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Pages

Friday, October 7, 2016

【靜思妙蓮華】20160929 - 潤於人華 各得成實 - 第925集



20160929《靜思妙蓮華》潤於人華各得成實(第925集)
(法華經•藥草喻品第五)

⊙「如大雲一味無差別,各根機因緣有差別,密雲雨甘露無差別,華草樹受潤喻人華。」
⊙「復有住禪,得神通力,聞諸法空,心大歡喜,放無數光,度諸眾生,是名大樹,而得增長。」《法華經藥草喻品第五》
⊙「如是,迦葉,佛所說法譬如大雲,以一味雨,潤於人華,各得成實。」《法華經藥草喻品第五》
⊙如是迦葉,佛所說法:「如是」二字,法稱合道理,眾聖之王說法教化,故言如是。指上五乘,以告迦葉。
⊙賢者說法時有五福德:一、於當生得長壽。二、於當生得大富。三、於當生得端正。四、於當生得善名譽。五、於當生得聰明。
⊙賢者說法福德之一:於當生得長壽,以聞者戒殺為護生故。
⊙賢者說法福德之二:於當生得大富,以聽者戒行施盜故。
⊙賢者說法福德之三:於當生得端正,以聞者立意柔和故。
⊙賢者說法福德之五:於當生得聰明,以聽者曉了妙慧故。
⊙譬如大雲,以一味雨;佛身:證得無上正覺之佛身,有法身、化身、應身等之別,總名為佛身。佛身普應,佛法普被,如一味雨,無有差別。
⊙潤於人華,各得成實:觀四諦,直以無常觀觀察五蘊,生相似之涅槃智。
⊙各得成實:其中煖法、頂法、忍法、世第一法,潤於五乘戒善,喻人心華受潤,令各增長,結成果實。
⊙以本心之清淨譬於華,故曰心華。以華喻人,故云人華。
⊙以上六句,是舉譬帖合無差而差,差即無差。大雲一味,無差別也;各成實,有差別也。
⊙能潤之雲雨無差,即佛心及佛所說一心萬行之法無差。受潤之木大小有差,即眾生心念及修行有差。

【證嚴上人開示】
「如大雲一味無差別,各根機因緣有差別,密雲雨甘露無差別,華草樹受潤喻人華。」

如大雲一味無差別
各根機因緣有差別
密雲雨甘露無差別
華草樹受潤喻人華

就說,天上密雲,雲開始,雲會合,雨落下來,一相一味,絕對是無差別。它的道理的形成,它下雨的形象,這都是一樣;道理是一,形相是一,它的味道也是一,所以沒有差別。差別的就是各根機、因緣。根機、因緣各有差別,師父說的話,這麼多人聽,很用心的人,大有人在,不少人;透過了視訊,能讓這個法、這個觀念再讓更多人清楚,這就是要有這樣的根機,接受得進去。

雖然是根機、因緣有差別,卻是「密雲雨甘露無差別」。根機有大小,有利鈍。有鈍與頓,鈍,鈍根就是漸漸來,我按部就班,就是這樣,有心要瞭解,漸漸進步。若是頓根,就是利根,一聞千悟,瞭解法就是這樣,一味一相,天體宇宙道理無相,卻是,有為法合成,有為法合成,那就是有因緣,那就有差別。

所以「華草樹木受潤喻人華」。所以花、藥草、卉木叢林,它受到雨露來滋潤,所以它能茂盛起來,我們人和這樣不就是一樣嗎?人譬喻藥草、卉木叢林,同樣的,需要密雲、需要雨露,需要大雲匯集,沒有大雲匯集,哪有雨露?哪有水,甘露的法水呢?這一定是有因緣,所以我們要用心。

古人一句話說,「一理通,萬理徹」。我們要用心,尊重一味一相之法,多瞭解。所以學佛,用心,日復一日,好好來聽,要不然,時間是這樣飛逝而過,我們的生命自然法則,老、病、死的無常,何況大乾坤裡這種四大不調。所以我們必定要好好把握,要時時用戒慎虔誠,來面對著人間世事,我們要虔誠來面對,更要用誠懇的心聽法,真正虔誠用心,受法入心,不只是入心,要契法而行動。這就是我們要很及時,把握當下,我們才能永恆,恆持在剎那間,這個剎那的法入心,是我們永恆、永生受用不盡,所以一定要很重視。

上面的經文這樣說,「復有住禪」,「住禪」就是思惟修。「得神通力,聞諸法空」,「聞諸法空」,要體會法真正是無形無體,我們要很瞭解。「心大歡喜,放無數光,度諸眾生,是名大樹,而得增長」。

復有住禪
得神通力
聞諸法空
心大歡喜
放無數光
度諸眾生
是名大樹
而得增長
《法華經藥草喻品第五》

希望我們人人借這個空的道理,來透徹有為法所合成的假相,我們要很分明,借假來修真。道理雖然是透徹之後,一切皆空,不過我們要借重這個假相來修行。

看看尼泊爾,他們為什麼,一場(芮氏)七點八規模的地震,把他們震得整個建築,都破碎了呢?當然,第一、是年久了,第二、建築只是用磚塊,疊起來的,經不起強震。所以,這都是有因緣,這是「集」,集長久的時間,這個建築物就是不耐震,所以等等,這就是因緣。

所以人間菩薩到了那個地方,「苦、集、滅、道」,要在那裡行菩薩道,要如何消除,那裡的苦難人的疾病、傷痛。「苦、集、滅、道」,他們在那個地方,體會那些道理,這就是因緣。所以我們要好好用心,諸法是空,瞭解這樣的道理之後,我們要更清楚,菩薩心就如大樹的種子。

下面再接著說,「如是,迦葉,佛所說法譬如大雲,以一味雨,潤於人華,各得成實。」

如是迦葉
佛所說法
譬如大雲
以一味雨
潤於人華
各得成實
《法華經藥草喻品第五》

佛陀再呼喚迦葉,就是這樣,道理是這樣,前面說的道理,山河大地乾旱,所需要的是雲集雨下,下雨來滋潤,就是這樣。「如是」。

如是迦葉
佛所說法:
「如是」二字
法稱合道理
眾聖之王說法教化
故言如是
指上五乘
以告迦葉

法,前面說的那些法,法是稱合道理。「法稱合道理」,就是說,法與道理會合起來,法,就是一條路,我們要通達這個法,就是要走過這樣的路,所以「法稱合道理」。

「眾聖之王」。佛陀已經超越了,一切世間賢聖的果位,在最上乘,所以稱為「眾聖之王」,也就是眾聖之尊。「說法教化」,佛陀所說法,他眾聖之尊的佛,說法來教化,所以說「如是」──如是道理。也就是,佛說「如是」,如是道理,「指上五乘」,那就是我們前面,一直在說的「五乘」。不只是發心修行者來聽法,即使是社會人群,人人都來聽法,所以「指上五乘」。「以告迦葉」,向迦葉再提醒,前面所說的一相一味之雨,其實含蓋,三乘之外,含蓋十善、五戒在內,這些都包含。

所以,說法的人,就有五種之福德。

賢者說法時
有五福德:
一、於當生得長壽
二、於當生得大富
三、於當生得端正
四、於當生得善名譽
五、於當生得聰明

一、「於當生得長壽」,為什麼呢?以聞法者戒殺再護生。

賢者說法福德之一
於當生得長壽
以聞者戒殺
為護生故

這就是我們若要長壽,我們此時要趕緊戒殺,不只是戒殺,我們還要護生。我們若懂得戒殺護生,我們來生的壽命就會很長。

賢者說法福德之二
於當生得大富
以聽者戒行施盜故

第二,就是「於當生得大富」。這時候,願意能布施,這得大富。因為他聽經之後,戒行偷盜,沒有偷拿人家的東西,沒有貪人家,我們不該貪的東西,我們又不斷去布施,這樣當來一定是得大富。

賢者說法福德之三
於當生得端正
以聞者立意柔和故

第三,「於當生得端正」,當生就是這輩子會得到端正。那就是因為聞法者立意柔和。我們要如何能端端正正,讓人看了就歡喜呢?我們現在,我們說話要柔軟,見到人,面容要微笑,說話,我們要較細軟──細心一點,軟語一點。我們對人要柔和善順,才能來生很端正,這輩子與人結很多好緣,來生人家看到你,就自然起歡喜心。

賢者說法福德之四
於當生得善名譽
以聽者歸依三寶故

第四,那就是「於當生得善名譽」。不只是讓人見了歡喜,又能名聲很好。這就是聽法懂得皈依三寶,「三皈五戒」都有受持。「三皈依」,皈依佛,體解大道,發無上心;皈依法,深入經藏,智慧如海;皈依僧,統理大眾,一切無礙。我們有「三皈」,不只是「三皈」,我們還有五戒。這就是我們現在,要好好的真正聽法,皈依三寶,得三皈五戒,將來自然我們不會去做壞事,完全就是好的名譽。

賢者說法福德之五
於當生得聰明
以聽者曉了妙慧故

第五,「於當生得聰明」。這輩子能得到更聰明。聰明應該是要再有智慧,眼明耳聰,這也是很重要。「以聽者曉了妙慧(故)」,聽、看,法,聽法入心,自然很清楚,明瞭通達,微妙的法開啟我們的智慧。

所以「見賢者五福德經」,在《賢者五福德經》中,說得很清楚。這就是我們佛所說的法,就是這樣涵蓋那麼多。這是佛陀為修行者,和社會人群說五乘的法,讓我們有這個因緣聽得到。這是佛所說法,對眾生有所利益,戒除我們過去的惡習,我們能改變,在人間,行種種善,去除種種的惡。這是我們要用心。

⊙譬如大雲
以一味雨
佛身:
證得無上正覺
之佛身
有法身、化身、
應身等之別
總名為佛身
佛身普應
佛法普被
如一味雨
無有差別

佛身,就是「證得無上正覺之佛身」。佛身有法身、化身、應身等差別,總稱叫做佛身。「佛身普應,佛法普被,如一味雨,無有差別」。佛身若能普遍應現在人間,就是法,雖然佛陀離我們二千多年,佛法是普遍在人間,要將法再推廣,聽法者亦就是說法者,也同時是傳法者,這樣佛的法身才能普應人間。「佛法普被,如一味雨,無有差別」。全球世界需要的是雨,雲集雨降,這就是人間需要的水分。

潤於人華
各得成實:
觀四諦
直以無常觀
觀察五蘊
生相似之涅槃智

「潤於人華,各得成實,觀四諦,直以無常觀,觀察五蘊,生相似之涅槃智」,「潤於人華」,就是將這個法給大家。「人華」就是譬喻大地一切,「華」就是譬喻,很多的卉木叢林,包括人世間都包含在內。觀四諦,「直以無常觀,觀察五蘊」。從「四諦」中,我們去觀察,觀察這種無常,四諦之苦,進入「十二因緣」法,體會了我們的日常生活,不論是時間、空間的無常,以及我們自己,我們的生老病死等等的生活,全都不離開,「無常觀」和「五蘊」。

我們要觀察「五蘊」,色、受、想、行、識。我們的觀念到底在哪裡?人、事、物,我們歡不歡喜呢?這都是「五蘊」。「五蘊」就是在無常中。「生相似之涅槃智」。我們若有這樣的人,我們就差不多瞭解道理是什麼。

所以「各得成實」。其中這個法我們要了解,就是煖法、頂法、忍法、世第一法,無論我們是什麼樣的根機,我們都能吸收到法,這叫做「各得成實」。

各得成實:
其中煖法、頂法
忍法、世第一法
潤於五乘戒善
喻人心華受潤
令各增長
結成果實

「潤於五乘戒善」,五乘,法,我們接受了,我們從開始,從社會的人與人的互動,十善、五戒,這樣一直到我們要入佛門,修大乘法,要去除大煩惱,不斷在五乘法,都要有戒。十善五戒,在家人也要修,這種不但不殺生,還要再護生,這就是守善,這種守殺戒,不要殺,我們還要護生等等,這就是在五乘法中。

就是譬喻人,心華。我們的心的種子開花有果,我們現在修的,如花的種子,花開就是再結果,果的循環,就是譬喻人心華受潤。花若能再受潤,才能再成熟,再結果,「一生無量,無量從一生」。「令各增長」,只要我們好好用心,我們得到一粒種子,受法水來滋潤,我們就有無量數的法完成,這就是果實。

以本心之清淨,譬於華,故曰心華。以華喻人,故云人華。

以本心之清淨
譬於華
故曰心華
以華喻人
故云人華

蓮花在污泥中開花了,所以它的心是清淨,蓮子清淨,這都是在污泥中,所開放出來的花與果,所以「故曰心華」。「潤於人華」,這就是表示我們愛的法,已經入我們的心來。

以上就是說,舉譬喻,真正貼切合法,無差別的法,貼切了人間人人的根機,所以沒有差別。但是無差別,卻是也有差別,就是我們的根機而差別。

以上六句
是舉譬帖合
無差而差
差即無差
大雲一味
無差別也
各成實
有差別也

法是無差別,無差別的法,卻是根機不同,有差別。所以「大雲一味,無差別也」,大雲一味雨是無差別。「各得成實,有差別也」,不論你什麼樣的根機,只要來接受,就完全能得到成就,能成熟。

能潤之雲雨無差
即佛心及佛所說
一心萬行之法無差
受潤之木大小有差
即眾生心念
及修行有差

所以,能潤的雲與雨是平等無差別,就是表示「佛心及佛所說一心萬行之法無差別」。「受潤之木大小」有差別,所受潤的木,樹木,它有大小的差別,就是眾生的心念,與他的修行有差別。

總而言之,有差別與無差別,佛法本身無差別,有差別的是我們凡夫眾生心。所以我們要時時多用心。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