還是不斷在放光,現異變相。這麼
多人一直在等待,這種的心情,彌勒菩薩知道。

彌勒菩薩,就是輔佐釋迦佛在人間教化的菩薩之一。所
以他在這裡,佛陀的形態,彌勒菩薩都知道。佛陀考慮
到過去說法四十多年了,大家聽法聽久了,也會疲憊,
那個懈怠的心會生起,精進的心會減,所以佛陀現在既
然要說大法,就是要換一種的形態,提升人人追求的心
,啟發人人那分精進的念,抖擻掉了疲倦、懈怠的心。
這是佛陀要講《法華經》的一種的心意。

當然彌勒菩薩知道,他要如何配合佛陀,在定中要來啟
機?所以彌勒菩薩故意看啊看,好像看到大家,你們有
疑,好,我也有疑。這種「我也有疑」,這就是「隱明
示暗權不知」。彌勒菩薩他本來就知道,不過要來配合
佛陀,啟發人人的心,所以他就會說:「我也不知道。
」假如彌勒菩薩說:「佛陀這樣,我知道,我替他回答
你。」那佛陀就不用說法了。所以他要現「不知」,所
以說「隱明」,把他知道的事情隱下來,「隱明示暗權
不知」。

他能夠體會佛意,所以賢者能夠合聖者的心,所以他就
「隱明」,示:我也不知道。權,就是以方便法,這就
是方便法,說:我不知道。所以這才能讓大教成就起來
,所以「正欲興起大教」,這就是開始想要知道。彌勒
菩薩都不知道了,你想,佛陀現在要說的這個法是多麼
奧妙啊!大家會生起更想要追求的心,追求連彌勒菩薩
都不知道,所以我更要追求。到底要問誰?「向無疑中
生疑」。

彌勒菩薩都不知道了,這個法一定是很奧妙,所以大家
的疑心更加提高。有疑才有悟,無疑就無悟。人人的心
若有存疑才會追問,才會想要了解,所以「向無疑中生
疑」。「於無念中作念」,有的人內心想,反正我等就
是了,大家都還在這裡等,我就等。那個內心只是配合
大家等,這樣也不會起尊重心。所以必定要讓那些隨緣
的人,啟發那分追求的心——不要只是隨緣而已,你們也
要追求。

所以「於無念中作念」,有的人心就是,有法就來聽,
沒法就罷了。這樣不會精進。所以讓無疑的人啟疑心,
無念的人讓他作一個心念,也能想想:佛陀現神變相,
未來要說的法是什麼?內心要啟念起來。這樣無非就是
要鼓動人心,要鼓勵人人啟動那分求法的心。所以「令
他生疑起信念」,讓人人有疑;疑了,會追求。追求的
信念非常重要。

念,就是起念。這種我有疑心,到底是什麼法,我要趕
快相信,佛陀應該有什麼樣的妙法。這「有什麼樣的妙
法」,這個念要生起,這叫做追求。這個念,這個念是
從何而起?念,是心緣前境;要先有心,後才有念。我
們的心去緣外面的境,這一念起。看看「念」字,上面
一個「今」就是現在,「今」下面一個「心」,那就是
我們的心去緣外面的境界——哦!佛陀現在現神變相,這
個境界在我的心裡,所以作念。所以心緣境,緣面前的
境,這樣叫做「念」。

所以「重作是想謂之念」。這個境緣過之後,本來都心
無念,境這樣過了,佛陀就是這樣,我就是等,只是這
樣而已,這樣不會精進。所以心緣了這個境,又再重作
那個境界,心念追求這個境界,這叫做「念」。在佛陀
這個時間,真的很需要,需要我們的心要凝聚在一起,
對這個境界的追求。

◎隱明示暗權不知,正欲興起大教。向無疑中生疑,於無
念中作念,無非鼓動人心,令他生疑起信念。

所以在經文裡,「是佛光明,神通之相,今當問誰?爾
時,彌勒菩薩欲自決疑」。

剛才說過,彌勒菩薩沒有疑,但是他是「隱明」,將明
的隱起來,其實他是「示暗」,說:「我也不知道,我
也應該要來追求,我也要問,看看要問誰?」這就是彌
勒菩薩他的慈悲,他的智慧。

所以,「又觀四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
及諸天龍鬼神等,眾會之心」。

這是在那個場面,不只是很多菩薩,不只是很多比丘、
比丘尼,還有諸天龍神等,「眾會之心」都同樣,就是
有這念疑。所以,為了要解決大家的疑,「而問文殊師
利言:以何因緣,而有此瑞——神通之相?」這是我們前
面說過的經文,要問文殊菩薩,為什麼佛陀現在「大放
光明」,能夠「照於東方萬八千的世界」,這是什麼樣
的因緣?

尤其是這萬八千世界,那麼多的國土,每一尊佛的國土
都很莊嚴。尤其是在那些國土、那些世界,不論是上至
天堂或下至地獄,種種生活方式,還有,每個國土,諸
佛在說法,明明歷歷,都在釋迦佛的白毫相光所照普遍
的地方。過去好像沒有這樣,現在是為什麼呢?所以,
彌勒菩薩找到對象,就是文殊菩薩。這是前文。

我們來解釋說,開始那些長行的文都說完了,這是描述
那個境界,彌勒菩薩隱明示暗,表達自己也有疑,表達
自己也要請問,所以找到他的對象要來問。這樣問的原
因,我們知道,不過,擔心有的人還不清楚,所以在集
經時,把這一段很重要的文再重誦,把要問的話再重誦
。為什麼要重誦?我們在讀經中有偈文,這叫做重誦。
重宣此義,你們常常讀到「重宣此義」。我們要知道這
個偈,偈就是重誦,重新再將長行文再讀一遍,同時,
長行文若沒有的,可以再補充。因為這個法是很重要,
所以要重複再補充,所以才用重誦、用偈文。

重誦的偈文,應該有二種意義:或者為後到法會者唸全
文。後來才到的,因為人都是陸陸續續來,來的時候,
佛陀已經經文說過了,《無量義經》還是已經講一半,
或者是已經開始,因為那些過去佛陀說過的,他沒有聽
到,他進來才開始聽,這樣陸陸續續來的,前前後後才
聽到的,這樣的人也應該不少。所以為了這種前後來的
人,要讓他們更完全知道,所以他重誦一次,從頭說起
,用偈文。

再來,也有些人雖然從頭開始聽,不過不清楚,也不很
了解。他再聽偈文重複一次,這樣不很了解的人應該也
會了解。這就是彌勒菩薩和文殊菩薩互相的對答。

◎「於是彌勒菩薩欲重宣此義,以偈問曰:文殊師利,導
師何故,眉間白毫大光普照?」《法華經序品第一》

兩位菩薩的慈悲,尤其是彌勒菩薩,已經是修行無始以
來,現在已經在兜率天宮,將準備下降人間成佛,應該
他什麼都知道。我們也了解,為什麼釋迦佛會比彌勒佛
先被授記成佛。因為,釋迦佛與彌勒菩薩同時修行的時
候,一個是入人群,用大慈悲的心入人群,結成就了很
多好緣,好因緣,眾生緣具足。彌勒菩薩就是唯識修慧
,只講知識、智慧,所以他跟眾生緣還沒有具足。可見
智慧已經很充足了,知識都很普遍,為什麼他現在說他
也有疑問呢?其實這就是慈悲,為了未來的眾生,能夠
讓他們更體會佛法、深入佛法,所以他就提出了這分「
隱明示暗」。

他的選擇,了解文殊菩薩是「智慧第一」,文殊菩薩是
七佛之師。所以說起來,文殊菩薩就是智慧,彌勒菩薩
是慈悲。所以一位慈悲的菩薩,來請教智慧的菩薩,要
讓全場的人,大家能很徹底相信,很了解佛陀完整的大
法,悲智雙運的妙法,就是在這個時刻將要開講出來,
要大家尊重。

這就是菩薩的慈悲與智慧,為未來的眾生開啟大法的因
緣。所以我們大家要很用心體會,諸佛菩薩的慈悲,彼
此之間的配合,這個因緣,給了我們未來的眾生。所以
我們大家要生稀有之心,這個法是很難得,所以我們要
很尊重,好好把握,時時在法中多用心。
靜思晨語-靜思妙蓮華第081集
(法華經·序品第一)
標題:隱明示暗 鼓舞人心
20130705

◎隱明示暗權不知,正欲興起大教。向無疑中生疑,於無
念中作念,無非鼓動人心,令他生疑起信念。

◎「是佛光明,神通之相,今當問誰?爾時,彌勒菩薩欲
自決疑。」《法華經序品第一》

◎「又觀四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及諸天
龍鬼神等,眾會之心,而問文殊師利言:以何因緣,而
有此瑞——神通之相,放大光明,照于東方萬八千土,悉
見彼佛國界莊嚴?」《法華經序品第一》

◎「於是彌勒菩薩欲重宣此義,以偈問曰:文殊師利,導
師何故,眉間白毫大光普照?」《法華經序品第一》

********************************************

修行不離開時間,不離開生活。生活,人與人之間互相
相處,彼此成就,這也就是我們做人修行的一部分。所
以說,佛陀在世時,同樣在僧團裡,或者是佛陀的生活
,或者是說法,同樣跟我們人間,人與人的團體互相尊
重,都是很重要。

我們在講,《法華經》在靈鷲山,佛陀開始要說法之前
,道場多麼的盛況!菩薩,或者是比丘、羅漢,甚至天
龍八部,聚集來到這個道場——靈鷲山;其數無量。

佛陀還沒有講《法華經》之前,大眾聚集一起,他就講
《無量義經》。《無量義經》講完了,以往經若講完,
大家都歡喜作禮而退。不過,這次佛陀就這樣開始入定
了,從佛陀入定開始,就看到佛陀形象很莊嚴,眉間白
毫相光。在眉間好像有一個相,好像有一道光。

上回就一直說過了,佛陀在講經時,周圍的晨光,太陽
升起時,那一道光,光明集中在佛陀面上,真的是現相
變異,這種形態真的很莊嚴,現出了很莊嚴的形相。而
且那個形態,各人看的都不一樣,那種光明,那種解說
,人人的心裡都是很歡喜、很踴躍。各人心中都是懷著
那分踴躍、歡喜,但是不知道到底這個相光是什麼樣的
表達?到底是什麼樣的妙法?一定有它的道理在。

這「一定有它的道理在」,大家共同的心——不知道,不
知道裡面是什麼道理?所以人人都是很想要問,這就是
求法心切,人人都很期待這個法能從佛口所說。不過,
佛陀還是坐在那裡,還是不斷在放光,現異變相。這麼
多人一直在等待,這種的心情,彌勒菩薩知道。

彌勒菩薩,就是輔佐釋迦佛在人間教化的菩薩之一。所
以他在這裡,佛陀的形態,彌勒菩薩都知道。佛陀考慮
到過去說法四十多年了,大家聽法聽久了,也會疲憊,
那個懈怠的心會生起,精進的心會減,所以佛陀現在既
然要說大法,就是要換一種的形態,提升人人追求的心
,啟發人人那分精進的念,抖擻掉了疲倦、懈怠的心。
這是佛陀要講《法華經》的一種的心意。

當然彌勒菩薩知道,他要如何配合佛陀,在定中要來啟
機?所以彌勒菩薩故意看啊看,好像看到大家,你們有
疑,好,我也有疑。這種「我也有疑」,這就是「隱明
示暗權不知」。彌勒菩薩他本來就知道,不過要來配合
佛陀,啟發人人的心,所以他就會說:「我也不知道。
」假如彌勒菩薩說:「佛陀這樣,我知道,我替他回答
你。」那佛陀就不用說法了。所以他要現「不知」,所
以說「隱明」,把他知道的事情隱下來,「隱明示暗權
不知」。

他能夠體會佛意,所以賢者能夠合聖者的心,所以他就
「隱明」,示:我也不知道。權,就是以方便法,這就
是方便法,說:我不知道。所以這才能讓大教成就起來
,所以「正欲興起大教」,這就是開始想要知道。彌勒
菩薩都不知道了,你想,佛陀現在要說的這個法是多麼
奧妙啊!大家會生起更想要追求的心,追求連彌勒菩薩
都不知道,所以我更要追求。到底要問誰?「向無疑中
生疑」。

彌勒菩薩都不知道了,這個法一定是很奧妙,所以大家
的疑心更加提高。有疑才有悟,無疑就無悟。人人的心
若有存疑才會追問,才會想要了解,所以「向無疑中生
疑」。「於無念中作念」,有的人內心想,反正我等就
是了,大家都還在這裡等,我就等。那個內心只是配合
大家等,這樣也不會起尊重心。所以必定要讓那些隨緣
的人,啟發那分追求的心——不要只是隨緣而已,你們也
要追求。

所以「於無念中作念」,有的人心就是,有法就來聽,
沒法就罷了。這樣不會精進。所以讓無疑的人啟疑心,
無念的人讓他作一個心念,也能想想:佛陀現神變相,
未來要說的法是什麼?內心要啟念起來。這樣無非就是
要鼓動人心,要鼓勵人人啟動那分求法的心。所以「令
他生疑起信念」,讓人人有疑;疑了,會追求。追求的
信念非常重要。

念,就是起念。這種我有疑心,到底是什麼法,我要趕
快相信,佛陀應該有什麼樣的妙法。這「有什麼樣的妙
法」,這個念要生起,這叫做追求。這個念,這個念是
從何而起?念,是心緣前境;要先有心,後才有念。我
們的心去緣外面的境,這一念起。看看「念」字,上面
一個「今」就是現在,「今」下面一個「心」,那就是
我們的心去緣外面的境界——哦!佛陀現在現神變相,這
個境界在我的心裡,所以作念。所以心緣境,緣面前的
境,這樣叫做「念」。

所以「重作是想謂之念」。這個境緣過之後,本來都心
無念,境這樣過了,佛陀就是這樣,我就是等,只是這
樣而已,這樣不會精進。所以心緣了這個境,又再重作
那個境界,心念追求這個境界,這叫做「念」。在佛陀
這個時間,真的很需要,需要我們的心要凝聚在一起,
對這個境界的追求。

◎隱明示暗權不知,正欲興起大教。向無疑中生疑,於無
念中作念,無非鼓動人心,令他生疑起信念。

所以在經文裡,「是佛光明,神通之相,今當問誰?爾
時,彌勒菩薩欲自決疑」。

剛才說過,彌勒菩薩沒有疑,但是他是「隱明」,將明
的隱起來,其實他是「示暗」,說:「我也不知道,我
也應該要來追求,我也要問,看看要問誰?」這就是彌
勒菩薩他的慈悲,他的智慧。

所以,「又觀四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
及諸天龍鬼神等,眾會之心」。

這是在那個場面,不只是很多菩薩,不只是很多比丘、
比丘尼,還有諸天龍神等,「眾會之心」都同樣,就是
有這念疑。所以,為了要解決大家的疑,「而問文殊師
利言:以何因緣,而有此瑞——神通之相?」這是我們前
面說過的經文,要問文殊菩薩,為什麼佛陀現在「大放
光明」,能夠「照於東方萬八千的世界」,這是什麼樣
的因緣?

尤其是這萬八千世界,那麼多的國土,每一尊佛的國土
都很莊嚴。尤其是在那些國土、那些世界,不論是上至
天堂或下至地獄,種種生活方式,還有,每個國土,諸
佛在說法,明明歷歷,都在釋迦佛的白毫相光所照普遍
的地方。過去好像沒有這樣,現在是為什麼呢?所以,
彌勒菩薩找到對象,就是文殊菩薩。這是前文。

我們來解釋說,開始那些長行的文都說完了,這是描述
那個境界,彌勒菩薩隱明示暗,表達自己也有疑,表達
自己也要請問,所以找到他的對象要來問。這樣問的原
因,我們知道,不過,擔心有的人還不清楚,所以在集
經時,把這一段很重要的文再重誦,把要問的話再重誦
。為什麼要重誦?我們在讀經中有偈文,這叫做重誦。
重宣此義,你們常常讀到「重宣此義」。我們要知道這
個偈,偈就是重誦,重新再將長行文再讀一遍,同時,
長行文若沒有的,可以再補充。因為這個法是很重要,
所以要重複再補充,所以才用重誦、用偈文。

重誦的偈文,應該有二種意義:或者為後到法會者唸全
文。後來才到的,因為人都是陸陸續續來,來的時候,
佛陀已經經文說過了,《無量義經》還是已經講一半,
或者是已經開始,因為那些過去佛陀說過的,他沒有聽
到,他進來才開始聽,這樣陸陸續續來的,前前後後才
聽到的,這樣的人也應該不少。所以為了這種前後來的
人,要讓他們更完全知道,所以他重誦一次,從頭說起
,用偈文。

再來,也有些人雖然從頭開始聽,不過不清楚,也不很
了解。他再聽偈文重複一次,這樣不很了解的人應該也
會了解。這就是彌勒菩薩和文殊菩薩互相的對答。

◎「於是彌勒菩薩欲重宣此義,以偈問曰:文殊師利,導
師何故,眉間白毫大光普照?」《法華經序品第一》

兩位菩薩的慈悲,尤其是彌勒菩薩,已經是修行無始以
來,現在已經在兜率天宮,將準備下降人間成佛,應該
他什麼都知道。我們也了解,為什麼釋迦佛會比彌勒佛
先被授記成佛。因為,釋迦佛與彌勒菩薩同時修行的時
候,一個是入人群,用大慈悲的心入人群,結成就了很
多好緣,好因緣,眾生緣具足。彌勒菩薩就是唯識修慧
,只講知識、智慧,所以他跟眾生緣還沒有具足。可見
智慧已經很充足了,知識都很普遍,為什麼他現在說他
也有疑問呢?其實這就是慈悲,為了未來的眾生,能夠
讓他們更體會佛法、深入佛法,所以他就提出了這分「
隱明示暗」。

他的選擇,了解文殊菩薩是「智慧第一」,文殊菩薩是
七佛之師。所以說起來,文殊菩薩就是智慧,彌勒菩薩
是慈悲。所以一位慈悲的菩薩,來請教智慧的菩薩,要
讓全場的人,大家能很徹底相信,很了解佛陀完整的大
法,悲智雙運的妙法,就是在這個時刻將要開講出來,
要大家尊重。

這就是菩薩的慈悲與智慧,為未來的眾生開啟大法的因
緣。所以我們大家要很用心體會,諸佛菩薩的慈悲,彼
此之間的配合,這個因緣,給了我們未來的眾生。所以
我們大家要生稀有之心,這個法是很難得,所以我們要
很尊重,好好把握,時時在法中多用心。

20140326《人間菩提》虔誠陪伴‧拔苦與樂



照顧戶熊先生,貧病纏身,生活困苦,只能半夜到公廁洗澡,慈濟人協助安排新的居住環境­,志工行列中,聾啞人士許先生,過去也受到幫助,心懷感恩,現在他也把握機會,跟著慈­濟人,幫助其他弱勢族群。而在四川,志工也來幫身心障礙的照顧家清掃,持續的關懷,也­分擔了老母親的擔憂。證嚴上人在今天(3/26)的志工早會,感恩人間菩薩,走到需要­的人身邊,長情陪伴,讓苦難人得到幫助,慈濟人的付出,真讓人讚嘆。

慈濟志工細心的為照顧戶洗頭,因為汶川地震,牽起這份長情,身心障礙的曹本瓊,和八十­多歲的母親相依為命,看見母女生活清苦,慈濟人持續陪伴,一步步改善居住環境。

人間菩薩,以愛付出,基隆照顧戶熊先生,貧病纏身,平時只能在公廁沐浴,慈濟人為他安­排新的住所。志工行列中,瘖啞人士許先生,也是照顧戶,同樣受到慈濟幫助,把感動化為­回饋。

受助者,成為助人者,許先生轉換心念,不再埋怨,走入人群,日子變得充實,人生風景從­此更加美麗。

Tuesday, March 25, 2014

【靜思妙蓮華】心光遍照萬八千土 2013年7月4日 第80集



靜思晨語-靜思妙蓮華第080集
(法華經·序品第一)
標題:心光遍照萬八千土
20130704

◎菩薩悟得透徹,即知萬八千土皆是本地風光,從此心光
流出,彌勒慈氏啟問,文殊大智當答。

◎「爾時,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及諸天龍鬼
神等,咸作此念:是佛光明神通之相,今當問誰?」《
法華經序品第一》

◎「爾時,彌勒菩薩欲自決疑,又觀四眾,比丘、比丘尼
、優婆塞、優婆夷,及諸天龍鬼神等,眾會之心,而問
文殊師利言:以何因緣,而有此瑞神通之相,放大光明
,照于東方萬八千土,悉見彼佛國界莊嚴?」《法華經
序品第一》

********************************************

時間啊!就是每分每秒不斷流逝。我們要時時把握時間
,尤其是盛會難遇,有因緣必定要好好把握。

佛陀講《法華經》,這靈鷲山的盛會之下,當初這個法
會上有這麼多人,在佛陀的坐定中,大家的心境是有著
懷疑,到底佛陀接下來的法是多麼微妙?這是人人心地
的境界。

這當中,「菩薩悟得透徹,即知萬八千土皆是本地風光
,從此心光流出。彌勒慈氏啟問,文殊大智當答」。

雖然有很多人各人的猜測,但是菩薩能夠很了解,所以
已經是透徹了,他透徹的就是知道這「萬八千土皆是本
地風光」,其實都是在人人自己心地的風光。人人這一
念心若能夠和佛心會合,人人本具,佛陀的光芒能夠照
到這麼廣、這麼直,豎窮三際——直的,能通過去、現在
、未來,佛陀的智慧能夠這樣的透徹;甚至橫的,十方
世界很普遍,佛陀的心性、智慧、光明能夠透徹到。

其實人人與佛本具這種的光明、智慧,應該都是一樣,
所以「皆是本地風光」,不在其他的地方,在人人自己
心靈本地的風光。這萬八千土,「從此心光流出」,就
是同樣能夠從心散發出去,到達萬八千的世界能夠透徹
了知。所以「彌勒慈氏啟問,文殊大智當答」。

現在在這個法會中,彌勒菩薩開始要啟動了。佛陀的定
中,大家的看法,其實還有,有人也是心會起疑,所以
文中再說:「爾時,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
及諸天龍鬼神等,咸作此念:是佛光明神通之相,今當
問誰?」

現在是大家的心聲,到底佛陀如此放光,現神變相,這
種的神通,到底是什麼樣的因緣?這是在大會之中,比
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這是佛的四眾弟子共同
,還有天、龍、鬼神等,都有這種心念。所以到底要問
誰呢?大家的心開始起疑惑。

我們過去說過,這個大會裡有有學、無學。有的人已經
證果了徹,有的還是初學,聚集在一個大會中,菩薩都
能了解,初學的人還沒有辦法了解,境界還沒有到達的
人,更無法能夠透徹。所以,在那個會中就有人有疑惑
,到底這是什麼樣的瑞相?到底要問什麼人?這是一個
疑惑。

大家作是念,所以心緣前境,重作想念。心緣前面的境
界,從大家一直凝聚,從法會即將開始,眾人一直來了
,紛紛到達,坐定以後,開始佛陀說《無量義經》之後
的放光。能夠了解的人,知道佛陀一世功行圓滿,也是
即將要取入滅時,所以要將他的本懷暢演的時刻。

所以佛陀這一生中,就開始要圓滿示滅的時候。這是「
心緣前境」,於現在一直緣到從佛陀降生人間,一世的
行,圓滿這個時刻。所以「重作是想念」,緣過去的前
境,重複要作這一生開始要暢演的本懷。這是菩薩他能
了解的,其他的人不了解,所以大家就想要問。

誰能讓我們問呢?「爾時,彌勒菩薩欲自決疑,又觀四
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及諸天龍鬼神等
,眾會之心,而問文殊師利言:以何因緣,而有此瑞神
通之相,放大光明,照于東方萬八千土,悉見彼佛國界
莊嚴?」

這段經文,我們應該能夠更加了解。當時在這個法會中
,佛陀他放這個光,從眉間的光芒這樣放射出去,放射
這個光,我們可以看到大會中,能夠隨著這個光,所看
到的有多廣,萬八千世界。諸位,你們會不會想,這個
光,萬八千的世界我們都能看到嗎?

剛才跟大家說過了,我們若能對佛法很了解,前面有用
鏡子來比喻,一面鏡子的作用很大,你看這一面鏡子,
拿起來圓圓一面不太大,我們能向山照山,整個山河大
地攝入在這面鏡子裡面。假使哪個地方,暗的地方,太
陽照不到的,很陰暗的,只要用這一面鏡子隨著光這樣
向著太陽,這個光照進鏡子,這面鏡子反射進去,在暗
的地方也是像太陽光照進暗的地方。

同樣的意思,佛陀的心光就像太陽一樣,太陽一出,無
處不照,每一個地方都照得到。除非是把它遮蓋起來,
自然太陽就照不到了。是什麼來遮蓋?無明遮蓋。記得
過去有沙塵暴,早上起來就看到整片天灰濛濛的,抬頭
看不到太陽,往前看去,前面明明就有一座山,卻是看
不清楚那個山形,這就是沙塵,「風飛沙」。

因為土地乾旱,所以稍微有風吹來,沙會從很遠的地方
吹來。到底臺灣的沙塵暴是從哪裡來?從蒙古,外蒙古
、內蒙古,或者是新疆那裡。那裡很乾旱,所以已經整
個山都沒有樹、沒有草,一片的沙漠。在那裡一陣風這
麼地吹,乾旱的沙,就變成隨著風飄,叫做沙塵暴。多
遠呢?二、三千公里遠,來到臺灣。

這幾千公里遠的沙塵,可以飄啊!飄啊!那麼厚的沙,
這樣來到我們這裡。這也可以說,我們眾生無明由來已
久了,很久了,我們無始以來,一念無明起,八萬四千
煩惱門開了。為什麼我們煩惱的門這樣一直開呢?那就
是缺了雨露,缺法水。

說不定我們凡夫在無始劫之前,不知道多久以前,一念
無明起,背覺合塵,人人原本具有的覺性,我們已經和
「覺」相背,背道而行。到哪裡去呢?合塵。塵就是塵
埃,紅塵滾滾的地方。所以我們凡夫一落無明,那就無
法再回頭,所以我們已經背覺合塵了。所以我們在很久
的時間,生生世世在六道中。六道,雖然也曾造過福、
行十善,上天堂去;我們也是曾有過守人道規戒,所以
來人間。

有善、有戒,在人間,還是安分守己,有那個因緣能得
聞佛法,但是無明還是常常處處陷阱,無明常常現前,
一念偏差,差之毫釐,又是脫離了人道,可能就要入畜
生道了;說不定再造更惡的,就入地獄道去了。或是在
人間,慳貪、不捨,就入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種
種都是在我們一念無明起。要再回歸我們的本地風光,
那就有差距了!

所以我們應該,學佛必定要把握因緣會合的時候,聽了
佛法,好像一片乾旱的土地能夠遇到雨露,有雨、有露
水,慢慢地潤濕我們的心地。記得嗎?《無量義經》中
,「微渧先墮,以淹欲塵」。因為我們的心地若缺法水
,自然不斷不斷變成了心地乾旱。我們的心地若像大地
這樣乾旱,哪怕有一顆好的種子落入我們的心地,這心
地欠缺雨露,有土地,沒有雨、沒有露水,所以這粒種
子在大地也是無法萌芽長苗,也沒有辦法。

同樣的意思,我們的心地若沒有法的水來滋潤,哪怕聽
到好的話,奧妙的佛法,我們有機會接觸到,但是我們
也無法受用,法,無法入心來。就如同那粒種子,丟在
乾旱的心地上,很快的,種子無法發芽,哪有辦法向下
生根呢?道根,無法在內心伸長,我們的內心若缺了道
根,這棵樹,覺悟的樹、菩提的樹無法生長起來。所以
,我們的心地要時時有法水來滋潤,那必定要用很長的
時間,守好我們的心。

煩惱、無明,我們應該要不斷不斷地去除,就像心地,
種子既然播下去,雜草要一直除。好的一念的覺性、道
念,我們要好好保存好。那些雜念,我們要不斷去除。
守好道念,去除雜念,這是我們要把握在這個時間。

凡是一個法,不是只有依文讀誦,將法入心之後,能夠
將文意再發揚廣大,除了自己受用,也能用種種方法讓
大家理解、受用,這才是真正法入心來,能夠應化無窮
,心光就是這樣把它發揮出去。

雖然我們坐定在這裡,「人人有個靈山塔」,每一個人
的內心都有靈山的道場,我們就能跟佛一樣會合這心靈
的風光,能夠透徹透徹。佛陀一生說法,一生示教,這
些道理我們都能夠攝受,這都是在我們的本地風光,從
此心光能夠流出。

所以,佛陀眉間的毫光,其實應該是要照射入我們的心
,我們的心和佛心會合在一起,萬八千世界都是攝受在
我們的內心裡。所以心地風光真的離我們不遠,很近,
在我們的心地裡。

但是在這個會場,我們要時時感恩,我們要時時都有彌
勒慈氏在啟問。有時候,有一件事情,忽然間有人出來
問,這就是機會,應該有另一位文殊菩薩,能夠將過去
他走過的路、聽到的話,再述說一次。這是不管何時都
在我們的身邊。不管是「彌勒慈氏啟問」,或是「文殊
大智當答」,其實人人不都是彌勒嗎?能夠代替我們問
法。人人不都是文殊嗎?能代替我們去解釋法。

各位,學佛,我們的心地風光,我們要好好保存、攝持
住,絕對不要一點點放散掉,應該要時時把握,事事都
要多用心。

20140325《人間菩提》撫慰傷慟‧陶冶心靈



馬航班機失聯17天,馬來西亞首相「納吉」,24號晚間10點,證實MH370班機墜­毀在印度洋,機上239人已經全數罹難,家屬接獲消息,難掩心中的激動。

證嚴上人開示:「家屬們都非常的激動,有的是哭不出聲音,那樣的肝腸寸斷,那一分的心­情,已經煎熬到十七、八天,現在這一群家屬的心境,我們都能體會,那樣的苦,所以人生­無常。」

人生無常,從事發一開始,慈濟人就分別在「北京」以及「馬來西亞」展開關懷,默默陪伴­家屬,除了膚慰不安的情緒,也有中醫師提供針灸治療,照顧家屬的身心靈。

證嚴上人開示:「慈濟人的照顧也真的是無微不至,連他的心理,連他的生理,所以就是這­樣的陪伴,真的也是人間有情,所以有情有愛,也期待能撫平人人的心。」

以愛化解傷痛,面對最不樂見的結果,慈濟人同理家屬的感受,也用愛膚慰心靈的苦痛。

Monday, March 24, 2014

【靜思妙蓮華】菩薩悲智應機傳法 2013年7月3日 第79集



靜思晨語-靜思妙蓮華第079集
(法華經·序品第一)
標題:菩薩悲智 應機傳法
20130703

◎菩薩悲智互動,當機啟教傳法,一切法均能自在,是稱
為萬法之王。

◎「爾時,彌勒菩薩作是念:今者世尊現神變相,以何因
緣而有此瑞?今佛世尊入于三昧,是不可思議現希有事
。當以問誰?誰能答者?復作此念,是文殊師利,法王
之子,已曾親近供養過去無量諸佛,必應見此希有之相
,我今當問。」《法華經序品第一》

◎彌勒已曾親近供養諸佛,為一生補處菩薩,與文殊菩薩
同為釋迦文佛之上首弟子。但此經將欲宣布,饒益將來
大眾,特於此示現懷疑。因問微,答以顯露,將說妙法
蓮華之一線消息耳。

◎今者世尊現神變,天雨華、地搖六種震動、放光,為流
布故現神變,皆為瑞相。

◎佛說法華經時,先現出六種的祥瑞,以作為開經,謂之
法華六瑞序:說法瑞、入定瑞、雨華瑞、地動搖、心喜
瑞、放光瑞。

◎此六瑞,是十方三世諸佛,欲說法華經時,所必定示現
的教化儀式。

********************************************

「菩薩悲智互動,當機啟教傳法,一切法均能自在,是
稱為萬法之王。」這就是要與大家分享,前面所說過的
,佛陀在定中放白毫相光,這當中大家共同在一處,承
著佛陀眉間的光耀,人人的心境與佛會合在一起,當那
個地方,人人的心境開闊,能夠徹見萬八千,甚至六趣
眾生的生態等等。

在這當中,真的是境界很異常,尤其是能夠透徹佛陀,
了解佛陀他從現相出生人間,這樣一生的過程,一直到
弘法利生,能夠教育無數天下眾生,啟開人人的心,導
向人人正確的道路,一生功成行滿了,所以示滅了。

大寂滅就是涅槃,涅槃之後,為了佛法能夠千年、萬年
,永恆流傳在人間,見證佛來過人間,佛陀所說的教法
是利益人群。所以,人人就以佛舍利建七寶塔。這段心
境,大家都能夠了解,這是默默這樣靜靜的境界,大家
的心靈能夠去體會的境。應該是一個很美、很透徹的境
界。

這個境界雖然是很莊嚴,不過,還沒有徹悟的人還是無
法了解。有的人的心,到底佛陀現在這個景象是什麼含
義呢?再來要說的是什麼法呢?所以有的人心開始起好
樂,一直要追求,佛陀是否能夠趕快說出了未來所要說
的教法呢?有的人就感覺,到底佛陀又要說什麼法?

有的人是仰慕的心,有的人心還是充滿了疑問,所以,
要有已經透徹了解的菩薩,能夠體會佛的本懷。佛陀那
時候在定中,不能啟問,所以菩薩和菩薩之間就要用智
慧、慈悲同場,用智慧彼此問答。所以「菩薩悲智互動
,當機啟教傳法」。這是過去所沒有的景象。

就像我們現在坐著的時候,大家坐這麼久了,到底什麼
時候才能夠開始說話呢?有的人就有這樣的疑問。有的
人已經知道了,知道佛陀現在這個時候是還沒有要出定
的時刻,但是了解佛陀心境應該就是要啟動人人的虔誠
,要啟動人人求法的心,他知道,所以開始就代表要起
來說話了,讓大家了解佛陀現在的心境。

其實,佛陀乃是大法王,他的心境既入定,什麼都動不
了他。這是在那個境界中,我們人人可以了解的。我們
現在了解佛陀在定中,接下來,菩薩要如何互動?我們
看下面這段經文——

「爾時,彌勒菩薩作是念」,已經開始是彌勒菩薩了,
「今者世尊現神變相,以何因緣而有此瑞?今佛世尊入
于三昧,是不可思議現希有事。當以問誰?誰能答者?
復作此念,是文殊師利,法王之子,已曾親近供養過去
無量諸佛,必應見此希有之相,我今當問。」

這一段經文,就是剛才說過了,大家開始的心,不知道
佛陀現在入定到什麼時候才會出定?彌勒菩薩開始內心
就這麼想:我現在要來找什麼人,來和我互相對答?什
麼人才是真正能夠了解佛陀現在這個景象,和未來所說
的法?所以這是彌勒菩薩開始要作念。這就是說,彌勒
他已經是親近、供養佛很多了,過去修行已經是很久了


記得嗎?古雷音王佛(編按:一說為「弗沙佛」)時,
彌勒菩薩是曾與釋迦菩薩同時發心,兩個人都同時修行
,在同一尊佛的座下修行。一個是完全修智慧的行,一
個是修慈悲的行。慈悲的行就是入人群,關懷眾生、度
化眾生;另外一位比較獨善其身,要了解佛的教法,所
以比較自己獨善自修。

在那個當中,古雷音王佛的時候,開始要準備入滅了。
每一尊佛要入滅以前,必定要作授記,要授記跟隨他修
行的人,誰未來前後將成佛?現在的釋迦牟尼佛,在《
法華經》同樣有〈授記品〉,過去古雷音王佛也是一樣
,所以要授記的時候,看這一群弟子中,哪一個人未來
是能夠前後次序在娑婆世界成佛?看了之後,他就對釋
迦菩薩這麼說:未來我滅度之後,未來就是釋迦菩薩在
娑婆世界當得成佛。若是彌勒菩薩,未來就是接釋迦牟
尼佛之後,未來也是能夠成佛。

大家心中有疑,彌勒菩薩不是智慧第一嗎?他對佛法透
徹,為什麼現在授記會是釋迦菩薩先成佛呢?那時候,
古雷音王佛知道大家心中有疑,開始就解釋:因為釋迦
菩薩他修行兼利他人,眾生緣具足了,所以他先成佛。
彌勒菩薩雖然智慧具足,不過他的眾生緣尚未具足;成
就自己智慧容易,要能夠成就眾生的緣比較困難,需要
時間。

現在依佛經裡面所說,彌勒菩薩還在兜率天,菩薩的訓
練道場,正在訓練,將來要來人間。兜率天也是一個形
容,應該就是在人間,一直在訓練菩薩、結眾生緣。

佛的世界很微妙。不過,在這當中就是要解釋彌勒菩薩
,既然也是與釋迦佛同時修行,釋迦佛已經成佛了,彌
勒菩薩還是不斷在護持佛法,生生世世還是同樣——佛現
在人間,菩薩也在人間,不斷倒駕慈航來護持佛法。

既是現在在護持釋迦佛,過去也是已經親近、供養諸佛
,現在已是「一生補處」,到這一生是一世補處菩薩。
佛的世界的一世,和我們人間的一世不同,一生補處不
是在人間的一生,是在兜率天,在等待他的人間因緣成
熟,屆時他就來人間了,目前他在一生補處。

過去不斷不斷親近佛、供養諸佛,所以與文殊菩薩同為
佛之上首弟子,對佛陀現此相之因緣,他一目了然。其
實彌勒菩薩都了解,知道佛陀他現在的內心心境,所現
這個相,本來就無疑,彌勒菩薩只是現相要來找對機者
;一個啟機者,要來找對機者。

「但為此經將欲宣布,饒益將來大眾,特於此示現懷疑
。」他故意在這裡來現示:「我也不知道,我應該要找
一個人來讓我們了解,來向我們解釋。」代替大家來找
一個(解答者),讓大家更能相信。而這個人,到底要
找誰呢?所以「因問微,答以顯露。」他開始要問,就
是這麼簡單,他本來知道,只是要讓大家更知道,再找
一個人來證明;一個人見證,不如兩個人見證,所以是
這麼簡單。

「因問微」,就是這麼簡單的啟動;「答以顯露」,要
回答的就是要將整個妙法,在這當中先啟動起來。所以
「將說妙法蓮華之一線消息(耳)。」透露給大家知道


◎彌勒已曾親近供養諸佛,為一生補處菩薩,與文殊菩薩
同為釋迦文佛之上首弟子。但此經將欲宣布,饒益將來
大眾,特於此示現懷疑。因問微,答以顯露,將說妙法
蓮華之一線消息耳。

誰要來回答呢?所以下面的文:「今者世尊現神變相」
。這是彌勒菩薩他作這個念,要來講現在這個境界,世
尊現神變相,現這個神通,變這個境界的形象,這是過
去沒有的。以往講經完後,大家是作禮而退,就出去了
,這場講經就結束了。但是這次《無量義經》講完了,
佛陀他並沒有起座,大家看到佛陀就是那麼的恬靜,再
入三昧、放毫光。這個場境和過去講經的場境不相同,
是異常,叫做「現神變相」。

◎今者世尊現神變,天雨華、地搖六種震動、放光,為流
布故現神變,皆為瑞相。

那個境界,放光為流布,所以就成為場境的變化,這就
是講這部《法華經》,叫做「法華經六瑞序」。就是「
說法瑞」,開始說法,《無量義經》的時候開始說法,
說法之後入定的瑞相。還有雨華的瑞相,還有地動的瑞
相,還有心的,大家踴躍歡喜的瑞相,還有眉間放光的
瑞相,這是《法華經》開始要說的時候,具足這六種的
瑞相。

◎佛說法華經時,先現出六種的祥瑞,以作為開經,謂之
法華六瑞序:說法瑞、入定瑞、雨華瑞、地動搖、心喜
瑞、放光瑞。

這就是《法華經》與其他的經不同,是要提起大家能夠
尊重,提起大家能夠認真,提起大家要把握當下,所以
現這六種的瑞相。是希有,過去沒有的,現在有,所以
啟動人人內心的虔誠,渴仰之心。所以,「這六種瑞相
,也是十方三世諸佛,欲說《法華經》時,所必定示現
的教化」。

所以佛佛道同,每一尊佛的教化,過去都是用適應眾生
的根機,先方便法,方等、般若、法華,當然,開始成
佛時是華嚴。這是每一尊佛在人間成佛,眾生的煩惱,
佛陀開始要深入眾生的心,適應眾生的根機,到了最後
,佛的本懷,真實法要顯示出來,所以一定要講法華。
講法華的形態、道場,必定有這六種瑞相,這就是佛佛
道同。

我們學佛,必定要有這種了解佛陀的心懷,來人間無非
就是要教化眾生,能夠入佛的境界,和佛同樣的心境,
能夠體會天下事,能夠了解苦難的來源,如何能夠解脫
這種眾生共業,要如何能將這個共業變成一個共淨土。
人人的心若能清淨,娑婆世界也能化為淨土。這必定要
了解佛的心境之後,我們才有辦法真正入佛的境界。

學佛乃是要彼此之間互相啟動,彼此關懷,所以在這個
場合裡,菩薩能夠悲智互動。其實,彌勒菩薩他是一位
已經了解佛陀的心境,但是為了要證明,更慎重,讓大
家更加相信,所以啟機者要去找當機者,所以他就要去
找。

「菩薩悲智」是指彌勒菩薩和文殊菩薩,彌勒菩薩是「
悲」,文殊菩薩是「智」,所以悲智互動,要兩個人合
起來,當機啟教,在這個當中來當機、來啟教,現在有
這麼多人,開始要啟教。

「一切法均能自在」,這些法其實自在在哪裡呢?在佛
的心裡,所以稱為萬法之王。其實,佛陀是萬法之王,
法的源在佛的心裡。所以法在佛心,要如何啟動起來,
讓大家能夠了解,在啟動之前必定要有一番的因緣。所
以請大家要時時多用心。

20140324《人間菩提》殷鑑不遠當警覺



1998年,喬治、密契颶風接連侵襲多明尼加,台灣、美國慈濟人前往賑災。一場天災,­牽起長情大愛,志工持續陪伴,為窮困鄉親舉辦義診,過程中也接引更多人間菩薩。

證嚴上人開示:「多明尼加,他因為救災而撒播了愛的種子,而且因為我們繼續的關心,因­為當地有華人,當地開始接觸慈濟,所以我們一連串,一直到現在,一粒粒的種子都已經增­長了。」

當年慈濟人到拉羅馬那勘災,看見居住在垃圾山的非法移民,一念悲心,決定為當地蓋慈濟­學校,用教育的力量,帶來轉機,改變孩子們的未來。

證嚴上人開示:「我們又為他教育,所以這一群年輕人很自愛,很珍惜教育,所以他們很用­功,已經完成學業,在社會都能很有成就,所以教育是非常的重要,種子成為大樹,再回饋­社區。」

走過15個年頭,慈濟人一直都在,愛的付出,讓一朵朵清淨的蓮花,綻放在多明尼加的土­地上。

【靜思妙蓮華】佛光照映說法娑婆 2013年7月2日 第78集



靜思晨語-靜思妙蓮華第078集
(法華經·序品第一)
標題:佛光照映說法娑婆
20130702

◎於此忍土,不移腳步,開眼即見,彼六趣眾生,隨因招
果,趣向各別,類分為六也。六趣:地獄趣、餓鬼趣、
畜生趣、阿修羅趣、人趣、天趣。

◎「又見彼土現在諸佛,及聞諸佛所說法。」《法華經序
品第一》

◎又見彼土現在諸佛,顯現於佛光之內。即眾生能於彼佛
淨國土中,親見諸佛,親聞彼諸佛法。

◎「並見彼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諸修行得
道者。」《法華經序品第一》

◎「復見諸菩薩摩訶薩,種種因緣,種種信解,種種相貌
,行菩薩道。」《法華經序品第一》

◎「復見諸佛般涅槃者,復見諸佛般涅槃後,以佛舍利起
七寶塔。」《法華經序品第一》

◎大眾現前,欲聞法成就。佛光照境,顯現種種瑞相,故
大眾遂生渴望,聞法之心。因既現如是相,必說如是法
也。

********************************************

我們共同都生在這個忍土,佛陀慈悲,應眾生根機,倒
駕慈航來到娑婆世界。這是一個堪忍的世界,所以我們
有福,在累世中都是與佛結緣。在現代這個時候,雖然
是離佛在世兩千多年了,不過我們還是在佛法中,佛的
法身還是留存在人間。

人間,這個地方叫做堪忍世界,不能離開佛法;若離開
佛法,眾生就是不堪忍了,那就苦不堪!因為,佛法能
夠開解我們的心,所以我們更有福,「不移腳步,開眼
即見」。我們現在還是在佛法中,只要我們能夠依佛的
教法,凝聚我們的心境,心靜下來,用心探討佛法、體
會佛法,無不都是在人間中。我們現在只要心清淨,去
除煩惱,自然我們就接近佛心的境界了。

不過,我們現在所要說的,就是佛陀在靈山會上,有這
麼多的人,人間、菩薩、或者是天龍八部,全都聚會來
了。那個場合裡,更是能夠貼近佛心。所以這是一種的
讚歎,讚歎同樣凝聚在娑婆世界,這個境界,卻是能夠
不離開那個場地,能夠眼睛張開就看到——「彼六趣眾生
,隨因招果,趣向各別,類分為六」。就是說,乘著佛
陀眉間的毫光,我們眼睛睜開就可以看到,因為和佛的
心光會合,能夠就地就看到六趣。

◎於此忍土,不移腳步,開眼即見,彼六趣眾生,隨因招
果,趣向各別,類分為六也。六趣:地獄趣、餓鬼趣、
畜生趣、阿修羅趣、人趣、天趣。

六趣,從阿鼻地獄一直看到阿迦尼吒天,這六趣的眾生
都是隨他的因去招果。若是在世時行十善等等,隨他的
善業,生在最極頂的天界,這要看他的果報。或者是十
惡不赦,無惡不作,這種的惡人,層層疊疊的罪業,就
入阿鼻地獄,一層比一層更加苦。所以,最極頂無間受
苦,無間歇的那種地方,也是我們看得到的。

我們真的要用心去透徹佛陀所說的道理,在人間界,其
實就看得到。我們若能夠入人群,看到人間界裡面,有
的人很有福,所享受的令人嘆為觀止,怎麼那麼富有,
怎麼那麼享受,怎麼會⋯⋯,很多很多福集在一個人的身
上。我們也可以看到,我們所關懷的,我們聽得到、看
得到的,這個人怎麼那麼苦,一切世間不堪忍的苦事,
怎麼都集中在這個家庭裡,怎麼都集中在這一個人身上
,也是很多。

人的行為,這個人怎麼那麼兇,看起來環境不錯,怎麼
那麼沒有修養,開口或是閉口沒有一句好話,這個人怎
麼這樣生活的規則?阿修羅道,看到了。看到這個人,
怎麼那麼沒有人倫道德?畜生道也看到了。看到,這怎
麼那麼可憐,明明有東西吃,為什麼一點點都吃不下去
呢?好像針喉、鼓脹,這是餓鬼道啊!在這個堪忍世界
,你們不用移到哪裡,我們就都能夠看得到。這就要我
們入人群中去,才能很普遍見聞六趣眾生的形態。所以
這六趣眾生,我們要用心去體會,佛陀的教法不離開人
間法。

再來,「又見彼土現在諸佛,及聞諸佛所說法」。

這就是要告訴大家,就是那個場景,佛陀的白毫相光,
藉著這個光能夠看到的不只是六趣眾生,還能看到「眾
生能於彼佛淨國土中」,就是看到一些修行的人,又能
看到其他的世界,很多,無量世界,佛的化土,諸佛在
教化的地方,那個淨國土。佛的境界都是很清淨,即使
佛陀來到娑婆世界,娑婆世界雖然是五濁惡世,但是佛
的境界是清淨,佛的國土、他的心境都是清淨的。

現在此處說,所有的眾生修行,有的人想要修到東方琉
璃世界,那就是藥師佛的法門。有的人就說,我要修淨
土法門,那就是阿彌陀佛的世界。這要看大家在修行當
中,他要修什麼法門。在這中間就能夠看到,不管他修
什麼法門,他就會見到那尊佛的清淨國土。這個地方所
說的國土,不是真正器世間的國土,是心靈的國土。所
以說起來,在佛的白毫相光中,就能夠包含其他萬八千
世界諸佛的淨土,「親見諸佛,親聞彼諸佛法」。

◎又見彼土現在諸佛,顯現於佛光之內。即眾生能於彼佛
淨國土中,親見諸佛,親聞彼諸佛法。

再來,「並見彼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諸
修行得道者。」

這個意思就是說,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
那就是四眾修行得道者,這些修行得道的人,也在那個
場合中都看到了。看到修行得道的行儀莊嚴,智慧能夠
體會佛法,那種的智慧清淨,這些人全部集中在一起。

諸大菩薩,不論是出家的、沒有出家的,只要他發大心
、立大願、行大行、入人群去付出,這都是菩薩。菩薩
修行都有他的因緣,因為各個所發願行都不一樣,什麼
樣的因緣,或是什麼樣的因緣讓他起信解。

有的人遇到什麼樣的因緣,所以他忽然間發心能夠去修
行,或是發心自利,不只是修行獨善其身,還要修行兼
利他人,自覺覺他,這種菩薩。而有的是在什麼因緣中
啟發他的信心,「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
,我們若無信心,就無法有因緣去發心發願,要先啟發
他的信心,才會發心立願。發心立願開始修行,因為信
解,所以登住地,十住地、或者是菩薩十行地。這些過
去曾經說過,從歡喜地開始,一直到法雲地,這樣不斷
一地、一地,一直去見證、體會、了解。

再來,「以何種相貌行菩薩道」。要了解,人人接近佛
法因緣不同,發心的因緣不同,發心之後,他採取什麼
樣的行動,在菩薩道中,這要看人人的心境。

◎「復見諸菩薩摩訶薩,種種因緣,種種信解,種種相貌
,行菩薩道。」《法華經序品第一》

繼續,「復見諸佛於佛光中,見諸佛應化示現,行圓示
寂」。

意思就是說,在這個場合裡體會到佛——現在佛、過去佛
、未來佛,佛佛道同。顯示在人間時,了解人間的無常
,開始修行的過程,成佛之後如何為人群去付出、教化
等等,一世的因緣很完全地顯示,之後應化示現。就是
一生的過程,以及覺悟之後用什麼方法來施教眾生,這
樣一直到從方便法到真實法,人人都能夠體會、了解之
後,表示他一世化緣已經圓滿了;一世化緣圓滿了,那
就是示寂。

示寂之後,「及以佛般涅槃後舍利」。般涅槃,就是大
圓寂的意思,就是寂滅。寂滅之後,佛的舍利分布在每
一個地方。我們也知道,佛經裡還有阿育王發心建佛塔
,八萬多個佛塔分布在人間。

建塔,「塔」就是顯德的意思,顯德高如塔,層層疊疊
,所以「塔」的意思就是顯佛德。舍利,就是用佛塔來
顯佛德,供奉在寶塔中。一世的化緣已盡,他的身化為
舍利,舍利就在塔中。後世的人,不管千年、萬年之後
,這個建築物,以及舍利,還是流傳在後世,作為後代
眾生的見證。

◎「復見諸佛般涅槃者,復見諸佛般涅槃後,以佛舍利起
七寶塔。」《法華經序品第一》

所以,「佛光照境,顯現種種瑞相,故大眾遂生渴望聞
法之心」。

佛陀眉間放光,現種種的瑞相,讓人人在會場裡能夠映
著佛的光,從六趣眾生一直看到他方諸佛的世界,一直
看到同在會場中,這麼多修行得果的人。這就是在那個
會中,佛陀所現出來的眉間相光,照亮了人人的心境,
人人的心境再反射出了在一法裡、在一個時間裡,可以
普及到這麼多的世界。所以這是種種瑞相。人人看到這
麼異常,跟以前不同,人人就一直想,應該還有更精彩
的法可以聽,大家生起渴望之心,一直想要聽。

若有很尊重的心想要聽法,法才能夠入心。若是隨便、
加減,有緣就聽,無緣就算了,有空就聽,沒空就放棄
了,這就是我們眾生不生敬仰。佛陀為了要暢佛心懷,
所以現這個光相,讓大家知道,再接下來的法是佛陀內
心的本懷,引起了人人很渴望能夠趕快聽得到,這是讓
人人起尊重法的心。

◎大眾現前,欲聞法成就。佛光照境,顯現種種瑞相,故
大眾遂生渴望,聞法之心。因既現如是相,必說如是法
也。

「因既現如是相,必說如是法也。」既然佛陀現這樣的
相,一定是會說這樣的法,所以人人生起很期待、很希
望這個法能夠趕快從佛陀的口中說出來。我們要了解,
在光相中有這麼多奧祕的境界,其實不是要跟大家說,
在那裡都在現神通,而是要跟大家說,我們的心境和佛
的心境的會合,人人對法很透徹了解的那種心境。智慧
人人本具,由佛陀來為我們啟發,啟發之後,我們的心
智忽然開啟,同在一個時間能夠徹見、了解很多世界的
事情。

也跟大家說過了,這個世界,「一花一如來,一草一世
界」,不是嗎?多麼微細,同樣有它的世界,那些道理
我們都能夠透徹清楚,不論大小道理。所以,各位,我
們真的要用很微細的心去體會佛法,不是這樣隨文解義
,這樣就過去了,不是。我們大家真的要很用心。

佛陀的白毫相光和我們的心境,這是在描寫佛心和我們
的心,應該可以照映。所以大家學佛,應該要用最微細
的心境,去體會最微妙的法。所以請大家時時要多用心


20140323《人間菩提》身心環保境莊嚴



精進心不分年齡,小學三年級的羅暐哲,跟著爸媽天天到花蓮靜思堂,薰法香,認真筆記,­還將佛法運用在生活中,立定行孝行善的人生方向。聞法精進,環保站也是莊嚴道場,環保­志工白天做回收,克服場地限制,凌晨連線靜思精舍,聆聽證嚴上人講經,身心一同淨化。

晨鐘起,薰法香,全球慈濟志工一同精進。在台灣,環保志工,克服場地限制,白天投入資­源回收,清晨連線花蓮靜思精舍,拜經聞法,環保站,道氣莊嚴。

一樣有著求法若渴的心,小學三年級的羅暐哲,利用上課前的時間,天天和父母到花蓮靜思­堂,聆聽證嚴上人開示,不只牢記在心,小小年紀,也懂得分享,把佛法運用在生活中。

以佛法洗滌心中無明,增長慧命,立定正確的人生方向,傳遞善法,也為社會注入更多光明­。

Saturday, March 22, 2014

【靜思妙蓮華】心鏡光明徹三界 2013年7月1日 第77集



靜思晨語-靜思妙蓮華第077集
(法華經·序品第一)
標題:心鏡光明徹三界
20130701

◎東方世界眾生,與佛因緣深厚,法傳東土緣殊勝,利根
領悟深妙法。

◎「於此世界。盡見彼土六趣眾生,又見彼土現在諸佛,
及聞諸佛所說經法。並見彼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
優婆夷,諸修行得道者。復見諸菩薩摩訶薩,種種因緣
,種種信解,種種相貌,行菩薩道。復見諸佛般涅槃者
。復見諸佛般涅槃後,以佛舍利起七寶塔。」《法華經
序品第一》

◎生死流轉,即於此世界,盡見彼土六趣眾生。

◎趣,歸趣之義。以六道眾生所造有漏之業,共分為三:
第一、造惡業者,趣修羅、地獄、餓鬼、畜生四惡趣。
第二、造五戒十善業,趣人道及欲界諸天。第三、造不
動業,如修有漏諸禪定者,趣色界、無色界諸天。

◎「盡見彼土六趣眾生,此諸趣眾生,造何種因趣何種果
,由生趣死,由死趣生,輪迴不息。」

********************************************

「東方世界眾生,與佛因緣深厚,法傳東土緣殊勝,利
根領悟深妙法。」

也就是要跟大家分享,我們前段經文就是,佛的毫光照
東方萬八千世界。這萬八千的世界就很多了,意思就是
很長,直的(指時間)很長的下來,橫的(指空間)是
很廣。佛眉間的毫光能夠照耀這麼寬、這麼廣、這麼深
、這麼透徹,這是表達佛陀乃是宇宙大覺者,他的覺悟
性很大。

但是,這個光芒所照耀的,是向於東方。常常說,日出
是從東方升起,光明一出也是最接近。所以我們若在人
間的眾生,最接近佛陀的光芒智慧。因為,人人心中也
是有這面無限量的光。所以我們過去常常說,心鏡、心
鏡,人人都有一片清淨無染的心鏡。看看我們這一面心
鏡若能夠擦淨,自然那個光和佛的心光相映。

那個法華會中,人人已經心鏡擦亮了,將無明、黑暗的
污垢全都清除掉了,面面心鏡都已經發亮了,佛陀眉間
毫光一出來,就像太陽的光,無論多少鏡子,只要向著
太陽,那個鏡子所反射的光,那個光也是無量,那個光
也能照射得很遠;只要這面鏡子跟太陽相映,它就能夠
照得很遠。

記得,曾有過一群登山者,在登山當中發生了山難。直
升機在空中,在山區一直找,到底求救的人在哪裡?這
當中,登山者有帶著鏡子,所以他就用身邊一面小小的
鏡子,照著太陽的光,向直升機的方向這樣照過去。直
升機看到那個閃閃的光,找到這個光,去救人。曾有過
這樣的新聞。

還有,鏡面一層一層疊,經過了再磨等等,這鏡子能放
大。放大的鏡子,它能看鏡子下面微細的東西。經過處
理以後的鏡子,較粗的就是放大鏡,更微細的叫做顯微
鏡。有一回我去臺北,去看研究室裡面,有設備很多高
科技的東西。在那當中他們在做細菌研究,就讓我探頭
看看,透過那個顯微鏡這樣看。看了之後,我就說細菌
可以有這樣的圖樣,分布得那麼美啊!對啊!人體細胞
裡面有各種不同圖樣的細菌分布。我就說:這像一個世
界一樣啊!對,在我們的身上,小乾坤裡面,有多少不
同的微細菌,這都是有它的世界,一個細胞有一個它的
世界在。

所以說起來,我們人人若能將我們的心光擦乾淨,我們
這面鏡子若能和佛的心會合起來,我們就能夠看透徹了
很多的世界。何況,佛陀眉間所放出的毫光,我們若能
心非常的靜,用靜寂清澄,很靜、很清、很明,來會合
佛眉間的毫光,就像這個小鏡子和太陽會合起來一樣。
所以我們東方,就是人間世界的眾生,與佛的因緣很深
厚。

佛是為人間來成佛的,佛是為人間所修行。現相、修行
、以身作則讓我們看——他也有一對的父母,他出生的時
候,也是有小孩童的時代,同樣這樣的長大,同樣看人
間的世界,有生老病死這樣的感覺,體會到人生的矛盾
,人生的無常,人生的苦難,所以起了這念心,他修行
去了。這是人間的過程,佛陀是示相,顯示這個修行過
程的形象給我們看,這叫做身教。

我們若能體會佛陀,本來是無生無滅,哪還有生,以及
一直開始看到人間相,起動念去修行、成佛,然後四十
多年的說法,八十歲入滅。這段的人生,無不都是在教
育我們,用他的這個形態來教育眾生,和眾生是這麼接
近。我們人人和佛的生活都很接近,所以既然這麼接近
佛,佛可以成佛,我們也是一樣可以成佛。

這個生活方式就是這麼接近,其實我們的本性和佛更加
接近,只是我們就是有脫離了,一念的無明,汙染叢生
,就像病菌,一點點的病菌,它不斷地複製、複製,複
製到變成了病菌在人的體內,讓種種病發生。同樣的道
理,我們的心也是這樣,就是一念的無明不斷複製,複
製得我們的心無明黑暗,所以製造了很多的煩惱,就像
病菌製造很多的毒,同樣的意思。

所以說起來,佛陀來人間,無非就是要現相告訴我們,
我們有跟他這麼接近的,不管是生活中的接近,還有心
靈的接近。來到法華會的時候,這個光,人人的這個心
寂靜下來,坐下來這個當中,應該佛心、眾生心會合起
來了。這是多麼有緣啊!

◎東方世界眾生與佛因緣深厚,法傳東土緣殊勝,利根領
悟深妙法。

所以,東方世界眾生與佛因緣實在是很深很厚。佛陀的
慈悲就是為人間來,所以在這當中就是要傳法的時候,
佛陀要將他這個本懷,將他的佛心所保護住這個法,現
在完全都要釋放出去。這就是法傳,也就是傳法。所以
,有緣的眾生,那就很殊勝了。

所以「利根領悟深妙法」。同在這個道場裡面,若是利
根的人,他的體悟更接近,更體會愈深愈妙的法。所以
同那個道場裡面,也還有根機不同的人。所以佛陀在這
當中現神變相,放眉間毫光。

所以下面就說:「於此世界。盡見彼土六趣眾生,又見
彼土現在諸佛,及聞諸佛所說經法。」再來,「並見彼
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諸修行得道者。復
見諸菩薩摩訶薩,種種因緣,種種信解,種種相貌,行
菩薩道。復見諸佛般涅槃者。復見諸佛般涅槃後,以佛
舍利起七寶塔。」這段文唸起來比較長了一點,卻是一
種連貫。

在佛陀的毫相光裡面,我們大家所看到的境界,從東方
萬八千世界,非常的周遍。這當中,不管是在阿鼻地獄
的形象,或者是阿迦尼吒天的形象,直的,很透徹;橫
的,很普遍。這個光,在這個會中的大眾全都看得到。
因為照到這個光,就如剛才說過,像心鏡和太陽會合,
再遠的地方也會閃光。所以說我們人人的心鏡愈明就會
愈亮。

有的時候古人,若是家裡暗暗的,沒有電燈的時候,古
時候的人也很有智慧,就用一面鏡子,也是照著太陽,
用這面鏡子反射進去屋裡,同樣暗的地方也會變成亮的
。這就是自古以來就是有這麼微妙的法,世間的物質,
你若懂得用,可以用得很開、很闊、很長,我們都是用
得到。這就是我們的佛性。也是世間種種物理的本性在
。所以常常說「三理四相」一切都有它無限量的道理。

所以這是佛陀在這當中現光,讓我們盡見彼土,甚至可
以看到六趣。六趣的眾生,有天、有修羅、有地獄、有
餓鬼、有畜生和人間界,這六趣的眾生都是流轉生死。

◎生死流轉,即於此世界,盡見彼土六趣眾生。

這字「趣」,是歸趣的意思、趣向的意思,這就是六趣
。我們在我們這個世界的眾生都沒離開六趣,因為是凡
夫,凡夫他所造的業就是很多的「有漏業」,就是煩惱
業;「有漏」就是煩惱。

有漏業分為有三項。這三項:第一、造惡業者,趣修羅
、地獄、餓鬼、畜生四惡趣。

六趣有三善道、三惡道。三善道就是天、人、修羅,算
是善道。修羅是有天福、無天德。雖然他很愛發脾氣,
一直內心的煩惱很多,不過他有布施,布施中有煩惱,
這叫做修羅;他也被列入在苦樂參半中,所以屬於三善
道。再來,地獄、餓鬼、畜生,那叫做三惡道。那就苦
不堪了!所以這叫做六趣。我們若是造有漏業,就是在
六趣裡面。

第二、就是造五戒十善業,趣人道及欲界諸天。第三、
就是造不動業,就是要修有漏諸禪定,趣色界、無色界
諸天。這還是有漏,哪怕你修行修到色界、無色界,還
尚未圓滿,這還是在三界的裡面。佛陀要我們能脫離三
界,所以,天道雖然是享樂多、壽命長,不過,還不是
我們學佛所要求的境界。

再來,「盡見彼土六趣眾生,此諸趣眾生,造何種因趣
何種果,由生趣死,由死趣生,輪迴不息。」

這都不是我們修行的目的了。不過,我們能夠得人身,
聽聞佛法,我們能看到這些境界。因為佛法,我們的心
若和佛的法會合在一起,這些道理我們都知道,我們好
像在心境透徹,這樣就像我們看到了——盡見。除了這個
人世界的境界之外,還有諸天的境界,還有諸惡趣的境
界,我們都很透徹了解。我們若是透徹了解,我們就知
道方向要怎樣去修行。

各位菩薩,學佛,就是要學得怎麼樣能了徹。在這個三
界之內,在這個六趣當中,種種的生態,我們若能夠了
解,不管是天、人、地獄、餓鬼、畜生,或者是在我們
的人間界所看得到的物質。看看地球,萬物都有成、住
、壞、空;在我們的身體有生、老、病、死;在我們的
心就有生、住、異、滅。所以說起來,這種成住壞空、
生老病死、或者是生住異滅等等,各位,沒有一樣微細
的東西不是大道理。

所以,三理四相,只要有相的東西,就有它的大道理在
。最微細的細菌,我們眼睛看不到,顯微鏡看得出來,
那個裡面的道理也是很大。所以說,希望人人把我們這
個最微細的智慧,要深徹了解,若能如此,就能夠了徹
六趣眾生的道理。希望人人要時時多用心。

20140322《人間菩提》草根菩薩人間寶



做環保,沒煩惱。泉州惠安的農村婦女,挑著扁擔,天天資源回收,就算上了年紀,駝著身­子,依舊不嫌辛苦,當作是農事以外最重要的事。而在板橋,96歲的林徐對阿嬤,投入環­保23年,和環保站其他老人家,相互照顧,說這是她們常保健康的秘訣。證嚴上人在今天­(3/22)的志工早會開示,老菩薩分秒不空過,為大地為社會付出,打從內心保護大地­,成為典範,實在很令人感動。

板橋忠孝環保站裡,看見老菩薩投入資源回收的身影,其中96歲的林徐對阿嬤,超過20­年的環保資歷,天天報到,和其他志工相互扶持。做環保,讓他們越做越歡喜。

疼惜地球,大陸泉州惠安的農村婦女,回收洗衣粉袋,垃圾分類,儘管駝著身子,還要從山­上踏著三輪車、挑著扁擔,來到環保教育站,路途遙遠也不怕辛苦,讓這份善念從不間斷。

為社會立下典範,以一顆清淨無染的心,堅定守護大地,身體力行,讓心也充實了。

【靜思妙蓮華】佛光普照心靈之光 2013年6月28日 第76集



靜思晨語-靜思妙蓮華第076集
(法華經·序品第一)
標題:佛光普照心靈之光
20130628

◎心之理性畢竟常寂,眉間毫光集於心靈之光。

◎「爾時,佛放眉間白毫相光,照東方萬八千世界,靡不
周遍,下至阿鼻地獄,上至阿迦尼吒天。」《法華經序
品第一》

◎凡佛說經均有放光之瑞,見佛光明之德,知佛為世出世
間之最殊勝,特隨順眾生以為顯現。

◎又佛所放之身光,各各不同。此所放光,為兩眉中間之
白毫相光,其所照之境,本經三種譯本均為東方。則東
方眾生之與佛有緣可見。又東方為日所出之方,世間之
光以日為本,故東為諸方之始,即東方為諸佛因行之始


◎萬八千者,以「萬」顯萬德圓滿之果德,以「八」顯八
正道之因行也。「靡不周遍」者,普照之義,此指橫界
而言。下至阿鼻地獄,上至阿迦尼吒天,此兼豎界而言
矣。

◎地獄、非有定處、非無定處、非有別處、亦非別無有處
。阿鼻,云無間,即苦無休息之義。阿迦尼吒,有頂之
義,即色界中之色究竟天。

*******************************************

我們每一天,修行無非就是調伏我們的心。「心之理性
畢竟常寂,眉間毫光集於心靈之光。」意思就是要告訴
大家,佛陀靜坐之後眉間放光。眉間放光,這也是佛三
十二相之一。但是我們人人,我們都有一個心光,心的
光人人本具,只是我們的心,平時放鬆、放散了,所以
那個光無法聚集。

看看用放大鏡放在太陽下面,那個放大鏡的本能,太陽
一照下去,它就把光聚集起來,發光、發熱,看,照久
了也是樹葉乾的也會被燒掉,紙放在聚光下面也會著火
。可見大自然,只要這個熱能讓它聚集起來,它會發光
,也會發熱。我們說的心光和這個一樣,我們若沒有讓
它放散,我們的智慧能夠凝聚,我們的能量,每個人的
身上都有一個能量,這個能量自然能夠會聚,若會聚就
有發光的機會。

佛陀的心境,時時就是凝聚到最究竟的地方。最究竟的
地方,那就是常寂光土。所以我們常常說,修無漏學。
修無漏學就是說,我們的心平常之時沒有漏失掉,我們
的觀念沒有散失掉,我們所在學的天地萬物的法,能夠
凝聚在一起,所以三無漏學:戒、定、慧。大家應該都
知道。

我們要如何讓心思不漏失?我們就要戒。世間很多的欲
念會誘引我們的心,誘引我們的思想,所以我們的心思
容易散失,所以我們就要戒。戒就是要讓我們知道,不
可為,我們要防、要戒,不可以去做。差毫釐,失千里
,一漏散掉就一直都漏出去了。所以戒很重要。

有戒我們才能定,定才能進入畢竟常寂的地方,這樣,
遇事見境所用的是智慧,不是常識。超越了常識,叫做
智慧。智慧就是因為我們的心常常在定中,沒有受雜念
誘引,所看的事情都是正確的。所以這也就是佛的智慧
可以來教育人群,他要收、要放,收放自如,這是他的
智慧;他的心光,該要發光的時候要發光,該要收進來
的時候就是收進來。為人處事,應眾生的根機而使用。
所以這就是佛陀的身相,三十二相之一,應機、應境的
時刻。

在《法華經》這個法華會,特別將這個光放在兩眉之間
。其實,佛相本來在兩眉之間就有一個很特殊的毫毛,
所以外面的光一來,那個光照出去,好像是眉間發光一
樣。這就是聚集,佛陀的全能聚集在這裡,所以心靈之
光。這是我們凡夫還無法有這樣的形象,所以凡夫心、
凡夫相。佛呢?佛心、佛相。

當然,佛陀說眾生人人能成佛,表示我們人人也是具有
,只是我們的心讓它散亂了,讓它散失了,所以平時智
慧都漏掉了。總而言之,學佛,我們就要學得將我們的
心思凝聚,用在該用的時刻,不該用的就不要散失。

接下來這段文就說:「爾時,佛放眉間白毫相光,照東
方萬八千世界,靡不周遍,下至阿鼻地獄,上至阿迦尼
吒天。」

這段文就是說,佛陀在那裡靜坐的時刻,那個時候佛眉
間白毫相光,不斷地放射出去,放射的地方就是東方,
東方萬八千世界,很開闊、很遠的地方都能感受到佛的
光。「靡不周遍」,就是很周遍,沒有照不到的地方,
這是佛光。「下至阿鼻地獄,上至阿迦尼吒天」。阿迦
尼吒天就是至高,在這個色界裡面它是至高的地方。所
以上徹一直到有色界的頂天,下徹就是到地獄最黑暗的
地方,都能夠感受到佛光。

◎凡佛說經,均有放光之瑞,見佛光明之德,知佛為世出
世間之最殊勝,特隨順眾生以為顯現。

「凡佛所說經,均有放光之瑞」。凡是佛陀要講經的時
候,都是有放光的瑞相。這就是要讓大家看到佛的時候
,開始對佛就有一種敬仰尊重。因為佛德,佛的德相,
他光是坐著,就會讓人感覺到佛的莊嚴,能降伏他的煩
惱。不同的眾生根機,光是看到佛相起歡喜心,自然內
心的煩惱就會去除了。或者是有的人看到佛的德相,就
會自己起了懺悔的心,有的看到能夠起了那種心思踴躍
的心。這是要看佛的德,自然眾生所看到的都是一種的
瑞相,起了歡喜,各種等等不同的感受。

「見佛光明之德,知佛為世出世間之最殊勝」。這個光
明是一種描寫,也就是佛的德行。看到佛的身相,很自
然就能知道佛為世——世間;或者是出世間,是最殊勝。

這世、出世間法,佛陀無不通徹了解。以什麼叫做世間
法?就是做人的道理。告訴人說:你要做人,要做得圓
滿,所以要持五戒。能持五戒的人,佛陀再進一步跟他
說:你要行十善。持五戒、行十善,這都是人間法,人
人應該要做。能夠做到持五戒,還能進行十善,想,這
個世界不是很和平嗎?家家都是有倫理、道德,社會一
定是祥和。像這種世間法,是佛陀教導眾生的方法。

十善也是一樣,不過,還是在「有漏善」,就是還有人
、我等等,這種人我是非,心靈煩惱還沒有放下。這種
還是在三界六道中輪迴,無法脫離。所以,佛陀就又再
用他的本懷和他的境界,希望人人能到達和他一樣的境
界。所以來到法華會上,就是空,是真空,到了真空那
個當中,你可以體會妙有;真空妙有,就是到達了心之
理性,到達究竟寂靜的境界。這是佛陀他最想要讓大家
能了解的。所以佛陀他就眉間放光,讓大家能夠知道,
要講這部經是很特殊的,這是說中道法。

不能偏「有」,也不偏「空」,所以這叫做中道。在兩
眉中間發放毫光,這是表示中道,佛陀將要說中道法。
大家已經在定中見佛,所以了解佛是為世、出世間最殊
勝的法。所以「隨順眾生,以為顯現」,這個光就是隨
順眾生來顯現。每一部經,放光都是在不同的地方。

◎又佛所放之身光,各各不同。此所放光,為兩眉中間之
白毫相光,其所照之境,本經三種譯本均為東方。則東
方眾生之與佛有緣可見。又東方為日所出之方,世間之
光以日為本,故東為諸方之始,即東方為諸佛因行之始


佛陀這一回是在眉間放毫光,大家能了解,絕對佛陀是
為世、出世間,隨眾生機,要說中道實相的教義。

再說,「又佛所放之身光,各各不同。」就是講經的時
候都不同。「此所放光,為兩眉中間之白毫相光,其所
照之境,(本經三種譯本)均為東方。」因為《法華經
》有三位譯師,翻譯不同。我們現在多數佛教裡面所流
通的,就是鳩摩羅什法師所譯的經。這三部譯經,同樣
地都是說東方——這個毫光放出照耀在東方。所以,這表
示東方眾生與佛有緣。可見西方出聖人,但是法傳在東
方。

印度,記得嗎?西方取經,玄奘法師從中國到印度去,
那叫做西行,向西去取經;但是,法就是傳來中國。世
界中唯有在東方,就是在中國,佛法很昌盛,所以法傳
東方。

東方,意思就是世間之光,日出的地方都是從東方。不
管你到哪一個國家,太陽同樣是從東方起。所以說來,
東方是興盛佛法的地方,東方也是眾生與佛最有緣,所
以日出東方,世間之光以日為本,有了太陽,我們世間
才有光明。所以我們地球繞太陽,佛法是傳東方。所以
諸方之始叫做東方,諸佛所行的開頭也是從東方,所以
東方是真正與佛有緣的地方。

◎萬八千者,以「萬」顯萬德圓滿之果德,以「八」顯八
正道之因行也。「靡不周遍」者,普照之義,此指橫界
而言。下至阿鼻地獄,上至阿迦尼吒天,此兼豎界而言
矣。

一萬八千大千世界。「萬」,就是表示佛德圓滿,是一
個形容。這麼開闊,大乾坤、大宇宙,佛陀是宇宙的大
覺者,所以他萬德莊嚴。「萬」等於就是萬千世界,如
此開闊,如此圓滿的德。

「八」就是表示八正道。不管大、小乘法,世、出世間
法,離不開這個《三十七助道品》其中的八正道。

「靡不周遍」,就是很普遍的地方,佛陀的德光,他的
德的光都能照耀到,普照的意思。不管是直的,或者是
橫的;過去說過「豎窮三際」,對時間來講,就是過去
、現在、未來,或者是上至阿迦尼吒天,那就很高了,
有色界的地方就能夠見到佛光;下至阿鼻地獄,阿鼻地
獄就是最苦的地方。這就是要讓我們知道,是最高的地
方、人間的地方、地獄的地方。

豎——直的,就是時間,過去、現在、未來。或者是橫的
,就是空間,普遍,當然就是三千大千世界的普遍。所
以「阿鼻」就是無間,苦無休息。「阿迦尼吒天」,就
是「有頂之義」,就是色界天中最高的地方。

◎地獄、非有定處、非無定處、非有別處、亦非別無有處
。阿鼻,云無間,即苦無休息之義。阿迦尼吒,有頂之
義,即色界中之色究竟天。

佛陀要講經之前發光現瑞,讓大家的心先了解,生起尊
重,了解佛陀將要講經的意義。讓大家心的能量,大家
趕快集中起來,不要散心,心不要散了,聽經若不集中
精神,還是無法體會。所以佛陀利用這個時間坐定下來
,發放眉間相光,能夠普遍於人人的心地,人人的心的
能量趕快集中過來,精神凝聚,好好來了解佛陀要講的
法。

因為佛要講《法華經》,是要釋放他的本懷,現在根機
成熟,開始要講經的時候,所以他放眉間白毫相光這個
境界,希望人人能夠了解。我們這個時候,也是要時時
用心去了解體會。

20140321《人間菩提》惜水如金思惟修



全球氣候不調和,缺水造成的乾旱問題日益嚴重,巴西農作物欠收,牛羊餓死,衝擊民生經­濟;台灣台南也因為雨量不夠,必須實施夜間減壓限水措施。體會資源的重要,馬來西亞慈­濟幼兒園,小朋友一水多用,考驗智慧,也從中學會惜水護水。證嚴上人在今天的志工早會­開示,水是大地和人類,不可缺少的大生命,平常就該身體力行,好好珍惜愛護。

全球氣候不調,巴西東南部缺乏雨水,造成旱災,農作物歉收;而在台灣,同樣面臨雨量不­夠的問題,台南地區必須實施夜間減壓供水。

證嚴上人開示:「平常在正常的生活,在自己的土地上,如何珍惜它、愛護它,如何讓農作­物很順暢的,水,源頭如何來?好好的保護它,能這樣子,才會真正的生活能不缺,這都是­平常都是要付出努力。」

惜水,從生活小細節開始做起,馬來西亞慈濟幼兒園的小朋友,挑戰一桶水使用一天,循環­利用資源,考驗智慧,也讓大家更珍惜每一滴水。

證嚴上人開示:「小小年紀就懂得如何節省水,一水多用,這是非常的重要,所以我們要好­好的惜水,看看孩子都這樣懂得道理,我們大人能不身體力行嗎?所以我們一定要身體力行­。」

紮根疼惜地球的觀念,從每個人自身開始做起,落實在生活中,共同為了環境來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