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Pages

Monday, August 15, 2016

【靜思妙蓮華】20160805 - 觀機說五乘 - 第886集



20160805《靜思妙蓮華》觀機說五乘(第886集)
(法華經•藥草喻品第五)

⊙「天空密雲,藥草卉木大小不同;譬喻五乘,根有利鈍行有勤怠;習因淺深,與卉木等均得善利。」
⊙「汝等天、人、阿修羅眾,皆應到此,為聽法故。爾時無數千萬億眾生,來至佛所而聽法。」《法華經藥草喻品第五》
⊙「如來於時觀是眾生諸根利鈍,精進懈怠,隨其所堪而為說法,種種無量,皆令歡喜,快得善利。」《法華經藥草喻品第五》
⊙如來於時。於時:即觀機時處。若論最初,即鹿苑說小乘教之時;若論中間,處處隨機設教於時。
⊙觀是眾生諸根利鈍:佛當眾生集會之時,一一觀察是諸眾生,上中下根,利鈍,隨所堪任為說者,即稱會五乘機宜而說,如堪以人天為說戒善,堪以三乘為說諦緣六度等。歡喜善利者,五乘各蒙法潤得益。
⊙根鈍者,為說人天法。根利者,為說二乘法。利鈍者,三途因惡果苦,不能受道,三途受報窮劫。
⊙人天但受果報,不肯受道為鈍。三乘根性,斷見思惑出界為利。
⊙精進懈怠:精進者,為說菩薩修行法。懈怠者,為說簡便易行之十念生西等法。
⊙又精進懈怠者,三途放逸為怠,人天五戒十善為進。
⊙人天不厭苦為怠,二乘怖畏無常為進;二乘貪證小果,不求大乘為怠;菩薩志求佛道,為精進。
⊙隨其所堪而為說法:如來隨眾生之所堪,而為說法。
⊙種種無量,皆令歡喜,快得善利:機既多種,教亦無量;皆令得聞,心各歡喜;輕安自在,得大善益。堪以三乘為說諦、緣、六度等。
⊙歡喜善利者,即五乘各蒙法潤得益。獲益之別有為世間果,如善根未種者種,未成熟者令成熟,均名現世安隱。
⊙二乘貪證小果,不求大乘為怠;菩薩志求佛道,為精進。

【證嚴上人開示】

「天空密雲,藥草卉木大小不同;譬喻五乘,根有利鈍行有勤怠;習因淺深,與卉木等均得善利。」

天空密雲
藥草卉木大小不同
譬喻五乘
根有利鈍行有勤怠
習因淺深
與卉木等均得善利

天地恩德,我們要時時去體會,人類依靠萬物來生活。就如佛法,佛法能滋潤我們的心地,讓我們成長慧命,我們的慧命成長,天地萬物道理一切就能通達,同樣的道理。

所以說「天空密雲,藥草卉木大小不同」。密雲就是雲層若開始都齊湧上來,就是快要下雨的時候了,下雨才能夠天地萬物受到滋潤。所以藥草或者是卉木大小,根枝不同,就像我們各人有各人的根機,見解、觀念。這也就是譬喻五乘的根有利鈍,行有勤怠。

我們雖然聽到佛法,但是佛陀也要應機施教,因為我們眾生根機不整齊,所以佛陀要用五乘法。天乘、人乘、小乘、中乘、大乘,五乘合起來,就是五種不同的根機,佛陀就為這五種根機,來分門別類來施教。對鈍根施小法,利根的人,佛陀就為他說大乘法。他們接受之後,身體力行的人也有分類,修行過程中是不是很勤精進,或者是懈怠、慢慢來呢?這就是「根有利鈍,行有勤怠」。

法,佛陀是用心應機施教,所以「習因淺深,與卉木等均得善利」。不論我們在修行,習就是修行。我們受教之後,我們要身體力行來薰習、薰修,就是過去,惡的習氣轉念過來為善,修好我們的方向,不要偏差,這叫做習因。習因,也還有再分是淺或深,我們若是深心信解,自然我們的習因就會深,我們若沒有深心信解,一個紛紛擾擾的煩惱無明一來,我們的信根就被搖動了,這叫做習因淺。

所以這與卉木藥草相同。佛所說法就像空中的密雲彌布,雨露就會降下來,來滋潤大地。佛法是平等,接受法的人,根機深淺那就在各人,各人的根機就如藥草卉木一樣,大小所吸收不同。有勤精進的人,他就能接受得更多,他的信根就較深;若是懈怠的人,根機較鈍,習得較淺,所以所接受的法就較少。就如大地,若是叢林,它吸收的水分就較多,若是花草,它所吸收的水分就較少,不論是少或多,都是均得受潤,全都能接受到這樣的滋潤。

這就是佛法的平等,來滋潤大地卉木叢林藥草等等。我們眾生得到佛法的滋潤,隨我們的根機來接受,當然我們也希望我們的根機,自己要把它培養大,根要深,這也要看我們自己要勤精進,自然根就會深,自然地,法我們就能解瞭,深解教法。

前面的(經)文就是說,「汝等天、人、阿修羅眾,皆應到此,為聽法故。爾時無數千萬億眾生,來至佛所而聽法。」

汝等天、人、
阿修羅眾
皆應到此
為聽法故
爾時
無數千萬億眾生
來至佛所而聽法
《法華經藥草喻品第五》

佛陀在靈山會就說,天、人與阿修羅眾,應該全都要趕快來,把握機會來聽法。靈山會是佛陀所說四十多年後,最後想要暢他的本懷,向眾生說成佛之道,所以你們大家一定要來聽。那時候有這麼多,「無數千萬億眾生,來至佛所而聽法」。千萬億種的眾生,除了人間眾以外,那就是有無量數,我們看不到,但是由他方各處,本具佛性,十方世界的眾生全都來到佛所。

下面再接下來就說,「如來於時觀是眾生諸根利鈍,精進懈怠,隨其所堪而為說法,種種無量,皆令歡喜,快得善利。」

如來於時
觀是眾生諸根利鈍
精進懈怠
隨其所堪而為說法
種種無量
皆令歡喜
快得善利
《法華經藥草喻品第五》

就是說「如來於時」。「時」就是觀機,眾生的根機是不是成熟了嗎?四十多年了,所說的法,這些眾生的根機所接受進來的,到底聽懂了嗎?成熟了嗎?現在成佛之道能堪得接受了沒?這是眾生根機成熟的「時」,成熟了沒?再者,這個時、處,現在在靈山會,要因緣都成熟,這叫做「於時」。

如來於時,
於時:即觀機時處
若論最初
即鹿苑
說小乘教之時
若論中間
處處隨機設教於時

「若論最初,即鹿野苑說小乘教之時」。最初佛說法,選擇「處」在鹿野苑,對機是五比丘。這就是時機、根機與處所。在那個地方說「四諦法」。

「若論中間」。從「四諦法」,在鹿野苑那個地方開始,所經歷的地方,四十多年了,佛陀說法,適應眾生的根機,說「阿含」、談「方等」,說「般若」,一直來到現在的靈山會。這都是「(於)時」,應時、應機、應地。

「觀是眾生諸根利鈍」。佛陀要觀,用心來觀察眾生的根機,是利或鈍呢?「佛當眾生集會之時,一一」,一一就是觀察,觀察眾生的根機,是上根機呢?中根機、下根機?是利根嗎?或者是鈍根?佛陀就是要隨順眾生所堪得接受,這樣為他們分別說法。這就是「稱會五乘機宜而說」。五乘,就是會合眾生的根機。

觀是眾生諸根利鈍:
佛當眾生集會之時
一一觀察是諸眾生
上中下根 利鈍
隨所堪任為說者
即稱會五乘
機宜而說
如堪以人天
為說戒善
堪以三乘
為說諦緣六度等
歡喜善利者
五乘各蒙法潤得益

「如堪以人天,為說戒善」。為人、天這兩類的人,要說十善與五戒。這是佛陀的智慧。「堪以三乘,為說諦緣、六度」。若是根機較大、較深的人,佛陀也要觀他們的根機,分三乘來說「苦集滅道」,或者是說「十二因緣」,大根機的人,佛陀開始,就要為他們說「六度」。這就是佛陀的規則,希望人人從小向大。

「歡喜善利(者)」,大家聽法之後很歡喜,人人都得到佛法入心,「五乘各蒙法潤得益」。佛陀所說的法,為五乘,不同根機的眾生而說,讓各人聽到,各人歡喜,各人接受,各人的方法去修行。

根鈍者
為說人天法
根利者
為說二乘法
利鈍者
三途因惡果苦
不能受道
三途受報窮劫

根鈍的人,佛陀「為說人天法」。鈍根的人,你要他放下一切,修行,去除煩惱,要忍辱,要精進,沒有那麼容易,所以他們的根機,就只是修在人天法。根利的,就是「為說二乘法」,那就是聲聞、緣覺,像這樣這就是二乘。

「利鈍者」,利與鈍。「三途因惡果苦」。鈍根的人,就是不離開三途的惡果;你若是造了惡因,當然你要受惡果的苦,「不能受道」,就無法受道,真正的佛法,他接受不進去。這樣的人,就是在三途中,無法接受到佛法,所以「三途受報窮劫」,就是要很長久的時間,欠缺法的因緣。

有的利根,世智辯聰,鈍根就愚癡、無明。說他是利根,但是世智辯聰,不信佛法,這都是在三途惡果中,造了惡因惡法,在地獄或者是惡道中,受報就要很長久了。

人天但受果報
不肯受道為鈍
三乘根性
斷見思惑出界為利

「人天但受果報,不肯受道」,這就是鈍,鈍根。「三乘根性」,那就是斷見思惑出三界,這就是利根。

因為修人天法的人,就是永遠都在六道之中浮浮沉沉,因為他的法不深入,只是不失人身,或者要求天福,但是,紛紛擾擾,一念無明再起,同樣也會墮落。所以,不肯好好來接受,如何斷除煩惱,如何去除無明,這都還是在鈍根之中。

三乘根性的人,那就是聲聞、緣覺,與發大心、發菩薩心的人,這叫做三乘。三乘根性的人,斷見思惑,求出三界,這叫做利根的人。

精進懈怠:
精進者
為說菩薩修行法
懈怠者
為說簡便易行之
十念生西等法

精進與懈怠,精進者,為說菩薩修行的法。懈怠者,為說簡便易行之十念生西等法。佛陀面對這種精進的人,怹就為他們講菩薩法,如何修行,自利利他。若是懈怠者,就是「為說簡便易行之,十念生西等法」。意思就是說,若比較懈怠,不過他就是要修行,佛陀就教他:「你多念佛,雖然你不去行菩薩道,但是至少你也有佛心在。」這就是佛陀的方便法。

又精進懈怠者
三途放逸為怠
人天五戒十善為進

又精進懈怠者,這種三途放逸為怠。懈怠的人,人天五戒十善為進。像這種懈怠的人,就是在三途放逸的人,佛陀為他們講人天五戒十善,就是鼓勵這些懈怠的人要進步,至少你要守五戒,至少你要多行善法。

「人天不厭苦為怠」。有的人都是「今朝有酒今朝醉」,這輩子的幸福,我管它來生?就是不管它,這樣的人就是懈怠的人,這樣的人就是要墮落。若是二乘,聲聞、緣覺,他們有怖畏心,他們怕,不敢在芸芸眾生中再造業,所以他們要修行。

人天不厭苦為怠
二乘怖畏無常為進
二乘貪證小果
不求大乘為怠
菩薩志求佛道
為精進

「二乘怖畏無常為進」,人間無常,什麼時候會有什麼樣的無常、煩惱、無明來時,所以他們要很謹慎,他們要把握當下,要趕快精進。

不過,二乘人就只是貪證小果,獨善其身,不求大乘,這樣也是懈怠,所以二乘「不求大乘為怠」。「菩薩志求佛道為精進」。這就是修行也有這樣的兩類,修行者獨善其身就是懈怠,兼利他人就是精進。

所以佛陀為這些根機不同,「隨其所堪而為說法」。如來隨眾生之所堪任,而為說法。

隨其所堪
而為說法:
如來隨眾生之所堪
而為說法

佛陀就隨這些眾生,能堪得接受的人,這樣的根機,來為他們說法。「種種無量,皆令歡喜,快得善利」。希望為這些根機各不相同,很多種,「機既多種,教亦無量」。根機既然這麼多,教法,施的教法,也要用很多的方法。「皆令得聞」,希望大家聽到,聽到之後,又能接受,接受之後又能很歡喜,所以輕安自在,得大善益。這是佛陀為眾生所施教的用心。

種種無量
皆令歡喜
快得善利:
機既多種教亦無量
皆令得聞心各歡喜
輕安自在得大善益
堪以三乘
為說諦緣六度等

「堪以三乘」,為說四諦、十二因緣,慢慢開始引入六度等等,希望人人發大心、立大願,能夠起歡喜善利,自己利益自己,也利益眾生,這就是五乘法「各蒙法潤」。

歡喜善利者
即五乘
各蒙法潤得益
獲益之別
有為世間果
如善根未種者種
未成熟者令成熟
均名現世安隱

五乘法,各個受益,各人的根機去接受,就受潤都有利益。所以「獲益之別,有為世間果,如善根未種者令種」,還未種善根的,就用人天法讓他們種善根。「未成熟者令成熟」,全部讓他們能成熟,能安穩在人間,處在人間能廣度眾生。這就是佛陀的慈悲。

就像天空密雲,藥草卉木一樣,雲雨一降,就隨大地萬物的根機,這樣去接受。真的是佛陀為眾生,憐憫眾生,廣度眾生,用心良苦,所以我們要時時多用心。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