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Pages

Monday, February 15, 2016

【靜思妙蓮華】20160205 - 菩薩立願上求下化 - 第756集



20160205《靜思妙蓮華》菩薩立願 上求下化 (第756集)
(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菩薩立願運六度,上求下化稱大乘,斷見思惑轉法輪,佛乘大智無畏力。」
⊙「覆以寶帳,垂諸華旛,香水灑地,散眾名華;羅列寶物,出內取與,有如是等,種種嚴飾,威德特尊。」《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窮子見父,有大力勢,即懷恐怖,悔來至此。」《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窮子見父:子幼稚時背離父本家,數十餘年顛沛窮困,漸近父所止處。其實華嚴會上,二乘有眼不見,今四子自陳,已蒙開示,皆是菩薩,故云窮子見父。
⊙有大力勢:明假諦之義,諸法各無實體,假借他名相而有。如借諸蘊而有眾生,借棟梁而有家屋。
⊙虛妄不實之義,故名假。智大明諦,故名有大力勢。
⊙今云子先見父威德莊嚴相,及所處堂皇華屋處等,只約機應,具述始末受化元由而已。
⊙父子相見,雖譬喻感應道交,不可思議。然約化事論之,則父先見子,是如來鑑機。
⊙即懷恐怖:小機劣弱,怯懼大道。非小乘機能修能證,於菩薩道,心懷恐怖。
⊙悔來至此:佛本欲以大法擬之施與教法,因應不稱機,但有退大之意。

【證嚴上人開示】

「菩薩立願運六度,上求下化稱大乘,斷見思惑轉法輪,佛乘大智無畏力。」

菩薩立願運六度
上求下化稱大乘
斷見思惑轉法輪
佛乘大智無畏力

發心,就要發菩薩心;立願,就要行菩薩願。菩薩行願,必定就是要運六度行。六度,大家都知了,布施、持戒,要照規矩;行菩薩道本來就是在修行,「行」是向外走,「修」是向內入;向內,法要入心,向外是菩薩道要精進,這叫做「運」,不斷精進。

還要不退轉,忍辱。菩薩立願、發心,就要身體力行,運作在這六度之中,這樣才能夠有「禪」。常常說,「禪」不是在那裡坐,「禪」就是在我們生活中,喝茶、吃飯、出坡,「挑柴運水無不是禪」。在日常生活中,佛陀的教育,無不都是希望我們能做到,「上求下化」,這就是菩薩道。

「上求」就是「收入」;學法,不斷吸收佛法,這就是「上求」。「下化」就是我們要付出,付出為眾生,是法的布施、財的布施、力量的布施,或者是和他作伴,陪伴他,這叫做「無畏施」。「財施」、「法施」、「無畏施」等等,這我們都做得到。「上求下化」,這樣叫做大乘法。

我們人人都是,這個(見思)煩惱,讓我們看不開,就是這個煩惱,讓我們的態度無法開朗起來,就是有這些煩惱無明,我們的臉色,常常讓人很難看,這全都是煩惱未斷,習氣未改。這就是煩惱難斷,所以我們必定要好好修行,我們自我磨練,磨練出了「上求佛道」,如何斷無明;「下化眾生」,我們願意如何去付出,在人群中不受人群來影響我們,這種(斷)見思惑。

「見」就是我見,「思」就是思想,「惑」就是無明。我們要斷除我見。那個人,我們一群人,站在人家門前叫門,人家不開;開門了,很兇的臉色給我們看,像這樣,我們的見解如何想?「我要來幫助你,你門遲遲不開,人在家裡面,不肯為我開門,這樣我還在這裡等什麼呢?我是要幫助你的人,你不肯開門,這樣我為什麼還要在這裡站?」必定要打破這個見解。

因為我們知道,門裡面的人是我們的目標,是我們的道場,他是需要我們幫助他,我們要先來瞭解他。我們如何有辦法,去解除他的苦難?所以他是我們的道場,我要在這裡,我還要再等,我要取消我的「我見」,要「我見」先斷。

我們若人人有「我見」,(認為)「我是能幫助的人,你怎麼這樣的態度?你如果不接受,我何必?」這就是凡夫。若是菩薩,這才是我們的道場,是要讓我們修忍辱行的,是要讓我們精進的道場,要啟發我們的慈悲,去付出的力量。這見解不同,菩薩的見解與凡夫的見解,菩薩的見解是,清淨無染,向前前進,凡夫的見解是,無明煩惱、斷善根。所以,我們必定要如何來,斷見思惑,我們的見解、我們的思想、我們的無明,這要斷啊!煩惱無明若不斷,哪怕我們起一念善念,很快就滅掉了。

我們必定要很堅定的心,戒、定、慧,堅定的心,來運用六波羅密。六度、四攝法,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若這樣,才能轉法輪,法入心,再轉給眾生。

「佛乘大智無畏力」。我們要學的就是學,「佛乘大智」。佛乘就是大乘法,為眾生而修行,為眾生而成佛,所以再倒駕慈航,不斷來人間,這就是「佛乘大智」。不怕,無畏力,不論眾生是什麼樣的態度,就是難不倒菩薩。菩薩不受眾生這種形態,讓我們有退轉,這種無畏力,這都是我們要修的行。

所以,佛講《法華經》,轉二乘而入大乘。本來有一位很富有的父親,卻是流落在外鄉他里,變成了為衣食就很辛苦,光是要求吃得飽、穿得暖,都很困難。這樣一輩子貧窮,慢慢遊行,開始接近父舍,差不多要到父親的故鄉來了,己經到達了,卻是在門外看。看到這位長者在裡面,他不認識這位是他的父親,卻是看到那麼的享受,很多人圍繞在身邊,周圍的東西都是寶物,所用的東西,「覆以寶帳,垂諸華旛,香水灑地,散眾名華;羅列寶物,出內取與,有如是等,種種嚴飾,威德特尊」。<信解品>講,子

覆以寶帳
垂諸華旛
香水灑地
散眾名華
羅列寶物
出內取與
有如是等
種種嚴飾
威德特尊
《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就是長者這麼富有,他這樣「出入」無量數,像這樣,「種種嚴飾」;這就是一種表達、譬喻。很多人在身邊都是這樣,在付出、收入,這樣在修行,莊嚴的團體,令人尊重。外面譬喻是長者,其實內含的道理就是佛法,是我們的本性,我們的真如本性,人人都有佛的心宅。

下面再說,「窮子見父,有大力勢,即懷恐怖,悔來至此。」

窮子見父
有大力勢
即懷恐怖
悔來至此
《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這裡就說這位貧窮子,他是在門外,門邊這樣來窺看,看到這麼莊嚴的室內,這位長者其實是他的父親,他還不知道,覺得裡面的人有大勢力,有大勢力,所以看了,自己心裡會害怕,後悔,「我怎麼來到這裡呢?」

下面我們看它的解釋。

窮子見父:
子幼稚時
背離父本家
數十餘年
顛沛窮困
漸近父所止處
其實華嚴會上
二乘有眼不見
今四子自陳
已蒙開示
皆是菩薩
故云窮子見父

「子幼稚時,背離父本家,數十餘年」這樣顛沛在窮困的生活,到處流浪,生活很困難,所以乞食,慢慢慢慢又再,「漸近父所止處」,不知覺中又走回來了。所以,其實這是在表示,我們人人本具佛性,但是我們看不到,我們自己的佛性。就像佛陀他覺悟,那個菩提場是在華嚴會上,其實,我們人人也有一樣,有這個會場,只是「二乘有眼不見」。

「今四子自陳」,這四位就是須菩提、迦旃延、摩訶迦葉、還有目犍連。這四位他們,已經開始體會到了,這樣跪在那裡,向佛陀懺悔、表白,過去四十多年間聽佛所說的法,佛陀說大乘法,以為這是說給菩薩聽,與我無關;經,我們也聽久了,也很疲倦了,現在年紀也大了。像這樣的表達。又再譬喻貧窮子,這種很深的懺悔,也很深的後悔。所以「今四子自陳」,自己來說,「已蒙開示,皆是菩薩」。所以自己感覺「這不是我的」,所以他們沒有接受到,佛這豐富的大乘法,因為這樣,將自己譬喻為貧窮子。

接下來說,「有大力勢」。

有大力勢:
明假諦之義
諸法各無實體
假借他名相而有
如借諸蘊而有眾生
借棟梁而有家屋

看到了,裡面那麼的堂皇,周圍那麼多人圍繞著,所以「有大力勢」。所以這就是表示,已經很明顯說過去的「假諦」。「假諦」就是假名字相的意思。人看到有勢力的人都會怕,會畏懼,其實佛陀所說的法,「諸法各無實體」,是真理,偏偏凡夫就要用假名字相,來做分別。是因為我們眾生的執著,所以才複製煩惱,複製煩惱,這個煩惱是用種種匯集起來,所以才有形象。所以,本來道理是空無所有,「假借他名相而有」,是假借,用借來的名相。

有「如借諸蘊而有眾生」。這個「五蘊」就是匯集,很微細的運作。就像我們人,生下來是嬰兒,就是因為活久了,才變老了。所以這都是名字相,就是「借諸蘊而有眾生」。這個「蘊」,「蘊」就是行為。帶著業的種子,來與這對父母結合起來,所以這對父母的交合,有我們的身體,這都是「借諸蘊而有眾生」。這種很深的理,就是這樣的東西,來會合起來,這樣在運作,很微細的運作,所以有了眾生。

再者,「借」,有柱子,有梁,這樣才能蓋一棟房子起來。什麼叫做柱子?柱子,若是以前是木材。樹,樹砍下來叫做「木」,這個「木」整理之後,選擇材料整理好,叫做「棟」,叫做「梁」;同樣是木材,卻是它用在什麼地方就用什麼名稱。這是常常在譬喻的法,這樣說,大家應該能清楚。

虛妄不實之義
故名假
智大明諦
故名有大力勢

再者,「虛妄不實」。其實這些東西若再回歸回來,「梁」就是木,「木」就是樹,樹再回溯到過去是種子,種子如果沒有土、水分,什麼都沒有,所以一切,原來是虛妄不實的道理,這個意思,所以名稱為假。本來是沒有的,就是借很多很多的因緣,來會合起來,所以變成了有人、有物質,因為人有一念心,因為外面有物質,所以再這樣會合起來。

這些道理都透徹明了,不只是「假諦」、「真諦」,就連「空諦」,全都透徹,「真空妙有」,佛陀都透徹之後,叫做「智大明諦」。這種大智慧,所以稱為「大力勢」。

今云子
先見父威德莊嚴相
及所處
堂皇華屋處等
只約機應
具述始末
受化元由而已

「今云子先見父威德莊嚴相」。這孩子已經來到門邊了,看到父親這麼莊嚴的形象,又是所處的地方,是這麼堂皇的裝飾。其實,用會理來說,這是表示是「機」,他的機緣,根機開始。那個時候的根機,沒有體會到佛陀的教法,明明就在場聽經,明明佛陀是說這樣的法,卻是(根)機沒有應到,沒有感應到,像站在門邊看門內一樣。這是這四位僧中的領導者,須菩提他們自己這樣敘述。就是「始末」,開始他們如何隨佛,如何聽法,聽法的心理,以為佛陀是為菩薩說法,對自己沒有興趣的由來是這樣,所以,好幾十年的時間(仍未發大心)。

其實,父子相見,雖然是譬喻說,感應道交,不可思議!這是約事來論,那是「父先見子」,就是「如來鑑機」。

父子相見
雖譬喻感應道交
不可思議
然約化事論之
則父先見子
是如來鑑機

因為佛也知道,這些弟子還無法接受大法時。所以,「即懷恐怖」,這孩子看到父親這麼的威風,那個地方是那麼的莊嚴,所以自己會怕,「悔來至此」,「即懷恐怖」。

即懷恐怖:
小機劣弱
怯懼大道
非小乘機
能修能證
於菩薩道
心懷恐怖

這小根機的人,就是「小機劣弱」,所以「怯懼大道」,很怕,怕大道,怕入人群中去。「非小乘機能修能證,於菩薩道」。這菩薩道不是小根機的人,能修、能證悟的事,所以因為這樣,心懷恐怖。

「悔來至此」。後悔,我怎麼來到這裡呢?裡面那麼的威嚴,我怎麼來到這裡呢?

悔來至此:
佛本欲以大法
擬之施與教法
因應不稱機
但有退大之意

這表示「佛本欲以大法,擬之施與教法」,本來覺悟之後,就想要將這個大法給眾生,不過就是知道「應不稱機」,這些根機都很微弱,所以不堪接受,他(們)聽到大法,絕對會退道心。這就是佛陀所考慮的,他才要用這麼長久,講「阿含」、「方等」、「般若」、「法華」,再回歸到華嚴的世界。這就是佛陀用心,恐怕「大法不契小機」,所以他就有退悔的感覺。

所以希望大家真實地用心,好好用心把握當下,已經來不及了,所以人人要多用心。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