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Pages

Friday, January 10, 2014

【靜思妙蓮華】法華經序(五) 2013年3月22日 第6集



靜思晨語-靜思妙蓮華第006集
靜思妙蓮華-法華經序(五)
20130322

◎心無求,無得失;無煩惱,自輕安,身心澄清,淨因增
長。

◎「身心清淨,惑障蠲除,福智莊嚴,淨因增長,自他行
願,自他行願,速得圓成。」「願諸如來,常在說法,
所有功德,起隨喜心,回向菩提,證常樂果。」

◎命終之日正念現前,面見彌陀及諸聖眾,一剎那頃生蓮
華中,普願眾生俱成佛道。

970318晨語開示
**********************************

心無求就無得失了,若無得失就沒有煩惱了,沒有煩惱
就自輕安了。這不就是我們修行者所要追求的境界嗎?

◎心無求,無得失;無煩惱,自輕安,身心澄清,淨因增
長。

人人的心每天都有所求,這就是凡夫。凡夫每做一件事
情都有所求,每付出就期待回報,這叫做凡夫。我們修
行就是要到達那分無所求。無所求,是不是什麼事情都
不做呢?不是。一定要做,而且要很認真做,甚至要很
謹慎做,還要虔誠做,還要立志做。

既來到人間,我們對人間世事要認真,不要懵懵懂懂、
糊里糊塗這樣度過。看看釋迦牟尼佛,身為太子在王宮
裡是多麼享受,他並沒有受到欲的薰染,很小的時候,
他就對人間為什麼有這樣的親、愛,為什麼有富、有貧
,這種人間的境界、一切,他從年幼的時代就一直常常
就是靜思、默思,好好來思考這到底是為什麼?所以這
叫做認真。

修行,我們應該要學佛陀,認真靜思、默思,好好思考
這個人世間,為什麼這麼來(人間)勞勞碌碌,彼此來
計較,互相來成仇、成恨,來對立,何苦來哉?到底為
了什麼?只是一個「求」字。這種的欲求,有欲的心,
這個欲——名、利、財、色,這全都是叫做欲。就是求,
所以得失的心就生起了。

所以我們應該這點要思考,了解之後,要心無求。這就
是認真。想開了,清楚了,所以我們就無求了。雖然如
何(辛勤)的付出,但也是無求。虔誠,我們很虔誠,
不是為了自己求,為普天下眾生求,所以戒慎虔誠。我
們要立志,立弘願,擴大愛,拉長情,一切都在無求中


這無求是我們心靈最高的境界,但是,絕對不是懈怠、
墮落的無求,是完全真正虔誠、戒慎、立志,在付出中
無所求。若這樣就無得失心,我們的心若無得失就無煩
惱了,自然就輕安自在了。所以這個時候的境界,自然
就是「身心澄清,淨因增長」了。我們前面不是這麼說
嗎?「身心清淨,惑障蠲除。」這也就是我們用功的方
向。

◎身心澄清,惑障蠲除。

過去的我們要懺悔,現在我們要虔誠。虔誠懺悔過去、
現在、未來,我們三業所作無邊的重罪,我們也希望一
一把它消除掉。這就是我們懺悔之後,沒有再犯,這樣
才能消除;懺悔之後沒再作惡,我們已經所有的煩惱都
蠲除掉,清得很乾淨了,身心清淨。

我們既然乾淨了,重新用佛法、用智慧、用好緣布置起
來,這種好像一間房子,這一間房子,宅室,我們若能
夠清乾淨之後,重新布置起來,那個境界就很美了,住
下來就很輕安自在。

那是用什麼來布置呢?用福智;用福和用智。我們平時
要造福,我們的心境時時感恩、尊重、愛這都是造福。
造福,若無所求,付出無所求,這就是智慧。用智慧來
布置我們的心宅,那就是「福智莊嚴」,自然就「淨因
增長」。既然造福,既然有智慧,又結很多的好緣,我
們一切一直的付出都是無所求,無所求、無得失,這都
是淨因緣,很乾淨的因緣。

在世俗裡紛紛擾擾,彼此之間愛恨情仇等等都有。哪怕
是你的家庭,你的很好的、很愛的,但是將來——來生、
再來生;這個來生再來生,今生是父母,再來生的來生
,說不定是子女;再來生的來生,說不定是夫妻;再來
生的來生,說不定是冤家對頭。這就是凡夫,所結的都
是不淨緣。不淨緣就會有這樣在牽牽扯扯,這些都是逃
不過的,所以在六道中輪迴,就是因為不淨緣。哪怕十
善具足,生在天堂,不離開污染的緣。

所以說來,修行在人間,人間才有佛成。因為,在人間
可以看到這麼多,我們可以聽到佛法,知道要如何能夠
淨身、淨心,身心清淨。我們可以身很清淨,我們的心
也很清淨,我們造福人群,我們沒有再結到污染緣,所
以若要成佛就比較快了。所以,這個「緣」非常的重要


「身心清淨,淨因增長」,這就是我們應該要了解,如
何讓我們的身心清淨,就是要心無求,無得失;無煩惱
,自輕安,這樣我們的身心才能澄清,能淨因增長。所
以,大家要好好把這些經文應該要入心,要很認真來靜
思、默思,我們要戒慎虔誠,守志節,所以要好好用心


〈法華經序‧回向文〉裡:「身心清淨,惑障蠲除,福智
莊嚴,淨因增長。」之後又說:「自他行願,速得圓成
。願諸如來,常在說法,所有功德,起隨喜心,回向菩
提,證常樂果。」


◎「身心清淨,惑障蠲除,福智莊嚴,淨因增長,自他行
願,自他行願,速得圓成。」「願諸如來,常在說法,
所有功德,起隨喜心,回向菩提,證常樂果。」

這段文就是要發願。發願我們自己,或是別人,大家我
們同道同修,我自己這樣的心願,別人應該也是這樣的
心願。不只是心願,我們已經身體力行,所以才叫做「
行願」。

我們既然學佛,希望我們步步親近佛的境界。之前不是
說過,禮經時一字一拜,其實我們是一拜接近佛,接近
靈山會一步。我們若以那種虔誠的心,在我們日常生活
中做事,這也是一分的淨緣,又再一分的淨因。所付出
無所求,那麼我們的付出,與在行道、行願、禮拜、虔
誠同樣的心。

所以,不只是在道場裡禮拜才是叫做虔誠,其實在平時
的行為都是在接近我們的心願了,所以叫做行願。這日
常的生活中,每一天我們的起心動念,身體的行為都在
行願中。所以,在人群中來改我們的習氣,在人群中、
事物中鞭策我們向前前進,所以這都是叫做行願。

「速得圓成」。希望我們每一天、每一時刻,我們的身
心的行願會愈來愈接近。所以,立體琉璃同心圓,這是
我們慈濟人的道場,大家的行願是一個圓,要很清淨如
琉璃。希望大家要有這念心。

「願諸如來,常在說法。」期待我們能時時遇佛世,有
覺悟的覺者來人間,我們可以時時與覺者相會一處。所
以這個地方就說,「願諸如來,常在說法」。我們應該
我們要時時尊重——尊重法,法就在;尊重佛,佛在我們
的心中。

「所有功德,起隨喜心,回向菩提,證常樂果。」我們
常常以尊重的心,我們常常心願與佛菩薩、諸法常常常
住一起,如此這就是一分的功德。內心若沒有好好修,
外行哪有辦法說話能夠攝受人的心,或是別人說話,我
們能夠起尊重心。我們若沒有好好用功,別人不會尊重
我們,我們也不會尊重人。所以,內要謙虛,外要禮讓
;內的謙虛就是功,外的禮讓就是德,所以「所有功德
,起隨喜心」。什麼人在做,有成就的,我們都讚歎,
我們都不要去障礙別人的道心。不只是不障礙,我們時
時隨喜讚歎。

「回向菩提」曾說過了,回向自己向他人,自己要好好
用功,對他人我們都要尊重,所以這種回向。回向菩提
,這就是覺,覺悟。我們自己要自覺,我們要去覺他人
,自覺覺他,這也叫做「回向」。

「證常樂果」,這個「樂果」就是常樂我淨。時時把握
當下,恆持剎那,我們這念歡喜心,這念清淨心,對我
們來說是永恆的,不是短暫。希望我們能得到這種恆持
剎那,這念歡喜心、法喜心,這叫做「常樂」,歡喜。
我們沒有得失心,當然就是很自在,無求、無得失,自
然我們就很自在,才能「證常樂果」。因為,我們若有
淨因就有淨果。

「命終之日正念現前,面見彌陀及諸聖眾,一剎那頃生
蓮華中,普願眾生俱成佛道。」

當然,我們都是凡夫,禮拜時也同樣有求。求什麼呢?
「命終之日」,那個境界能夠很美,我們的心念要很正
確,不要受到外面的境界誘引。我們平時在造作,愛欲
潛浸在我們的意識裡,我們到底造了什麼業,臨終的時
候一定有一種境界,讓你不由自己會吸引你去。若這樣
一去,不知是要下地獄,或是要下畜生道之中?不知道
。所以希望我們能夠「臨終之日,正念現前」。

我們要時時保持我們這念的善念,知道我們來去方向要
往哪裡。凡夫就是沒有辦法自己說,我現在要選擇要去
哪裡,不知道。我們現在科技發達,能同樣在這個地球
的世界,我們能看到那麼多的苦難人。想想看,我們捨
離這個身體,是不是又回來在我們的道場?是不是又回
來在我們現在這種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世界呢?不知
道。

所以說來,我們現在應該要好好照顧我們的心,把我們
日常的習氣要趕緊改除,把我們的心念清淨,讓我們很
清楚——我去再來是要做什麼。還是同樣,淨因福緣,這
就是我們未來未了的道路,我們還要接續這種「淨因福
緣」未了的道路再來,這叫做「正念現前」。所以也是
很期待我們的正念要照顧好,在那一剎那間正念現前,
要去哪一個地方,我們就能夠自由。

所以我們要「普願眾生,俱成佛道」。不只是我們,還
是所有的眾生都可以同時完成佛道。若要眾生都能完成
佛道,除非人人都把心淨化,才有辦法完成佛道。你們
若生到西方去,不是要在那裡享受,(學成)還是要再
回歸娑婆。所以我們若這樣,以虔誠的心來懺悔,不要
再與人結惡緣,淨因增長,自然來到我們這裡就會隨我
們的心願。

所以我們發願之後,「皈命禮三寶」。所以還是回歸虔
誠,我們要真正虔誠的心,戒慎、立志,這些都很重要
。能到這樣的境界,心無求、無得、無煩惱自輕安,身
心清淨,自然淨因增長。

淨因增長對我們來說是多麼的重要,千經萬論無不都是
說,要成佛一定要身心清淨,淨因增長,才能真正成佛
。所以請大家我們要時時保護好我們的心,不要受到煩
惱污染,那就要多用心。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