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
Pages
▼
Tuesday, July 12, 2016
【靜思妙蓮華】20160704 - 捨己同他互融無礙 - 第862集
20160704《靜思妙蓮華》捨己同他互融無礙 (第862集)
(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一切諸法無實相,如虛空互通互融,不相妨礙。如一法捨己同他,則舉體全是於彼,攝他同己。」
⊙「諸佛希有,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大神通力。」《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無漏無為,諸法之王,能為下劣,忍於斯事。」《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取相凡夫,隨宜為說,諸佛於法,得最自在。」《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無漏無為:指佛所證大涅槃果名無漏。煩惱能令人漏落於三惡道,因之有煩惱謂之有漏法,離煩惱之法云無漏。
⊙諸法之王:佛心本源,顯發生佛同具自性清淨心,悟入諸法一心無相、無不相之實相。
⊙「無量義者從一法生,其一法者,即無相也。」
⊙是心作眾生,是心菩薩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故名諸法之王。以大悲憫心化迷為悟。
⊙能為下劣,忍於斯事:如上長行文,「即脫瓔珞細軟上服嚴飾之具,更著麤弊垢膩之衣,塵土坌身,右手執持除糞之器,狀有所畏」。
⊙佛不於法性土中,而往返娑婆,示同眾生,八相成道,度脫眾生,此同事攝。
⊙取相凡夫,隨宜為說:佛隨眾生所宜,謂善取法若事若理,說人天戒善,令五濁眾生,不落三途,再由一乘而開三乘,令不落三界,漸入聖域,悉使法法圓融,事理無礙,此四攝法中愛語攝。
⊙諸佛於法得最自在:佛於一切法門得最自在。即應根機法門得度者,即說法得自在。於諸法中,得大自在,所以明照不謬。
【證嚴上人開示】
「一切諸法無實相,如虛空互通互融,不相妨礙。如一法捨己同他,則舉體全是於彼,攝他同己。」
一切諸法無實相
如虛空互通互融
不相妨礙
如一法捨己同他
則舉體全是於彼
攝他同己
佛陀他的心,於一切諸法透徹瞭解,這種無實相,如虛空,互通互融,不相妨礙,所以這是佛的心,覺悟一切諸法無實相。
我們常常說,真理無形無體,也沒有實在的「相」可以讓我們看,其實,所有一切都是如虛空,虛空,那就是互通互融了。在虛空宇宙間,抬頭看,日、月、星,日有日的世界,月有月的世界,星有星的世界,所以這日、月、星球,都同在一個虛空,互通互融,不相妨礙,各個行星球,行星有它的軌道,這樣的公轉、運轉。
佛陀通徹了這些道理,這樣一語道破,就是「諸法無實相」。真正的道理,這種軌道,行星有它的軌道,這個軌道就是它的道理;它的行徑,它的道理,這在虛空中,各有各有不同的軌道,卻是共同在虛空中,虛空能使一切理互相沒有障礙。
但是理的本身就是無相,但是這些理會合起來,就有形、有相。說我們人,這個身體有它的生理,我們在懷胎的那時候,已經就開始從第一天,就這樣慢慢行蘊、慢慢變異,慢慢就成形了;這就是生理。它可說,不可見,生理看不到,但是只看到我們的身體,四大假合,生理完成,叫做身體。這個身體,生下來是幼小的孩子,是什麼時候在變,變遷,我們從稚嫩嬰兒,是什麼時候這樣慢慢長大?這就是行蘊。在不知覺中的遷變,我們的身形不斷在變,一直到老,一直到最後,只不過是幾十年間而已啊!
人生本無常,無常就是真理。無常,看不到,它在我們的生命中,但是我們都不知道。不論是身內、身外,同樣這些道理都在萬物,包括地球它的軌道在走,公轉、自轉,這都是理,卻是我們都不知道。
但是,佛陀要說給我們知道,讓我們透徹瞭解,有這種看不到,與每個人息息相關的理存在。我們要知,我們要覺悟,我們要趕緊去體會,去體會這種諸法無相,如虛空,互通互融,不相妨礙,這種道理。我們若能通徹,我們才有辦法,將我們的心門打開。
所以「如一法捨己同他」。我們若自己有執著,讓我們的真如本性透露不出來,那就是無明覆蓋。無明就是因為我們不願意捨去自己,「我見」太大了,人人都有我見在——所以這是我要的、這是我的,我如果沒有,我就要貪,我若貪不到,我一定要爭,我一定要取等等。貪來了,取來了,夠了嗎?永遠不夠。這就是無明不斷一直複製,就是有一個「我」,我所要擁有一切。這就是我們無法捨去我們自己。
而我們若是通達,「一切諸法無實相,如虛空互通互融」,如果能夠瞭解這個道理,這個法,瞭解了,就能夠「捨己同他」,我們將我們的我見放下。
要做一件事情,我們要包容大家的意見,我的優點,你取用,你的優點,來會合我的方法,彼此之間用「誠之情誼」這樣互融互通,這就是「捨己同他,則舉體全是於彼」。這種見解,本來是無相無體的道理,大家若是心通意解了,共同合而為一,看起來就是一體了,所以「攝他同己」。同樣的道理,這是用一個形象來譬喻這個理。
佛於眾生,實在是佛恩浩大,深廣無比。我們要如何報佛恩?希望天下眾生人人,人心歸一,就是歸回真諦、真如的道理,這是佛陀所要的。人人若能做到自度又能度他,這才是真正報佛恩。
前面那段(經)文就這樣說,「諸佛希有,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大神通力。」
諸佛希有
無量無邊
不可思議
大神通力
《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佛陀他的智慧真的是世間稀有,有什麼事情他不知道,有什麼法他不瞭解呢?但是眾生根機差別很大,佛陀為了眾生,要設種種權巧方便,用長時間來教化。
下面這段(經)文再說,「無漏無為,諸法之王,能為下劣,忍於斯事。」
無漏無為
諸法之王
能為下劣
忍於斯事
《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佛陀,他的真實智慧到什麼程度呢?「無漏無為,諸法之王」,已經到達了所有的法無漏。那就是從時間來說,無央數劫,生生世世綿綿連接,無不都是悲心,就是要救度眾生。從空間來說,曠無邊際,任何一個境界,在五道四生,他也不讓它漏掉,隨眾生的根機,化為與眾生同等的緣。天下萬物,無有一法漏掉,這「諸法之王」,所以「能為下劣,忍於斯事」。唯有佛有辦法這樣忍耐,長時間、無邊際的空間,就是只為了眾生而忍。
取相凡夫
隨宜為說
諸佛於法
得最自在
《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取相凡夫,隨宜為說」,化為與凡夫同等,隨順眾生根機來說法,所以「諸佛於法,得最自在」。
其實諸佛,不只是釋迦牟尼佛,已經覺悟之後,他得法自在了,偏偏他就是要再來人間,不論多長的時間,眾生還未淨化,佛陀就是不斷來人間。這就是要超越的智慧,無限邊際的慈悲,才有辦法達到無漏無為。
「無漏」就是已經沒有煩惱了。「無為」是自然,大自然的境界,不是造作成就的,它自然就是這樣。這種「無漏無為」,這是諸法理之源。
無漏無為:
指佛所證大涅槃果
名無漏
煩惱能令人
漏落於三惡道
因之有煩惱
謂之有漏法
離煩惱之法云無漏
「佛所證大涅槃果」,名為「無漏」。大涅槃就是寂靜,「寂靜清澄」就是沒有煩惱了,所有的煩惱全都去除,非常的清淨。
「煩惱能令人漏落於三惡道」。有了煩惱就會使人墮落,墮落哪裡呢?三惡道。我們修行,就是希望能到達無漏的境界,但是偏偏我們還是無明滿心,所以因為有煩惱,所以有漏法。「離煩惱之法」叫「無漏」,所以,我們要聽法,要真正入心,我們才有辦法離開煩惱,這樣叫做無漏。
諸法之王:
佛心本源
顯發生佛同具
自性清淨心
悟入諸法一心無相
無不相之實相
所以「諸法之王」,就是「佛心本源」,也就是寂靜清澄,大自然的本覺真如。所以「顯發生佛同具,自性清淨心,悟入諸法一心無相、無不相的實相」。
佛陀覺悟之後,「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佛性。」這是佛陀的大發現,所以他瞭解了,「悟入諸法一心無相、無不相的實相」,已經體悟了,無漏無相的真理,那就是一心,那就是真如本性。所以《無量義經》,就有這樣說,「無量義者從一法生,其一法者,即無相也。」
無量義者
從一法生
其一法者
即無相也
所以我們若能瞭解一切萬物,都是「從一法生」,自然我們對天下萬物的道理,就能清楚,這是「心作眾生」,也是心成菩薩與佛,這全都是一念心。
是心作眾生
是心菩薩佛
應觀法界性
一切唯心造
故名諸法之王
以大悲憫心
化迷為悟
「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心與佛是同樣,所以萬物、萬法也是同樣。所以我們「應觀法界性」,好好地觀法、道理的性,「一切唯心造」。我們一念心惡,造很多的業,那就要墮落三途了;一念心清淨,那就是成佛菩薩。所以,都是從人的心開始,這是佛最瞭解,佛就是「諸法之王」,「諸法之王」就是覺悟的本性。
所以「以大悲憫」,這中悲憫心,「化迷為悟」。我們人人若有覺悟,我們這大慈憫心就會生起,自然除了我們自己的心,轉迷為悟,我們還能用同樣這個法,去為眾生啟發,自己自覺還要去度人,這才是真報佛恩。佛陀這樣生生世世,「能為下劣,忍於斯事」,這個恩德。
能為下劣忍於斯事:
如上長行文
即脫瓔珞細軟上服
嚴飾之具
更著麤弊垢膩之衣
塵土坌身
右手執持除糞之器
狀有所畏
前面<信解品>的長行文,長者親自,脫下「瓔珞細軟上服、嚴飾之具」,將他身上莊嚴的寶物都褪下來,衣服換下來,換上糞掃衣,就是穿著骯髒、粗鄙的衣服,換到身上來,去接近那位貧窮子,和那位貧窮子共做,一起清掃。這就是佛的心,他現相人間、娑婆世界。所以「佛不於法性土中,而往返娑婆」。
佛不於法性土中
而往返娑婆
示同眾生
八相成道
度脫眾生
此同事攝
佛陀既然覺悟了,他的心靈境界能常住在,寂靜清澄、無污染的淨土,但是,他不住在那個地方,他往返娑婆這堪忍的世界。他「示同眾生」,與這些眾生都一樣,最後他「八相成道」,降兜率、入皇宮,來到人間,這就是佛陀就只是要度脫眾生,與眾生「同事度」,用他的身體力行,來帶我們、教我們。
所以「取相凡夫,隨宜為說」。還是現眾生相,把握時機來施教。所以「佛隨眾生所宜」,眾生的根機,眾生所需要。「謂善取法若事若理,說人天戒善」。看眾生的根機,說人間的法,人人要守五戒;說生天的法,人人要行十善法,這樣能令五濁眾生,不要再入三惡道。
取相凡夫
隨宜為說:
佛隨眾生所宜
謂善取法若事若理
說人天戒善
令五濁眾生
不落三途
再由一乘而開三乘
令不落三界
漸入聖域
悉使法法圓融
事理無礙
此四攝法中愛語攝
「再由一乘而開三乘,令不落三界,漸入聖域」。佛陀的教育,就是「由一乘而開三乘」,本來佛陀覺悟,就是要直接告訴我們,「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人人皆能成佛。但是眾生沒辦法直接聽了,就能夠瞭解,不得不從一乘法,開權顯三乘法,用方便法,「令不落三界」。三界就是,欲界、色界、無色界。希望我們能漸漸入聖域,就是接近佛、菩薩的這個境界。
「悉使法(法)圓融」,希望這個法,從一乘開三乘法,慢慢接引,能夠圓融為一乘道,所以「事理無礙」。這就是「四攝法」中的,「愛語」方式。對眾生要這樣循循善誘,將一乘變成三乘,說眾生能聽,聽得進去的話,這叫做「愛語」。先「同事」,然後「愛語」。「諸佛於法得最自在」。所有的佛,在「一切法門」,就是「得最自在」。
諸佛於法得最自在
佛於一切法門
得最自在
即應根機法門
得度者
即說法得自在
於諸法中得大自在
所以明照不謬
「即應根機法門得度者,即說法得自在」。看這些眾生的根機,就投什麼樣的法,讓眾生很自在中,能夠得佛所說法而入心。入心,不漏掉,能夠心中有法,法入心中,行在法中,這樣得大自在。
這就是佛來人間,要讓我們很瞭解,要將人人的心調合都是一佛心,這就是一法,捨己同他。我們若沒有捨去我們自己的成見,就無法去化度眾生。眾生的法,就是我們修菩薩道的行。所以學佛,這必定要時時多用心。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