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Pages

Wednesday, March 2, 2016

【靜思妙蓮華】20160223 - 覺非機宜隱實施權 - 第768集



20160223《靜思妙蓮華》覺非機宜隱實施權 (第768集)
(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二乘根機小,無大志意願;畏因怕果,守獨善護規戒;不樂一乘大法,入群眾中;畏五趣苦,持四諦緣為足。」
⊙「所以者何?父知其子志意下劣,自知豪貴,為子所難。審知是子,而以方便,不語他人,云是我子。」《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使者語之:我今放汝,隨意所趣。窮子歡喜,得未曾有,從地而起,往至貧里,以求衣食。」《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使者語之,我今放汝,隨意所趣:正明於菩提場中本覺融入華嚴覺海,悟眾生皆有佛性,急欲施大教。
⊙覺非機宜,故施用權教,漸息於大化。
⊙是知大機弱小,不堪持大法,故云我今放汝。是知小善,小機志求滅生死之因果,渡生死之瀑流,故曰隨意所趣。
⊙窮子歡喜,得未曾有:喻順小機,投其所好,遂其本願,故隱實以施權。
⊙不為大教所逼,投其好樂,故云窮子歡喜,得未曾有。
⊙投順其機之以小,可得醒悟,故言從地而起。機教相合,得修正行,從生死中,發趣二乘,故曰從地而起。
⊙即用小法修行,謂於空理,求正助道,或於四聖諦法。故言往至貧里,以求衣食。
⊙又前聞大教,如聾盲不解,迷茫臥無明地。今聞小教,可得醒悟,故言從地而起。

【證嚴上人開示】

「二乘根機小,無大志意願;畏因怕果,守獨善護規戒;不樂一乘大法,入群眾中;畏五趣苦,持四諦緣為足。」

二乘根機小
無大志意願
畏因怕果
守獨善護規戒
不樂一乘大法
入群眾中
畏五趣苦
持四諦緣為足

小根小機沒有大志願,就是發心不起來,這是佛陀當初心最放不下,很擔心的事情。佛陀年齡,已經年年接近老邁時了,人間化緣也將盡了,卻是佛法誰擔當?誰願意承擔傳?這是佛陀最擔心、也是最擔憂。但是所看到的(弟子),多數都還停滯在二乘根機,說是要學佛、修行,卻是修行於瞭解,瞭解因緣果報,知道人與人之間愛恨情仇,製造很多的煩惱,所以就開始畏因怕果,很怕,怕又去交結到,眾生的因緣果報。這就是小乘人,要與眾生隔絕,只想要獨善其身,只是自己守護戒律,就這樣而已,所以「不樂一乘大法」。

一乘大法,再入人群去度化眾生,這他沒有生起興趣,不願意入人群中,惟恐在人間裡,一不小心,一念無明起,八萬四千煩惱生,隨著惡因惡緣,這樣就在這五趣中,在四生,由不得自己。這他怕!趁著現在都清楚,瞭解法,斷煩惱,還清楚的時候,他就不敢發這種入人群中的心,只怕被人誘引,那一念,惡的一念,煩惱無明的一念若生起來,就很麻煩,自己無法再回來。這就是修小乘行的人所畏怕。所以他們只是要持四諦,如何集斷,斷這個「苦」的「集」,要如何將它「滅」掉,煩惱不要再生出來,「滅」,就是修行「道」,修在小道裡。聲聞、緣覺,他不知道這是,佛陀的一個權巧的教育。

要到極樂世界,西方,《(阿)彌陀經》是如何說?七日,這當中,心念都不能有一念動,何況「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那就是告訴我們,要有大善根、大根機的人,才有辦法生到彼國。

最好的就是,我們這時候知道,不論將來是在什麼世界,我們現在很現實的,人間的菩薩道,我們現在就能成菩薩,我們能及時去救人。菩薩道不必等來生來世,在今生此世,你就要開始身體力行,真正造福人群,真正在人群中得智慧,這是真佛法。我們應該要時時提高,提高我們這一分,為人群付出的心,這叫做菩薩。

前面我們看的(經)文,還是一樣這位窮子,貧窮子,人家要趕緊將他邀回來,勉強要把他帶來,他很掙扎,害怕得昏倒了。長者只好放寬他,叫醒他,「不必他來了,放他去吧!」父親的掛心,希望這個孩子能夠進門來,父子相會,卻是孩子還不識父親。但是,這個孩子永遠都是在心裡,父親一看到就知道了。可見世間的父親就這樣了,何況出世的大覺者,只是一個心念,為了芸芸眾生,一大事因緣,任何一個眾生都是他的孩子,希望這些眾生都能接受佛法、能夠體悟佛法,找回自己的本性。

聽法,就如我們在修行,開始聽得快要進入佛(法),要用真實法了,從小路裡要將他牽引來到大路,菩提大直道,就像孩子一直接近,接近到很豪華的舍宅,他這樣一看,他嚇到了,回頭就跑。長者看到這個孩子,既然進到裡面有畏懼,只好就先放鬆他。佛陀也是同樣,眾生這樣,無法直接來接受大乘法,佛陀只好先再放鬆他一下,慢慢再設法,如何把他叫回來。總是看到身影了,就像佛生生世世,這輩子度不到,來生我也要度你。

從<序品>就警惕我們,文殊、彌勒(菩薩),就已經先告訴我們,時間很長,修行的時間很長,而且每一尊佛「佛佛道同」,都是不斷再來、不斷再來,這輩子如果度不到,下輩子會再來。這就是佛陀的慈悲,要生生世世,一直到後來的佛──彌勒菩薩成佛,那個時間。

但是,未來的眾生,愈來這種心愈複雜,因為在五濁惡世中,來了就受污染,來了就受污染,污染愈來愈嚴重,必定要很多人來護持。看看釋迦佛來人間,多少菩薩來護持,文殊、彌勒、普賢、地藏、觀音,很多的菩薩都是,來跟隨釋迦佛來化度人間。這輩子度不到,來生再度,來世的來世,反正要等到你成佛,要等到你發菩薩心,你能再度人。

所以上面的(經)文說,為什麼要把孩子放走呢?「所以者何?」

所以者何
父知其子
志意下劣
自知豪貴
為子所難
審知是子
而以方便
不語他人
云是我子
《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父知其子志意下劣,自知豪貴,為子所難」。不是時機。「審知是子,而以方便」,知道孩子在哪裡,開始再設方便。「不語他人,云是我子」,不向別人說那個是我的孩子,我自己來設方便法,如何親自接近他。這是那位父親的愛與慈悲,佛陀不就是這樣嗎?

下面接著再說,「使者語之:我今放汝,隨意所趣。窮子歡喜,得未曾有,從地而起,往至貧里,以求衣食。」

使者語之
我今放汝
隨意所趣
窮子歡喜
得未曾有
從地而起
往至貧里
以求衣食
《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這使者聽到長者說:「放他走,用水替他洗臉,讓他醒來,放他自由去啊!」所以使者只好就放他走,告訴他:「我要放你走了,讓你自由了。」「隨意所趣」讓你自由,「窮子歡喜」,既然放我走,我就很歡喜。

使者語之
我今放汝
隨意所趣:
正明於菩提場中
本覺融入
華嚴覺海
悟眾生皆有佛性
急欲施大教

但是使者語之:「我今放汝,隨意所趣」。(經)文中意思就是表明說,「菩提場中本覺融入華嚴覺海,悟眾生皆有佛性,急欲施大教」。

這是再次描述,釋迦牟尼佛覺悟那個剎那間,在華嚴覺海,他與宇宙天體合一,瞭解的道理是這麼開闊。這個時候他馬上就覺悟到,第一個覺悟,那是眾生皆有佛性,所以本來他的心懷,就是趕快要讓大家知道,這樣的境界。但是沒辦法,知道了,自己再思考,所以「覺非機宜,故施用權教,漸息於大化」。

覺非機宜
故施用權教
漸息於大化

像這樣,瞭解現在的眾生,這個時機無法接受這樣的大法,所以這時候用大法,不是時機。要用什麼方法?就是後來才設法,「施用權教」,開始用方便法。

來看看現在世間,是什麼法能夠,趕快解除眾生的苦?那就是「苦」;要解除眾生的苦,就是要先讓他們瞭解「苦」。所以這樣開始回來鹿野苑,「苦、集、滅、道」,「四諦法」,還要為五個人「三轉」。這五個人都是皇宮出來,隨著太子修行的人,告訴他們苦,他們無法瞭解。看,這五個人,就要用三次來講話,才知道這個苦的道理。這樣開始度化眾生,說很多法,都不離人間的苦難,說很多道理,都沒有離開人間的,「十二因緣法」,要讓大家知道因緣果報觀。

所以說,我們若是學佛,應該要聽大法。佛陀有這個心,將這麼好的法留在人間,我們應該要信受奉行。但是,我們的根機就是沒辦法。有時候力若起時,你向他說很多好話都勸不住,勸不了他啊!所以這就是一念無明;要告訴他大法,他更不能接受。這樣的眾生難調伏,所以「我今放汝,隨意所趣」。

是知大機弱小
不堪持大法
故云我今放汝
是知小善
小機志求
滅生死之因果
渡生死之瀑流
故曰隨意所趣

這也就是說「大機弱小」,雖然人人都有成佛的可能,人人都有與佛同等的智慧,人人都有潛能可以去幫助人,但是弱小,很微弱,要發出這念心來,很微弱。大小根機,並非本來他就是小根機,其實他本有的也是大根機,有這個潛能在,只是他發心微弱,不願意,這念心不願意投入人群,這樣的機微弱,所以「不堪持大法」。這樣的人,哪有辦法願意接受大法呢?就是不願意。所以「云我今放汝」,先放你走。這個大法暫且不用,就是施以小教,還是讓他施用小善。小善就是獨善其身。

「小機志求滅生死因果」,以為我不和人與人接觸,就能滅生死之因果,我就不會再來六道輪迴。所以「渡生死之瀑流」,這樣我就不會再來生死,我自己自度。這種的生死瀑流很可怕,所以他自己獨善其身,只要度過自己的生死,不度他人。別人也是在生死中,不願伸個手牽別人,說:「來,我們一起過去。」所以,小根機者,只有單獨一位,那實在是很危險,不過,他就是要獨善其身,「隨意所趣」,隨他自己的心意走。

窮子歡喜
得未曾有:
喻順小機
投其所好
遂其本願
故隱實以施權

窮子就是譬喻「順小機」,已經他們願意、歡喜,我就是高興,「我就是願意只修小乘法就好」。所以「順小機,投其所好,遂其本願,故隱實以施權」。佛陀無奈,就是只好隨順他們的根機。

不為大教所逼
投其好樂
故云窮子歡喜
得未曾有

「不為大教所逼」,不想用大教去壓迫他們。「你要趕快,要瞭解,你自己有成佛的可能。」其實他們就是聽不懂了,一直告訴他們這件事情,當然壓力很大。所以「投其所好」,才說這麼多,三藏十二部經。真的很辛苦!故云「窮子歡喜,得未曾有」。隨便我,我就很高興了,最好沒有人管我最好。這就是我們眾生很放縱的本性。所以「從地而起」。

投順其機之以小
可得醒悟
故言從地而起
機教相合
得修正行
從生死中
發趣二乘
故曰從地而起

「投順其機」,這意思就是投順他的根機,小,「可得醒悟」,讓他慢慢起來,讓他小根機,至少也懂得斷煩惱,慢慢醒悟過來。

「機教相合」。用教與他的根機互相契合,就是投機,觀機逗教,慢慢引導他入正行。至少因緣果報、正確的道理讓他瞭解,「得修正行,從生死中,發趣二乘」,聲聞、緣覺。這樣叫做「從地而起」。總是比凡夫走邪道更好。所以「往至貧里,以求衣食」。

即用小法修行
謂於空理
求正助道
或於四聖諦法
故言往至貧里
以求衣食

那就是用小法修行。就是在空理,就是在「空」,從破「有」執,而入「空」的道理,或入「四聖諦法」。這就是回歸他們,用「四聖諦法」,執持在那個地方。

又前聞大教
如聾盲不解
迷茫臥無明地
今聞小教
可得醒悟
故言從地而起

前面所聽的大教,就如聾或者是盲,都無法解。佛陀若在說大法,他們都想:「這是為菩薩說的,與我無關。」聽不懂,也看不懂。所以現在,「聞小教,可得醒悟」,從小教慢慢讓他醒悟,所以這樣「從地而起」。

各位,佛法是這麼深,要解是那麼困難,所以我們必定要好好,老實用心來修行。我們既然發心學佛,就要,成佛的方向,非行菩薩道不可。所以大家要時時多用心。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