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Pages

Monday, May 9, 2016

【靜思妙蓮華】20160429 - 真如本具不求自得 - 第816集



20160429《靜思妙蓮華》真如本具不求自得 (第816集)
(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財寶富有永難滿足,漏失法財卻不自覺,法貧窮子不求大法,真如本具不求自得。」
⊙「其父憂念,四方推求,求之既疲,頓止一城,造立舍宅,五欲自娛,其家巨富。」《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多諸金銀,硨磲瑪瑙,真珠琉璃,象馬牛羊,輦輿車乘,田業僮僕,人民眾多。」《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此明大富之七寶,喻大富之四乘。喻佛成道相,既得成佛,一切智慧、神通、功德,無不具足。
⊙田業僮僕:家財田地產業豐碩,親疏之大富,佃工僕人之多。
⊙田業:喻智斷二德。
⊙人民眾多:喻佛為九法界之法王,九法界眾生皆其人民。
⊙四聖六凡,佛為至頂無上,正等無上覺,故云九法界。
⊙「出入息利,乃遍他國,商估賈人,無處不有,千萬億眾,圍繞恭敬。」《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出入息利,乃遍他國:生意遠近之大富,出其本,入其利。喻佛化遍行於凡聖同居土。
⊙商估賈人,無處不有:行商坐賈,以有易無,遍一切處,為物景仰。
⊙千萬億眾,圍繞恭敬:喻傳布佛化之三乘聖眾,亦喻應現人天六道之三類化身。

【證嚴上人開示】

「財寶富有永難滿足,漏失法財卻不自覺,法貧窮子不求大法,真如本具不求自得。」

財寶富有永難滿足
漏失法財卻不自覺
法貧窮子不求大法
真如本具不求自得

最近不斷很清楚,和大家這樣分享,貧窮子,這段時間從流落四方,一直到回歸長者所居住的城,父親,長者看到那個身影,就覺得:這不就是我久來,所在找的孩子嗎?開始想辦法,趕緊叫人去接近。像這樣,三番兩次,用心找孩子,發現孩子,接引孩子,一直到讓孩子進到家裡,帶到寶庫,一一點給他知道,這些東西,量有這麼多,都是珍寶,這些東西要出要入,你可以自由。

這段時間長者的用心,就知道佛陀為人間,長時間,無量數劫以來,無法算計,來來回回在人間,不斷生生世世修行,上求下化。卻是我們眾生,就是一直迷茫在這六道中,在人間那就是,光是追逐財富,財寶、富有。富有,滿足了嗎?儘管物資、數字都那麼多了,卻是數字永永遠,都沒有盡頭,與人心一樣,從小點的「一」開始,一直求,求到很大的數字,擁有了一切,卻是還不滿足,所以說「財寶富有永難滿足」。

人生有多久?幾十年,讓你擁有了一切,卻還是不滿足,最後還是遺憾離開,這就是永無滿足。這世間的財寶斤斤計較,稍微少一點就患得患失。卻是法,於我們凡夫漏失了。這種貪著於欲念,使我們的法財,一直一直都在漏失,我們都不知道。世間財,少一點點就很敏感,出世間財的法,不斷在漏失,都不自覺知。

所以「法貧窮子不求大法」。譬喻我們既然學佛了,已經接觸到法了,卻是不求大法。佛陀為我們開示,我們還不能大徹大悟,所以叫做「不求大法」。

其實,「真如本具不求自得」。我們人人都有真如本性存在,只是我們就是這樣,為了人間貪著外面的境界,所以無明不斷覆蔽,沒有讓它發揮它的良能。一旦遇到佛法了,只要我們懂得將心門打開,其實寶藏在我們內心,不用怎麼求,自然能夠得。應該我們要多用心去體會。

前面的長行文,是由須菩提來告白,告白他們的心聲,譬喻自己是法的貧窮子,佛就如世間長者,富有。他的兒子,一直在找兒子的辛苦,譬喻佛度眾生,來來回回的辛苦。長行文結束,那就是再重說偈,就由僧團的總領導者,迦葉尊者,再接下來將這偈文重複。

「其父憂念,四方推求,求之既疲,頓止一城,造立舍宅,五欲自娛,其家巨富。」

其父憂念
四方推求
求之既疲
頓止一城
造立舍宅
五欲自娛
其家巨富
《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這段(經)文,前面說過了,佛陀在找孩子,找到一個地方,這個地方,那就是投入娑婆世界來了。他的心懷、他的境界還是清淨的華嚴境界,卻是投身入五濁惡世,娑婆眾生群中,隨著眾生生活,同樣的生活,生、老、病、死等等,現相入人群中,無非就是要度化眾生。

來,下面這段(經)文再說,「多諸金銀,硨磲瑪瑙,真珠琉璃,象馬牛羊,輦輿車乘,田業僮僕,人民眾多。」

多諸金銀
硨磲瑪瑙
真珠琉璃
象馬牛羊
輦輿車乘
田業僮僕
人民眾多
《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這段(經)文,就要開始形容佛法的豐富。有金、有銀,有硨磲、瑪瑙等等,還有真珠琉璃,算一算,七寶具足。

此明大富之七寶
喻大富之四乘
喻佛成道相
既得成佛
一切智慧、
神通、功德
無不具足

還有,四種能做運輸的工具,象,象也能拖東西,載東西,象很有力氣,東西綁在象的身上,牠也能載很重、很多的東西。馬、牛都能拉車。羊雖然很小隻,牠也有小車的用處。這表示佛陀用種種方法觀機逗教,來應度眾生,這譬喻「大富(之)四乘」,四種方法。就是聲聞、緣覺、菩薩乘,還有五戒十善,居士修行的方法等等。佛陀的智慧是普遍一切。

也譬喻佛成道之相。佛既然成佛道了,也已經具足一切智慧,當他覺悟的那個剎那間,世,出世間的法,宇宙萬物哪一項他不通徹呢?樣樣通徹,所以神通功德無不具足。這是表達出了佛陀成佛道的形象。

接下來說,「田業僮僕」。

田業僮僕:
家財田地
產業豐碩
親疏之大富
佃工僕人之多

家財,那就是田地、產業都很多了,親友也很多,親朋好友,不論是在很近的,或是在很遠,疏遠的,卻是在這麼多人當中,他的產業、田園、家宅等等,都是最第一,大富的人。

他有佃工,務農的工人,反正所有的員工,各種產業,都很豐富,所以「佃工僕人之多」。他在使喚的人,我們現在的人都稱作員工,有很多。

田業
喻智斷二德

田業,那就是譬喻智斷二德,這是財產,這很豐富。田業就是家、財產等等,這就是譬喻智德與斷德。智德就是,包含一切一切的智慧,智慧不只是有而己,智慧還不斷在運用,運用智慧度眾生,所以有用就有得。

這個智的運用付出,已經所得來的德很豐富,所以「德者,得也」。我們的德,就是付出得來的才有德,所以稱為「智德」與「斷德」;「智德」要在人群中得,「斷德」就是從佛法中得。在付出當中,不要起心動念,要斷除所有一切所求的煩惱,完全一切要斷除。所以,無所求的一切叫做「斷德」。

「法財」譬喻為,「家財田地產業豐碩」,佛陀是在所有親友,不論遠近的人中,他的知識、智慧等等,慈悲就是最豐富的人,擁有一切。

人民眾多:
喻佛為
九法界之法王
九法界眾生
皆其人民

「十法界」有四聖六凡,合起來叫做「十法界」。「四聖」大家清楚了,聲聞、緣覺、菩薩、佛,這叫做「四聖」。「六凡」,天、人、地獄、餓鬼、畜生,還有阿修羅,這樣叫做「六凡」。

四聖六凡
佛為至頂無上
正等無上覺
故云九法界

佛,佛陀是在這十法界中,他是至頂無上、正等正覺的,大覺者,所以他在這十法界中,是最頂端,領導九法界,所以叫做「九法界」。這就是稱為「人民眾多」。佛能領導這麼多,九法界中,無不都是佛陀要度的人。

接下來這段(經)文再說,「出入息利,乃遍他國,商估賈人,無處不有,千萬億眾,圍繞恭敬。」

出入息利
乃遍他國
商估賈人
無處不有
千萬億眾
圍繞恭敬
《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這段經文又是這樣,再為我們解釋,「出入息利,乃遍他國」。

出入息利
乃遍他國:
生意遠近之大富
出其本
入其利
喻佛化
遍行於凡聖同居土

意思就是說譬喻做生意,現在在做生意,大企業家是做全球的,佛陀時代的交通不很方便,不過佛陀已經說了,說起遠近,這大智慧,生意做得很遠。「出其本,入其利」,只是出個本錢,生意就做得很大了,收進來的,生意都有賺錢。

譬喻「佛化遍行於凡聖同居土」。生意做得那麼遠,譬喻佛他度化眾生的範圍,是涵蓋於「凡聖同居土」。什麼地方,叫做「凡聖同居土」呢?娑婆世界。我們這個世間,是凡聖同居的地方。佛陀現身在此娑婆世界,來來回回,這就像在做貿易一樣,他不斷用心求法,不斷應化這麼寬廣,這麼多類的眾生,五道四生都包含,是他所要化度。

從聲聞、緣覺一直到菩薩,都是他所教化的範圍,所以叫做「出其本,入其利」。「出其本」就是,他的智慧,所求來,向佛,過去佛,不斷在修行,他自己發一念心,身體力行,向上求法,就是一人這樣不斷發心,長時間求佛法、精進,無數世隨著眾生,遍布所有的境界在付出。

商估賈人
無處不有:
行商坐賈
以有易無
遍一切處
為物景仰

「商估賈人,無處不有」。做生意所接觸的人很多,又是這樣的譬喻,「行商坐賈,以有易無,遍一切處,為物景仰」。意思就是說,佛陀他修行那時候,就是這樣上求,這樣下化,在這當中,像在做生意一樣,你買這一樣,我介紹這樣,讓你滿足。這樣就是「以有易無」。要這個東西,就是這樣介紹給你,這就像,「行商坐賈,以有易無」,就是這樣,法,法本來就無體無相,可是我們需要法法流通。

世間若沒有佛法,世間無法安定。佛法能淨化人心,所以佛法一定要推動,淨化人心才能人間平安;有一條路,按照軌道走,人人才不脫離軌道,維持社會人間的平安。所以是「遍一切處,為物景仰」。我們人人若能受法,將法在我們的身上這樣付出,我們自然人人互相感恩,彼此尊敬,共同為愛在人間,這就是佛陀所要,教育我們的方向。

接下來再說,「千萬億眾,圍繞恭敬」。

千萬億眾
圍繞恭敬:
喻傳布佛化之
三乘聖眾
亦喻應現
人天六道之
三類化身

因為他生意做得很大,所以很多人都這樣圍繞,要和他一起做生意的人,也很多,從這裡得到利益的人很多,所以,千萬億眾都圍繞在那個地方。這也譬喻,「傳布佛化於三乘聖眾」。這就是在「傳布佛化」,這些三乘的聖眾,聲聞聽了,有辦法瞭解了,「我瞭解多少,我就向人說多少。」緣覺體會深,人生煩惱偏多,教人如何斷除煩惱。菩薩,感受更多,度化眾生是菩薩的責任,他要承擔。所以已經,佛法人人願意去傳播,去布達佛的道理,來傳播佛化,這三乘聖眾能普遍願意發心。

亦譬喻「應現人天六道之三類化身」。這又另外再譬喻,佛陀現(身)在人間,不論是天或是人,反正就是六道中,他用三種類型化身。佛法,我們若用心去分析,粗如大地山河,細膩如微塵,它無不包含於器世間。你想,佛陀貿易的境界有多大呢?所以智慧之充足,我們要學的就是這樣的境界。所以我們要時時多用心!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