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January 21, 2016

【靜思妙蓮華】20160113 - 樂說譬喻循善誘誨 - 第739集



20160113《靜思妙蓮華》樂說譬喻循善誘誨(第739集)
(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法說譬喻領悟,對治求五利使,果報之增上慢;說三界火宅喻,復得大白牛車,再說窮子譬喻。」
⊙「不謂於今忽然得聞希有之法,深自慶幸,獲大善利,無量珍寶,不求自得。」《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世尊,我等今者,樂說譬喻,以明斯義。」《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須菩提等陳述領解佛說譬喻,亦以譬喻說明領解之意。因明如來慈悲循善誘誨,自己愚癡情滯於獨善。
⊙世尊:誠敬應如禮,儉恭敬禮節,心有所決定領解受教,須先申明致誠。
⊙我等今者樂說譬喻:<譬喻品>以大富長者比喻如來,估量財富不匱,故曰等賜大白牛車。今此<信解品>四子說窮子喻以回應酬對回答,以喻說領解喻說。
⊙二品皆以父子相稱者,佛於弟子有作成之德,故比之如父,弟子於佛有纘述傳承之功,故比之如子。
⊙此品以幼稚貧兒比喻弟子無心希取,故言忽得如來寶藏之分。
⊙前品述說如來慈愍,如父為子之心最切,故云驚入火宅。此品寫弟子愚癡背父之事居多,故曰疾走而去。
⊙前品明如來引諸子出離欲、煩惱、塵沙惑三界門,故云父今在門外。此品明窮子恐怖疑父,不肯入門,故曰住立門側。
⊙父子各說出四十年中,許多施受教法曲折,今日始得父子投機,師資道合,故二喻各盡本懷。
⊙以明斯義:斯義者,欲明如來慈悲循善誨訓,自己愚癡情態也,所謂智者以譬喻而得解。

【證嚴上人開示】

「法說譬喻領悟,對治求五利使,果報之增上慢;說三界火宅喻,復得大白牛車,再說窮子譬喻。」

法說譬喻領悟
對治求五利使
果報之增上慢
說三界火宅喻
復得大白牛車
再說窮子譬喻

中概能夠回想過去,這麼久的時間一直在說的法,我們從<方便品>、<譬喻品>,一直佛陀用盡心機來誘引弟子,如何能夠去除,過去所執著的小乘法,要如何來誘引,進入一實大乘法。現在已經弟子,也開始慢慢體會到了,體會到佛陀的用心,現在開始是懺悔或者是反省,將自己的心門打開,應該與佛的本懷接近了。真的是很不容易!

人生的執著,煩惱、無明要去除,實在是不簡單。這是佛陀一直一直用心,也要四十多年間,才真正能夠啟動了弟子這念心。所以我們聽法,承先啟後,過去聽的不要忘記了,現在聽的我們就要好好用心,接續在未來。

「法說譬喻領悟」。那是佛用非常多的心機,說種種法,五時施教。將覺悟那個心靈境界,面對的是法身菩薩,所說的成佛的法、的心境。接下來,那就是面對凡夫,要如何將他引入佛法裡來?所以就「阿含」,慢慢誘引,讓他們知道因緣果報觀,瞭解「苦集滅道」等等,人間現實的苦難,以及人間無常、生命短暫等等,煩惱累積,由不得自己,受業力的牽引,六道輪迴,苦不堪啊!這些法就要說十二年。

然後,佛陀認為這樣還不行,要趕緊再更上一層樓,說「方等」,破「有」,執著的心,開始讓大家瞭解,一切一切空幻無常,這樣也要說八年。這樣二十年過去了,還不行,因為只斷了無明、欲的煩惱還未到達,斷塵沙惑的煩惱,所以就說「般若」,五蘊皆空,所以一切非常微細的,「空」的道理都分解出來,這樣也要二十二年的時間。接下來就是《法華經》,所以過去所開的路,現在就是要將它回歸一條大路。

不論是「華嚴」,三個七日,就是二十一日,一直到十二年,再八年,又二十二年,這樣這麼長久的時間,這都是「法說」。

所以佛陀開始在<譬喻品>,他就說「三界火宅」的譬喻。在三界火宅,眾生就如幼稚無知的頑劣孩子,惹火燒身,在那裡玩火,儘管父親在外面一直叫啊叫,都不曉得要出來。所以父親門外設三車,用這個方法,使這些在火宅裡懂得跑出來,得救了,又能親自看到,大白牛車裡面莊嚴的寶物,所以得到了,「復得大白牛車」。

「再說窮子譬喻」。現在再開始下去,就是有故事,「窮子譬喻」。過去是佛陀用心,現在再下來,很多弟子的用心了。須菩提、目犍連等四位弟子,他們開始同時的心聲,懺悔又表白他們的內心,也表示自己也年紀大了,現在開始要發心,應該沒有想到,以為就是這樣而已,「不謂於今忽然得聞希有之法,深自慶幸,獲大善利,無量珍寶,不求自得」。

不謂於今
忽然得聞
希有之法
深自慶幸
獲大善利
無量珍寶
不求自得
《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這是在描述,他們本來不知道,有這麼豐富的大白牛車,現在人人有分,所以不敢求。「現在原來這也是我們的,只要我喜愛,這個東西就是我們的」。所以「深自慶幸」,這是很稀有的寶物,就是稀有的法,「獲大善利」,所得到的是很大的利益,就是「無量珍寶,不求自得」。

下面的文再說,「世尊,我等今者,樂說譬喻,以明斯義。」

世尊
我等今者
樂說譬喻
以明斯義
《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現在這四位弟子,代表著所有的修行者要來述說他們內心。同樣他們也是學佛,用譬喻的方式,來表達他們的心。

須菩提等
陳述領解佛說譬喻
亦以譬喻
說明領解之意
因明如來慈悲
循善誘誨
自己愚癡
情滯於獨善

接下來是須菩提等,他們開始來陳述,就是來表白,表白了領解佛說譬喻,他們現在再用譬喻,來反覆向佛陀表達他們的心意。

「因明如來慈悲,循善誘誨」,就是要來表達感恩,感恩佛陀慈悲,循循善誘,考慮到人人無法接受,他就設種種的教法,說空談有,譬喻一切。用這樣的方法,這叫做「循善誘誨」,慢慢來接引眾生、來教誨眾生。現在瞭解佛陀的本懷,佛陀的用心,表達出了弟子自己愚癡,那個情滯於獨善其身。弟子就是只貪著在獨善其身中,為了尊重,所以再稱「世尊」,那就是表達他們的誠意,大家的誠。

世尊:
誠敬應如禮
儉恭敬禮節
心有所決定
領解受教
須先申明致誠

「誠敬應如禮」。須菩提他們按照,我們人間的禮節,要表達,那就是要再稱「世尊」,就是我現在要向您表白的。這叫做誠,表示了誠敬,從內心的誠意,對佛陀的敬仰,表達他們,非常謙卑恭敬的禮節。

「心有所決定」。決定他們要來接受佛陀的教育,就是行菩薩道。他們已經開始體會,開始要接受了,所以弟子要表達出,他們內心的誠意。

所以他們就說,「我等今者,樂說譬喻」。

我等今者
樂說譬喻:
<譬喻品>
以大富長者
比喻如來
估量財富不匱
故曰等賜大白牛車

這段文就是說,用大富長者譬喻如來他對眾生,如來的智慧,能夠來體會眾生的根機,所以「估量」,他有很大的智慧,能夠普及給一切眾生。就像財富無量,用不完,就譬喻那位長者,他還有很多的財富,就這樣殷殷善誘,將孩子,趕快用種種的方法,大白牛車,用三車,在門外來誘引這些孩子出來,這就是長者他的大富,就是佛陀的大智慧。

今此<信解品>
四子說窮子喻
以回應酬對回答
以喻說領解喻說

「今此」,現在<信解品>,「四子說窮子譬喻」,四位,那就是須菩提,慧命須菩提、迦旃延等等四位,他們前後開始用這種的譬喻,來回應,回答佛陀。佛陀用譬喻,弟子也用譬喻來回應佛陀,表達他們的心。他們用過去內心所想的,停滯在小乘,也用譬喻來回答,所以這就是他們現在領解,開始心所要表達。

二品
皆以父子相稱者
佛於弟子
有作成之德
故比之如父
弟子於佛
有纘述傳承之功
故比之如子

前面<譬喻品>,現在的<信解品>,這二品全都像是父子相稱。過去是父親在門外,看到孩子這樣,不忍心,所以設種種方法。現在窮子的譬喻,是孩子違背了父親,離開了家庭,這也是用父子來作譬喻。所以父子相稱,與佛,與弟子所做的一樣。

父親救子出來,現在是佛陀用種種方法,將弟子的慧命讓他增長起來。所以,「弟子於佛,有纘述傳承之功」。因為父子有財產相繼承的法,佛與弟子,他們也有要承擔如來的家業。

弟子應該好好聽法,聽了之後「如是我聞」,將這個法應該再傳說下去。這就是說法者、傳法者,應該有的責任,來擔起天下的法,法,我們應該要將它,普遍流傳在天下。

此品以幼稚貧兒
比喻弟子
無心希取
故言
忽得如來寶藏之分

「此品」那就是<信解品>,他是用「幼稚貧兒,比喻弟子無心希取」。明明佛陀向我們說這麼多法,我們還迷於那個法,還貪玩在那個法,小法之中,停滯在小乘,獨善其身之中。所以,這時候已經瞭解了,也體悟了,所以「忽得」,「原來我也一樣能得到,將來成佛,成佛實在離我不遠。我雖然年紀大了,但是清淨的本性在自己的心,我這時候瞭解了,我體會到、發現到,我原來也有真如的寶藏在。」

前品述說
如來慈愍
如父為子之心最切
故云驚入火宅
此品寫弟子愚癡
背父之事居多
故曰疾走而去

所以「前品」,那就是<譬喻品>,是「述說如來慈愍」,就如慈父一樣,為子,那種最懇切的心。火宅的譬喻,看到那些孩子,還那麼頑愚,這樣在裡面,看到火不只不怕,還將火當作他們所要玩的東西。我們現在的人,不就是這樣嗎?真的,長者在火宅外面很著急,該怎麼辦?所以就要施設種種的方法。

所以「慈愍」。佛陀的慈悲,憫念眾生,像父親為子,那種最懇切的心。修行者有幾位能體會到,真正佛陀內心心懷的懇切呢?四十多年了,在晚年時,現在終於能瞭解,師徒之情與父子情是一樣的,那種救子的心是那麼懇切,「驚入火宅」。

前品明如來引諸子
出離欲、煩惱、
塵沙惑三界門
故云父今在門外
此品明窮子
恐怖疑父
不肯入門
故曰住立門側

現在這品<信解品>,那就是表明「窮子恐怖」,對於父親一直呼喚,叫他,心中還有疑。就像佛與弟子之間,要告訴他「你能成佛」,但是他還不太敢相信,同樣的道理,所以「不肯入門」。前面是希望他出離三界門,現在是要叫他入佛真如門,真如本性的門,但是孩子還遲疑,遲疑還不敢進來。這是一種互相的對照。所以在「住立門側」,就是不敢進來,這是下面的文。

父子各說出
四十年中
許多施受教法曲折
今日始得父子投機
師資道合
故二喻各盡本懷

父子各說,這四十多年的時間裡,許多施受教法曲折」。這四十多年的時間裡,很多曲折。一直到晚年,佛陀也老了,弟子也老了,到了這時候,「始得父子投機」。佛已經盡他的本懷,要施教給弟子;弟子也已經體會到了,他將佛陀的教法已經入心來。

以明斯義:
斯義者
欲明如來慈悲
循善誨訓
自己愚癡情態也
所謂智者
以譬喻而得解

「以明斯義」,就是要讓我們更瞭解,「如來慈悲循善誨訓」,這樣循循善誘,來教誨我們,但是弟子自己,還是在愚癡的情態裡,這麼久的時間,實在是很後悔。

「智者以譬喻而得解」。所以<譬喻品>不是說,他就是笨笨的,所以我就要用其他的譬喻,不是。譬喻是高智慧,用最高的智慧來解釋這個道理,所以要瞭解這個譬喻,也要用智慧來體會。

各位,學佛要從聽法開始。聽法不只是聽過就忘了,再聽,今天又重新。我們應該聽了今天的法,就要體會過去的,這樣經典這麼長,才有辦法連貫,整體的法才能入心。所以人人時時要多用心。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