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Pages

Thursday, October 27, 2016

【靜思妙蓮華】20161019 - 奉持諸佛大事經典 - 第939集



20161019《靜思妙蓮華》奉持諸佛大事經典 (第939集)
(法華經•授記品第六)

⊙「無漏後身即聲聞果體,法王之子即大心聲聞,亦得授記紹隆佛種故,乃以極言眾多持淨法。」
⊙「常出好香,散眾名華,種種奇妙,以為莊嚴。其地平正,無有丘坑。」《法華經授記品第六》
⊙「諸菩薩眾,不可稱計,其心調柔,逮大神通,奉持諸佛大乘經典。」《法華經授記品第六》
⊙諸菩薩眾,不可稱計:行大乘法菩薩其數眾多,不可稱計。稱歎其國多諸智人修德,三軌弘經之德。
⊙三軌弘經:是為末世弘通妙經法則,名為三軌之弘經。第一、慈悲為室。第二、忍辱為衣。第三、諸法空為座。
⊙三軌弘經:一、慈悲為室,言弘經之人宜先住於大慈悲之心。二、忍辱為衣,言弘經之人宜被忍辱之衣,堪任一切眾生之惡障。三、諸法空為座,言弘經之人宜住於第一義空之理。
⊙以大慈使一切眾生安樂住,為資成軌;柔和伏瞋者,為觀照軌;坐於第一義空之座者,是為真性軌。
⊙其心調柔:調伏柔順,即思惟修定心。已得柔順忍,亦即法師品所說著忍辱衣是。慈悲之慇實,弘願精誠。
⊙逮大神通:「逮」及得義。大乘神通與二乘不同,全由慈悲,此即入慈悲室是,住如來地。
⊙逮大神通:神為不測之義,通為無礙之義。應眾生之機類而現身,應真佛緣而度化種種故云逮大神通。
⊙奉持諸佛大乘經典:崇奉持誦大乘方等一切經典,是諸佛教。大乘佛法,多分說諸法空,此即坐法空座是。

【證嚴上人開示】
「無漏後身即聲聞果體,法王之子即大心聲聞,亦得授記紹隆佛種故,乃以極言眾多持淨法。」

無漏後身
即聲聞果體
法王之子
即大心聲聞
亦得授記
紹隆佛種故
乃以極言
眾多持淨法

這幾天一直說,「得最後身」。要「得最後身」,時間是要很久,要不斷修行。可見,修行必定要用耐心,要用精進心。

「無漏後身」。「無漏」就是已經法入心了,全都沒有漏失,我們接受佛法,哪怕是微少分,記憶在我們心中,我們能身體力行,不斷去力行,幫助我們的記憶,記憶微分,不斷累積累積,累積久來,法,多數也能記取。記得住,已經走過來、做過來的法,就是我們的法;若是沒有記住的,就漏掉。

「你不是聽過法了嗎?」「最近煩惱很多,所以,法聽一聽,都還給佛了。」我就聽人這樣說,我就說:「佛陀沒有向你收回法,是你自己漏失了。」所以說,佛法,我們要在無漏中,戒、定、慧中,六波羅密,行萬法中得來我們的心得、我們最後的果報。

不斷聽法,不斷身體力行,這都是因,法入心是因,身體力行,這就是果。所以我們累積法的因入心,我們身體力行,入眾生中結好緣,在人群中成長慧命,累積來的那就是果。所以「無漏後身即聲聞果體」。

佛陀所說的法,他瞭解了,也已經開始發大心了,所以成為法王之子,就是繼承佛法的人。「即大心聲聞」,已經發大心了,聽佛法,是為度眾生來聽佛法,不是為了獨善其身,自了解脫,是為了要入人群中度化眾生,這叫做大心聲聞,已經發大心的聲聞。

所以「亦得授記,紹隆佛種(故)」。開始就能法不斷不斷延續,一個一個發心,一個一個得佛授記,這樣的佛法,能傳承佛法的人就愈來愈多了,這叫做「紹隆佛種」。

佛陀說,人人本具佛性。我們若不好好地佛法趕快傳,眾生的真如本性就失落掉了,無明不斷覆蓋,真如本性一直被陷落,無明一直升高。所以我們必定要紹隆佛種,不斷要弘揚佛法,讓種子能夠浮上來。煩惱去除,種子浮上來,在人群中,將煩惱當作種子的肥料。我們若是能瞭解佛法,透徹了,「煩惱即菩提」,菩提種子是在煩惱中,浮現出來的。

「乃以極言眾多持淨法」。人人若能體會,人人的內心就都清淨了,體會之後,願意付出、布施;願意無漏持戒的法,願意精進,願意忍辱,願意思惟修的禪定,智慧現前,這都是在淨法中,來完成「四弘誓願」、「四無量心」,這是成佛的總願,這就是「極言」,最包含的,人人就是要發大心。大心一發,人理解了,所以「眾多持淨法」。法雖然是很多,總歸回來,那就是弘誓願、無量心,就是佛法最重要的。

所以前面的(經)文說,「常出好香,散眾名華,種種奇妙,以為莊嚴。其地平正,無有丘坑。」

常出好香
散眾名華
種種奇妙
以為莊嚴
其地平正
無有丘坑
《法華經授記品第六》

這是光明如來,就是迦葉尊者未來成佛的國土,光德國土。這個國土,所有的人民就是這樣,國土莊嚴,人民人人有智慧,人人都發大心,所以能口出香,就是都一直說好話,口吐青蓮華香,全身毛孔中也是,全身身體力行,就是禮儀、這種的禮貌,而且為人群付出,身體也會發出了香味。這種德,所修的德香,就已經都發散出來了,所以那個國土實在是很奇妙。

「其地平正,無有丘坑」,因為人的心地都是這麼美,心地的國土,就是這麼的平靜、這麼的莊嚴,這就是清淨的心地。

接下來的經文說,「諸菩薩眾,不可稱計。」

諸菩薩眾
不可稱計
其心調柔
逮大神通
奉持諸佛
大乘經典
《法華經授記品第六》

很多人都發心,發心清淨了,就如聲聞、緣覺,現在都能稱為菩薩了,光德國土都是菩薩。「不可稱計」,很多。

「其心調柔,逮大神通,奉持諸佛大乘經典」。這裡的菩薩這麼多,這麼多人都是共同一心,那就是調柔,全都是這麼柔軟。「逮大神通」,將得到大神通了,「奉持諸佛,大乘經典」。

諸菩薩眾
不可稱計:
行大乘法菩薩
其數眾多
不可稱計
稱歎其國
多諸智人修德
三軌弘經之德

「諸菩薩眾,不可稱計」。「行大乘法」,這就是菩薩;大家發心,大乘菩薩,行菩薩法的人,「其數眾多」。大家發心要行大乘法,這種菩薩,數量很多,「不可稱計」。所以,「稱歎其國,多諸智人修德,三軌弘經」這樣的德。

我們前面,前面的文,釋迦佛就說,其土皆是智人,全都是智慧之人。所以,這個國土堪得稱歎,稱揚、讚歎,都是有智慧的人,能「三軌弘經」,這樣的德。弘揚經典、佛法,他要具足三種的軌則,所以「三軌弘經」,人人要有這三種軌則,那就是「為末世,弘通妙經法則」,這個軌則。

三軌弘經:
是為末世
弘通妙經法則
名為三軌之弘經
第一、慈悲為室
第二、忍辱為衣
第三、諸法空為座

大家要發心,在這種末世。末世就是末法時代。在這種末法時代,佛法慢慢已經不受人看重了。所以我們要在這個末世中,來弘揚流通,一定要有法則,要有方法,要有軌則,這樣叫做「三軌弘經」,所以我們在末法中要講法,不是那麼容易。

三軌弘經:
一、慈悲為室
言弘經之人宜先
住於大慈悲之心

第一個軌則,就是要「慈悲為室」,那就是「弘經之人宜先,住於大慈悲之心」。我們想要去弘揚佛法的人,我們要首先建立大慈悲心。

三軌弘經:
二、忍辱為衣
言弘經之人
宜被忍辱之衣
堪任一切眾生
之惡障

第二、就是要著忍辱衣,我們要穿起忍辱衣,就如戰士要入戰場,我們要先保護自己。「忍辱為衣」,也就是說,弘經之人要披上這件忍辱之衣,要穿起來,穿起這件衣服,要堪任一切眾生之惡、障礙。眾生就是太剛強了,無明網,荊棘竹刺都在眾生的內心,所以我們就要有這種,披起忍辱衣的準備,這樣才不會受到人群,來障礙我們自己的道心。

三軌弘經:
三、諸法空為座
言弘經之人
宜住於
第一義空之理

第三、就是「諸法空為座」。法,我們不要執著;就是弘揚經典的人,「宜住於第一義空」。我們應該,「宜」就是應該,應該住在第一義空。能夠付出,就是成就我們的菩薩道,不要有付出了,還停滯在,「我是能布施的人,我是能去救人的人」,不必有這些執著,做過了,就過去了。我們要勇猛直前,向前走過去。「以大慈使一切眾生安樂住」。

以大慈
使一切眾生安樂住
為資成軌
柔和伏瞋者
為觀照軌
坐於第一義空
之座者
是為真性軌

我們要用大慈悲心,將眾生的心安住下來,安住在法,我們給他法,在苦難中菩薩先去安住他們的心。這種讓眾生安樂,「為資成軌」。我們懂得去安住眾生心,我們安住眾生心,也就是我們的軌則,修菩薩道的人要有這樣的軌則,不是,東西給你了,要尊重我;不管你,我就是東西給你啦,丟給他就好了;不是。東西給他之後,我們還要發揮智慧。悲,眾生需要,我們給他,我們還要智,智慧,要安住他們的心,我們溫柔的態度,讓他常常記得,「我們不孤單」,還是有一群人尊重他,愛他的人,讓他安住心。這橏就是菩薩的軌則,菩薩要入人群,你一定要有這樣的軌則。

所以「柔和伏瞋」,柔和的心,我們就能降伏我們的心。我付出給你,你怎麼沒有向我說感恩呢?我付出給你,你怎麼這態度對我,沒有那分表達感謝?這樣,我們的瞋心就生起了。應該是我們向他感恩,給我們這個機會見苦知福,轉個念,這就是柔和的心。我們要常常內心反觀自照,付出之後,我們的心有很柔和嗎?這叫做「觀照軌」。

「坐於第一義空之座」,那就是「真性軌」,真性的軌則。你用慈心付出,安定眾生,觀照自己的心有很柔和嗎?再者我們自己要瞭解,付出,不要有所著,「第一義空」,就是我們要安然而坐的,這就是我們的真性,真如本性,永遠都是在心裡。所以「其心調柔」。

其心調柔:
調伏柔順
即思惟修定心
已得柔順忍
亦即法師品所說
著忍辱衣是
慈悲之慇實
弘願精誠

我們若能這樣,那就是菩薩在人群中,永遠就是有這麼調柔的心。

所以「調伏柔順」,即是思惟修的定心。付出,我們有很自在,不計較人家對我們好或不好?有感恩或沒有感恩?那都不必再去計較,心泰然自在,這才是我們真正調伏我們柔順的心,順著這個理,心很定。

所以「已得柔順忍」。若是這樣,我們就自己見證自己,我們的心已經得到,柔順的忍的功夫。也是<法師品>中,會說得更詳細,「大慈悲為室,柔和忍辱衣,諸法空為座,處此而說法」,這就是在<法師品>中,會再更詳細。所以「著忍辱衣」,這就是要著忍辱衣。

慈悲慇實,我們的慈悲心是真實的,是誠之情誼,為眾生去付出,這就是弘願精誠。

所以「逮大神通」,「逮」就是得,得到。

逮大神通:逮 及得義
大乘神通
與二乘不同
全由慈悲
此即入慈悲室是
住如來地

我們若能這樣,再沒多久,就是時間的過程,就得大乘。

大乘神通與二乘不同,大乘神通就是能付出,完全要有慈悲心。二乘是聲聞、緣覺,過去修聲聞、緣覺乘是為自己,現在已經轉變化過來,變成是菩薩。所以「此即入慈悲室」,轉一個心念,我們就入慈悲室,住如來地。

逮大神通:
神為不測之義
通為無礙之義
應眾生之機類
而現身
應真佛緣
而度化種種
故云逮大神通

慈悲室,如來地,這叫做「逮大神通」,一下就變化過來。神,為不測之義;通,通就是無礙之義。其實,我們要轉個心念並不困難,所以,一個心念一轉,哪有什麼來障礙我們呢?所以應眾生之機類而現身,眾生之機,眾生類,我們只要有慈悲,我們就能隨順眾生,「應真佛緣,而度化種種」,這樣叫做「逮大神通」。

所以你要去度化眾生,並不困難,心念一轉,「大慈悲為室,柔和忍辱衣,諸法空為座」,只要這樣心念一轉,不論眾生是什麼根機,你都能去適應。

所以「奉持諸佛,大乘經典」,開始要發心,發心入人群度眾生,這就是「崇奉持誦,大乘方等一切經典,是諸佛教」。

奉持諸佛
大乘經典:
崇奉持誦
大乘方等一切經典
是諸佛教
大乘佛法
多分說諸法空
此即坐法空座是


要如何真正選擇大乘法,入人群中?這些法,就是在「方等」。佛陀說「阿含」之後,就開始八年的「方等」,再來就是「般若」,再來就是「法華」,所以我們若能將大乘法入心,自然能培養慈悲心,自然我們的心就柔軟,自然「諸法空為座」,無所執著,無諸煩惱。這要看我們,是不是有時時多用心。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