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Pages

Saturday, July 30, 2016

【人間菩提】20160730 - 災後馳援愛無間 Providing Aid for Recovery with Great Love





災後馳援愛無間 
Providing Aid for Recovery with Great Love 

強震援助愛不輟 
帶動復建展希望 
善愛人文安民心 
奔走去來緣苦難 

一念心能造一切福,也能造一切禍,看到現在天地間四大不調,這都是人類的一念心所造成的。 

看到尼泊爾,去年四月發生規模七點三強震,當時慈濟志工有輪流投入義診等災區的援助,現在也在進行學校的重建,然而看到他們從上星期一開始(7/18)進入雨季,因為地震後山體鬆動,大雨也造成土石滑落山體崩塌,至少有39人死亡,23人失蹤。 

人世間苦難偏多,美國慈濟志工現在也分成兩個團隊,一個是前往厄瓜多,因為在四月十六日的地震過後,慈濟人踏上那塊土地進行救災,同時推動以工代賑,也將當地人的心靈帶動起來,在當地三十多天的時間,彼此都建立了情誼。 

這次慈濟即將在八月重返厄瓜多進行發放,所以先遣團隊一行六人在7月24日已經抵達厄瓜多,準備接下來的發放。在厄瓜多,當地的民眾與地方政府、軍隊等也都提供人力,所以這就是愛的能量能夠帶動一切,人人都能發揮善的能量。 

另一批美國慈濟志工則是在六月中來到海地,為首都太子港的太陽城舉辦大米發放。海地是世界上最窮困的國家,在發放時載米的車輛晚了兩個小時才抵達,民眾們仍然很整齊的排隊,也有當地的學生來承擔志工協助發放。 

看到海地人民排隊領米,令人心疼又安慰;心疼的是他們在大太陽底下辛苦排隊,卻又安慰他們的心已經能夠靜下來,安靜等待領取大米,所以愛的人文是可以安定民心的。看到美國慈濟志工陳健居士(思晟),在五六年間就來回海地六十多趟,其他慈濟人也是這樣輪流陪伴,這就是菩薩。看到海地的環境是這樣的差,對照自己,我們真的都很有福。 

期待更多人為苦難人間付出,願我們的人間更亮麗、社會能更祥和,付出與接受的人彼此之間互相尊重、大愛無所求。

Friday, July 29, 2016

【靜思妙蓮華】20160721 - 身口意密慈悲應化 - 第875集



20160721《靜思妙蓮華》身口意密慈悲應化 (第875集)
(法華經•藥草喻品第五)

⊙「雲有形色喻佛應世間謂身密,雲能覆陰喻佛慈悲即謂意密,佛說教即普被諸眾生謂口密,慈悲法應化身遍十法界密布。」
⊙「迦葉!譬如三千大千世界,山川谿谷土地,所生卉木叢林及諸藥草,種類若干,名色各異。」《法華經藥草喻品第五》
⊙「密雲彌布,遍覆三千大千世界,一時等澍,其澤普洽。」《法華經藥草喻品第五》
⊙三密:身密、語密、意密。
⊙就佛界言:遍法界體相之身,為其身密。一切聲音,為其語密。周遍之識大,為其意密。
⊙密雲彌布,遍覆三千大千世界:千個世界為一小千世界,千個小千為一中千世界,千個中千為一大千世界,稱三千大千世界。
⊙密雲彌布:雲喻佛身,應無所住,法身無處不是如雲彌布,密喻妙應身,如雲大布。
⊙雲喻佛之應化身,化佛非一,隨類應現於九法界,故以密雲遍布喻之。
⊙遍覆三千大千世界:佛身普應,如雲遍覆。化佛同時示現,隨處說法,一音圓演,異類等解,如密雲之遍覆大千世界。
⊙一時等澍,其澤普洽:佛應一切群生滋潤生機,如雨等下。喻佛平等說法利益群生。
⊙其澤普洽:澤喻法味,普皆潤澤;及時行雨,水量充足,莖葉根垓莫不霑濕。
⊙法味增益,常得滿足。先以淨妙飲食飽足其身,後以法味畢竟安樂。妙法的滋味,即咀嚼妙法而心生快樂。

【證嚴上人開示】

「雲有形色喻佛應世間謂身密,雲能覆陰喻佛慈悲即謂意密,佛說教即普被諸眾生謂口密,慈悲法應化身遍十法界密布。」

雲有形色
喻佛應世間謂身密
雲能覆陰
喻佛慈悲即謂意密
佛說教即
普被諸眾生謂口密
慈悲法 應化身
遍十法界密布

大家開始要好好瞭解天地萬物。天蓋,在我們平時抬頭看天,雲的形態,千變萬化,隨著天地、日光,這樣來變色。不論什麼樣的氣象,天空都是有雲,只是形色不同,這譬喻佛應世人間,什麼樣的世間、時候,那就是佛要現什麼樣的身形,普遍在人間,這叫做「身密」。「密」,意思就是很深奧、微細的道理。

這是佛來人間,佛就是覺,覺就是諦理。所以,應世人間,具足了很多的道理會合,一位聖人出現在人間,這叫做「喻佛應世間謂身密」。應世間的需要,所以說成佛了,成佛的過程,讓我們世人瞭解,要經過在人間的種種,下定決心,身體力行,經過什麼樣的困難,還是堅定道心,終於成佛了。

所以,這個「身密」不是指,二千多年前的悉達多太子出世,其實「身密」就是覺悟的真理,覺悟的真理如佛身一樣。佛身,佛就是覺,覺的本體,那就是應世間所需,所以叫做「身密」。

「雲能覆陰」,就譬喻佛慈悲即是「意密」。佛的慈悲就像雲一般,在天空中。天空若是整天,都是豔陽的太陽直射,這樣我們人也受不了,因為熱能太強了。有時候雲開,露出了太陽,太陽普遍供應了光與熱,但是有時候,就要雲稍微遮蓋一下讓光與熱在地面上,地面的萬物稍微散熱一下,這樣來調整大地萬物,這就是在調適。譬喻佛的慈悲心,看眾生熱惱時,就用雲稍微遮蓋。

眾生只是偏在智,卻欠缺了悲,沒有悲智雙行,這樣有時候人間也是不調和,太過於理智了,所以就會人情淡薄。雲就是表示,天空有光,但是也要稍微遮蓋一下,一來天空多姿,再者人界,就是世間萬物調和。這就是天空的雲,譬喻佛的慈悲,既運用智慧,卻也是運用慈悲。

有時候地面上缺水,抬頭看天,天空現出雲出來,大家就有希望了,會下雨,下雨,大地萬物就受益了。這就是雲在天空,應人間所需要的,就如佛陀的慈悲,應眾生所需要,出現人間。這是譬喻佛的「意密」,就是心意的道理,佛心的真理就是這樣,要調和人間,需要有熱能,如智慧,更需要有慈悲,很柔和,所以雲覆蓋如佛的慈悲的「意密」。

再者「佛說教即普被諸眾生」。佛陀開口說法,道理本來是無形無體,經過佛將無形體的道理,用聲音敘述出來,聽懂了。我們若還聽不懂,佛陀就用種種譬喻言教,來為我們說法,讓我們瞭解。這就是佛的「口密」,就是口的真理,成長我們的慧命。

所以說「慈悲法應化身,遍十法界密布」。佛的慈悲,那個法就是真理,應化此身來人間「八相成道」。這是佛的理體,他的慈悲,內心就是這樣,這種「慈悲法應化身」,用慈悲的法,這個道理來應化在人間。

「遍十法界,六凡四聖」。在「十法界」中,佛陀殷殷善誘,就是不斷應眾生的根機來說法,所以這是佛的慈悲,就如天空的雲一樣密布。

所以前面的經文就這樣說,「迦葉!譬如三千大千世界,山川谿谷土地,所生卉木叢林及諸藥草,種類若干,名色各異。」

迦葉
譬如三千大千世界
山川谿谷土地
所生卉木叢林
及諸藥草
種類若干
名色各異
《法華經藥草喻品第五》

天空是這樣,大地上呢?大地有生育,載,載大地萬物之恩。「山川谿谷」,無不都是依大地而生,包括我們人,世代人生人,但是也不離大地,所以大地就是「能生」,萬物受大地「所生」。

「密雲彌布,遍覆三千大千世界,一時等澍,其澤普洽。」

密雲彌布
遍覆三千大千世界
一時等澍
其澤普洽《法華經藥草喻品第五》

接下來這段文是這樣說,在大地,山川谿谷、卉木叢林等等,不論是什麼樣的種類,不論名稱叫做什麼,但是都需要雲、雨。所以,天空一定要有太陽,地球要有大氣層,要不然太陽直射,我們受不了。地球有「大氣層」,這薄膜所遮蓋著,所以大地的熱氣,與水氣結合起來,與大地萬物種種的氣體合成起來,成為「密雲」。

大地的東西需要有雨,看到雲已經集中來了,表示就是有雨,那就是開始會下雨了,所以「密雲彌布」。密雲就如道理一樣。「密」有三種,有佛「身密」,有佛「語密」,有佛「意密」;三密,就是道理。

三密:
身密
語密
意密

「密雲」是普遍。道理,常常說天地宇宙之間,萬物無不都是充分的道理存在,只是我們眾生,就是這樣迷茫糊塗,所以無明造成身、口、意三業,造作罪惡。那個惡就是沒有道理,不知道道理,他才會有這樣的身口意三惡業。

但是,佛的身、口、意,是充分「密雲彌布」,充分都是道理,所以有「三密」:身密、語密、意密。用身體來身體力行,修行的過程給你們看,大家來看,就是這樣,很瞭解修行者,他就是人間的典範。用他的身現出了道理,這叫做「身密」。

用他的身體去修行,體會萬物真理,瞭解之後,要如何讓眾生都能體會得到?他要苦口婆心,開口動舌無不都是教,無不都是理,無不都是教我們如何修行,就是教、理、行、證,讓我們(知)如何修行,讓我們(知)如何去體會,這就是「口密」。

「身密」、「口密」,無不都是從心開始,這我們應該要很清楚。

就佛界言:
遍法界體相之身
為其身密

所以,這是就佛界來說,佛的境界有這三密。就是「遍法界體相之身,為其身密」。「遍法界」,佛陀任由什麼樣的境界,他都能隨眾生機。社會居士,他就向他說「五戒」,不失人身,要保持這個人身,來生還是同樣這個人身。在家也可以修行,要懂得持五戒,修十善,能夠累積福業在人間、天堂。發心要修行的,聲聞、緣覺、菩薩,佛陀為他們說「三乘法」。

這就是佛陀於十法界普遍,普遍法界體相,不論他是什麼樣的形體,佛陀還是應他們的根機,隨他們的發心,這樣說法。這是佛應眾生所需的身體來人間,他的人生,無不是道理,所以「身密」。

一切聲音
為其語密
周遍之識大
為其意密

「一切聲音,為其語密」。很多很多的道理,要從口中說出,說他修行的經驗,說他所瞭解的,天下萬物真理來分析,無不都是具備了一切,讓大家能夠瞭解的語、道理。

佛陀他的意識,一動三千世界,所有的道理無不透徹明瞭,所以他的「意密」就是很普遍,山河大地,「遍覆三千大千世界」,無不都是在佛的心意,所全部瞭解了。這就是「密雲彌布,遍覆三千大千世界」。

密雲彌布
遍覆三千大千世界:
千個世界
為一小千世界
千個小千
為一中千世界
千個中千
為一大千世界
稱三千大千世界

什麼叫做「三千」呢?那就是一千個世界為一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就是一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稱為一大千世界。所以,三個千,所以叫做「三千大千世界」。

佛陀的智慧,道理,所瞭解的,就如密雲一樣,高高在上,在天空中,他可以體會瞭解三千大千世界,所以「雲喻佛身,應無所住」。

密雲彌布:
雲喻佛身
應無所住
法身無處不是
如雲彌布
密喻妙應身
如雲大布

「雲喻佛身」,佛身應無所住,「法身無處不是,如雲彌布」。到底佛身在哪裡呢?二千多年後,現在的釋迦佛在哪裡呢?其實,佛身一樣與我們人身,「應無所住」,到底是在人間嗎?佛陀的慈悲是應十法界,應六道、應四生,他是哪一個地方,眾生未度、未成,他就應那個世界去了。所以,這就是道理,稱為「雲彌布」。「密」就是「妙應身」,就是應哪個世界,道理就到哪裡去,這是佛的智慧。

雲喻佛之應化身
化佛非一
隨類應現於九法界
故以密雲遍布喻之

「雲」譬喻佛的應身、化身。「化佛非一」,不只是我們娑婆世界而已,其實來來回回在很多的世界,「隨類應現(於)九法界」。「九法界」,大家知道了,從四聖六凡,除了佛之外,就是「九法界」。所以,雲,「密雲彌布」來譬喻(佛身)。「遍覆三千」。「佛身普應,如雲遍覆」。

遍覆
三千大千世界:
佛身普應
如雲遍覆
化佛同時示現
隨處說法
一音圓演
異類等解
如密雲之
遍覆大千世界

化佛在人間來說法,這就是應根機成熟、世間因緣成熟,這樣化來人間。佛陀的聲音,能說「五戒」、說「十善」,同時說「四諦、十二(因)緣」、同時「六度」,這就是佛陀用他的音聲,「一音圓演,異類等解」。不同的根機,從佛口所說的法,去體會、去瞭解。

這就是譬喻喻「密雲之遍覆三千」。我們人的心就像這樣,高的高如山,低的低如谿谷。這種各形類,我們人的心,同樣的,佛陀他的道理,就是應我們的人心來普澤,所以「一時等澍,其澤普洽」。所以「佛應一切群生,滋潤生機」。

一時等澍
其澤普洽:
佛應一切群生
滋潤生機
如雨等下
喻佛平等說法
利益群生

佛應一切群生,佛陀就是一音說法,來滋潤人人的生機,就如雨這樣下是很平等的,「如雨等下」,是平等這樣落下。譬喻「佛平等說法,利益群生」,他用平等心說法,眾生隨他的根機,來接受佛法的滋潤。所以「其澤普洽」。

其澤普洽:
澤喻法味
普皆潤澤
及時行雨
水量充足
莖葉根垓
莫不霑濕

這個法,我們有接受到了,很歡喜、很輕安、很自在。就如我們人,心狂火燃,有法、有道理入我們的心,自然我們就心平氣和,就不會煩惱叢生。氣安,知足,心就很富有了。

「普皆滋潤」,希望大家都能夠接受到佛法。「及時行雨,水量充足」,所有的根莖、樹葉等等,全都霑到水分。所以「法味增益,常得滿足」。

法味增益
常得滿足
先以淨妙飲食
飽足其身
後以法味畢竟安樂
妙法的滋味
即咀嚼妙法
而心生快樂

我們大家若人人接受到佛法,法味常常在我們的內心,我們會常常很歡喜、很滿足。「先以淨妙飲食,飽足其身」,先以法,自己趕緊自身,點接受,「後以法味畢竟安樂」,回味無窮,法喜充滿。

各位菩薩,佛法無不都是要滋潤我們的身心。請大家,無處不在的法,佛陀的真理已經給我們了,像「密雲彌布」,滋潤我們的心,(如)下雨,潤澤我們的心。所以我們要時時要多用心!

Thursday, July 28, 2016

【人間菩提】20160728 - 治世良策唯善愛 Love and Kindness--- The Best Remedy for the World





治世良策唯善愛
Love and Kindness--- The Best Remedy for the World 

濟貧教富淨心田 
治世良策善與愛 
勤儉持家護大地 
一念心轉勤造福

委內瑞拉現在正面臨通貨膨脹的問題,在當地原先一包玉米粉是250元,可是一旦通貨一膨脹,一包玉米粉就漲了10倍,變成了2500元,所以窮困人的生活又該如何是好,有錢的人起了恐慌就會搶購,有的商店,不法商人他們就會囤積貨品,搶購、囤積,就會變成了社會動盪,這就是人間的病,社會的病,社會病來自人心的病,菩薩要知病,還要先知藥。要去了解治病之藥方,所以唯有愛心,善良的心,我們要知足感恩。 

像吳冉云師姊,他是委內瑞拉的第一粒的種子,好幾年了,她默默地在當地以慈濟的名去做發放去關懷。她這樣的善行,慢慢就影響到了老師、警察或者是鄰近的鄰居,或是朋友,現在他去訪視也都會有人陪同她一起去看個案。 

也看到吳冉云師姊在委內瑞拉是經營商店,不過平常通貨膨脹加價錢的時候,我們的吳冉云師姊絕對不會跟著這樣不當的商機去漲價,所以人人都對她很信任,且她的善心也受到一大群人的尊重,也跟隨她一起做好事,所以這就是行善者就是最好的治世良策,治世的良策,現在的社會需要善行,需要愛,唯有善與愛,那就是最好治病的良方,這樣才能讓社會祥和。 

也看到環保菩薩他們在守護大地、呵護大地,在臺南白河區91歲的張陳器老菩薩,他做環保已經20多年了,每日一大清早固定騎著腳踏車,穿梭在鄰里間做資源回收,剛開始時,村里的人都會說他檢這些資源回收會讓她的孩子很沒有面子,可是她都會說,這是要給慈濟的,所以阿嬤也說只要對的事情,她就會一直做下去。 

張陳器阿嬤也將她房子的大庭院,提供出來做環保站,隔壁有一位委員師姊賴秀玉師姊,看到阿嬤這樣的殷勤認真,她就開始去學開車,跟阿嬤一起來做環保,兒子看到媽媽對環保的投入,也會抽空來幫媽媽,張陳器阿嬤也說,她如果比較早起床,她一定都會先做運動,因為她要把自己照顧好,讓子孫不用為她擔心,這樣他們才會輕鬆。 

也看到另一位92歲的陳歐纏阿嬤,她說雖然她的牙齒都掉了,可是她不要植牙,因為她要將這些錢留給 上人救濟眾生,她說沒有牙齒沒關係,指要吃軟一點的東西就好。 

所以看到她們為人事間再付出,年輕的時候為家庭、為兒女,現在年紀大了一樣為後代的子孫守護這一片大地,真的事很不簡單,若人人都可以學習她們的精神,那我們的社會就會更平安更祥和。

【靜思妙蓮華】20160720 - 五大之恩天地之德 - 第874集



20160720《靜思妙蓮華》五大之恩天地之德 (第874集)
(法華經•藥草喻品第五)

⊙「天有五大覆蓋之恩,地有能生承載之德,天地合一生養萬物,眾生物體自然所依。」
⊙「又於諸法究盡明了,示諸眾生一切智慧。迦葉!譬如三千大千世界」《法華經藥草喻品第五》
⊙「迦葉!譬如三千大千世界,山川谿谷土地,所生卉木叢林及諸藥草,種類若干,名色各異。」《法華經藥草喻品第五》
⊙山川谿谷:世界喻境量。山川谿谷喻境界,均屬土地:高起為山,流水為川,兩山之間為谷,水之所注為谿。
⊙土地,所生卉木叢林及諸藥草:土地為能生,草木是所生。
⊙卉:草類植物總稱,百卉總名。木即大小二樹,叢生曰林。
⊙卉木叢林:延卉,草類植物之總稱。卉與木皆有叢林。復言諸藥草者,明藥草異於他草,即以喻具世出世善法種子之五乘眾生。
⊙種類若干,名色各異:各各有於種子氣類若干之數,名字色目,各於別異;喻於眾生根性各別。
⊙五乘種子體類各別,如藥草之種類甚多;五乘之相用攸殊,如藥草之名色各異也。

【證嚴上人開示】
「天有五大覆蓋之恩,地有能生承載之德,天地合一生養萬物,眾生物體自然所依。」

天有五大覆蓋之恩
地有能生承載之德
天地合一生養萬物
眾生物體自然所依

我們每天,每天的生活是在什麼地方?我們若是天亮時,抬頭看天,一片是這麼開闊的大空間,這個大而無邊際的大空間,它就有太陽、有月亮、有地球,又有無數量的星球等等。

地球,因為它有水、風、太陽,還有就是大地,我們的大地。有了大地,能夠生長萬物,不論是山河谿谷等等,都是在這大地之上,人類、動物,還有所有的草木,一切五穀雜糧都是在大地。大地,它不只是能生,又是能載,載著這麼多生、植物等等,都是在這一片大地上。人類就是依靠有,浩瀚無邊際的天空,又要靠四大調和,有「地、水、火、風」,在這個大「空」間裡,這叫做「五大」。五大能覆蓋之恩,就是生存在這樣浩瀚無窮、無邊際的大空間裡。

大地對眾生有這麼大的恩德,大地默默運載著,不論什麼樣的東西,都是在大地上,山河谿谷等等,無不都是在大地。大地,我們人的生活,我們人依賴,所要讓我們,肚子能吃飽,讓我們的身體穿得暖,讓我們住的能平安、安穩,到底大地所供應給我們的,無窮無盡的物質,我們到底有沒有感恩呢?我們是不是有呵護大地呢?或者是我們是在盡情破壞大地呢?我們要很用心去瞭解,瞭解之後,自然我們就懂得疼惜大地,感恩大空間,也感恩地載之德。若能夠這樣,才是真正人間懂道理的人。

疼惜大地,人類平安;破壞大地、污染大空間,這是人類的禍患。所以我們大家應該靜心下來,要知道我們所生活的是,「天地合一生養萬物」。天地是我們人人所依靠的,不論是善惡的人類,全都在這大地之上,就是依靠大地所生養萬物,給我們人類,人類是要善用呢?或是把它惡化?這要看我們人的心。

「眾生物體自然所依」。眾生的物體在這大自然界,就是所依止的大自然界,那就是「空」。若沒有這個大空間,怎麼有大地呢?所以,大空間的宇宙覆蓋著大地,天地之間還有火、水、風,太陽與空氣,很重要的就是水,合起來是「五大」。我們人人每天都是靠這「五大」之恩,天地之德;若能夠五大調和,天空乾淨、四大調和,這樣人類就能平安。

天地合一,供應給眾生是源源不斷的物質,讓我們維持我們的生活,我們應該要調和我們的心,讓我們的心來善用天地萬物。所以,恩賜我們平安的生活,我們的心若不調和,那就會將天地惡用了,就會破壞,若這樣,不只是大地受損破壞,就是人類受災禍殃,這也是很危險。所以我們人人每天的生活,要懂得用心,懂得體諒,天地間,我們要事事感恩,物物我們也要感恩。

前面的經文說,「又於諸法究盡明了,示諸眾生一切智慧。」又再接下來,「迦葉!譬如三千大千世界」,這是接下來這段(經)文。

又於諸法究盡明了
示諸眾生一切智慧
迦葉
譬如三千大千世界
《法華經藥草喻品第五》

佛陀對迦葉尊者,他器重他的是那一念心,堅定的心。他喜歡在大自然中修行,這種大自然,無貪、無著、無染,不管環境如何惡劣,這就是要淬鍊他的身心。從有為法,有為法就是一切物質,有形的,他不想要依靠。不過,就是在人間,他盡量減少依靠的念頭,所以他要在墳場裡去看。

印度很多風俗,人若往生了,就是這樣整堆放著,讓它自然腐化,鷹、鳥來啄食,讓它自然(腐化)。所以他就在那當中去看,不淨啊!這軀體原來就是不清淨,如佛所說「觀身不淨」。活著時,講究莊嚴的衣服,戴了很多的珍珠寶器,珠光寶器,全身綾羅綢緞,穿得全身。但是,一旦一口氣上不來時,這個身體就是被人丟在,荒郊野外裡,任憑太陽曬、風吹雨淋,讓這個身體慢慢腐蝕、腐爛。他就是去看這些境界,這是他修行的方法。

將自己的生活,若要托缽,他就閃避富有人家,他就是專門去向那些,最貧困的人托缽,去接近最貧困的,讓他們有機會能造福、供養。

雖然迦葉尊者,佛陀也教誡過他,「你不要這樣全身所穿著的,都是糞掃衣。」都是人家丟掉的,破爛的衣服,他拿來貼貼補補這樣穿,全身都是這樣這麼破爛,看來就是很邋遢,都是在墳墓、樹下過日子。佛陀當然不捨,教誡他,叫他不要過這樣的生活。

不過,迦葉對此點他很堅持。佛陀也說:「將來佛法,就是要有這種這麼堅持,自愛的人,自愛心志,
堅定他的心志,懂得保持他的身心清淨,不貪、無污濁,外形是這樣,但是內心清淨堅定,這就是將來要傳佛教法的人才。」所以佛陀看迦葉這一身的外表,有時候會不堪,也是會教誡他,不過還是很器重他,這一念心。所以,迦葉尊者真的是,一位傳佛教法的人。

所以佛陀再次叫迦葉尊者,「迦葉啊!」多麼親切啊!佛陀與迦葉,這分親切的師徒之間。叫迦葉,等於是叫醒了,所有聽法的人。說不定那時候佛陀在說話,大家聽久了,說不定也累了,所以佛陀就再次叫「迦葉!譬如三千大千世界,山川谿谷土地,所生卉木叢林及諸藥草,種類若干,名色各異。」

迦葉
譬如三千大千世界
山川谿谷土地
所生卉木叢林
及諸藥草
種類若干
名色各異
《法華經藥草喻品第五》

大家要仔細聽。因為山河大地,「山川谿谷土地」,所有的大地,我們是住在平地上,其實,大地之上還有山,還有川,還有谿,還有谷,這個世界,這就是「世界喻境量」。

山川谿谷:
世界喻境量
山川谿谷喻境界
均屬土地:
高起為山
流水為川
兩山之間為谷
水之所注為谿

這就是佛陀要用世界,到底有什麼東西呢?這顆地球,地載之上有什麼樣形式的東西,他用這個境界來為我們譬喻,來比量。樹有多大,草有多小,山有多高,谿谷有多深,等等的比量,讓我們瞭解。所以,山川谿谷就是譬喻境界,我們所住的境界,這全都是屬於土地之上。

高的就是為山,凸出來的、高的,這叫做山。「流水為川」,有水在流動,這叫做河、這叫做川、這叫做溪,它的名稱就是有水流。「兩山之間為谷」,山與山之間叫做谷,就是山巖深谷,這就是名稱,這樣為我們介紹。「水之所注為谿」,水所注流的地方叫做谿。川就是洩洪,所有的,水量很大就是川,這條很大、很寬的,這叫做川。

土地
所生卉木叢林
及諸藥草:
土地為能生
草木是所生

就是土地是能生,草木是所生。若是在平地,較平坦下來的,山,從山上一直到平地,這叫做土地。土地所生的這些「卉木叢林及諸藥草」。卉木,就是所有木與草的總稱呼。不論大株小株的草,各類合起來,這都是叫做卉。這種「卉木叢林」。不論是大樹,千年的大樹,或者是幼苗小樹,或者更小的草等等,這都是在大地之上。

草木是「所生」的,「能、所」,大地是「能」,大地它能生出一切萬物,所有大地上的草木,是受大地四大會合,所生長起來的。木有木的種子,草有草的種子,各不相同的種子,就是依靠大地,大地依靠的是太陽、空氣、水分,這樣「能生」。就是這些東西,山河大地、卉木叢林,都是在大地「能生」的,而這些東西是「所生」,就是有這個大地,所以它生長,這叫做「能、所」──能生、所生。

卉:
草類植物總稱
百卉總名
木即大小二樹
叢生曰林

「卉」是「草類植物總稱」。所有的草、木,大的叫做「木」,小的叫做「草」。「百卉總名」,等於是草木的總名稱,就是「大小二樹」。「叢生曰林」,不論是大樹、小樹,大小樹合起來成一片林,這樣叫做「叢」,「卉木叢林」,「延卉」,就是草類植物等等總名稱。

卉木叢林:
延卉
草類植物之總稱
卉與木皆有叢林
復言諸藥草者
明藥草異於他草
即以喻具世出世
善法種子之
五乘眾生

「卉與木皆有叢林」。不論是草與木,都有這樣的,若沒有人住的地方,都能看到這些草木叢林,很多。

所以「復言諸藥草(者)」,諸藥草,那就是什麼樣的東西,都能做成藥。每一棵樹,把樹淬煉出來,它有它的精,精油,有它裡面的成分。所以「異於他草」,這些藥草與沒有用的草又不同。

所以「(即)以喻具世出世,善法種子之,五乘眾生」。草木的成分都不同了,何況我們人類,就如各有因,各有種子。我們眾生是利根大器呢?或者是鈍根小器呢?佛陀要如何將法給我們?其實人人本具佛性,人人都有作用,回歸我們的本性,就如草木它有它的,,回歸它的本性,它的作用。我們人也是一樣,人類,我們回歸我們的本性真如,只是我們的根機還未成熟,所以佛陀就要開「五乘」。

我們若是世,世間法,佛陀就要說五戒、十善;出世間法,佛陀要說苦集滅道、十二因緣、六度萬行等等,要一段一段來讓我們眾生接受。所以「種類若干,名色各異」,很多很多類。

種類若干
名色各異:
各各有於種子氣類
若干之數
名字色目
各於別異
喻於眾生根性各別

「各各有於種子氣類」,種子各有它內含著的氣,氣就是它內含的種類,「若干」,所以「名色」,名字與色都不同,各個別異。

這是龍眼樹,那是荔枝樹,這是松樹,這是青竹等等,光是竹子的類(別),也有很多種,松樹的類(別)也很多種,所以「各於別異」。譬喻「眾生根性各別」,眾生的根、性都不同。

所以「五乘種子體類各別」,五乘的種子,它的體、用、類全都不同,「如藥草之種類」,很多「甚多」。

五乘種子體類各別
如藥草之種類甚多
五乘之相用攸殊
如藥草之名色各異也

「五乘之相用(攸殊)」,都是要修行的,要如何讓他修?這就是我們要如何隨機逗教,就如藥草之名,什麼病應什麼樣的藥,看看藥草,種種特性都不同。

所以總而言之,天地萬物都不同,各類都有用。所以我們要用心,要知道天地萬物,共合在大地之上,供應給人類,所以人類日日要感恩,天之五大覆蓋,地之能載。我們要用心。

Wednesday, July 27, 2016

【人間菩提】20160727 - 環保取經‧打造幸福 Protecting the Environment and Helping People in Their Time of Need





環保取經‧打造幸福 
Protecting the Environment and Helping People in Their Time of Need 

共識共行做環保 
東港義診護漁工 
打造幸福助清理 
愛心能量予光明 

馬來西亞吉打日得拉,有一對年長夫妻林瑞香與黃烈業,每天出門晨運就順手撿拾回收物,雖然已經年屆八旬,但是疼惜大地的環保使命讓原本平淡的退休生活充滿意義。 

看到馬來西亞是這樣,其實臺灣的草根菩薩們已經將環保做得非常好,在國際間也已經有共知與共識,人人都會到臺灣取經。 

臺灣目前的資源回收率排在世界第三名,慈濟推動環保也已經二十七年, 不管是慈誠委員或是老人家、小孩子,還有學校都會帶著學生來學習環保。在馬來西亞更是已經推到到一個協力組就是一個環保站,所以他們呵護地球的心跟臺灣都是平行的。 

馬來西亞的環保志工從大愛臺中看到臺灣的環保菩薩們做得那麼開始,他們同樣也做的很開心,這都是愛的能量。 

不只是愛大地,人與人之間也要互愛,在印尼北雅加達有一個單親媽媽「嫝恬」,2009年因為女兒娜娜罹患甲狀腺疾病,受到慈濟關懷幫助,嫝恬便與兒子、女兒開始做環保志工。2013年嫝恬罹患乳腺癌,很長一段時間接受治療在家休養,現在恢復了同樣和兒子、女兒投入環保,這就是回饋慈濟。 

慈濟人也在屏東漁港裡也為外籍漁工舉辦義診,為了讓漁工能夠跟醫師溝通,慈濟志工特地製作印尼文的病歷表,以及可以讓漁工自己指出身體病痛位置的人形圖,提高義診的效益,這都是愛的能量,很令人感動。 

在宜蘭的蘇澳,有一位鄭爺爺和生了病的兒子、孫女同住,媳婦在十多年前便帶著長孫離家,一家之主的鄭爺爺無力清掃家裡,於是宜蘭慈濟志工出動三十多人協助打掃,沒想到打掃快結束時,郵差竟送來一封媳婦寄來的信,告知長孫已經順利考上大學。 

鄭爺爺心裡歡喜,同時家裡也被打掃得乾乾淨淨,志工還在打掃過程中找到一條金項鍊,所以真的是三喜臨門。慈濟人愛的力量也讓苦難眾生的人生改變,看了開心又歡喜,真的很感恩。

【靜思妙蓮華】20160719 - 佛德浩瀚說難盡 - 第873集



20160719《靜思妙蓮華》佛德浩瀚說難盡 (第873集)
(法華經•藥草喻品第五)

⊙「佛德浩瀚無量竭音說難盡,至無量千億劫亦說不能盡,說佛曠劫施恩修德智慧海,虛空可量風可繫說喻難盡。」
⊙「如來觀知一切諸法之所歸趣,亦知一切眾生深心所行,通達無礙。」《法華經藥草喻品第五》
⊙「又於諸法究盡明了,示諸眾生一切智慧。迦葉!譬如三千大千世界。」《法華經藥草喻品第五》
⊙又於諸法究盡明了:非但生心,亦於法性究竟了達。謂佛於諸法能知究竟,故能隨順眾生根性,初與三乘,後示一乘,令諸眾生終入佛之智慧。
⊙示諸眾生一切智慧:如來觀機隨宜,以法開示一切眾生,令趣智地,入於佛慧。

【證嚴上人開示】
「佛德浩瀚無量竭音說難盡,至無量千億劫亦說不能盡,說佛曠劫施恩修德智慧海,虛空可量風可繫說喻難盡。」

「佛德浩瀚無量竭音說難盡,至無量千億劫亦說不能盡,說佛曠劫施恩修德智慧海,虛空可量風可繫說喻難盡。」

大家讀到這段文,也應該能夠瞭解,佛德真的是浩瀚無量,即使竭盡我們所有的聲音來敘說佛德,有聲說到無聲,也無法說得盡。「至無量千億劫亦說不能盡」,即使用盡了很多的時間,也是說不能盡。

「佛曠劫施恩」,曠劫,就是無法計算的時間,這樣不斷施恩德給眾生、教育眾生,希望眾生能夠脫離迷茫受苦的輪迴。想,這豈不是很大的恩德嗎?何況又是要教我們脫離三界,脫離五道,就是說四諦法,讓我們斷盡煩惱。

芸芸眾生煩惱無盡,佛就教育我們要瞭解這都是苦,苦是從煩惱累積而來,至使我們由不得自己造作業力,來回六道四生,所以佛陀就告訴我們「四諦法」。發心修行的人,就是捨小愛的家庭,入大愛的大家庭,身心奉獻,來學習如何自己瞭解了苦,還能從苦的源頭體會之後,再向大眾人群布達佛所說的教法。

世間一切都是苦,迷者在苦中作樂,覺者在苦中說法。「看,人間就是這麼苦!」讓大家看看人間的苦難,讓大家體會了苦,就能從苦中覺悟。這也就是佛陀用他的聲音,為出家修行者說法,盼望這些修行者能自覺覺他。

要自覺覺他之前,就說很多的因緣法,所以聲聞能接受「十二因緣」,他更能去除煩惱。聽了之後,覺悟了,這叫做緣覺,也叫做辟支佛;在無佛的時代,名稱也叫做獨覺。因為他已經體會、瞭解了,帶著這個法再來人間,無佛的時代,他也能體悟人間的法,所以叫做獨覺。他能清楚人間無常,人間苦空,人間一切都是因緣會合,對於因緣觀很能夠體會,這叫做獨覺,也是叫做辟支佛。

這就是佛陀的恩德,用心教育我們,讓我們一步一步,不同的根機來接受這個教法都能受用。但是佛陀還不滿足,眾生這樣來回,知道因緣果報就夠了?他還希望眾生能夠行「六度行」,所以佛陀開始說大乘六度,希望人人接受大乘六度法──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等等。希望我們人人能知道,自覺之後,應該要入人群去布施,在布施中也要守好規戒,潔淨我們的身心,身不要犯戒,心要無煩惱,在人群中要經得起五濁惡世的淬煉。

這是佛陀曠劫以來所施給眾生的恩。佛陀曠劫修行,無量數劫所修的行,來來回回不離開人群,這樣修得了智慧如海。所以「虛空可量風可繫」,說佛的功德,用盡了譬喻都難盡。

若要說虛空到底多大?我們都會說無法測量。宇宙天體到底有多大?現在的科學那麼發達,要測量虛空到底有多大,難啊!但是,即使難,有朝一日,這個虛空也測量得出來。風,你想把風抓住,有可能嗎?不可能。雖然是不可能,但是有朝一日,也會有辦法把風抓住。但是,要說出佛的德,實在是不可能。這是一種形容,表示真正要描述佛德,非常不容易。

不過,我們一定心中要懷著這份恩,佛德要在我們的內心,我們才能對佛法用心薰習。我們若覺得這個很簡單,聽法又沒有什麼困難。我們要知道,今天有佛法在人間,那是因為有這尊佛出現人間。而這尊佛要成就在人間,那是要用多長久的時間去修行,要用多少時間入人群中結緣?我們與佛有緣,也是曾經受佛的教育,才有今天這個緣,在這裡聽聞佛法。所以我們現在應該要很用心入經文,要很珍惜。

上面經文說,「如來觀知一切諸法之所歸趣,亦知一切眾生深心所行,通達無礙。」

「如來觀知一切諸法之所歸趣,亦知一切眾生深心所行,通達無礙。」《法華經藥草喻品第五》

佛陀的智慧來觀察一切諸法,什麼樣的眾生有根機能接受,佛陀很清楚了。「亦知一切眾生深心所行,通達無礙」。佛陀的教法一普施,這個法要如何讓眾生,大、中、小根機,能夠隨機去接受,甚至要讓人人很透徹,能通達無礙,這就是佛陀為眾生付出的用心。

再接下來經文,「又於諸法究盡明了,示諸眾生一切智慧。迦葉!譬如三千大千世界。」

「又於諸法究盡明了,示諸眾生一切智慧。迦葉!譬如三千大千世界。」《法華經藥草喻品第五》

再接下去的經文,開始就要接近了天底下一切萬物,佛法如何來普潤大地一切眾生。所以開始就叫「迦葉啊,大家要認真聽了。」再用譬喻的方式,在這三千世界一切萬物。這就是佛陀又再次更深的要讓我們更瞭解。

⊙又於諸法究盡明了:非但生心,亦於法性究竟了達。謂佛於諸法能知究竟,故能隨順眾生根性,初與三乘,後示一乘,令諸眾生終入佛之智慧。

「又於諸法究盡明了」。再說佛陀的智慧,於諸法全都很透徹瞭解。意思就是說,「非但生心,亦於法性究竟了達」。

眾生,不只是讓眾生的心能瞭解,佛陀對眾生心都已經測量了,根機大小都已經一清二楚,這些眾生,人人適合什麼根機,他的法性,不只是心,以及法性,佛陀都很瞭解。這是佛陀「於諸法究盡明了」,他了達眾生的心與眾生的法性,都很清楚,因為佛於諸法都完全究竟瞭解,「故能隨順眾生根性」。眾生的根機是大是小,是聰明或是智慧,佛陀都能夠很透徹瞭解了。佛陀開五乘,五戒、十善、四諦法、十二因緣、六度,這叫做五乘法。

這五乘法與三乘,一般人的根機還是在凡夫地,他就為他說五戒、十善等等;發心立願,出家修行,他就為我們說三乘法。這是各種的境界,不同的心態,佛陀為不同心態的眾生來說法,所以「隨順眾生根性,初與三乘,後示一乘」。最初就開三乘法,有小乘、中乘、大乘,用不同的法普被眾生,很普遍給眾生,隨眾生的根機來接受,最後施一乘法。最後他就開宗明義,跟大家說,過去講的小乘、中乘,無非是要大家都入一實乘,因為真正回歸真如本性,你必定要行菩薩道,用六度入人群中。

這就是佛陀的心願,佛陀最後希望我們要入人群,接受一乘。成佛唯有一條路,這條路,我們要向前走,就是菩提大直道,就是一乘,乘此大道路向前走。「令諸眾生終入佛之智慧」。希望眾生人人最後與佛同一條路,大菩提道,與佛同樣,將這條路走到盡頭,果位就是佛,佛果位,就是回歸到人人本具的真如本性。

⊙示諸眾生一切智慧:如來觀機隨宜,以法開示一切眾生,令趣智地,入於佛慧。

希望眾生人人能瞭解佛的智慧就是這樣,有這麼大的心願、智慧,希望所有的眾生普遍能與他同樣,回歸到我們的真如本性,會合宇宙天體。這是佛的心願,所以要開示,讓我們悟入一切智慧。

想,佛恩是不是難報呢?佛陀的心願,希望眾生人人與佛平等,所以「如來觀機隨宜,以法開示一切眾生,令趣智地,入於佛慧」。就是希望我們人人都能到佛的智慧,入佛慧,入佛慧就是平等了,慈悲等觀。

所以佛陀就叫迦葉的名字,因為再接下來的法是要大家更加用心,更上一層樓,能看得更遠一點,所以希望大家再提起精神,再用心。

迦葉在佛陀的弟子群中地位很高,也是受佛陀很器重的一位弟子,因為他的心志堅定。迦葉尊者是修「頭陀行」,也就是修苦行,被譽為「頭陀第一」。他托缽時,常常避開富有的人家,去接近貧窮苦難人的地方。

在王舍城的鄉下,有一位老婆婆,老了,身上又有病,非常貧困,居無定處。有一天,她已經很沒有體力了,乞不到飯,沒得吃,又生病了,倒在巷道裡一間房子的後面。這戶人家的傭人正好端著洗米水出來要倒掉,看到這位虛弱的老婆婆,就將洗米水倒一些給她,倒在那已經破掉一半的碗裡。

這位老婆婆想,洗米水也能止飢止渴。她正想要喝了洗米水,這時候卻來了一位修行者,全身襤褸,但是很莊嚴。這位修行者是誰?迦葉尊者。迦葉尊者靠近這位老婆婆身邊,他就蹲下來和她說話。老婆婆就說:「我已經窮成這樣,你也看到了,我連一件完整的衣服都沒有。慚愧啊!我身無一物,無法供養您。」

迦葉尊者就說:「你已經生慚愧心,這就是最莊嚴的一件衣服。你有心想要布施,這是你最大的富貴。」老婆婆就說:「我實在沒有一件東西能供養,只有這一碗不乾淨的水,人家給的洗米水。」迦葉尊者就說:「這碗洗米水是你所有的全部,所以我也能接受布施。」這位老婆婆看到迦葉尊者不是虛言,應該是很誠的實語,婆婆就很歡喜,將這洗米水倒給迦葉尊者。迦葉用他的缽接過來,一口就喝下去。老婆婆看到迦葉尊者喝下她所供養的這碗水,她歡喜,就這樣含笑而往生了。

老婆婆往生之後,就生到忉利天,成為一位很美的天女。這位天女感恩迦葉尊者,所以有一次迦葉尊者在墓地靜坐時,她就到那裡散花供養。這就是迦葉度貧婆生天的故事。


迦葉尊者的故事很多。各位菩薩用心想想,佛陀如何教育我們,如何教他的弟子度眾生;度貧困的人,這更不容易。所以我們要知道,真正的報佛恩就是要入人群。我們要時時多用心啊!

【人間菩提】20160726 - 福盡苦來‧弘傳美善 Caring for the Earth and Spreading Love Around the World





福盡苦來‧弘傳美善
Caring for the Earth and Spreading Love Around the World 

火燒森林受毀傷 
福盡苦來勿沉迷 
疼惜大地做環保 
弘傳美善在人間 

看到有些國家原先有著很好的環境,可是因為四大不調,一夕間家園就都不見了,所以有些人常常都會說我家富有,感受不到人間的疾苦,不知道其實人生苦難偏多,所以時常都封閉在自己的世界裡面,沉迷在這樣的人生裡,若他可以放眼天下,體會到人間無常,看看苦難人的生活,付出自己的一點愛心,把平常所浪費的拿來幫助別人,應該可以幫助到許多的人。 

做善事並不困難,只是因為他自己封閉在自己的世界裡,所以他感受不到人生無常及人間的疾苦,所以沉迷的還是照常的沉迷,我們的大地還是不斷被傷害,要如何來疼惜我們的大地,看到環保菩薩們了解到地球是我們的家,我們一定要照顧好它,不然就如同三界火宅一樣,所以我們真的要好好的愛護我們的地球,看到這麼多人都在努力的保護,可是也是有很多的人還是在糟蹋地球的資源。 

也看到在緬甸的農民分享在他們祖父母的年代,就有日存一把米的習俗,只是自己久沒用了,但因為烏善丁的帶動,所以他們又開始有了存米的習慣,看到了過去祖先的教育,現在慈濟再帶來的訊息,現在整個村一百戶就有九十戶在響應日存一把米,也可以去幫助需要幫助的窮困人家,所以愛的能量用在人世間,不只是供佛而已,因為人人都是未來佛,不只是一尊佛,是人人都是佛的供養。 

佛經裡面所說的「在在處處」,就是要有這一分菩薩的精神能量在,去發揮這一分愛的能量,我們要如何讓時時都是吉祥時,處處都是吉祥地,這都是在我們的一念之間。 

今天也是歷史的今天,在二0一0年的七月二十六日,中央大學發現到,在鹿林天文台觀測發現1顆小行星,向國際天文學聯合會申請通過命名為「慈濟」星,主要為了感謝慈濟人在八八風災中 全力投入救災,並在二0一0年的十月間,中央大學的蔣偉寧校長,還有天文臺的臺長林宏欽,就送來銘板,證明這一顆星位置在哪裡。 

看到我們的地球它有水,它有樹木、有山、有海、有人類,有一切的眾生動物,是多麼的美好,所以萬物無不都是佛法,只要我們用心,我們要好好地去體會佛法在人世間處處皆有,美好的時光、物資,我們都要好好地珍惜它。

Tuesday, July 26, 2016

【靜思妙蓮華】20160718 - 深心信解通達無礙 - 第872集



20160718《靜思妙蓮華》深心信解通達無礙 (第872集)
(法華經•藥草喻品第五)

⊙「謂求無上佛道大菩提果,必須殷勤求真諦契深理,恆時厚植善根深心信解。」
⊙「於一切法,以智方便而演說之,其所說法,皆悉到於一切智地。」《法華經藥草喻品第五》
⊙「如來觀知一切諸法之所歸趣,亦知一切眾生深心所行,通達無礙。」《法華經藥草喻品第五》
⊙佛德普被眾生根性,其所說之法,盡契合眾生根機,使眾生莫不先後瞭解,於佛所施教法,終至一實理地。
⊙如來觀知一切諸法之所歸趣:眾生受道有殊,佛既以方便,用五乘之法隨順示教,則眾生聞此教理,以起行證果者,自各異其歸趣。
⊙五乘:一、人乘,二、天乘,三、聲聞乘,四、緣覺乘,五、菩薩乘。
⊙亦知一切眾生深心所行:又眾生之心,其顯者本非難知,然由無始劫來善惡等根所發動,以起於行之深心,則不易觀照而曉了。
⊙又深心謂於正法,心生深信,而復樂修一切善行,即是菩提大直道之心,故云深心。
⊙通達無礙:而惟佛悉能觀而知之,通達眾生起動深心所念,盡知無礙。
⊙此為佛之正智,為根本智後所得之智,佛陀起大悲救眾生,所行通達無礙。

【證嚴上人開示】

「謂求無上佛道大菩提果,必須殷勤求真諦契深理,恆時厚植善根深心信解。」

謂求無上佛道
大菩提果
必須殷勤
求真諦契深理
恆時厚植善根
深心信解

用心啊!求佛道必是我們大家,共同的方向。大家同心一志就是修行,修行必定是要求無上佛道,修行若不想求道,哪有行可修呢?所以目標必定要無上道。我們所追求的是無上道,是至高無上的大菩提果。大菩提就是大覺悟的意思,我們既然要修行、求道,所要求的目標就是大覺悟。

眾生迷茫,到底歷劫長久以來,已經是多久了?迷迷茫茫在六道輪迴,在四生變異中,這樣由不得自己帶業,迷途,都在迷途中,無法讓我們選擇。苦啊!所以我們已經知道了,知道,我們就要求,求無上道,求解脫。解脫不是獨善其身,我們必定要兼利他人。

既修行、既學佛,學佛,所修的一定,佛果是我們的目標,所以「必須殷勤求真諦」。我們要很殷勤,所要追求的是真諦,來契深理,要真實道,這個真實道要一直向前走,走到我們的心與理互相契合了,這就是我們要學的。

真理若契合,不論人事如何的困擾,我們都不會受這個煩惱所搖動,所以「恆時厚植善根」。平常,很長久長久的時間。這個根,我們的信根,要再深一點,不要受外面不論是造謠、不論是誹謗,不論是曲解、或者是誣解,「莫須有」,這樣就被它搖動;這樣就是根,信根還很淺。

就如過去對佛法不很清楚,或者是沒有信仰,或者是對信仰有曲解,這時候,現在要開始瞭解了,也要給他時間,一段長的時間,才有辦法將根伸長,遇到風雨來時,才不會被風吹倒了。同樣的道理,我們信,我們就要信得很深,才不會一知半解、人云亦云,信心搖動,道心就退了。所以我們必定要恆時,要用很長久的時間。厚,要很深、很厚,信根要扎根,要扎得很堅固,才能夠深心信解。

我們要瞭解佛的智慧,契合正法道理,必定要有深心信解;沒有深心信解,實在很難以體會。

上面的經文就這樣說,「於一切法,以智方便而演說之,其所說法,皆悉到於一切智地。」

於一切法
以智方便而演說之
其所說法
皆悉到於一切智地
《法華經藥草喻品第五》

佛陀慈悲,殷殷善誘,用一切法,用一切智,用方便法來演說,為眾生,無不都是希望,眾生能夠體會一切智。

接下來的(經)文,又這樣說,「如來觀知一切諸法之所歸趣,亦知一切眾生深心所行,通達無礙。」

如來觀知
一切諸法之所歸趣
亦知一切眾生
深心所行
通達無礙
《法華經藥草喻品第五》

佛陀用心,希望人人能夠體會佛的心意、所說的教法。眾生的根機不整齊,佛陀適應他們的根機而施教,這就是如來觀知一切眾生,「觀知一切諸法之所歸趣」。這個法對眾生來施教,所有聞法的人接受到法,接受之後,他到底是歸於小乘,或者是中乘,或者是大乘呢?我們所歸趣的是哪裡?你聽的法,受用能通達,這就是歸趣。

所以,佛陀他能分析出,什麼的法給什麼樣的眾生,他所體會到的是什麼。他「觀知一切諸法之所歸趣」,這個法在眾生的根機,他到底領受到什麼程度,他能受用到什麼樣的,佛陀都能夠瞭解。所以「亦知一切眾生深心所行」,也能知道眾生他的心,他的根機是深或是淺,所行是不是通達無礙。這就是佛陀的智慧。

佛德普被眾生根性
其所說之法
盡契合眾生根機
使眾生
莫不先後瞭解
於佛所施教法
終至一實理地

「佛德普被眾生根性」,這就是佛陀的德行,他能夠普被眾生的根機。「其所說之法,盡契合眾生根機」「使眾生,莫不先後瞭解,於佛所施教法」。一直到「一實理地」,這是佛陀的智慧,佛陀他對眾生瞭如指掌,都很瞭解了,所以「使眾生莫不先後瞭解」,這個時候、這個法,你若還不瞭解,佛陀耐心再次再次,希望你的煩惱無明,一層一層將它去除,一分一分的智慧,慢慢滋潤入你的心來。

所以這是佛陀對眾生,使眾生前前後後能瞭解,「於佛所施教法」,佛陀的用心,要施給眾生的教法,一直,佛陀的目的,就是希望人人能夠透徹瞭解,一直到「一實理地」。希望人人不是半途而廢,希望人人能夠到,最究竟真理的地方,那就是無上的果位。這是佛陀他用心盼望。

如來觀知
一切諸法
之所歸趣:
眾生受道有殊
佛既以方便
用五乘之法
隨順示教
則眾生聞此教理
以起行證果者
自各異其歸趣

「如來觀知,一切諸法之所歸趣」。佛陀,如來,他觀,來觀眾生的根機、觀一切諸法,到底在眾生的根機,所接受到的歸趣。「我已經瞭解了,苦啊!瞭解了,所以我要趕快盡心,去體會這個苦的根源,就是集來的。」這就是接受到法的歸趣。很初步,佛所施教,我們接受到的歸趣。這是舉這樣的例子。

「一切諸法之所歸趣」。佛陀這樣看了就瞭解,這些弟子已經知「苦、集、滅」,現在在修「道」的過程。所以「眾生受道有殊」,「殊」就是有不同,各人不同的地方。「佛既以方便」,方便是什麼法呢?就是「用五乘之法,隨順示教」。因為各人的根機有特殊,不同,所以佛陀隨順眾生的根機,說「五乘」。

五乘:
一、人乘
二、天乘
三、聲聞乘
五、緣覺乘
六、菩薩乘。

什麼叫做「五乘」呢?五乘,第一就是「人乘」。佛陀為人間在家的弟子,第一步他就要教他們,你要守五戒,才能保持你的人身,不失人身。今生能聽法,來生能再做人,還是同樣能行善,同樣能聽聞佛法,能再修行。佛法,在人道才有佛法可修。

「天乘」,就是你們行十善法,將來生在天堂享受。但是天堂是無佛法(可)修。天堂,盡情地享受,一直到「五衰相現」,就是表示天福享盡了,同樣還是要再墮落,這就是「天乘」。

「人乘」守五戒;十善就是生天堂。若是「聲聞(乘)」,修「四諦法」,得阿羅漢,解脫,這是小乘。若是「緣覺(乘)」,那就是所修的,就是「十二因緣法」,修「十二因緣法」得辟支佛果。若是修「六度」,那就是「菩薩乘」。

所以,五戒得人(道)的果,十善得天(道)的果,「四諦」是得羅漢果,「十二因緣」是得緣覺,辟支佛果,「六度」菩薩是得佛果,這就是「五乘」。五種,看你要用什麼工具,利用這樣的法,法,就譬如載人到達的工具。最快的是飛機,普通的就搭車,快車、慢車,這叫做「乘」。看看我們用什麼,接受什麼法,我們就得受什麼果。所以,這是佛陀「用五乘之法,隨順示教」。

佛陀的慈悲,為眾生設很多種的法。「則眾生聞此教理,以起行」。聽到這個教(理),你喜歡再來做人,你就要好好地堅持守五戒,這樣的道理,就是「起行」,堅持不要犯戒,這樣的教理,叫做起行,就是身體力行。你若要行菩薩道,你要修法,修法開始身體力行,你就證果。你行菩薩道的因,將來就得佛的果。

所以「以起行證果(者),自各異其歸趣」。各人聽佛陀說法,有的人想修人間的果,有的人想修天堂的果,這就要看各人的發心,各人所恆持的方法。所以各自異其歸趣,各人、各人所修的法不同,各人所得到的大、小的道理不同。所以「亦知一切眾生,深心所行」。

亦知一切眾生
深心所行:
又眾生之心
其顯者本非難知
然由無始劫來
善惡等根所發動
以起於行之深心
則不易觀照而曉了

佛更瞭解眾生的深心,因為眾生的心,他所「顯者本非難知」。眾生,我們要知道他是怎麼樣,我們人與人之間,這個人守不住話;這個人的心機,在這裡聽,順我們的話說;在那裡,就將話搬弄是非,再將是非延長出去。像這樣,在我們的習氣,明顯表達出來,這我們要知道,其實不太困難。這個人就是這樣,要如何,用什麼樣的方法,來教育他,這個比較簡單。

不過由於,「無始劫來,善惡等根所發動」,這就是我們的心,不過我們從無始以來,一直薰習、薰習下去,很長的時間,善與惡種種,這個根已經根深柢固,那就是很深了。所以「以起於行之深心」,這種善根若深,契法就比較快,契法,瞭解了,他的信心會更堅固;若是過去的惡業,惡業若再浮現,就自斷善根,那種惡的習氣,外面一點境界來,自己起心動念,自己的善根就斷了。所以這種很微細的心理,真正要去觀測,真的是不容易,不過佛陀,他的智慧,他能「觀照而曉了」。眾生假如有這樣的根器,善惡的根性,佛陀他完全觀照曉了,他全都很清楚。都能知道了。

所以「又深心,」這個深心,「謂於正法,心生深信,而復樂修一切善行,即是菩提大直道之心」,叫做深心。

又深心謂於正法
心生深信
而復樂修一切善行
即是
菩提大直道之心
故云深心

正法的心能生,很深,扎得很深,正法,這叫做深心。我們所瞭解、所信的是正法。佛法生活化,正式的佛法,在我們的生活中,生活以外無佛法,應該我們要很瞭解。所以我們在生活中所說,所做,所這所做,我們一定要以正確的,不要想,心念複雜,心惡口善,若這樣就不對了。我們人,有很多心沒有那麼好,口說得很好,說的和想的,與行為完全都不同。這不是深心,這是很膚淺、粗陋的心。所以我們要學的是「深心」,我們的信解要很深,要很,自己要好好受持。

「心生深心,而復樂修一切善行」我們的心要深信,同時,自然我們所造作的,一切都是樂,很歡喜,做善事我很歡喜,克服很多的困難,就是要做善事,做善事我最歡喜。「復樂修一切善行,即是菩提大直道之心」,叫做「深心」。不論是修什麼行,我們一定就是要用那分愛的心,直修菩提道,所以我們要「通達無礙,」就是「惟佛悉能觀而知之」。

通達無礙:
而惟佛悉能
觀而知之
通達眾生起動
深心所念
盡知無礙

佛陀能夠瞭解,「通達眾生起動,深心所念」,我們的起心動念,唯有佛陀瞭解,所以「盡知無礙」,這就是佛陀對眾生,真正透徹瞭解。

此為佛之正智
為根本智後
所得之智
佛陀起大悲救眾生
所行通達無礙

「此為佛之正智」,這就是佛智。為根本智,這叫做「根本智後,所得之智」。「佛陀起大悲救眾生,所行通達無礙」,我們的根本覺,覺悟之智,佛陀這樣一路修過來,要經歷了很長久的時間,回歸根本真如清淨的智慧,這叫做「後得智」。後來再回歸回來的,所得到無障礙的智慧。所以「佛陀起大悲救眾生,所行通達無礙」。

這就是我們要學佛的耐心。他這樣一路走過來,通達無礙,無不都是為救度眾生。所以我們要感佛恩,我們要時時多用心。

Monday, July 25, 2016

【人間菩提】20160725 - 布善種子志勇猛 Spreading Seeds of Kindness with Firm Determination





布善種子志勇猛
Spreading Seeds of Kindness with Firm Determination

社會菁英做慈濟 
大才大用新哲學 
發心精進克萬難 
布善種子志勇猛 

看到這一次投入尼伯特賑災的菩薩,每一位菩薩都是社會的菁英,大家都是合和互協在投入這一次的賑災,有一位教授就分享他平常都負責人文真善美,可是這一次除了要負責人文真善美也要當司機,還有五星級飯店的大廚也是請假投入在這一次的賑災中。 

看到他們走在那一條從來沒有走過那樣坎坷泥濘難走的道路,或者是清掃由汙的廚房,還是走到很遠的地方去提水,這些都是他們從來沒有做過的,可是他們就是用愛付出他們的力量。也看到這一群受災鄉親,時常都坐在那裡,也不知道未來的方向,所以志工們就用智慧把他們引導出來,鼓勵他們一起來做志工,讓他們可以先暫時忘記煩惱,也從做志工的過程中,他們可以認識彼此,相互安慰及勉勵,這都是看到了愛的能量。 

也看到了非洲的菩薩,他們本身的生活環境就很困難,沒有一個人是富有的人家,但是只要肯發心在困難的事他們都可以完成,他們可以跑幾千公里就只是要去度化眾生、救濟眾生,這一次也看到慈濟志工慮薇,她為了要趕快趕上其他的人,所以她就一直跑,在跑的過程中就不小心跌倒,大家就問她說妳還可以走嗎?她就和大家說「能啊,我還可以跑。」看到他們那樣的精神,真的是很令人敬佩。 

看到這一群非洲菩薩,她們好幾年來都是這樣的克服萬難,使命必達,現在他們的足跡已經走遍了七個國家,期待粒粒種子可以在這個國家成長茁壯,但我們也還是需要長時間的去陪伴。 

今天也是歷史的今天,在一九九0年的七月二十五日這一天,我們的慈誠隊正式命名成立,雖然有些人年紀已大,但大家的道心依然都是那樣的堅定,只要我們要把握每一天的每一秒鐘,那一念心就會成為永恆。

【靜思妙蓮華】20160715 - 諦理無涯信解難量 - 第871集



20160715《靜思妙蓮華》諦理無涯信解難量 (第871集)
(法華經•藥草喻品第五)

⊙「佛法雖多不出權實,權實之外更無別法,諦理無量無邊無涯,含意法多信解難量。」
⊙「迦葉當知,如來是諸法之王,若有所說,皆不虛也。」《法華經藥草喻品第五》
⊙「於一切法,以智方便而演說之,其所說法,皆悉到於一切智地。」《法華經藥草喻品第五》
⊙於一切法:深明事理一切智慧。此解釋法利群生,世出世間法,名為於一切法。
⊙一切法略說有三種:一者有為法;二者無為法;三者不可說法。此三已攝一切法。
⊙以智方便而演說之:以四無礙智隨機宜說,以善巧智而為方便演說之。
⊙其所說法:佛以善巧微妙說法、義、詞、樂說無倦。循機以其方便智為諸眾生所說之法。
⊙皆悉到於一切智地:一切智者,證得一切智之位,法相雖別,悉到智位。
⊙一切智地:即佛之究竟地。一切法之實相,非真智不能證,非語言文詞所能示。即欲說之,亦不過以此不能及之語文,曲顯其假相而已。譬有人言:「如人飲水,冷暖自知」。而此設言之冷暖,只為語文上所述任何物之冷暖通相耳。

【證嚴上人開示】
「佛法雖多不出權實,權實之外更無別法,諦理無量無邊無涯,含意法多信解難量。」

佛法雖多不出權實
權實之外更無別法
諦理無量無邊無涯
含意法多信解難量

佛法很多,光是一句道理就能包含天下事物,何況千經萬論,裡面所說的道理更是多。眾生的心量還未打開,能夠容納多少佛陀所說的法呢?但是佛陀還是用盡心機「設權逗教」——設種種方便法,叫做「權」,逗眾生根機來教育。其實,佛陀應根機是「權」,但是暢佛的心懷,一實法是全部的道理,所以說「權實之外更無別法」。

「諦理無量無邊無涯」。真實的道理是無量無邊,廣無邊際;佛陀的覺海真的是廣無邊際。宇宙,地球才這樣而已,地球以外還有多少星球都是在宇宙天空中。我們光是在地球上的事、物、理,我們都還無法瞭解。在我們的身體裡,自己的身體在變化,行蘊中老病凋零,我們自己都不知道,我們還能知道多少呢?所以我們要相信佛所說的法,身體會老化,但是我們的真如本性是永住,不生不滅,不老不死,這就是我們的真如本性,這就叫做「諦理」。

「諦理無量無邊無涯」。從開始以來,人有真如本性,萬物有物理的本性,這是千古萬劫,無始以來就是本具的定律,但是我們無法真正樣樣都能瞭解、能體會。只是知道「諦理」就是真理,真理永恆,真理普遍無量無邊無涯,其中的含意,法很多。

用我們這樣的心量要去體會,去度量、測量天地萬物,實在是難量,無法測量。所以,佛陀期待我們人人,聽聞佛法,第一項就要先信解。信,要用智慧去信,智慧若不開通,信根就無法穩定、不會深入,所以我們要用心。

所以前面的經文,佛陀再叫迦葉,因為迦葉尊者是能傳佛的心法,所以佛陀傳衣缽給迦葉尊者。為什麼佛陀器重迦葉尊者?因為迦葉尊者一心一志,守住他那一念心,堅持修行,不怕辛苦,他體會人間一切空法,瞭解一切不淨法。所以在《法華經》,<信解品>一直延續到<藥草喻品>,佛陀還是以迦葉尊者來做僧團的領導,以及說法的知音,談話的對機。

所以,佛陀稱迦葉為代表,說:「迦葉當知,如來是諸法之王,若有所說,皆不虛也。」

「迦葉當知,如來是諸法之王,若有所說,皆不虛也。」《法華經藥草喻品第五》

這就是要再加強大家的信解心。所以要再告訴迦葉,如來是「諸法之王」,要讓大家更瞭解,相信佛所說的法,佛就是對天地萬物、宇宙之間所有的法,無不通達,所以說佛是諸法之王。他所說的一切皆不虛,絕對是很實在的。

接下來經文再說,「於一切法,以智方便而演說之,其所說法,皆悉到於一切智地。」

「於一切法,以智方便而演說之,其所說法,皆悉到於一切智地。」《法華經藥草喻品第五》

這段經文又要讓我們更瞭解,佛陀的智慧,於一切法,以智方便來演說。應眾生根機,眾生能夠納受,我們的器量有多大,佛陀就按照眾生根機大小,設方便法來開導。這是佛陀的用心。

⊙於一切法:深明事理一切智慧。此解釋法利群生,世出世間法,名為於一切法。

一切法其中所涵蓋的道理,我們要相信,我們要很深去體會,才能明瞭事物內含的道理。不論什麼事情,有形的東西、物質,我們都要用智慧。

我們將佛陀的道理入心來,去體會無形無體的真理,這就是一切智。用信深入,才有辦法明瞭,這就是來自我們的一切智。這一切智,「解釋法利群生」。用一切智,一切的事物道理一一瞭解了,我們才有辦法一一來解說,解說才能利益群生。

若能夠這樣,我們法永遠都在心裡,將來「帶法」,清明智慧的法,能帶到我們的來生來世,不斷綿延下去。這就是世、出世間法。我們即使要離開此生,我們也要帶著此生所聽、所瞭解的法,延續到來生去,我們不希望來生還是帶著無明來,這是我們要很用心。這樣叫做「於一切法」,我們修行,身心不要離開一切法,人、事、物涵蓋的道理,我們必定要很深明這個道理。

⊙一切法略說有三種:一者有為法;二者無為法;三者不可說法。此三已攝一切法。

「一切法」,簡單來說有三種:一者有為法;二者無為法;第三就是不可說法。這三項就是統攝一切法。

有為法,就是我們看得到的一切一切事物。這種有為法,我們若很透徹瞭解,我們能讓大家知道可做與不可為。能做的,我們要趕緊鼓勵人來做;不可做的,我們要說不可!我們要分析為什麼不可以。「眾惡莫作」,為什麼這麼多惡的事情不要做呢?因緣、結果是什麼?你現在所造作,未來的結果,所造成的會是什麼事情。這我們要很清楚,清楚未來的結果,我們才能跟他說現在不可做。

好事要及時做。就如緬甸,二00八年(熱帶氣旋納吉斯),那麼大的災難,就付託馬來西亞慈濟人負責賑災,就這樣開始,來來回回,他們的付出,那種長情大愛在緬甸鋪路,拓寬了他們的愛。

(2014年)馬來西亞水災,損失很大,換成緬甸的人開始要勸募。甚至他們說:「我們以前若是下雨,連田埂路都無法走」。因為水都淹沒了,沒有路了。「慈濟來幫我們造橋,慈濟來幫我們鋪路,慈濟來幫我們蓋學校,馬來西亞慈濟人來為我們做這麼多事情,所以應該回饋。」

這就是人事。好事,你去做,在那麼多年前去做,在這麼多年後,這分情,覺有情鋪過來的路,不是形容詞,他們是真正去為他們鋪路。這叫做有為法,人人可以做的事情。

「二者,無為法」。無為法就是在自然界,自然天地之間,天地的空間,雲、雨本來就是滋潤大地,大地成長萬物就要看氣候,四季當中循著季節、循著氣候、天氣。人也是一樣,也是有幼年時、青年時、中年時、老年時,我們身體自然的境界就是這樣生老病死,這也是生理自然。所以說,這些法是非常的微妙,其中所含藏的道理,真的是奧妙。

「三者,不可說法」。很多很多的道理,不是我們凡夫有辦法通盤都瞭解。所以「不可說法」,不是不能說,是說不完。

這三項就是統攝一切法,即使要說也說不完,唯有佛陀的一切智,全都含括在佛陀的覺海中。

⊙以智方便而演說之:以四無礙智隨機宜說,以善巧智而為方便演說之。

佛陀要說這麼多的法,他有辦法說,我們也無法體會。所以佛陀用智慧,以方便來演說,設三乘法,應我們的根機。佛陀就「以四無礙智隨機宜說」,隨根機,對這個人可以說這樣的法,對那個人可以說這樣的道理,他必須看我們的根機來分別。「以善巧智而為方便演說之」,用「四無礙智」,善巧,很巧妙的來適應眾生的根機,方便演說。

⊙其所說法:佛以善巧微妙說法、義、詞、樂說無倦。循機以其方便智為諸眾生所說之法。

「其所說法」,就是佛用善巧微妙說法,法無礙,義無礙,詞無礙,樂說無礙,也就是無倦,「循機以其方便智為諸眾生所說之法」。

法無礙、義無礙、詞無礙、樂說無礙,就是「四無礙智」。因為佛陀對待眾生,永遠都不疲倦,沒有放鬆,所以說法,一直說、一直說,不會累,還是一直說,希望所說的法,眾生能夠體會到。反反覆覆,不厭其煩,眾生不瞭解,我再說。

⊙皆悉到於一切智地:一切智者,證得一切智之位,法相雖別,悉到智位。

「皆悉到於一切智地」。佛陀這樣殷殷勤勤,樂說無倦,一直希望所有的眾生都能夠到達一切智地。

一切智地,就是有為法、無為法,不論是有形、無形,事物道理,希望人人都能夠透徹瞭解,這叫做一切智。「證得一切智之位」,就是說我們真正到達了;這個法,佛陀這樣跟我們說,指出一個方向,我們真正到達了,那個法入我們的心,我們也身體力行,所以證得一切智之位。

「證得一切智之位」,就是我們真正體會之後,還要真正的做到。所以「法相雖別,悉到智位」。雖然我們所做的很多事情不同,卻是不同的形象到達同樣的道理,大家能夠瞭解,這叫做一切智地,就是佛的究竟地。

這一切智地,就是佛陀已經證悟的那個境界。

⊙一切智地:即佛之究竟地。一切法之實相,非真智不能證,非語言文詞所能示。即欲說之,亦不過以此不能及之語文,曲顯其假相而已。譬有人言:「如人飲水,冷暖自知」。而此設言之冷暖,只為語文上所述任何物之冷暖通相耳。

「一切法之實相」,無不收納在佛智腦海中,「非真智不能證」,若不是真實體會到的人,真的無法證得此位,無法體悟;「證」就是體悟。「非語言文詞所能示」,我們若沒有真正體悟,你天花亂墜,說了很多的法,也無法指示出真正的一條康莊大道。

「即欲說之,亦不過以此不能及之語文,曲顯其假相而已」。我們想要說,但是再多的話都不及佛陀所說的道理;那個真實道理如何能進我們的心來,這不是用語言能做得到。所以「曲顯其假相而已」,我們這樣迂迴曲折,只是希望人人聽得懂,不過,還是借世間的形象來說話,聽的聲音、看的景象,但是,是不是那個理抽得出來?這就要真真正正去體會道理到底是如何。所以,一切人間假相,佛陀所要說的是真實理,我們要瞭解的也是真實法。

譬如有人說,「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這句我也常常說,但是這只是借個語言的形態來說。我在喝藥,這是苦的,他不知道我很難下嚥,他就說:「不喝不行」。這就是人間,大家自己才體會得到。喝下這碗藥,是要幫助我們的身體,而我們自己也會抗拒,「這麼苦,我不要」。也是一樣。我們明知道這種藥性是幫助我們的身體,我們卻還在抗拒。

這就是我們眾生的迷茫,要能覺悟、清醒,真正都體會得到,實在是困難。要將佛陀所說的這些法說得清楚,鋪排得讓大家都體會得到,實在是困難。不過,我們要知道,「佛法雖多不出權實,權實之外更無別法」。佛陀用盡心機就是要讓我們瞭解,所以「權實之外更無別法」。「諦理無量無邊無涯」,他的含意,一句話就含很多很大,所以「信解難量」。我們即使要信、要解,要去測量這個法,真的也是困難。


各位菩薩,既然這麼困難,有心就不難。請大家聽法、修行,真的真實要多用心。

【靜思妙蓮華】20160714 - 四無礙智善說度眾 - 第870集



20160714《靜思妙蓮華》四無礙智善說度眾 (第870集)
(法華經•藥草喻品第五)

⊙「善說法、義、詞、樂說,四無礙智故;序事有條序理按時,應機無礙;有宏觀細思巧妙,法度無量眾。」
⊙「如來復有無量無邊阿僧祇功德,汝等若於無量億劫說不能盡。」《法華經藥草喻品第五》
⊙「迦葉當知,如來是諸法之王,若有所說,皆不虛也。」《法華經藥草喻品第五》
⊙迦葉當知,如來是諸法之王:王者之稱,自在為義。如來於法得最自在,故舉法王發言誠諦以勸信。
⊙若有所說,皆不虛也:若於應機隨時有所說法,皆是真實,無有虛妄。此乃是正述法相,釋明佛興出於世。
⊙佛為眾生說法,無論說虛、說實、說有、說無,均各隨宜顯示,無不自在,能轉法輪,不為法縛,故曰:法王。
⊙又所說諸法,均能契於正法之理,契於眾生之機,令各隨分獲實在之利益,故曰不虛。
⊙又不虛之義,非語言有一定軌式說法。
⊙若以一定軌式為不虛,則若如佛先說小乘涅槃為究竟,後復說大乘涅槃方為究竟,則前說豈非虛言。
⊙蓋前語契機,後語契理,皆於眾生各有實益,是謂不虛。
⊙更換言之,惟佛一一所說,皆無漏、皆究竟、皆第一義,故皆不虛。
⊙使令眾生能證知其不虛,故又知惟佛之說,始皆不虛。

【證嚴上人開示】

如來來人間為了說法度眾生,佛陀必定要具備——「善說法、義、詞、樂說,四無礙智故;序事有條,序理按時,應機無礙;有宏觀,細思巧妙,法度無量眾。」

善說法義詞樂說
四無礙智故
序事有條序理按時
應機無礙
有宏觀細思巧妙
法度無量眾

這就是要讓我們知道,佛陀來人間已經具備了一切,度眾生就是要將他的智慧,對天下宇宙萬物真理,完全攝受在他的心腦之中。但是,要度眾生必定要表達出來,一切道理,要從口說出了他所想、所瞭解的道理,所以叫做善說;「善說法、義、詞、樂說」四無礙智。就是法無礙、義無礙、詞無礙、樂說無礙,這是四種無礙的智慧,這是佛陀所具備。

所以,佛陀一生的說法,沒有離開「法、義」、言詞」,與很歡喜要說給大家知道,叫做「樂說」。佛陀要教育我們,就要說法,他要用種種言詞,法,要說也要有條有理,要敘述,要說道理,必須先說人事。事,事,做事若能圓滿,做人就圓滿;人事圓滿,就是理圓滿。這就是佛陀要用義理,用很深奧的義理來為我們分析。

所以「序事有條,序理按時」。要看這個時機是不是,能向大家說這個法呢?這個場合,應這個人的根機?都要看這個人的根機,要看這個場合適合嗎?這個時機對不對?都要用智慧來觀察。所以,一件事情、一個道理,要表達出來也要有條件,若都能無礙、契合,說法才能很成熟。

那就是佛陀他有了,「宏觀,細思巧妙」。佛陀的智慧,覺性慧海這麼的宏觀,心是那麼的微細來觀察,如何對眾生有利益,而且讓眾生能歡喜接受,簡單法入心、身體力行。這就是要有宏觀而細思,甚至要發揮那分巧妙的智慧,說一切法,度無量眾。

芸芸眾生,我們必定要用盡方法,來體會佛的教法,我們才在人群中能引導眾生,造福人群。天下事,一個人做不完,二隻手做不了什麼事,必定要用方法,讓大家啟發善心。也就是在人群中,我們不斷不斷鍛鍊自己,接受了佛的道理,要如何去說服人,如何去引導人,這樣接近很多人群,才能夠體會無量法義。人,看多了,我們就知道對什麼樣的人,要用什麼方法去度化他。這就是在訓練,在人群中成長智慧,這是我們大家要努力。

上面的(經)文說,「如來復有無量無邊阿僧祇功德,汝等若於無量億劫說不能盡。」

如來復有無量無邊
阿僧祇功德
汝等若於無量億劫
說不能盡
《法華經藥草喻品第四》

這是佛陀的慈心,這種慈憫心,不是(只在)今生此世,過去、現在,還有未來。法是那麼的多,無量眾生,用無量法門,所累積的功德,我們即使用無量,阿僧祇(劫)來講佛的功德,也是說不完。

下面佛陀再說,「迦葉當知,如來是諸法之王,若有所說,皆不虛也。」

迦葉當知
如來是諸法之王
若有所說
皆不虛也
《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這是佛陀再為大家這樣說,「如來是諸法之王」。常常說,佛的心是包太虛,宇宙天體,佛的心就是與宇宙天體,合而為一,覆蓋天下萬物、一切的真理,無一不知、無事不曉,完全清清楚楚,這叫做「諸法之王」。他「若有所說,皆不虛也」。佛所說的法,都是不虛的,都是真實法。

所以說王,法王,名稱就是自在的意思。因為天下萬事物的道理,對佛陀來說,一切明明了了,全都很清楚,佛陀於諸法很自在。

若是我們凡夫,到底發生什麼事情?怎麼有這麼多莫名其妙、莫須有的事情,為何這麼多呢?到底原因出在哪裡?我們會很煩惱。但是佛陀他這些事情都清楚了,所以常常教育我們。我們現在瞭解了,一切都是因緣果報;有什麼事情,這就是過去的因緣。

若無因無緣,無法在人間有好的因緣,大家聽佛說法,很歡喜,依教奉行。我們大家也是一樣,我出家之後,發現到《法華經》,特別的歡喜,那種歡喜是打從內心,那種踴躍的歡喜。看到《無量義經》,就一直覺得這條路,就是我要走的路。但是,一個人走得到嗎?走不到。這條路很開闊,路又很長,這不是單獨一人能走的路,這條路本來就是要天下眾生,人人共同來走的路。佛陀說法,他是要廣被眾生,人人能聽法,人人能成佛,這是佛陀的心意。

同樣的道理。學佛,我們要瞭解,佛陀能夠很自在,同樣也要讓大家能夠那麼自在,所以他用種種方法,無不都是要法讓大家入心,體會、瞭解。萬一遇到什麼煩惱的事情來,我們瞭解,看得開,雖然有煩惱,馬上要看淡,心定下來,叫做淡定。用平常的心、用平淡的心,來看這紛紛擾擾的事,這樣才有辦法自在,要不然實在是無法自在。

迦葉當知
如來是諸法之王:
王者之稱
自在為義
如來於法得最自在
故舉法王發言
誠諦以勸信

所以如來,「自在為義」,「義」就是道理。佛陀已經是法王了,法在佛的心已經是了然,世間一切很複雜,人事物中不離因緣果報,所以佛陀在法中很自在,這樣的意義。

「如來於法得最自在,故舉法王發言,誠諦以勸信」。用這樣的方法,因為佛陀本身很自在,於法已經很自在,所以他就舉出種種的法,向眾生說法,是善要趕快做,是惡要趕緊戒除,這樣殷殷勤勤來告誡,無不都是真實的道理。這就是勸信,勸人人要信解佛法。

佛陀的真理、法,就是要信解。若不信不解,就要繞很長很廣,受盡凡夫境界的折磨,很苦啊!

若有所說
皆不虛也:
若於應機
隨時有所說法
皆是真實
無有虛妄
此乃是正述法相
釋明佛興出於世

若有所說,皆不虛也,佛陀所說的法,都沒有虛,完全都是實法,「若於應機,隨時說法,皆是真實,無有虛妄」,「正述法相」,表明了佛陀「興出於世」,這段(經)文的意思,就是說,「正述法相」,佛陀說法的儀式、形態就是這樣,對小乘、初機的人,他要為他們說什麼法?對上根機的人,他要用什麼法來教育等等。這就是「正述法相」,表明了佛陀「興出於世」,佛陀出現人間,開始立僧團,僧團就化度在人間。

佛為眾生說法
無論說虛、說實
說有、說無
均各隨宜顯示
無不自在
能轉法輪
不為法縛
故曰:法王

「佛為眾生說法,無論說虛、說實,說有、說無,均各隨宜顯示,無不自在,能轉法輪,不為法縛」,這叫做法王。佛陀對機逗教說法,不論他虛、說實,這全都是真實無假。我們現在就要瞭解,這種「各隨宜」,這都是隨根機所說的法。不論是要跟他說這個法是這樣,但是因為眾生根機不夠,佛陀就先設一個方便。設方便,不是虛的,設方便也是實,因為設方便,他就是用權巧,先讓他的心安下來,然後才開始接引他走這條路,真正能到快樂的地方。

用權設巧,要來接近眾生,這就是應眾生的根機,所以「隨宜顯示,無不自在」,所以能轉法輪,「不為法縛」。佛陀就是用法自如,隨眾生的根機在轉法輪,不受法將他障礙了,條條法,條條通,所以叫做「法王」。

又所說諸法
均能契於正法之理
契於眾生之機
令各隨分
獲實在之利益
故曰不虛

又說,「所說諸法,均能契於正法之理,契於眾生之機」。所說的法,歸納下來都是正法、真理,面對的是不同的眾生,不同的眾生就是契眾生機,「令各隨分,獲實在之利益」,所以叫做不虛。知道了、體會了、看開了、放下了,解開無明了,這都是得到利益。

又不虛之義
非語言
有一定軌式說法

又再說「不虛之義,非語言有一定軌式說法」。佛在講法,不定法,不是說法的儀式,你一定就是要這樣,不一定。從佛陀開始接觸人群,佛陀就已經觀機逗教,什麼樣的根機,應什麼時候,他就是說什麼樣的法,不一定要這樣的規律。

我們現在的人,講經都要照這樣的規律。但是,讓人聽得懂就好了,能夠接受,法入心,身體力行做,這就是最對的事情。

所以「若以一定軌式」,一定的儀軌形式,這樣才叫做不虛。

若以一定軌式
為不虛
則若如佛先說
小乘涅槃為究竟
後復說大乘涅槃
方為究竟
則前說豈非虛言

「若如佛先說,小乘涅槃為究竟」,過去對小乘法的人說,接受小乘,你斷煩惱就能究竟入涅槃,就能寂滅、斷煩惱。這是佛陀對小乘人說。但是後面,「後復說大乘涅槃,方為究竟」。你要真正入大乘法,自利利他,不是獨善其身,你要自利利他,才是究竟一乘的實法。若這樣,佛陀說的話,前面說你修這樣的小乘,你就能解脫了;後面再說,你要修大乘法,才是真正得到解脫,這樣前說豈不就是虛言。這樣是不是虛呢?「前語契機,後語契理」,應該要這樣說。

蓋前語契機
後語契理
皆於眾生
各有實益
是謂不虛

前面是應眾生根機而說的,這些根機,他就是這樣接受,他才能去除煩惱。但是,光是契機,也要讓他透徹道理,所以後面的大乘就是契理,讓大家瞭解,原來道理是這樣,真正回歸真如本性,就是要契理。

「皆於眾生,各有實益」,不論是契機、契理,這都是要利益眾生,所以說「不虛」。我們對人若沒有好好讓他瞭解、接受,其實無法入理,這個道理他更無法入。所以必定要先和大家結個好緣,願意接受,聽了,瞭解,然後才引他入真實的道理來。

更換言之,惟佛一一所說,皆無漏、皆究竟、皆第一義,故皆不虛。

再來換一句話說,「惟佛一一所說,皆無漏、皆究竟、皆第一義,故皆不虛。」其實,佛陀雖然說方便法,說三乘,但是終歸是一乘,三車終歸一大白牛車。這就是佛陀不論是說什麼法,終歸還是希望人人,要體會真實理,第一義法。這是佛陀的盼望,「使令眾生能證知其不虛」,要讓眾生能夠知道「不虛」。「故又知惟佛之說,始皆不虛」,唯有佛所說的法。

使令眾生
能證知其不虛
故又知惟佛之說
始皆不虛

我們要知道,眾生對法能瞭解多少呢?一輩子沒有多久,到底能瞭解多少法?佛法,佛陀所說的是無量無數的法,佛陀對眾生,長久的時間不斷付出,不斷於眾生中,不放棄地教誨,這種恩很大。

眾生的根機這麼多,佛陀用盡心機,歸納起來那就是第一義諦,唯有一佛乘,希望人人回歸真如本性。用很微細來向我們解說,這種巧妙法,希望度無量眾生,不是少數眾生瞭解就好,希望人人都要能夠體會、瞭解。所以,佛的恩德,我們要時時多用心啊!

【靜思妙蓮華】20160713 - 諸佛功德無盡藏 - 第869集



20160713《靜思妙蓮華》諸佛功德無盡藏 (第869集)
(法華經•藥草喻品第五)

⊙「時光長河,源遠流逝億兆難計;世代交替,自古來今諸佛出世;歷劫累世,修持戒定慧勤行道;長空無涯,功德難量說不能盡。」
⊙「爾時,世尊告摩訶迦葉及諸大弟子,善哉!善哉!迦葉善說如來真實功德,誠如所言。」《法華經藥草喻品第五》
⊙「如來復有無量無邊阿僧祇功德,汝等若於無量億劫說不能盡。」《法華經藥草喻品第五》
⊙「如來尚有,無盡藏功德,為汝等窮劫所不能盡說。」
⊙此是重申實法之義以廣化眾生,兼以明無上之自利利他佛之功德,非語言之所能盡顯。
⊙是諸如來功德具足,淨智莊嚴功德聚。淨智者,即清淨智慧。謂以此智慧,照了諸法皆空,即得內心寂靜。由寂靜故,見真實理,是名淨智。
⊙一切信解所領悟,但為聲聞,不及餘眾,故云:復有。阿僧祇:此云無央數劫,極長時間。
⊙佛之三身、四智及佛所說法,皆利益無邊,非是九法界眾生。
⊙佛三身:法身、報身、應身。
⊙佛三身之一:法身,乃至妙覺,理聚方圓,是名法身。
⊙佛三身之二:報身,終至妙覺,智聚方圓;由智契理,故云報身。
⊙佛三身之三:應身,終至妙覺,功德圓聚,能隨機應現,度諸眾生,故名應身。
⊙佛四智:一、大圓鏡智,二、平等性智,三、妙觀察智,四、成所作智,如其次第與成就之佛心相應之智慧。
⊙大圓鏡智:清淨如來真智本性,離諸塵染,洞徹內外,無幽不燭,如大圓鏡洞照,萬物無不明瞭。
⊙所能稱說亦非迦葉等所能知能說,佛今特以譬喻說明之。
⊙汝等若於無量億劫說不能盡:以二乘智說佛功德,縱經塵劫,說不可盡。佛智德無邊際,化用如虛空。雲雨、大地、草木乃至萬物,無不依空而得緣成、安立、致用。

【證嚴上人開示】
「時光長河,源遠流逝億兆難計;世代交替,自古來今諸佛出世;歷劫累世,修持戒定慧勤行道;長空無涯,功德難量說不能盡。」

時光長河
源遠流逝億兆難計
世代交替
自古來今諸佛出世
歷劫累世
修持戒定慧勤行道
長空無涯
功德難量說不能盡

時間,在這時光長河,源很長,自古以來,無央數劫,無法計算,這種「億兆難計」,時間之長是幾億幾兆,難以計算。但是,「自古來今諸佛出世」,不論在什麼樣的世代、不論在什麼樣的人間,他都是在人間中做度化,將道理說得讓大家清楚,將他的身體力行,行動表達出來,這種內修外行,這樣來教導眾生,所以必定要來來回回。

所以諸佛,歷劫累世都是在修持,不論哪一生、哪一世,都是在修行,修行於戒定慧。對自己要很守持戒律,定心專念,這是修行者不能缺少,所以智慧產生。在人群中看盡人生惡濁,心理的狀態,習氣的難改等等,造作的偏差,看盡了這麼多,分析了人間的生態,增長他的智慧。

所以我們常常說,佛陀要教我們的,就是教我們要入人群去,一方面造福,宣導佛陀的教理,將佛陀清淨無染、菩提大覺這顆種子,播種在人的心田裡,還要自己要身體力行,人群中的濁氣,不要受它污染。當然,這就是要修持戒定慧,而且要勤行道,要很殷勤,一點都不能懈怠,這就是我們修行者要堅持。

過去佛是這樣修來的,未來佛也是這樣修來的。彌勒菩薩是未來會成佛,還是來在人間裡,更過去的佛,如文殊菩薩,同樣也是來釋迦佛的道場,助道場,觀世音菩薩也是一樣。所以「世代交替,自古來今諸佛出世」,同樣將這個道理,還是不斷在人群,因為人間無法體會到,覺悟者所度化,語言度化、身體力行度化等等,所以還有很多不清楚、不瞭解的,還是很多,所以要在這麼長的時間,長空無涯。

其實,諸佛菩薩已經在人間,很多很多的付出了。長空無涯,他們所累積的上求下化,成佛度眾生,成佛之後,法留在人間,倒駕慈航又再來,像這樣「長空無涯,功德難量,說不能盡」。

所以前面的經文,就是《藥草喻品》的開頭,經文就這樣說,「爾時,世尊告摩訶迦葉及諸大弟子,善哉!善哉!迦葉善說如來真實功德,誠如所言。」

爾時
世尊告摩訶迦葉
及諸大弟子
善哉 善哉
迦葉善說
如來真實功德
誠如所言
《法華經藥草喻品第五》

這是釋迦佛讚歎迦葉、迦旃延、摩訶目犍連、須菩提這四位大弟子,他們已經體會到佛意了;雖然是體會,但是不是十分的透徹,所以佛陀接下來就是,<藥草喻品>,再用一種方法再次譬喻。

所以下面接下來再說,「如來復有無量無邊阿僧祇功德,汝等若於無量億劫說不能盡。」

如來復有無量無邊
阿僧祇功德
汝等若於無量億劫
說不能盡
《法華經藥草喻品第五》

意思就是要說,你們所在敘述,如那位大長者的財富,才只是這樣?還有很多呢!不只是你所看到的,那個庫藏裡的而已,還有很多。

所以,「如來尚有,無盡藏功德」,還有很多很多功德,讓你們「汝等窮劫所不能盡說」。

如來尚有
無盡藏功德
為汝等窮劫
所不能盡說

這就是要表示佛陀知道,大家還未很透徹,還未很理解,所以他再重申,重申實法的意思,再廣化眾生。

其實,佛法永遠永遠都是無盡無數,這種長遠流逝,實在是億兆難計,還有很多很多的法說不盡,不論用多長的時間都說不盡。所以現在要再重申,不是過去說的那些法,法的背後還有很多法,再「重申實法之義以廣化眾生」,「兼以明無上之自利利他佛之功德」。

此是重申實法之義
以廣化眾生
兼以明無上之
自利利他佛之功德
非語言之所能盡顯

要再讓大家更瞭解,佛的功德,自利利他的累積有多少,不是用語言有辦法描述得盡的。

所以「是諸如來功德具足」。要描述的還有多少呢?諸如來的功德具足,具足到什麼程度呢?這個具足就是對佛自己本身,修行自利,自己用功的,已經到達了,「淨智莊嚴」之功德,聚集很多。

是諸如來功德具足
淨智莊嚴功德聚
淨智者即清淨智慧
謂以此智慧
照了諸法皆空
即得內心寂靜
由寂靜故見真實理
是名淨智

「淨智莊嚴功德聚」。「淨智」是什麼呢?就是清淨的智慧。這個智慧已經很清淨了,而我們凡夫瞭解的到底有多少呢?我們對人、事、物,我們能分析多少呢?紛紛擾擾,說不通的道理,實在是很多,或者是方向偏差,造作很多煩而不安的事情。

所以說,人就是欠缺智慧,而佛陀的智慧已經是淨慧了,非常的清淨,清淨的智慧,就能如一面鏡子,智慧照了諸法皆空。完全一片淨空,這種的智慧,人間是非就已經,不會來染著他的心,不論世間什麼樣的紛紛擾擾,那個濁氣就是沒有污染到他。「內心寂靜」,內心很寂靜,「由寂靜故,見真實理」,這就是佛陀的智慧,他的淨智。

「一切信解所領悟」,這個智慧我們要如何能得到呢?你要信,你若有信,才能夠瞭解。

一切信解所領悟
但為聲聞
不及餘眾
故云:復有
阿僧祇:
此云無央數劫
極長時間

<信解品>,我們從<序品>、<方便品>、<譬喻品>,一直下來,就是要我們能相信。

「但為聲聞,不及餘眾」。有信有解的人已經體悟了,但是聲聞要體解,也要以聲入耳。聽,聽了,有的人還不及聲聞,聽了還不瞭解的人,所以我們前面說「復有」。因為「如來復有無量無邊,阿僧祇功德,汝等若於無量億劫,說不能盡」,法還有很多,但是有信解的人,是有,但是有信、還未解悟的人還很多,還有沒有聽到、不懂的人更多,這是佛很擔憂的。所以說「阿僧祇」,就是很長的時間,用很長的時間來敘述,也無法瞭解,這就是無央數劫的,極長的時間叫做「阿僧祇」,「阿僧祇」的意思就是長時間。
佛陀所修的行,這種累積的功德,這已經佛智了。佛的淨智,就是要累積很多的智慧,就是佛的「三身」、「四智」。佛陀到底有多少功德呢?「三身」、「四智」,就是佛所說的法都是利益無邊,「非是九法界眾生」,不只是九法界眾生,是無邊。


佛之三身、四智
及佛所說法
皆利益無邊
非是九法界眾生

「九法界」,包括佛,有「十法界」;佛以下還有九法界,六凡、四聖,這叫做「十法界」。佛為了要再教導,菩薩、緣覺、聲聞,還有六凡,還有很多尚未領受到佛法的,還有很多。所以所要利益的是無邊,不只是九法界而已,還有無邊。

佛三身:
一、法身
二、報身
三、應身

佛的三身,第一是「法身」;第二是「報身」;第三是「應身」。

佛三身之一:法身
乃至妙覺
理聚方圓
是名法身

「法身」就是,從初地的凡夫開始發心,用無量世,無法算劫、算時間,到了成「妙覺」的程度;道理匯集起來,到了「方圓」,隨方就圓,他的法,不論是什麼樣的地方,法無處不在,無人不度,所以這就是佛陀所得到的妙覺。這都是從一切道理聚集起來,這個理能順應根機,隨方就圓,這叫做「法身」。

佛三身之二:報身
終至妙覺
智聚方圓
由智契理
故云報身

第二就是「報身」。「報身」的妙覺,「智聚方圓,由智契理」,這叫做「報身」。

「智聚方圓」,用這個智慧要讓菩薩,眼睛看得到、耳朵聽得到,這樣能度一切菩薩。用智慧也能隨方就圓,「由智契理」,所以叫做「報身」。用智慧開始重新說法,法,讓大家能體會,這叫做「報身」。

佛三身之三:應身
終至妙覺
功德圓聚
能隨機應現
度諸眾生
故名應身

第三,叫做「應身」。佛陀現相成佛,用這樣的方式生在人間,讓大家看得到的身。也是這樣修行,不斷累積、累積,到了妙覺,「功德圓聚」,功德圓滿了,能「隨機應現」,隨眾生的根機,九法界之中,「度諸眾生」,叫做「應身」。不論是五道或者是四生,他都是普應眾生的世界,他應身來度化。

再者,佛的「四智」,佛陀有四智。

佛四智:
一、大圓鏡智
二、平等性智
三、妙觀察智
四、成所作智
如其次第與成就之
佛心相應之智慧

佛的四智,就如次第,「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圓明的清淨的心,平等的心,觀察世事很分明的心,又是成就一切的心智。這是次第,這就是佛,佛這樣成就一切,佛心相應的智慧。

大圓鏡智:
清淨如來真智本性
離諸塵染洞徹
內外無幽不燭
如大圓鏡洞照
萬物無不明瞭

讓大家再更瞭解。「大圓鏡智」就是「清淨如來真智本性」,也是「離諸塵染洞徹,內外無幽不燭,如大圓鏡洞照,萬物無不明瞭」。

「大圓鏡智」,這面鏡子放著,不論山河大地、天空,山河,都能映照入大圓鏡之中。「離諸垢染」,所有外面的髒污,不會染污到這面鏡子本身。所以,「內外無幽不燭,如大圓鏡」。不論外面是天亮,是黑暗,這面鏡子都不影響。晚上,這面鏡子還是同樣存在,只是一片黑,黑是外面的境界,或者是點燃蠟燭,微弱的燈光,也能看見微弱的境界,隨根機、隨境界,這面鏡子全都一樣的照,所以「萬物無不明瞭」。

所能稱說
亦非迦葉等
所能知能說
佛今特以
譬喻說明之

「所能稱說亦非迦葉等,所能知能說」,現在佛特別再用譬喻來說明。

所以說來,佛陀的智慧這麼廣大無量,這不是迦葉等用窮子譬喻,說「看到了,這個寶藏已經得到了。」這個法的寶藏還有很多,不是迦葉尊者所說的這樣而已,比這樣還更多。

「汝等若於無量億劫,說不能盡」。真的是「二乘智說佛功德」,即使經過了塵沙劫,還是無法說盡。因為佛的智慧真的很多,用二乘人,就是聲聞、緣覺的智慧要來描述佛的功德,實在是很多,用很長的時間都說不可盡。這是表示「佛智德無邊際」,佛的智德真的無邊無際,所以我們要用很長的時間,要用很耐心、那分求法的心來體會佛的智慧。

汝等若於無量億劫
說不能盡:
以二乘智說佛功德
縱經塵劫說不可盡
佛智德無邊際
化用如虛空
雲雨、大地、草木
乃至萬物
無不依空而得緣成
安立、致用

「化用如虛空」。佛的智慧,他所用如虛空一樣。虛空,除了涵蓋天下宇宙,還有雲、雨,大地、草木等等,乃至萬物,無不都是「依空而得緣成」,因為有虛空,才能得到萬物的完成。同樣的道理,佛陀的智慧,就如虛空一樣,這智慧來為我們分析道理,我們才能成長我們的慧命,回歸真如。我們必定要依法奉行,所以「安立、致用」,我們要用心,心就要開闊、要清淨,自然我們就有智與慧入心來,我們才有法,讓我們能應用。


總而言之,學佛,要時時,長久的時間瞭解,所以多用心。

【靜思妙蓮華】20160712 - 顧四品入心無漏 - 第868集



20160712《靜思妙蓮華》回顧四品入心無漏 (第868集)
(法華經•藥草喻品第五)

⊙「序品以序事而有條綜理按時,方便品說佛智慧門甚深難解,譬喻品中開權顯實方便說三,信解品窮子自卑入寶藏不取。」
⊙「爾時,世尊告摩訶迦葉及諸大弟子:善哉!善哉!迦葉善說如來真實功德,誠如所言。」《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爾時世尊:信解品說竟之時。世尊稱許讚嘆大迦葉之說,而加以印證其所體解喻說,適宜,尚可。
⊙告摩訶迦葉及諸大弟子:佛雖印可摩訶迦葉說窮子喻,然因其信解有所未周,故佛復告摩訶迦葉及諸大弟子。指名迦葉者,迦葉是聲聞眾中之首,領眾之者,又是說窮子喻之主,故偏告之。
⊙及諸大弟子:即須菩提、迦旃延、大目犍連等,四子以窮子喻領火宅喻,深契聖心。
⊙善哉,善哉:雙讚善哉者,讚美其領解權,了悟實不謬。事合於理,義契於真,已解一切法說權實,又領譬說權實,故併讚美。
⊙迦葉善說如來真實功德:善說,語契佛意,稱為善說。
⊙佛意謂:唯一佛乘,方便說三,此如來不可思議之隨順眾生功德,而汝大迦葉乃能說之,故堪讚善。
⊙誠如所言:實如汝之信解所說。迦葉等四人陳述窮子譬喻,又將本師一代時教及出世大事因緣,明瞭顯發,佛特歎美而印可之,故曰誠如所言。

【證嚴上人開示】
「序品以序事而有條綜理按時,方便品說佛智慧門甚深難解,譬喻品中開權顯實方便說三,信解品窮子自卑入寶藏不取。」

序品以序事
而有條綜理按時
方便品說佛智慧門
甚深難解
譬喻品中
開權顯實方便說三
信解品窮子自卑
入寶藏不取

這是要讓大家再次更清楚。大家聽經,希望人人要用心。現在接下去是<藥草喻品>,就是要進入第五品了,前面的四品,我們應該要再用心回顧。

<序品>是敘述事相。「序事而有條綜理按時」。先講經、後入定;《無量義經》講完了,再入無量義處三昧。這是和過去說法的場面不同,序事給大家看、感覺得到的就是不同,先講人間菩薩法,然後就入無量義處定,然後發光現瑞等等。這是條理,「有條綜理按時」,綜合這種道理,按照前後次序。

因為來到靈山會這個時候,佛陀要表示這是一個不可思議,很重要,修學佛法,行菩薩道,最終成佛,回歸真如本性,這是很重要的事情。所以從<序品>開始,所敘述的事相有條有理,綜合、按時。這是一個很慎重的開頭,我們要很重視<序品>。

然後<方便品>,佛陀在<方便品>就是「說佛智慧門」,完全讚歎諸佛的智慧,讚歎佛所契悟到宇宙天體人間種種事理的智慧,實在很深,「甚深難解」,一般人真的很難體會。

舍利弗智慧第一,他聽佛陀一直讚歎覺悟的境界、智慧的境界,舍利弗已經瞭解了佛陀的心態,瞭解了佛陀來人間一大事因緣,無不都是用平等的心,盼望所有的弟子,人人都能體會到本具佛性。甚至要普遍人間,人人都要能瞭解,就是一個度生的法門,要廣度眾生,要與佛一樣,無央數劫堅持著度眾生的心。所以他體會到了,他接受了佛所授記;就是在<方便品>體會佛理,來到<譬喻品>時,佛陀為舍利弗正式授記。

在<譬喻品>中,「火宅喻」顯示「開權顯實」。讓大家知道,不只是為了三車而出火宅;出了火宅,就跟大家說要選擇大白牛車。「看,牛車能夠自度度人,牛很有力,車的空間很大。」希望人人所選擇的是這輛大白牛車。這就是在<譬喻品>「火宅喻」中已經顯示出來了。

迦葉尊者、須菩提、迦旃延、目犍連等人體會到了,所以用「窮子喻」來表達,他們現在信解了。過去就像貧窮子一樣,雖然接近寶藏,但是自己自卑,覺得這和我無關,所以不敢想要。

這四位在佛前敘述他們,今生此世遇到佛陀,那麼早就來修行了,四十多年了,還是固執在自己小乘法的道理中,沒有啟發大心,如今自己的年紀也朽邁了。這是用窮子來譬喻,雖然佛陀一直說,將我們引入寶藏,但是我們不懂得取。

我們再回顧過去。《法華經》開頭從<序品>,一直到<方便品>、<譬喻品>、<信解品>,一路下來,我們聽,不要過去了就漏掉了,不可以,還是要記得。前面我們也說過,我們要無漏,煩惱來了,如如不動。因為我心中有法,所以什麼樣的境界來,我們都不受煩惱侵入內心,這就叫做無漏。

各位,我們應該要很用心。聽法如何能不漏掉?這也是一大事呢!每個人聽法的一大事。不要認為反覆講述是囉嗦,其實希望大家要很體會、用心。來,現在開始就要入經文了,<藥草喻品>開始。

「爾時,世尊告摩訶迦葉及諸大弟子:善哉!善哉!迦葉善說如來真實功德,誠如所言。」

「爾時,世尊告摩訶迦葉及諸大弟子:善哉!善哉!迦葉善說如來真實功德,誠如所言。」《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大家,經文看起來很簡單嗎?是啊。「爾時」,就是佛陀講完了<信解品>。這樣是不是清楚瞭解了?還沒有。以佛陀來看這些根機,瞭解的人,在舍利弗、在迦葉等等,他們雖然有領悟,但是還有微細塵沙煩惱未盡,何況大眾中這麼多還在凡夫地的弟子,不清楚的人還很多。所以佛陀在<信解品>結束的時候再繼續,那個時候就叫做「爾時」。

⊙爾時世尊:信解品說竟之時。世尊稱許讚嘆大迦葉之說,而加以印證其所體解喻說,適宜,尚可。

「爾時世尊」,在那個時候,<信解品>說完的那個時候。世尊很讚歎,「原來你們已經瞭解了」。大迦葉回饋給佛陀,「我們瞭解」。佛陀也是讚歎,再證明:你們所體解、信解的,從「窮子」的譬喻可以看出,你們不是很透徹,但是還可以。這樣應該堪得讚歎。

所以「告摩訶迦葉,及諸大弟子」。

⊙告摩訶迦葉及諸大弟子:佛雖印可摩訶迦葉說窮子喻,然因其信解有所未周,故佛復告摩訶迦葉及諸大弟子。指名迦葉者,迦葉是聲聞眾中之首,領眾之者,又是說窮子喻之主,故偏告之。

這「告摩訶迦葉及諸大弟子」,就是除了迦葉以外,還有須菩提、迦旃延、摩訶目犍連。這四位同時來到佛前,表達他們的慚愧、懺悔。追隨佛陀這麼長久的時間,但是佛陀所說的法,他們只是守在小乘,獨善其身,自了,不想再來六道輪迴,只是為自己,所以沒有去體會佛陀是要人人法入心、身體力行在大乘法中。因此這四位出來表達,他們失去了這幾十年間佛陀所說的法,所以用貧窮子來譬喻。

佛陀讚歎這幾位弟子,所以指名迦葉。因為迦葉尊者是聲聞眾中之首,佛陀很器重他,稱歎他是「頭陀第一」。

「頭陀」就是修苦行。他完全是身體力行,所穿的是糞掃衣,很破舊的衣服,修行的處所都是在荒郊野外。他最喜歡在墓地,看到屍體在變化、腐爛,直到成為一堆白骨,他用這樣去體會人生無常,用這樣去體會「觀身不淨」,很多的道理都在人的生而死,乃至死後的那種變化。所以他將自己的生活需求降到最低。

有的人很不肯定他,覺得修行何必這樣與人不同?故意全身不洗,穿的是糞掃衣,一身邋遢,托缽時都是向最最貧困的人去化緣。有人就向佛陀說:「迦葉尊者用這種方式修行,很不妥當。」有的人看了覺得,如何能聽他的法?他要如何代表佛陀的僧團去布教呢?

有一天,迦葉尊者來見佛的時候,佛陀看到他果然是全身邋遢,佛陀就告訴他:「迦葉啊,你這樣不好。你不必在荒郊野外,你應該可以在僧團中好好安心修行。」迦葉尊者回答:「佛陀,我覺得身無一物,天地之間,我無所爭,心很開闊,沒有煩惱,我覺得這樣的生活很輕安。」佛陀聽了之後,覺得迦葉所說的話涵蓋著很深長的道理。

佛陀也有這分想法,佛陀說:「我將來的佛法,未來什麼樣的人會破壞我的僧團呢?天魔外道會破壞我的僧團,僧團裡也會自破壞,唯有如迦葉尊者這麼堅定道心,心不受天地人事物所影響,心很清淨的人,才有辦法延續佛法慧命。」所以佛陀肯定他,佛陀說:「你若是要這樣的修行方式,你就照自己的方式吧!」

這是四位聲聞中的領導者,以「窮子喻」表達他們已經有體會了,所以佛陀就叫出他們的名字,迦葉、須菩提、目犍連等,迦旃延。就是這些人已經體悟到了,大家用窮子譬喻已經深契佛心了,這是堪得讚歎。

⊙及諸大弟子:即須菩提、迦旃延、大目犍連等,四子以窮子喻領火宅喻,深契聖心。

雖然佛陀認為他們還未很透徹瞭解,不過,佛的心意,他們已經知道了。所以讚歎「善哉!善哉!」,這是雙讚,雙重的讚歎。

⊙善哉,善哉:雙讚善哉者,讚美其領解權,了悟實不謬。事合於理,義契於真,已解一切法說權實,又領譬說權實,故併讚美。

「善哉」,就是讚美說你們已經有體悟。這種「領解權,了悟實,不謬」。「不謬」就是沒有錯解,這樣對。「就是法那麼深,你們無法體會,用貧窮子來譬喻,這樣很恰當,很剛好,很好」。所以連續說「善哉!善哉!」很好,你們領解了「權」,很好,你們也體悟到「實」的道理。

所以說,「事合於理,義契於真」。義就是理當中含藏更深妙的道理,就是「諦」,真諦。真諦的妙法已經接近佛的心懷了,所以契於真,接近真如的法了。

「已解一切法說權實」,已經瞭解這個法了,才開始來說「權」;瞭解道理了,但是無法表現,就用譬喻來說。所以「又領譬說權實」,佛陀所說的,用權來譬喻深的法,這他們已經領解了,領解佛陀很深的法,用譬喻來解釋,這樣他們瞭解了。「故併讚美」,就是合併起來讚歎,讚歎他們懂得自己敘述,用譬喻窮子來敘述對法還不領解,就是還空空的,心還沒有實法;現在體會到了,用這個方法來譬喻。

⊙迦葉善說如來真實功德:善說,語契佛意,稱為善說。

「迦葉善說如來真實功德」。「善說」,意思就是「語契佛意」。他們說出來的話,已經接近佛陀的心意了,所以稱為「善說」。你說出來的話,已經接近我的意思了。

佛意,佛的心意,「唯一佛乘,方便說三」。

⊙佛意謂:唯一佛乘,方便說三,此如來不可思議之隨順眾生功德,而汝大迦葉乃能說之,故堪讚善。

佛陀其實唯有一佛乘,一佛乘,大家聽不懂,所以他就要方便說三乘。「此如來不可思議之隨順眾生功德」,這是如來隨順眾生;佛陀若沒有那麼大的智慧,無法用這麼多方便譬喻的方法來接近眾生。現在迦葉他們已能理解,還能夠說出來,這樣堪得稱善。

⊙誠如所言:實如汝之信解所說。迦葉等四人陳述窮子譬喻,又將本師一代時教及出世大事因緣,明瞭顯發,佛特歎美而印可之,故曰誠如所言。

「誠如所言」,就像你們現在所說的,「實如汝之信解所說」。迦葉等四位,全都用窮子譬喻,是很對的事,很適合。「又將本師一代時教及出世大事因緣,明瞭顯發」,已經將佛陀來人間說法的目的,簡單用父子的譬喻都說出來了,讓人很容易明瞭。佛所以讚歎他們用這樣的方式來譬喻。


所以我們大家要用心聽法,要聽得無漏,不要將法漏掉了,用心去體會,這才是真正法入心。時時要多用心。

【靜思妙蓮華】20160711 - 藥草喻品 普被群機 - 第867集



20160711《靜思妙蓮華》藥草喻品普被群機(第867集)
(法華經•藥草喻品第五)

⊙「諸子領悟佛之智慧甚深,今更說明眾生之機不同,如來悲愍說法則皆平等,譬喻三根各潤一雨均霑。」
⊙「如來大慈,普為法界,不令一人獨得滅度,皆以如來滅度而滅度之。」《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如彼大雲,雨於一切,草木叢林,隨分受潤。故說此喻,顯大聖平等之慈,若天地之無私。
⊙文中具有山川雲雨草木叢林,獨以藥草立名者,以土地是能生,雲雨是能潤,藥草等是所生所潤。通皆有用,而藥草用強,喻有漏善能除惡,而無漏善為最。
⊙四子以窮子喻領解火宅喻,深契聖心故歎善。
⊙述其得解以喻窮子,而今此藥草喻,稱謂世界益。
⊙前信解品,大迦葉等自類聲聞之機,從漸入圓,開解佛意,而於大義有所不周,所以世尊說此品,三草二木皆悉滋榮,如雨普潤,無不受益,以彰顯圓教,普被群機。
⊙佛重述前所說聲聞未盡之義,再伸引證,使能共信受瞭解。故成此義者,為藥草喻品。

【證嚴上人開示】

「諸子領悟佛之智慧甚深,今更說明眾生之機不同,如來悲愍說法則皆平等,譬喻三根各潤一雨均霑。」

諸子領悟
佛之智慧甚深
今更說明
眾生之機不同
如來悲愍
說法則皆平等
譬喻三根各潤
一雨均霑

過去從<序品>一直,<方便品>、<譬喻品>、<信解品>,這樣一路下來,我們已經看到智慧第一舍利弗,也開始領悟佛陀的智慧,甚深、甚深,微妙甚深,也體會了人人皆有,與佛同等智慧,相信了,佛陀為他授記了。接下來<譬喻品>就開始,愈來愈能體會到,無形無體,卻涵蓋宇宙大地萬物,無不都是從一切,一乘真理含藏在其中,我們都一直能漸漸體會了。

佛陀用很深的道理,我們就無法體會,所以他就用淺白的方法,用種種譬喻讓我們瞭解。漸漸走入<信解品>來,瞭解了,我們人人本具,本來就是與佛同等,有很豐富的智慧,真如本性本來就有,但是一念偏差,方向「差之毫釐,失於千里」,所以流浪在五道四生。

我們常常一句話說:「大錯易改,小錯難除」。大的錯誤,我懂得改過,但是那個微小的習氣,實在要改是很難。所以叫做塵沙煩惱,也叫做塵沙惑,惑,就是不能理解。為什麼明明都知道,怎麼這樣無意間,一個念頭,剎那間浮現出來,開口動舌等等,又是惹來了煩惱。

弟子已經知道了,佛陀的智慧甚深,大家已經領教體悟了,佛的智慧深。不過,佛陀更瞭解眾生,眾生之機不同,有的人瞭解,但是有的人還不瞭解,有的人,瞭解大的道理,卻是微細的煩惱、無明、惑,還無法斷。所以佛陀慈悲,他就要說法,希望人人平等,都能夠聽,人人都能夠成佛,瞭解成佛的道理。這是佛陀「如來悲愍,說法(則)皆平等」。

所以,必定要說的法,要「三根各潤,一雨均霑」,希望如雨,一雨三根普霑。要看,一陣雨下來,大樹能得到,小樹也能得到,幼苗的樹也能得到,即使花花草草都一樣,各隨它們自己的根機,來接受水分,全都能夠受潤雨水,能夠受潤。這是佛陀的用心。所以,不是這樣三五個人,瞭解了,這樣就結束了。佛陀還有很多弟子,還未真正的體會到,大根機的人體會了,中、小根機的才漸漸在接受而已。所以佛陀從<信解品>,再接下來,還是以<藥草喻品>,要再次讓大家更清楚。

所以現在開始,那就是<藥草喻品>。藥草就是在大地,大地能成長一切,大地萬物都是應眾生所需要。前面的<信解品>,已經要我們要相信,相信我們人人本具佛性,相信我們人人本具法的寶藏,我們既然有法的寶藏,本具佛性,人人有智慧,現在佛陀用<藥草喻品>,我們更要進一步瞭解,天地萬物互生互存,一切大地供應給人類,人類要如何疼惜大地,這是我們現在開始要瞭解的。

這就是,「如來大慈,普為法界,不令一人獨得滅度,皆以如來滅度而滅度之。」

如來大慈
普為法界
不令一人獨得滅度
皆以如來滅度
而滅度之
《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意思就是說,如來,釋迦牟尼佛,是眾生的大慈悲父,一定要向我們交代得很清楚,不是讓我們知道,我們人人有寶藏,不只是這樣而已,我們還要知道,寶藏,我們要如何瞭解使用的方法。人人要有福,如何去惜福,去造福,這是佛陀的大慈。大慈,就是希望人人都有福,有福無苦,這如一位大慈悲父。

所以,佛「如來大慈,普為法界」。佛陀他將法界眾生,都視為一子。所說的法界,我們常常說十法界,十法界是四聖六凡。「六凡」就是六道的眾生,「四聖」是聲聞、辟支佛、菩薩、佛,這樣稱為「十界」。

佛陀他已經到達最等覺,無上正等正覺,但是他還希望菩薩,還要更上一層樓,到達成佛的程度。你既發大心,更需要不斷向前進,何況是「六凡」呢。六凡: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等等。「六凡」充滿了煩惱、惡濁、無明,都是需要法來滋潤,來洗滌無明煩惱。所以,佛陀的大慈,不斷不斷要將法普被法界,所有眾生都能得到。

「不令一人獨得(滅度)」,不是只有一個人成佛就好,不是。因為滅度就是大涅槃,意思就是完全去除煩惱,不只是一個人去除,不只是無明煩惱,連塵沙惑都要去除,這種大滅度,要到「皆以如來滅度,而滅度之」。希望十法界的眾生,應該是九界,除了佛陀以外,九界眾生都要與佛平等,這就是佛陀的慈悲等觀。

我們過去一直說佛恩浩大,我們要如何報呢?要報佛恩,就是不要讓佛陀再擔心,六道眾生受苦難;盼望四聖,就是聲聞、辟支佛、菩薩,還要更認真,步步前進,來度六凡的眾生。這是回報佛恩,希望六道眾生,也能人人得受佛法,進入聖人的境域。這是佛陀對待眾生的用心。

如彼大雲
雨於一切
草木叢林
隨分受潤

所以「如彼大雲,雨於一切,草木叢林,隨分受潤」,「如彼大雲」,這就是表示,雨水開始累積了。雲層若厚,就是雨將要下的時候,所以「雨於一切」。雨若降下來,土地上「草木叢林」,不論是大地,平地上的草,或者是樹,或者是高山的叢林,所有大地上就「隨分受潤」。小草,就得到大地水分而成長;大樹、小樹,吸收到雨水,已經慢慢從葉、枝、樹幹,一直慢慢吸收到根而入土,土裡的水分滋養樹木等等。所以說,天地、宇宙就是這樣在循環。這就是我們人間天地,天地人間這樣在循環。

故說此喻
顯大聖平等之慈
若天地之無私

因為這樣,「故說此喻」,就是<藥草喻品>。佛陀要普潤大家的心地,就如雲雨一樣,能夠滋潤大地。顯出了「大聖平等之慈」,就如「天地之無私」,佛陀的心與天體合一,就如天地一樣,無私的心。

所以,再接下來的,就有這樣的(經)文,就有山、川,有很多用山河大地來譬喻,有叢林、藥草等等,這些文字都會出現,不能缺少雲和雨,一定就是這樣的循環。天下的景觀,現在在這一品<藥草喻品>,就是這樣大自然的境界,無不都收納在法中。

文中具有山川雲雨
草木叢林
獨以藥草立名者
以土地是能生
雲雨是能潤
藥草等是所生所潤

「獨以藥草立名者」。山河大地,很多景觀,物質名稱,但是怎麼不用「山河大地」,等等的哪一品,為什麼只取名「藥草」?「藥草」這是因為,「土地是能生,雲雨是能潤」。土地本來就能生萬物,不論是山河大地,全都在土地上,只是它的形不同,名稱獨立,所以「土地是能生」,土地有這些東西,又能成長一切的萬物。雲和雨是能潤,因為它能潤濕大地一切,成長萬物。「藥草」是所生所潤,它是大地所生、是天雨所潤。所以用「藥草」來取名。

通皆有用
而藥草用強
喻有漏善能除惡
而無漏善為最

通用,「通皆有用」,人若有病,就是需要有藥,所以「藥草用強」,它很(被)需要,所以也譬喻「有漏善能除惡,而無漏善為最」。有漏的善,就是一般的善,十善、五戒,這是在保護我們的生命,解除我們生命中感覺的病苦;雖然這是善,但是是有漏,還不是到真實無漏法。而「無漏善」最重要,就是要有法來成長我們的慧命。「有漏善」是滋潤我們的生命,但是「無漏善」是滋養慧命,那就是要佛法,用這樣的方式,開始來譬喻。

四子以窮子喻
領解火宅喻
深契聖心
故歎善

「四子」就是須菩提等,他們這四位,是因為「火宅譬喻」,長者看到兒子在裡面沉迷不悟,長者設種種譬喻,來誘引兒子出來,這就是在<譬喻品>,深深體悟,去體會了佛的心。所以,這「深契聖心」。讚歎,歡喜,這是適合他們根機的法。所以敍述其得解,以譬喻窮子。

「述其得解」,這樣才開始引述貧窮子,明明就有法在他的身邊,但是他無法體悟到。現在接下來,已經體悟了,這時候佛陀又開始,以「藥草」來譬喻,這就是表示,不是只有你們體悟就好了,需要世界人人都要體悟,人人都要瞭解佛法,是對人類很重要的一條道路,所以希望人人能瞭解。

述其得解
以喻窮子
而今此藥草喻
稱謂世界益

所以,前面的<信解品>,大迦葉、須菩提等,自己譬喻是聲聞根機較狹劣,從這樣開始,他們信解之後,漸漸入圓教,開解佛的智慧,開解佛的心意。

前信解品
大迦葉等
自類聲聞之機
從漸入圓
開解佛意
而於大義有所不周
所以世尊說此品
三草二木皆悉滋榮
如雨普潤
無不受益
以彰顯圓教
普被群機

「而於大義有所不周」。雖然是這樣,還有更微細的,涵蓋更大的道理在,所以世尊才又開始敘說,<藥草喻品>。

三草二木皆悉滋潤。不論大地有什麼樣的種類,全都能夠得到,不是只有這幾個大概瞭解,要讓人人更詳細地都能夠瞭解,所以皆悉滋榮,全都能繁榮起來。人人對佛法,普遍都能清楚瞭解,不是只在印度的範圍而已,希望讓全世界,不是只有幾個人,希望普遍的人,所以「皆悉滋榮,如雨普潤,無不受益」。如雨普潤大地,草木都能受到利益。「以彰顯圓教」,普潤群機,不論什麼樣的根機都能夠受益。

佛重述前所說
聲聞未盡之義
再伸引證
使能共信受瞭解
故成此義者
為藥草喻品

這是佛陀「重述前所說,聲聞未盡(之義)」。聲聞聽法之後,雖然說領悟了,還沒有很透徹瞭解,其中所包含的道理。所以再一次延長,要來接引,不是少數人,是多數人;不是小範圍,是大範圍。對這個法,應該要更清楚,「使能共信受瞭解」,因這樣,再開始講<藥草喻品>。

我們自己體悟,我們還要讓更多人、更多人,普被佛陀的法雨,來滋潤心田。這是佛陀的心願,也是我們報佛恩,也是我們要自己自救覺悟。我們不要再在六道輪迴中,我們今生此世,也不要受煩惱覆蓋著我們。煩惱若不去除,我們今生此世還是一樣,煩惱重重,苦不堪。所以我們要時時多用心!

【靜思妙蓮華】20160708 - 信歸一乘 契佛心懷 - 第866集



20160708《靜思妙蓮華》信歸一乘契佛心懷 (第866集)
(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佛於無邊際大劫海中駕慈航,恆持悲愍求菩提度眾上彼岸,信解三乘一真實法契佛心懷,實報佛恩唯是受教行菩薩道。」
⊙信解品之前二品,方便設三乘,終會歸一實,此品是為中根於法說中未能悟者開通性理。
⊙於信解品,四大弟子聞佛所說妙法,於一乘真實道深生正思信念,妙解深明通達。
⊙上根舍利弗,一聞佛說即信受瞭解,以舍利弗陳述解悟之文不多故,而須菩提等四人,領解而述之窮子喻,文辭特長,故專立信解一品。
⊙信解品實可名為窮子喻,特以此喻是因信解後才能說,信解之心為本,說喻言辭為末,故以信解之品名。
⊙須菩提等,過去或解三而不信一,或信三而不解一;今聞法說、譬說,乃解一而亦信三。
⊙入大乘見道,故名為信。起大乘修道,故名為解。
⊙由信故,回小向大。由解故,自知必當成佛。
⊙瞭解權實,信歸一乘,聞圓教,入圓位。
⊙圓融,四悉檀益、四攝法一時俱得,故名信解品。
⊙四悉檀:第一、世界悉檀,第二、為人悉檀,第三、對治悉檀,第四、第一義悉檀。

【證嚴上人開示】

「佛於無邊際,大劫海中駕慈航」,佛陀他對眾生,是用很長久的時間,來來回回,於無邊際大劫海中駕慈航。「恆持悲愍求菩提,度眾上彼岸,信解三乘一真實法,契佛心懷,實報佛恩唯是受教,行菩薩道。」

佛於無邊際
大劫海中駕慈航
恆持悲愍求菩提
度眾上彼岸
信解三乘一真實法
契佛心懷
實報佛恩唯是受教
行菩薩道

這就是要告訴大家,我們真正報佛恩,我但要瞭解佛陀,對我們的恩有多大。無邊際的大海中,大劫,那就是長時間了,時間是算不盡的,所以叫做大劫海。

我們說一輩子幾十年,我們還能說,我們與佛陀的時代到現在,這樣是二千多年,這還有時數能說。其實,佛陀在二千多年前成佛,成佛之前,在無邊際大劫海中,都是不斷駕慈航來五道四生,把握機會與眾生,來接觸的那一分緣,來助緣,也就是在眾生中成長他的智慧。福慧雙修,在一念心,這一念心就是,「恆持悲愍求菩提」這念心。

大家應該還記得,佛陀初發心的第一念,就是在地獄中看到苦難眾生,自己受苦,看到苦難眾生的苦,發那一念悲憫心。這念悲憫心起,所以求菩提,要求一條覺道,心願不只是自覺,還要度眾生上彼岸。這是佛陀的心願,所以這麼長久的時間,只為度眾生,時間的付出,那一念悲憫心。

我們要如何來回報佛恩呢?需要的就是信解三乘一真實法,希望人人要信解。現在要瞭解過去的三乘法,原來就是佛的真實本懷,那就是一真實法,這一真實法是人人本具真如覺性。佛陀要告訴我們的是這些話,我們人人若懂得「契佛心懷」,我們若能貼佛心,理解人人本具佛性。這就是我們要報佛恩,只要我們能信解,知道佛陀不論用什麼方法,無非就是要教導我們,如何能覺悟。

「實報佛恩,唯是受教」。佛陀要我們不只是受教,我們受教,一定要真正實行菩薩道,才能體會眾生的心態、造苦的源頭,我們才能夠救度眾生。不只是自覺,我們還要覺他,這才真正是我們回報佛恩。

佛陀期待我們要很瞭解「苦」,「苦」,如何製造苦,聚集了苦的源頭,成為這種無量無邊苦海萬重波,一層一層的波浪,不斷這樣衝。這實在是,不是這樣三兩句話說得來的,佛陀要我們自己去體會,所以我們要信、要解。

所以<信解品>,<信解品>之前是<譬喻品>,<譬喻品>之前,就是<方便(品)>,在<方便品>中設三乘,佛陀用說法,一生施教,就是用方便法。

信解品
之前二品
方便設三乘
終會歸一實
此品為中根於法說中
未能悟者
開通性理

所以佛陀在<序品》時,發光等等,異於過去講經,這個境界是過去沒有的。大家在那裡等待,等待佛陀,這個法是不是在後面,再又要說法了?在這當中,現出很多瑞相,才由文殊菩薩來發揮,說起日月燈明佛。這已經在<序品>時。

到了佛陀出定時,就一直讚歎、一直讚歎,讚歎佛的境界、佛陀的智慧。到<方便品>,顯示佛的智慧,一切智、一切種智、道種智等等,那根智之深。這是在<方便品>。

一直到舍利弗開始體會,佛陀不是以平時講法的方法,所以舍利弗一直在追求,佛陀是不是能再更清楚的,讓大家聽得懂,讓大家能夠瞭解,佛陀這分,「甚深,甚深,無量甚深」的,大智大慧,這種心情,覺悟的境界。佛陀很瞭解舍利弗這個智慧,真真正正已經體會佛的心懷了,所以到了<譬喻品>,佛陀開始向舍利弗,開始為他授記。

所以這己經在<方便品>,敘述佛陀的智慧,佛陀的智慧,就是法,這種宇宙天下萬法,無不都是統攝在佛陀的覺海中,那種非常深奧的智慧,已經全都歸納起來,那就是一乘道。天地宇宙萬物的真理,歸納起來就是一實乘,真如的本性。

這種會三歸一,還是三乘法回歸到一乘實相,「是為中根於法說中,未能解悟(者)」。中根器的人,就是聲聞、緣覺,這種中根器的人,還無法體悟一實法,無法「開通性理」,還沒辦法體悟。

這是佛陀看弟子於中根器;雖然舍利弗稱為弟子中,智慧第一,也還是中根器。

所以佛陀在<方便品>中,不斷不斷讚歎,一直到<譬喻品>,終於舍利弗已經開啟了,知道不只是中根,他中根已經開啟智慧,再深入微妙,已經到上根,已經浮現出上根機。為他授記,你終於理解了,將來能夠成佛。

接下來,因為授記了。開始這四大弟子,那就是須菩提、摩訶迦葉、摩訶迦旃延、摩訶目犍連,四大弟子已經看到舍利弗,佛陀認可他能夠將來成佛。所以「四大弟子聞佛所說妙法,於一乘真實道,深生正思信念,妙解深明通達」。

於信解品
四大弟子
聞佛所說妙法
於一乘真實道
深生正思信念
妙解深明通達

這四位,也已經開始瞭解佛陀所說的法,那種妙法。過去的三乘法,現在已經歸於一乘了,真實道了。大家應該瞭解了,所以現在「深生正思信念」,要好好去考慮,要正思惟,好好用心正念佛的本懷了,要好好的,要很微細用心妙解深明的道理,要好好地能夠通達。進入了康莊大菩提直道,應該要向這條道路走下去。這就是要表示「上根舍利弗」已經聽到佛所說的,他信受瞭解。

上根舍利弗
一聞佛說
即信受瞭解
以舍利弗陳述
解悟之文不多故
而須菩提等四人
領解而述之窮子喻
文辭特長
故專立信解一品

舍利弗信受瞭解了,他很乾脆,我就是已經相信佛陀的心意,佛陀所說的智慧,我都能體會,我能夠自覺。這是舍利弗,他的內心與佛的心,已經相契合了。所以,所描述起來很簡單,文不必很多,所以這樣就能夠瞭解。

若是須菩提他們四位,雖然他們也領解了,不過這種領解與舍利弗的領解又有些不同,所以,他們四位,再描述「窮子喻」。貧窮子,這段文這麼長,來描述凡夫心,描述修行者,雖然已經跟隨在佛的身邊,無法體悟佛法寶藏,以為唯佛獨有,以為我們自己,只是要求的是了脫生死。他不知道了脫生死,還有微分的無明在。心境,心就如湖水,沒有境界來,就很靜,什麼道理我們都清楚。但是,稍微一顆小小的碎石,或是小小一片樹葉,這樣扔下去,這湖水會搖動。

所以佛陀要我們的心已經修了,斷了煩惱。好,煩惱斷了,你要趕緊入人群去,不受人群濁氣,煩惱來時,你是不是有淬鍊過呢?若有練過,這是小事情,淡淡定定的就這樣放它去,叫做淡定。看淡了人間世事,看淡了人間的人我是非,都將它看淡了,心還是安定自在。這就是一定要入人群中,受這種如洪爐,再精打再造,這樣就是恢復它的本質,是很精細的東西。同樣道理,所以我們要好好用心。

須菩提等四位,他們也是在佛弟子之中的上座。他們瞭解了,人人本具佛性,只是自己繞了一大圈的路,現在已經知道了。所以這分敘述的譬喻,貧窮子的文就很長了。我們過去說了很久的時間,所以<信解品>應該也能,叫做「窮子喻」。

信解品
實可名為窮子喻
特以此喻
是因信解後才能說
信解之心為本
說喻言辭為末
故以信解之品名

特以此喻,是因信解後才說,因為信解之後,才開始說窮子譬喻。信解,我們過去有<譬喻品>,在「火宅喻」譬喻火宅、三車,大長者這樣把孩子叫出來。這就是大家將三車,大家發願為大白牛車,自度、度他人。這種大家瞭解了,舍利弗受記了,已經信解了,之後才說窮子的譬喻信解。

所以,「信解之心為本,說喻言辭為末」。其實,最根本的就是信解,最重要的是信解。信解之後,他們才提出他們的心境,過去的心境是這樣,因為我信解了,所以說出我過去,用這麼多的時間,到現在才能體悟。

須菩提等過去,
或解三而不信一
或信三而不解一
今聞法說、譬說
乃解一而亦信三

所以須菩提,大家過去,或者是「解三而不信一」,瞭解三乘,但是不相信一乘法;或者是「信三而不解一」,相信三乘,不瞭解一乘法。但是,無法瞭解一乘法,那都是過去了,今聞法說、譬喻,「乃解一而亦信三」。「解一」,現在瞭解,瞭解了一乘法,也相信佛陀所說的三乘法,這已經都瞭解了。

入大乘見道
故名為信
起大乘修道
故名為解

所以現在,「入大乘見道,故名為信;起大乘修行,故名為解。」現在進到康莊大道,大菩提道直,這條大路,「故名為信」。我現在願意要走這條路了,大菩提道,這條直接的道路。「起大乘修道」,要起大乘心,要修這條大菩提道,這樣叫做「解」。

由信故
回小向大
由解故
自知必當成佛

「由信故,回小向大」。因為有了信心,「信為道元功德母」,所以我們現在回小向大,過去的小乘法,將它去除了,現在向大乘。「由解故,自知必當成佛」。我相信,所以我現在,去除了自私自利、自我的心,我將自我的小我打開了,成為涵蓋天下宇宙萬物,眾生含為一體,所以我現在放大我的心,所以因為這樣,我瞭解;因為瞭解,所以總有一天我也能成佛。所以「瞭解權實」。

瞭解權實
信歸一乘
聞圓教
入圓位

佛陀開權顯實了,現在很瞭解。「信歸一乘」,我現在已經相信,我相信的是一乘實法。如圓教,這個教很圓滿。我相信佛陀過去的三乘法,也是從一乘開發出來。我現在已經相信佛陀,人人本具佛性,我將來也能成佛,回歸真如本性。這叫做「圓教」,很圓滿的教育,我們已經都體會瞭解了,這叫做「圓融」。

圓融
四悉檀益
四攝法一時俱得
故名信解品

「圓融」,過去說過了「四悉檀」,前面才說過而已。「四悉檀」就是世界的普施,我們能普施給世界。為人悉檀,就是為人普施。也能對治,我們有很多法來對治眾生的煩惱,來普施。所得到的法,第一義諦,所得到的法,我也能普施給眾生。所以「四悉檀」就是普施。

四悉檀:
第一、世界悉檀
第二、為人悉檀
第三、對治悉檀
第四、第一義悉檀。

我們還要「四攝法」,要投入人群,利益眾生,布施給眾生,愛語,同事眾生。用這樣,我們絕對能夠成佛,不是獨善其身。

各位菩薩,佛陀對眾生的恩,真的是很大,無邊大劫海中,駕慈航,恆持悲愍,求菩提,度眾生上彼岸。你們想,大恩,我們要如何報?唯有佛陀要求我們的,就是要信解,真正要去度眾生,信受奉行,要度眾生,這就是報大佛恩。所以我們要時時多用心!

Saturday, July 16, 2016

【人間菩提】20160715 - 少欲知足利群生Living a Simple Life with Contentment







少欲知足利群生
Living a Simple Life with Contentment

不忍世間受毀傷
人間互助度難關
簡樸生活富有餘
少欲知足利群生

法國南部城市尼斯於昨日(7/14)發生恐怖攻擊,一輛貨車衝撞慶祝國慶日的群眾,造成至少80人死亡,這都是看到人世間的濁氣愈來愈重,令人擔心。 

這次尼伯特颱風也造成臺灣東南部受創嚴重,但可以看到彼此之間互相幫助,當地的大學生、慈青以及各個學校,大家都集合起來互相幫助。更感恩關山慈院共24位的醫護同仁,第二次出動到臺東大學附設體育學校協助清掃。還有國軍、當地鄉親們的付出,這都是愛的能量。 

慈濟人在當地已經換梯次了,也都持續關懷著,看到在太麻里的建農里里長,很不捨他的村民們受災,慈濟人也前往膚慰關懷。同時慈濟志工也帶來福慧床及環保毛毯,讓家中受損嚴重的老人家們能安心睡個好覺。 

此次臺東受災嚴重,人人動員清掃家園也造成垃圾掩埋場負荷沉重。其實平常人人所用的物資都太多了,一旦發生事情就會釀成問題。 

看到在日本,有一群奉行斷捨離的生活,家中只具備真正需要的物品,輕安自在。在南投草屯也有一對慈濟人,梁金泉與莊淑茹夫婦,十多年來買新衣服的次數都數得出來,也自行裝設雨水回收系統節省水資源。兩個人因為參與慈濟,心靈滿足而富有。 

在新北市也有一位吳瑞田師兄,過去為了事業長年打拼導致身體不好,聽聞水晶能夠讓身體健康而開始沉迷,花了不少錢。在認識慈濟後,捨掉了這樣的沉迷,將時間拿來呵護大地、做環保,為人群付出,現在也過著很自在的生活。 

所以人的心只要知足就不會有煩惱,為人群付出、拔除苦難,心靈就會輕安自在,換個方向思考,無不都是能夠利益眾生。

Friday, July 15, 2016

【靜思妙蓮華】20160707 - 懷恩過去立願未來 - 第865集



20160707《靜思妙蓮華》懷恩過去立願未來 (第865集)
(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極短微秒間瞬息漏失,極長時光無際無盡,佛口生法子慧命永恆,懷恩過去迎新未來。」
⊙序品:開經先說無量義經,入定發光現瑞,久未出定,彌勒發問、文殊啟開教源。出定揚德,暢佛慧之宏通。
⊙方便品:為上根正說法相,而舍利弗當下領悟如來法說,契佛心懷,得佛授記。
⊙前說佛唯一乘,方便說三,則知三乘原為一乘。

【證嚴上人開示】

「極短微秒間瞬息漏失,極長時光無際無盡,佛口生法子慧命永恆,懷恩過去迎新未來。」

極短微秒間
瞬息漏失
極長時光無際無盡
佛口生法子
慧命永恆
懷恩過去迎新未來

時光就是這樣不斷流逝過去,實在是很短。秒,不只是秒,是比秒還短的微秒,也是飛秒,非常的微小,好像用飛的,不斷不斷這樣過去,都是在瞬息之間,時間就是一直這樣漏失掉。所以,我們平時常常說「蘊」,行蘊。行蘊就是這麼的微細,這樣不斷地運轉,我們就是不知不覺,世間一切大自然法則,就是這樣無聲無息逝過,無形無跡地遷變。

我們人的身體新陳代謝,秒秒之間,不斷在新陳代謝、在老化,這在自己本人也是不知不覺。天地之間,一切萬物無時不在變遷。因為時間不停留,這樣一直漏失過去,所以,天地萬物、自然法界就是這樣變遷不住,這就是人生就是這樣在漏失。

所以,極短的時間不斷漏失,其實,極短的時間,累積起來也是長,極長的時間。到底時間有幾億?無法去計算。這樣沒有盡頭的時間,極長的時間,所以佛法將時間叫做「劫」,長時間「劫波」。

短的是短得瞬間不停留地漏失,長是長得無邊無際。真的是時間,時間能成就一切。

在這個人間,人間的壽命就是這麼短。說人間百歲好了,有多少人,是一百歲的人瑞呢?很少。但是,佛陀他來人間現相成佛,壽命,他是以八十歲,八十歲是他的一期,現相人間的壽命。想,這樣是過了一生,佛陀有休息嗎?沒有。他生生世世,綿綿連連,都接續著,絕對沒有漏失。他,眾生還沒有度盡,過去發心開始,不斷在人群中,與眾生結善緣,在人群中修智慧,因緣成熟了,在無佛的世間現相成佛,到現在也二千多年。

這樣還能計算。但是佛世之前呢?還未成佛,要一直累積,生生世世人群中,不只是在人群中,我們一直說五道四生,佛陀的足跡遍及了一切空間,就是投入苦難群中去關懷眾生、引導眾生,這就是在結眾生緣。一直到因緣成熟,現相成佛,一期壽命八十歲。

所以這樣,現在還有佛在哪裡呢?佛雖然示滅了,卻是他的法身,就是法,佛的教法,所說出來的,開始留下來在人間了。佛法留在人間,是不是他就休息了呢?沒有;還是再來人間、再在五道四生中,還是不斷在救度眾生,與眾生的緣,使令眾生的緣能夠不斷成熟。所以,佛陀為眾生付出的恩,實在是很大!

因為我們人人,父母所生的身體,是一生的因緣。過去生所種的因,與父母所結的緣,所以我們帶業隨緣來生,這一對父母。所以這對父母生我們、養我們,父母的恩,一世之恩是很大。何況佛陀呢,他是累生累世,來成就我們的慧命,所以說「佛口生法子」。經典中說,「佛口所生子」。我們人人的慧命,就是因為佛陀的教法,我們去體會了,我們去瞭解了,我們去除無明,將我們的慧命成長起來。

所以慧命回歸本性,真如是永恆。慧命永恆,就是我們的真如,無始無終永遠都在。「佛口所生子」,我們從佛陀的教法來成長慧命,所以稱為法子。

法子就是發大心、立大願,行菩薩道,這叫做法子。而我們若還未發大心、立大願,就如貧窮子。貧窮子,就是長者不斷用心去誘引,要投入這個貧窮子的境界裡去,才能和他一起,才能慢慢地誘引他,跟他建立感情。這種覺有情,就是菩薩的有情,與這些眾生,慢慢地不斷將他牽引過來,牽引到長者所有的財富,就是貧窮子所有的,佛陀所有的智慧,是眾生人人本具。這是佛陀用心要讓我們瞭解。

所以,我們的慧命是永恆。像這樣,佛陀的恩,我們要懷恩過去。佛陀的恩真的是很大,隨著眾生在五道四生,這麼長久的時間,佛陀不斷為眾生,你們想,我們是不是,要懷佛恩呢?每一天都要感恩,感恩我們能得到佛法。任何一個時間,人事物現前,讓我們能與眾生結好緣,消惡業。

我們若遇到惡的眾生,不如意的事情,我們要用平靜的心來面對,時間漏過去了,我們的業也消了過去。只要我們的心能定,我們的心看淡一切,心定下來,再惡劣的環境,都隨著時間這樣漏過去,消逝過去,這個業,人事物的煩惱障礙,也是隨著它這樣消去了。因此,我們就要常常感恩有佛法在心,所以我們堪得忍,忍得過,業就消了,惡的緣化成了善緣。

要知道,佛於無邊大劫海中,為眾生求菩提道,這是用很長久的時間,所以佛恩浩大,實難言報。就是因為他這樣無量數劫,不斷不斷為眾生來辛苦,為眾生造因緣,能夠受佛法,增長我們的慧命,消除我們的煩惱。

煩惱,沒有人能替我們消,我們要自己消;瞭解佛法,才有辦法消除煩惱。所以佛陀用種種的方法,就是要引導眾生契佛心,要能夠契佛心,就是契合。我們的心要與佛的心,要契合一起,這樣才是真正報佛恩。契合佛心,佛心要我們行菩薩道,去廣度眾生,這才是真報佛恩。

各位菩薩,人人要發菩薩心。佛陀說法很辛苦,光是說從《法華經》,《信解品》也告一段落了,《信解品》之前,(有)《序品》,《序品》就是開經,開經就先說《無量義經》,然後佛陀就入定。《無量義經》講完,這個法會還未散,佛陀還是在那裡入定。入定的莊嚴相,發光,這個時候大家的疑惑,這過去還不曾有過。經若講完了,佛陀是做一個結束,大家就皆大歡喜,信受奉行,頂禮而退。經文都是這樣。

但是,(講完)《無量義經》,還沒有,沒有,所以大家還沒有離開那個地方,佛陀開始入定了,久久還未出定,所以彌勒菩薩開始,代替大家來發問,向文殊菩薩。因為文殊菩薩就是已成佛,而且過去是七佛之師,他所教過的已經成佛了。唯有文殊菩薩,他的見聞很大,他的經歷很深,所以彌勒菩薩就請問文殊。

文殊菩薩開始啟法教源,回答了佛佛道同的道理,表示佛將要開始開講大法,這就是佛陀入定的意思。所以出定之後,就是揚德。佛陀開始要說,過去、現在的佛,佛佛道同,佛,每一尊佛,要具足種種種種的德,而且無量數的智慧。開始說了,「暢佛慧之宏通」,開始出定,就發揮很多,成佛之後的心靈境界,智慧,啟悟宇宙萬物,靜寂清澄,蓋天覆地的智慧,我們人人本具的覺性慧海,在這段時間,不斷開始一直讚歎佛德。

序品:
開經先說無量義經
入定發光現瑞
久未出定
彌勒發問
文殊啟開教源
出定揚德
暢佛慧之宏通

<方便品>就是,為上根的人說的法。不要以為,<方便品>是說小教,不是。<方便品>是要讓大家知道,過去佛所說的法,是要應眾生的根機,要應眾生的根機才是大智慧。那種智,有道種智,有種種,一切種智,很多很多種智慧,在<方便品>中這樣宣說出來。

一直到了舍利弗一直聽,佛陀的德,過去所修的行,累積來的智慧,這種覺性慧海,終於舍利弗體悟了。所以,希望大家都能瞭解,佛陀的智慧,希望人人能契佛心懷,所以舍利弗開始當機,向佛請教。但是,佛陀經過舍利弗三請,佛陀三止,後來才開始啟開說無量無上,一乘大乘法。所以,<方便品>就是為上根的人來說法,舍利弗他悟如來法,「契佛心懷,得佛授記」,所以在<譬喻品>,舍利弗得佛授記了。

方便品:
為上根正說法相
而舍利弗
當下領悟如來法說
契佛心懷
得佛授記

佛陀用種種的譬喻,有火宅的譬喻。眾生就是這樣的貢高驕傲,要為他說大法時,五千人退席。普天之下,有多少人這樣無明覆蓋,光是一念貪念玩火,火一直逼近了,還不知道,還在火宅中。所以佛陀他就要設方便法,用羊車、鹿車、大白牛車,來誘引他,讓這些孩子能夠趕緊脫離火宅。這是<譬喻品>。

大家能瞭解了,所以開始信解,<信解品>就是,舍利弗在<譬喻品>時,瞭解了佛陀,契佛心懷,瞭解了,所以領悟佛法,佛陀為舍利弗授記之後,<信解品>,就是四位大弟子,出來開始請佛再繼續。因為自己譬喻自己過去,雖然在佛的身邊,卻是執著於小乘法,如貧窮子一樣。到後來,就一直說佛恩大,佛恩難報,豈是用勞力辛苦付出,這樣就能報佛恩?豈是用勞力辛苦付出,這樣叫做報佛恩嗎?豈是有形的物質來供養,叫做報佛恩嗎?這都不夠。佛恩,就是需要我們去體會佛心,啟發佛意。

佛陀希望人人行菩薩道,在人群中去體會,體會人間疾苦,在疾苦人群中,去體會智慧要如何啟發出來,去度眾生,而不受眾生所污染。在這種的鍛鍊,就如在一個洪爐,將雜鐵丟進洪爐裡,受火紅的火燒,拿出來,要槌打,這樣要不斷地一次再一次,才能將廢鐵鍊成精,精的器具。

同樣的道理,我們凡夫,過去已經是這樣,累生累世,很多的無明煩惱複製,做了很多貪、瞋、癡,養成了懷疑,人與人之間互相對立、造作、結怨連仇,然後我們又培養出,貢高驕傲這種的心態,這就如一堆垃圾一般。這些無明掩沒了我們的一切,我們的真如。我們滿心都是煩惱了,所以我們必定要,再入洪爐去錘鍊。所以,我們現在要成佛,就要發心行菩薩道。

<信解品>就是要讓我們加強,我們要相信,我們要體悟佛陀的心意。再下面的<藥草喻品>,再開始讓我們瞭解,大根大器要用大法,使用法的方法,這就是未來要再說的。所以都是在譬喻中,「以喻重顯法義」。

前說佛唯一乘
方便說三
則知三乘原為一乘

所以,前面所說的,佛陀已經將三乘會合為一乘。「唯一乘,方便說三。」本來是一乘法,佛陀為適應眾生根機,分成三乘,隨順眾生的根機來說話。就知道,三乘原為一乘法,一切無不都是要讓我們成佛,唯一的一乘實法。

所以佛陀,「佛口所生子」,成長我們的慧命。佛陀是用很長的時間,才能成就我們的慧命。我們的慧命,人人都是永恆的,所以我們要懷佛恩,希望我們能行菩薩道,立願。「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還要「四無量心」,「四無量心」,要慈悲喜捨去付出,這就是契佛心,行菩薩道,這才是真報佛恩。所以人人時時要多用心。

Thursday, July 14, 2016

【人間菩提】20160714 - 愛心會合膚苦難 Awakening to Life`s Impermanence and Seizing Time to Give





愛心會合膚苦難
Awakening to Life`s Impermanence and Seizing Time to Give

寂滅為樂心自在
緣苦眾生作依怙
天下一家勇承擔
會合勘災膚苦難

人間一切有為法,可以造作所為,我們既可以成就它,就代表這樣的物質不是永遠的,所以佛陀在開示中曾說,「諸行無常」,所有一切行動所造作的,都沒有永恆的,人世間生生滅滅,沒有所謂的永恆,人有生、老、病、死,大地也有春、夏、秋、冬,所以世間都是此生彼滅,沒有永恆的。所以「生滅滅已」,生出又滅除,世間的苦樂、世間人人能擁有的,能有多久?都是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還要追求什麼? 

我們道理要透徹,心無所求,無掛礙,無有恐怖,才能「寂滅為樂」。在人間,我們要看到天地大乾坤的不調,較過去異常,應該要覺悟眾生共業。 

這一次臺東尼伯特風災,北、中、南、宜、花慈濟人集中到災區付出,有一位臺東委員林金花師姊,在2014年9月間曾出過嚴重車禍,受損的身體還在慢慢恢復中,但這次也走出來,帶著其他縣市來的慈濟志工一起安心家訪。 

另一位花蓮的魏依屏師姊,本身有心臟病,但是也說服兒女前來運用過去豐富的救災經驗,膚慰鄉親,並提醒家訪的志工們如何與受災鄉親互動。這都是天下一家親,有苦難,就有菩薩現身承擔。 

而在臺東也看到年輕人響應慈濟號召,在臺東女中就有一千多位的年輕人動員,人多力就大,做好事的確是少不了「你」一個,眾人出力,災區就會復原得快,愛就是要這樣的呼喚出來。 

因尼伯特颱風受災的還有福建,當地慈濟人也已動員勘災,今天臺灣的慈濟人也出發前往福建援助,這都是將愛心一步一步會合、累積,受災人才能一一復健。

【靜思妙蓮華】20160706 - 隨時化度四悉檀 - 第864集



20160706《靜思妙蓮華》隨時化度四悉檀 (第864集)
(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如來了知眾生善根成熟,隨時化度咸令解脫緣熟,是為成熟根緣化不失時。」
⊙「知諸眾生,種種欲樂,及其志力,隨所堪任。」《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以無量喻,而為說法,隨諸眾生,宿世善根。」《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又知成熟,未成熟者,種種籌量,分別知已,於一乘道,隨宜說三。」《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又知成熟,未成熟者:佛能知根熟未熟,故能說種種法門,分別使眾生得四悉檀法益。
⊙四悉檀:悉:普遍。檀:梵語具云檀那,華言施,故名悉檀。佛以此四悉檀說法,遍施一切眾生。
⊙四悉檀:世界悉檀、為人悉檀、對治悉檀、第一義悉檀。
⊙第一、世界悉檀。世即時,隔別之義;界即界分。蓋由眾生根器淺薄,故佛隨其所欲樂聞,為之次第分別而說,令生歡喜,是名世界悉檀。
⊙第二、為人悉檀。謂佛欲說法,必先觀眾生根器之大小,宿種之淺深,然後稱其機宜而為說之,令生正信,增長善根,故名為人悉檀。
⊙第三、對治悉檀。如眾生貪欲多者,教觀不淨;瞋恚多者,教修慈心;愚癡多者,教觀因緣。為對治此等諸病,說此法藥,遍施眾生,故名對治悉檀。
⊙第四、第一義悉檀,即義理。佛知眾生善根已熟,即為說法,令其得悟聖道,是名第一義悉檀。
⊙種種籌量,分別知已:觀機熟未熟,籌量分別,隨其根器,大則大之,小則小之,熟者成之,未熟者待之。
⊙於一乘道,隨宜說三:於一佛乘,無上之道,方便隨宜作三乘說。以是之故,四十年前,於一乘法,隨機說三。
⊙凡聞佛說法,一句一偈,佛皆為授記作佛。皆以如來滅度而滅度之,此利行攝。

【證嚴上人開示】

「如來了知眾生善根成熟,隨時化度咸令解脫緣熟,是為成熟根緣化不失時。」

如來了知眾生
善根成熟
隨時化度
咸令解脫緣熟
是為成熟根緣
化不失時

為了眾生各不相同的根機,佛陀所說法,無不都是隨順眾生的根機。眾生根鈍,無法很快接受佛心裡,所想要表達的意思,佛陀只好就殷殷善誘,要用很長久的耐心,一直付出,等待眾生的善根成熟。

所以「隨時化度,咸令解脫緣熟」。若有因緣到了,佛就馬上趕緊因緣化度,希望人人都能,受到這個法來感化,希望能夠速速,趕緊,因緣能夠成熟。所以他教化就要隨根機而付出,誘引大家,從小,小根機而慢慢成就大器,希望人人從自利,能夠養成了再利他的心志。這樣化度不失時,他化度眾生就是把握機會、把握時間,一點點時間都捨不得漏失,希望人人自覺悟之後,還要再去覺悟他人。

自己得了這個法,體悟了真如本性,心與天體會合,瞭解萬法真理,我們就應該,再向大地眾生演說,同時要循循教育,同時要入人群中,去救度苦難眾生。這種「化不失時」,不可再等了,時間要好好把握。我們要為度化眾生而修行,而斷煩惱,而覺悟,這才是真正佛陀所盼望,也就是眾生要報佛的恩,這是我們要用心去體會。

前面經文這樣說,「知諸眾生,種種欲樂,及其志力,隨所堪任。」

知諸眾生
種種欲樂
及其志力
隨所堪任
《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佛陀看眾生,眾生有種種的欲樂,眾生那分欲,所好樂的興趣,各人都不同,佛陀就要用耐心、智慧,慈憫眾生的愚迷,愚癡、迷茫,所以必定要依照他的根機,去適應眾生的志力。他是不是能堪得承擔,這個責任呢?堪得受佛陀的付託,度眾生等等。

所以「以無量喻」,為了要啟發這些人,志氣要大一點,力量要堅定一點,承擔的願力要再強壯一點,所以佛陀他就要用無量喻,將無形的道理用有形的事物,來解釋、來譬喻,讓眾生瞭解。

以無量喻
而為說法
隨諸眾生
宿世善根
《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所以「以無量喻,而為說法」。用種種方式,眾生遇到什麼樣的困難,佛陀就用不同樣的法來應對,來給他啟示,讓他能瞭解。這就是佛陀說法的方法,隨眾生的根機去度化,這也需要「宿世善根」。宿世,不只是這一世。在這一世,佛陀還要看他,過去生中所累積的緣有多深,培養的根與機有多大、根機如何,有辦法承受什麼樣的法。

下面這一段(經)文,就結束<信解品>的文了。

「又知成熟,未成熟者,種種籌量,分別知已,於一乘道,隨宜說三。」

又知成熟
未成熟者
種種籌量
分別知已
於一乘道
隨宜說三
《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佛,佛陀要度眾生實在很辛苦,要如何適應眾生的根機呢?好在佛陀有無量無邊的「功德智慧」,所以說,「又知成熟、未成熟者」。

又知成熟
未成熟者:
佛能知根熟未熟
故能說種種法門
分別使眾生
得四悉檀法益

佛陀的智慧,他就是要觀眾生的根機是成熟,或者是尚未成熟?這就是佛陀度眾生,很辛苦的地方,就是很不容易。雖然眾生接受了佛法,但是根機因緣成熟了嗎?能接受大法了嗎?「故能說種種法門,分別使眾生」得四悉檀法來利益。佛陀只好,眾生若還未成熟,他就要用「四悉檀」,用這種方法培養他的善根,慢慢能成熟。

什麼叫做「四悉檀」?

四悉檀
悉:普遍
檀:梵語具云檀那
華言施
故名悉檀
佛以此四悉檀說法
遍施一切眾生

「悉」就是普遍的意思;「檀」就是梵語,意思就是施;合起來就是「普施」。佛用「四悉檀」來說法,遍施一切眾生。

佛陀他得法之後,覺悟之後,他的心志就希望他所得的法,一點點都不留著,完全都普施給眾生。所以說種種法,將所有的法普施給眾生,這叫做「悉檀」。用四種方式讓眾生的根機、因緣,能夠都成熟起來。

「四悉檀」到底是什麼呢?

四悉檀:
世界悉檀
為人悉檀
對治悉檀
第一義悉檀

第一、世界悉檀
世即時
隔別之義
界即界分
蓋由眾生根器淺薄
故佛隨其所欲樂聞
為之次第分別而說
令生歡喜
是名世界悉檀

第一,「世界悉檀」。「世」就是時,時間,時間隔別。時間無形無跡,它分秒不斷流逝。到佛,說佛修行的時間有多長?無量劫。但是生生世世,這雖然是很長的時間,卻也是有隔別的意思;前世、今生、後世,就是一生一世不斷不斷這樣延續下去。

在這個時間的一個世界裡,「(蓋)由眾生根器淺薄」。因為像這樣的時間,我們人人來來回回,生生世世,都是在無明煩惱中,這樣在流轉,所以複製無明、複製煩惱,愈來使世間濁氣愈重,累積很多共業,災難偏多。這都是眾生根器很淺薄,無法瞭解,還是在這種迷茫、愚昧中。這是佛陀不捨,所以佛不惜辛苦,長時間累世,一世隔一世這樣一直累世,長時間,「故佛隨其所欲樂聞」,隨眾生所歡喜,所要聽的話,他用這樣的方法,隨眾生的根機,次第分別來說法,應眾生機來說法,讓眾生能體會,能瞭解。所以,令眾生聽法,能聽得法入心又歡喜,「令生歡喜」,這就是佛陀不斷來人間的目的。所以叫做「世界悉檀」。

第二,「為人悉檀」。

第二、為人悉檀
謂佛欲說法
必先觀眾生
根器之大小
宿種之淺深
然後稱其機宜
而為說之
令生正信
增長善根
故名為人悉檀

「佛欲說法,必先觀眾生根器之大小」。要看眾生的根機,他的器度有多大。意思就是他的根機若大,他的器,器就是大器,就是有能夠承擔責任的人。像這樣,佛陀他就要籌量,剛剛我們說籌量,就是測度他的根器之大小,大小。「宿」,在過去,過去生所種的因,根機到底種什麼種?就是看他的種子了。大樹有大樹的種子,小樹有小樹的種子。他的根機是深、或是淺,「然後稱其機宜,而為說法」,要看剛好適應;這些法要給他的根器,他能夠容納多少,就給他多少法。「令生正信」。所說的法,都是要使眾生,能生起了正信的心,慢慢培養他的善根。

再來第三,「對治悉檀」。

第三、對治悉檀
如眾生貪欲多者
教觀不淨

「對治悉檀」,「對治悉檀」就是說,若是貪欲多的眾生,佛就用方法教他。要教他什麼呢?觀想不淨。世間有很多不淨,觀身不淨,不必向外觀,觀我們自己的身體,是不是有不淨呢?東西,逞一時的口欲,什麼都要吃,吃下去之後,每天不是要排出去嗎?若是身體四大不調,我們自己的身體也是不乾淨啊!

看看外面,現在地球上,一直就是污濁,甚至垃圾圍城,就是很多垃圾、骯髒的東西。這些骯髒的東西從哪裡來?也是人製造出來。總而言之,就是來觀,觀不淨。

若是瞋恚多的人呢?那就是要教育他「修慈心。」

瞋恚多者
教修慈心
愚癡多者
教觀因緣
為對治此等諸病
說此法藥
遍施眾生
故名對治悉檀

愚癡多者,愚癡的人,你就循循善誘,教育他觀因緣。為什麼過去擁有一切,為什麼一時皆空?為什麼這個人我這麼愛,為什麼忽然間無常出現?為什麼……?我們要告訴他因緣。因緣來時,就是得,因緣盡時,那就要失,這是大自然的法則,這要用種種因緣來分析。

「為對治此等諸病」,這都是毛病。貪、瞋、癡,這都是毛病。貪欲的人,就教他不淨觀;瞋恚的人,教他慈悲觀;愚癡的人,就教他因緣觀。如這樣,用種種法,這叫做藥,對症下藥、對機逗教。這是「四悉檀」與「四攝法」互用,這就是法,也就是法藥,所以名為「對治悉檀」。

第四,「第一義悉檀」。

第四、第一義悉檀
即義理
佛知眾生善根已熟
即為說法
令其得悟聖道
是名第一義悉檀

第一義那就是義理,就是一切的道理。佛瞭解眾生的善根已成熟,就為他說法。令已成熟的人、能堪得受法的人,向他說法,「令(其)得悟聖道」,這樣叫做「第一義悉檀」。

若不是根機,你一直向他說法,「來啊,我說法給你聽」,向他說法,聽不進去,反而他會反感。我們要互相包容而尊重,慢慢不會排斥,反而能接受聖道,這樣叫做「第一義悉檀」。

佛陀對眾生的布施,法,要用很多方法。「種種籌量,分別知已」。用種種方法籌量,這樣分別讓(大家)都知道。

種種籌量
分別知已:
觀機熟未熟
籌量分別隨其根器
大則大之
小則小之
熟者成之
未熟者待之

所以「觀機熟未熟,籌量分別」。就是要這樣好好籌量,測量、度量他,到底根機能接受多少?「隨其根器」,隨順他的根器,大的器就給他大的,大量的法,小的,就給他小量的法。成熟者成之,法水慢慢灌溉他,法水慢慢滋潤他,一直到他成熟時,自然種子變成樹了,小樹就長成大樹,一定要循循善誘。若是還未成熟的根機,我們就要再等待,等待到因緣成熟時。所以這就是佛陀教育的方法,「於一乘道,隨宜說三」。

於一乘道
隨宜說三:
於一佛乘
無上之道
方便隨宜
作三乘說
以是之故
四十年前
於一乘法
隨機說三

「於一佛乘,無上之道,方便隨宜」說三乘。本來佛陀已經成佛,人人都能成佛,卻是人人的根機沒辦法不得不用方便法,就是「四十年前,於一乘法,隨機說三」。佛陀在四十多年間,本來是一乘法,但是他將它分三乘,小根機小法,中根機中法,大根機大法,這種上、中、下機,讓他們各人,隨他們的根機去瞭解。

過去的方便法,現在現真實法,那就是在《法華經》了。

凡聞佛說法
一句一偈
佛皆為授記作佛
皆以如來滅度
而滅度之
此利行攝

「凡聞佛說法,一句一偈,佛皆為授記(作佛)」。大家若根機成熟了,不論他聽一句一偈都能瞭解,佛陀就為他說法,這樣開始,就是「皆以如來滅度,而滅度之」,這就是「利行攝」。

就是為了要利益眾生,佛陀以身作則來教化,用身教來教育眾生,用四悉檀、四攝法來度眾生。佛陀的恩深浩瀚,我們要怎麼報呢?就是說我們要老實修行,身體力行才是真正報佛恩。請大家要時時多用心。

【人間菩提】20160713 - 典範帶動啟人心 Inspiring Others to Give by Example

'



典範帶動啟人心
Inspiring Others to Give by Example

全民一心復校園
船師身病猶度人
善待穀種凝聚愛
手心向下勤造福

這一次的尼伯特颱風,為臺東帶來了災害,但也看到了臺灣人全民一心,無論是外縣市來幫助的,還是學校的學生,不分老少,大家都投入災區救援,像是台東高商的學生他們將自己的學校整理後,也到其他的學校(公東高工)去做協助,也看到關山慈濟醫院的潘永謙院長,也帶著醫院的21位同仁一同到災區投入,還有看到一位九歲的小朋友,他也是一同投入救災,還表示,下次若還有發生類似的事情,他也是一樣要在投入,這都是看了讓人很感動。

也看到玉里慈濟醫院的李森佳、李晉三醫師,也是一樣投入在災區,像是李森佳醫師已經八十多歲了,身體也不是很好,罹患肺腺癌也好幾年了,可是他依然堅持投入在救災的行列裡,所以這都是看到了不分年齡老少,還是身體有沒有病痛,只要有災難時,救投入在災區,這都是我們看到了生命的價值與真善美。 

還有蘭嶼也在這一次的尼伯特颱風也受到了毀損,看到一個家庭他們暑假要到蘭嶼去觀光,知道當地的災情,他們就主動整理出家中還可以使用的物品,來當地發送,也有許多放暑假的年輕人,也都是安排去蘭嶼做志工,在颱風過後,他們也一同協助清掃,雖然我們生在這個五濁惡世的時代裡,但因為有了佛法不斷的去啟發人人心中的那一分的善念,所以我們也看到了每一個人心中都有著無限量的潛能,只要你有心,不是做不到。 

不只是在臺灣是這樣,在緬甸也是如此,慈濟人給予穀種幫助,他們也將所收程的稻米再回饋出來,幫助更多的人,所以愛的能量是需要啟動的,只要開始啟動,那麼愛的能量也會開始振動起來,自然力量也就會匯聚起來。

在澳洲也是一樣,從2011年的水患開始,慈濟人的照顧、付出、發放,從那個時候開始一直到現在,每個冬天都會去關懷,也有些人已經和慈濟人成為好朋友,有一位婦人,在了解到每一次慈濟人所發放的物資都是很豐富的,她便發心要將袋子多加一個內裡,這樣這個袋子就可以比較耐用,看到當地的慈濟人引領出人人心中的那一分愛心,這都是令人感動。 

也看到從塞爾維亞到達了德國的難民(凱西一家人),他們與慈濟志工再次碰面,慈濟志工也給予他們補助,並送給凱西一台筆記型電腦,幫助他學習,所以愛的能量會讓人活潑起來,可以打開了黑暗,見到了光明,這都是愛的帶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