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Pages

Monday, December 28, 2015

【靜思妙蓮華】20151218 - 窮劫求道根利機熟 - 第721集


20151218《靜思妙蓮華》窮劫求道根利機熟(第721集)
(法華經•譬喻品第三)

⊙「聞佛法妙難思議,信之為入道功德;復用心深耕細思,止惡行善身口意。信者破邪思見,解者破無明惑。」
⊙「為諸菩薩,說大乘經,名無量義,教菩薩法,佛所護念。」《法華經序品第一》
⊙「佛說此經已,結跏趺坐,入無量義處三昧,身心不動。」《法華經序品第一》
⊙「告舍利弗:我說是相,求佛道者,窮劫不盡,如是等人,則能信解,汝當為說,妙法華經。」《法華經譬喻品第三》
⊙求佛道者,窮劫不盡:是自度化他,行大菩提道,是謂專心立弘誓,求佛道者,窮劫不盡。
⊙劫:時之長,數之多,譬如大海之水,無窮之量。
⊙初發大心,菩薩於無邊大劫海中,又如沙漠塵劫,為眾生故求菩提道。如是述說菩薩願力,窮劫說不能盡。
⊙修持如是:經長劫守之如初念,根利機熟,如是等人,一聞此經,則能信解,汝當為說,妙法華經。

【證嚴上人開示】

「聞佛法妙難思議,信之為入道功德;復用心深耕細思,止惡行善身口意。信者破邪思見,解者破無明惑。」

聞佛法 妙難思議
信之 為入道功德
復用心 深耕細思
止惡行善 身口意
信者破邪思見
解者破無明惑

稍微用心想想看,我們聽經這麼久了,到底經典文字瞭解多少?所以聞法,必定要去體會法裡面的奧妙。其實,愈是瞭解,愈覺得佛覺性慧海的奧妙,不是我們凡夫用口頭,這樣向大家說,不是我們凡夫用耳根,這樣聽,就能夠體會。實在是難思議!但是,就是這麼難思議的法妙,所以我們才要立心願。最重要的是一個字,「信」,我們要深信,我們若是相信,路一定走得到。

佛陀覺悟之後那個境界,為了要為我們說真實法,四十多年間,他還是耿耿於懷在他的內心。年紀大了,還未說清楚,還未說到人人本具佛性,還未讓人人將這個佛性,很相信,用上佛性。

要如何才能用上佛性?就是要接引、接引,慢慢接引入了菩提道,真正去發揮那分,入人群中,而不受人群所污染,在人群中付出的,得到那個法的歡喜,得到法的歡喜,很自然的,就沒有執著是「空」,不執「空」,也不執「有」,透徹瞭解「真空」,卻是其中有那分的「妙有」,這就是到佛的境界;那分心如如不動,不受影響,這就是佛的境界。

還記得嗎?我們從《法華經》,《序品》開始,那時候佛陀開始宣布要講《法華經》,要暢演本懷。

大家,很多人,四方八達都來到靈鷲山,來恭敬圍繞在佛的周圍,佛陀就「為諸菩薩說大乘經,名無量義,教菩薩法,佛所護念」。

為諸菩薩
說大乘經
名無量義
教菩薩法
佛所護念
《法華經序品第一》

這「名無量義,教菩薩法」,就是「佛所護念」,那就是《無量義經》,是佛陀的心懷,就是要教菩薩法。「佛說此經已」,就「結跏趺坐,入無量義處三昧,身心不動」。

佛說此經已
結跏趺坐
入無量義處三昧
身心不動
《法華經序品第一》

過去佛陀說什麼經都是一樣,佛說經完了,大家就歡喜作禮而去。但是,這次,佛陀講完《無量義經》,佛陀並未起座,這個態度就是表示:我還有話要說。佛陀繼續坐在那個地方,就沒有人敢「作禮而去」,所以大家還在那個地方等著。

佛陀既然靜坐在那裡,但是時間很長,因為佛「入無量義處三昧」,這就是「正定」。經講完之後,在那個地方入無量義的正定,身心不動,眉間的亮光,這樣不斷不斷放射出去,這個境界是過去沒有的,所以大家坐著在等待,佛陀接下來要說的法,絕對是不可思議的微妙法。但是,佛陀遲遲未出定,才有文殊、彌勒在那裡對答。應該這段(經)文,大家都還記得?

我希望人人從經的開頭,一路這樣,一直聽過來,不要走過就將它放下,聽現在,漏掉了過去。所以必定要記著。雖然《法華經》是這麼長,但是我們也要從現在的經文,回顧過去,我們才懂得珍惜,懂得珍惜,才懂得「信」。

「信之,為入道功德」,我們要相信,信心就是入道的功德。「復用心,深耕細思」,我們要在不斷反反覆覆用心,要好好深耕,就如農夫耕田一樣,要用心去耕耘,用心深耕。我們要細思,好好很細心來思惟佛法。開始就要止惡行善在身口意,我們要止十惡,行十善,所以「止惡行善,身口意」。

「信者破邪思見」。我們若是能信,真誠的信,自然我們就能破除邪見,邪思、邪見,我們無法去體會,多數我們的心都會常常偏掉,偏就是邪,所以「信」,你若有真誠的信,自然那個煩惱,邪見、邪思,自己就會去除。「解者破無明惑」。解,就是你相信之後,真正這個法入心來,所以這樣,你的內心那些無明煩惱,因為你心中有法,外面的邪思、邪見,就不會進來。

我們不是常常說「防非止惡」,要及時止惡,同時也要趕緊身體力行去行善。大家有菩薩群,互相鞭策,為人間世事苦難去付出,大家互相鞭策、勉勵、歡喜。不是得到什麼物質,歡喜,是得到幫助別人之後,看到苦難人解開了他的苦難,所以我們歡喜。這就是我們要相信,我們要去體解。我們若沒有身體力行,無法體解,我們的無明覆心,我們怎麼有辦法,能去瞭解法妙的道理呢?所以我們要用心。

前面我們說「告舍利弗,我說是相」這句。所以佛陀說「我說是相」,所謂「是相」,那就是三藏十二部經。過去說的,到現在「會三歸一」,三乘法來到這裡歸為一乘。所以「告舍利弗:我說是相,求佛道者,窮劫不盡,如是等人,則能信解,汝當為說,妙法華經」。

告舍利弗
我說是相
求佛道者
窮劫不盡
如是等人
則能信解
汝當為說
妙法華經
《法華經譬喻品第三》

像這樣,要聽納這麼多的法,能夠瞭解,是不容易的。這就要用很堅定的心。人生苦短,瞬息三世,所以我們就要及時把握;修行者一定要有這樣的心。不要以為時間還很長,這輩子若聽不完,來世再聽。來世是不是讓你有因緣再聽呢?這輩子煩惱未盡除,對佛法沒有堅定入心,來世有因緣得人身嗎?來世得了人身,有因緣聽佛法嗎?不知道,因為時間很長。

所以「求佛道者,窮劫不盡」。要每一個時間,佛法這麼多,我們要不斷不斷去追求。常常向大家說,日常生活中不離佛法,人事物都在佛法中,我們的心若正,心若去除煩惱,人事物無一不都是在教育我們,無不都是我們在行菩薩道。

這,很多的時間,都在我們的面前,「窮劫不盡」,若能這樣佛法常常在心裡,「如是等人,則能信解」,有這樣的人才有辦法能信解。「汝當為說,妙法華經」。佛陀交代當場的弟子,未來有這樣的人,我們才能向他說《妙法華經》。

這《法華經》真的要心思正確,自然就能應用在人間,世、出世法。

下面說「是自度化他」。

求佛道者
窮劫不盡:
是自度化他
行大菩提道
是謂專心立弘誓
求佛道者
窮劫不盡

求佛道者就是自度,將佛法入心來,同時化他。

好像常常說「行大菩提道」,這就是行菩薩道。對自己的自性,善良的本性,我們要常常照顧好。我們對人,人人要結好緣,時時感恩,時時對眾生要尊重,要用出了那分「心包太虛」,一個「愛」字。這麼的簡單,這我們是不是,就是在日常生活中行呢?這就是我們要專心,立弘誓願,要專心,我們還要身體力行。時間要很久,「求佛道者,窮劫不盡」。

「窮劫不盡」就是所有的時間,過去、過去,時間的開頭,一直到我們現在,還有未來、未來的時間。「窮劫不盡」,要不斷心身不離法,用盡了所有的時間,我們都所做的事情都要很如法。在時間中,我們不要時間浪費,所做的,法都漏掉。我們要每個時間充分利用,所用的時間就是自利利他,自度度他,這全都是要很用心去體會。所以「時之長,數之多」。

劫:
時之長
數之多
譬如大海之水
無窮之量

這個時間到底有多長?真的是很長。要如何算?佛陀就說過了,「恆河沙劫」,一粒沙當成「一劫」,恆河的沙到底有多少呢?「數之多」啊!「譬如大海之水,無窮之量」。不只是沙多,來說大海的水那麼的多,也無法量到底這些水有多少。這總是我們要很用心。我們人人都有初發心之時,「初發大心,菩薩於無邊大劫海中」。

初發大心
菩薩於
無邊大劫海中
又如沙漠塵劫
為眾生故求菩提道
如是述說菩薩願力
窮劫說不能盡

菩薩,就是如在這個無邊大劫海中,很長的時間,又像沙漠的塵劫,這樣一粒一粒去算,每一粒就是一劫;像海水,一滴一滴去算,每一滴就是一劫。這麼長久的時間,來譬喻我們菩薩發大心,就是要這樣,「盡未來際」。

我們既然是發弘誓願,就是「盡虛空,遍法界」。何況說時間怎麼長,我們不怕,每天這樣,法都在在我們的身邊,我們每天都做得很歡喜,這樣我們還怕什麼時間多長呢?只要如法修行,在人群中遊戲人間,我們會做得很甘願、我們會做得很歡喜,我們豈有怕修行時間長呢?我們從初發心開始,我們一定抱著這樣的心,做就對了,甘願做,歡喜接受。這樣這個道心會退嗎?不應該退,只要我們有這念心。所以不論是時間多長,「為眾生故求菩提道」,就是為了眾生,所以我們要求菩提道,「為眾生故求菩提道」。

「如是述說菩薩願力」,這就是譬喻菩薩的心願,從初發心一直到最後,這個願力都不退,這樣叫做「窮劫說不能盡」。要說到這些法都清楚,用盡了無量數劫的時間來說,還是說不盡,不過,我們若肯發心,應該我們當下就是。所以下面說,「如是等人,則能信解,汝當為說,妙法華經」。

修持如是:
經長劫守之如初念
根利機熟
如是等人
一聞此經
則能信解
汝當為說
妙法華經

修持如是經,經過了劫,守之如初念,我們雖然經過很長的劫,時間經過很長,但是我們要守住這念,如初這念,所以「根利機熟」,我們不斷鍛鍊、鍛鍊,自然我們的根機,就會很利,很敏銳,看到什麼事情,見事會理。看到東西就知道,這東西是「真空」嗎?「真空」中,有「妙有」的道理在。這利根,很敏銳,很快就能瞭解,所以說「根利機熟」,很快因緣成熟。

「如是等人,一聞此經,則能信解」。若像這樣的人,聽到這樣的經典,這麼的微妙,很難得,很不可思議,去體會這個經的道理。但是,我們若能常常,守護在初念,自然我們的根機鍛鍊得很利根,自然我們還是聽,聽到經,一聞千悟,一聽到,好像這件事不久之前,很快,我就體悟到。

這就是我們要時時在人群中,去體悟人群的道理,現在來聽經,那就一聞千悟。「如是等人,一聞此經,則能信解」,自然他就會相信,會瞭解。「汝當為說,妙法華經」。

各位,經典雖然是這麼的深,但是我們若有心,就不困難,一點都不深,因為它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法華經》的開頭《序品》,就已經將很美的境界,呈現在我們的面前,佛陀開始就說《無量義經》,而我們大家也聽了,瞭解《無量義經》,是完全利益人群,救濟一切眾生,「苦既拔已,復為說法」,這個愛的力量。而且,經說完了,後面佛陀,還要為我們解釋很清楚,三藏十二分教,都在這其中,所以我們應該要很清楚。

所以,佛法,雖然法妙難思議,只要我們有信,「為入道功德」,我們自然這個信心提起來,要入大菩提道不困難,只要我們時時「深耕細思」,止惡行善。所以,「信解破邪思見」,將它破除,無明惑完全盡除,我們不就是如來清淨本性嗎?所以等等,無不都是要我們時時多用心。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