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January 7, 2016

【靜思妙蓮華】20151230 - 細觀法性平等大慧 - 第729集



20151230《靜思妙蓮華》細觀法性平等大慧 (第729集)
(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細觀法性平等大慧,若離法性無安心處,令心得安得大法樂,知菩薩住佛宅中來。」
⊙「從佛所聞未曾有法,世尊授舍利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發希有心,歡喜踊躍。」《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即從座起,整衣服,偏袒右肩,右膝著地,一心合掌,曲躬恭敬,瞻仰尊顏,而白佛言。」
⊙即從座起整衣服:表捨小乘偏空之證。
⊙整衣服:此明敬仰,具足身口意三業恭敬。
⊙僧團聲聞常隨佛住,依佛聲聞法,內修智德與斷德。照了真理曰智德,斷盡煩惱曰斷德,即菩提與涅槃。
⊙掛袈裟而偏袒右肩,是表比丘恭敬尊者之相,今向世尊表最誠敬禮。
⊙右膝著地:謂行懺悔時,當右膝著地,以顯勤懇切之誠。
⊙一心合掌:表權實不二,萬行合為一心。
⊙曲躬恭敬,瞻仰尊顏:表達以自我昔日所修之權,而今信解趣向佛所說之一乘實法。
⊙而白佛言:表從始覺入道,至今會合本覺。如是久來,領解佛慈示教亦師如父無異,至誠陳述所以。

【證嚴上人開示】
「細觀法性平等大慧,若離法性無安心處,令心得安得大法樂,知菩薩住佛宅中來。」

細觀法性平等大慧
若離法性無安心處
令心得安得大法樂
知菩薩住佛宅中來

到底我們的心是在哪裡?我們大家,常常在讀《無量義經》,問我們的心從哪裡來?大家應該很清楚,「從佛宅中來」。是,人人都有與佛同等的心,我們都有一念佛心,卻是凡夫常常都是迷失了。我們不知道從什麼時候,我們離家出走,外面流浪,已經不知道家庭在哪裡,要如何回去?所以我們這時候修行,就是希望我們能好好,再回歸我們原本以來我們的家,也就是真如本性。

要找這條路,心,那個方向不能偏差,就是要知道「細觀法性」。到底什麼是「法性」?法,是恆古不變,無形無體,但是,是常住,而且是平等,又是大慧。我們有一個非常清淨的,真如本性存在,這個真如本性,眾生具有;不只是佛,不只是菩薩,不只是人類,所有所有一切眾生,都有同樣這個法性。

一句話說,「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我們的心要在大宇宙間,全都要去包含、去攝受,天地萬物一切。這就是佛陀他覺悟之後的境界,向我們要來一一說法。

在這二千多年前那個時代,人的生活很單純,人口很少。不過,人心,從佛陀的時代,我們就能看出,人心就是有貪、瞋、癡。佛陀已經看到這樣的人性了,而且是分別心,強欺弱,人性就是這樣,所以佛陀,他從這人間思考到未來,未來的人生,,到底又是什麼生態呢?所以他用心,他去追求人間的真理,在那個剎那間的覺悟,與天體宇宙合而為一。

從那個空間,這樣一直到未來、未來,人間的生態,那種貪心泛濫,尤其是未來的時代,就是有很多現了神通等等。「神通」是佛陀那個時代的形容詞,是在我們這個時代展現出來。像我們有一臺很高科技的儀器,這臺儀器叫做「達文西(機械手臂)」,它昨天啟用了。

看這臺儀器,在操作手術檯的人,是離開手術檯的,另外一個空間的一臺機器,看他是離得那麼遠,有辦法應用這個電腦來操作,在畫面上,能看到患者肚子裡的器官,看到那個刀、夾子,這樣仔細地將它剪開、撥開、剪開,東西將它夾著,一層一層,原來這臺機器能夠開很多種刀,這很不可思議!這不就是佛陀說的大顯神通嗎?甚至患者在歐洲,開刀的人在美國,可以這樣隔空,可以這樣開刀。

二位童子,「小牛」(楊凱丞)和「誠信」(羅暐哲),這兩位就和我坐同車,我就問他們:「來,你們的感覺,看到這樣在開刀,你們有什麼心得嗎?」小牛就說,他說:「科技發達,有的人是利用科技在賺錢。我們是用這個科技,在尊重生命,在救人。大家都用那分很好的心,為了病人的健康,減輕病人開刀的疼痛,讓他能趕快恢復。」十一二歲的孩子,他就能這樣想。

另外一位十歲,我就問他:「那你呢?你的想法?」他說:「科技很發達,但是有的科技發達,是會毀壞其他,科技的發達能去做救人的事情。我們這套機器,『達文西(機械手臂)』這樣在救人,這能減輕醫師的辛苦,還能讓病人很快能恢復,能縮短開刀的時間,很好的品質。」

我被這兩個孩子,覺得原來你們也聽得懂,原來你們也看得懂!所以,孩子的感受,像這樣不就是,「細觀法性平等」嗎?

我們若是「若離法性」,我們若離開了,我們的世界就不安定。看到現在的儀器,真的是,歡喜的是在救人,讓我們擔心的,就是破壞大地、毀傷人命。現在的人禍、戰爭頻傳,現在的時代,科技發展到這樣的程度,到底它再發展下去,是什麼樣的武器啊?所以說,「若離法性無安心處」。一旦若是人心不調,人禍起,天下沒有一個地方,是安心的地方,那時候的人類,那就是沒有喘息的空間。

所以,「令心得安得大法樂」。現在最重要的是要,人人的心能夠安下來,所以常常說淨化人心,是這麼重要。

其實,我們人人自性三寶,我們本來就這麼清淨,只是因為年久月深,無始劫來,我們已經受污染。就像孩子離開家庭,迷路不會回來,其實我們也是,在這個家庭中的人。所以常常說「慈濟法親」,我們要趕緊將人間菩薩、將我們的法親找回來,回歸如來的本家,人人同行菩薩道。

從佛所聞
未曾有法
世尊授舍利弗
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記
發希有心
歡喜踊躍
《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我們前面說過,慧命須菩提等,有四位佛陀的大弟子,同時表達出了他們的心聲,這樣說:「從佛所聞未曾有法」。佛陀在<方便品>讚歎佛智,在<譬喻品>,天地之間,一切萬物都是用法譬喻等等,尤其是在<譬喻品>中,佛陀為舍利弗授記,所以他們這四位,覺得這是未曾有;應該佛陀向菩薩授記,這事瞭解的事情,竟然是向聲聞授記,未曾有啊!

「授舍利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就是無上正等正覺,將來舍利弗也能得到,無上正等正覺,就是成佛了。同時就是「發希有心」,大家開始發心了,過去還不曾有的,所以現在歡喜。

接下來就這樣說,大家在很歡喜,這個環境中「即從座起」,這四位同時就這樣起來,因為這是過去,佛陀不曾表現出來,現在既然表現,我們也已經都瞭解了,我們四個人都已經瞭解,所以同時起來,「從座起,整衣服」,起來時,就要將衣服整理得乾淨,這表示恭敬。

所以「即從座起,整衣服,偏袒右肩,右膝著地,一心合掌,曲躬恭敬,瞻仰尊顏,而白佛言。」

即從座起
整衣服
偏袒右肩
右膝著地
一心合掌
曲躬恭敬
瞻仰尊顏
而白佛言
《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這樣整理得很整齊,跪在佛的座下,抬頭仰視,仰視著佛陀,這是何等的恭敬啊!這表示就是他們已經決心,「發希有心」,已經決心,表達出了,要「捨小乘偏空之證」。

即從座起
整衣服:
表捨小乘
偏空之證

因為這四位所體會到的,佛陀所說的道理那就是,「一切皆空」,他們就是停滯在這裡。現在起來,就是表示,「發希有心」,要來向佛發願,表達他們心聲的準備。

整衣服:
此明敬仰
具足身口意
三業恭敬

「整衣服」,那就是表示敬仰,具足身口意三業的恭敬。身體是這樣的恭敬,其實是從我的心意,是誠意,從口中說話來懇求,這是表示是,從身、口、意的恭敬。

也就是說,這幾位,就像舍利弗、目犍連,摩訶迦葉,這全都是佛陀成佛之後陸陸續續,早年就來皈依出家。

僧團聲聞常隨佛住
依佛聲聞法
內修智德與斷德
照了真理曰智德
斷盡煩惱曰斷德
即菩提與涅槃

所以他們都是在僧團,代替著佛陀,也是領眾的人,同時也代替佛陀在外面弘法的人。但是他們常常,就是跟隨在佛身邊的人,就是「僧團聲聞常隨佛住」,都是與佛常常在一起。

所以「依佛聲聞法」。就是接近佛陀,佛陀講法,聲音入他們的耳根,這樣在聽法,這是常常隨在佛的身邊,「內修智德與斷德」。「智德」,那就是「照了真理」,叫做「智德」。撥開了無明,看見真理,這叫做「智德」。「斷盡煩惱」叫做「斷德」。

現在佛陀開始講《法華經》,這時候就是開始要發心。過去「菩提」就是「智德」,斷煩惱(斷德)叫做「涅槃」。這就是佛陀僧團中,這些大弟子的心境,他們修行的功夫,已經到這樣的程度了,雖然還未發大心,不過他們已經「照了真理」,都了徹,也斷了煩惱。現在就是要等待他們,懂得發大心,入菩提道。

下面再說「偏袒右肩」。那就是印度,多數都是這樣,披右肩;平時袈裟披起,若是表達最敬禮時,那就是「偏袒右肩」,就是表達比丘那分,恭敬尊者的形象。

掛袈裟而
偏袒右肩
是表比丘
恭敬尊者之相
今向世尊
表最誠敬禮

現在向世尊「偏袒右肩」,那就是表示最誠懇,身口意三業合一,最誠懇的敬禮,這樣表達那最尊敬的禮節。

「右膝著地」,就是表示懺悔。要懺悔什麼呢?懺悔過去無法體會佛的本懷,就只是為了自己了脫生死。所以現在這樣的態度,就是來向佛:第一,表達他們的恭敬;第二,表達過去守在小乘法,懺悔無法體會到佛的大乘心。

右膝著地:
謂行懺悔時
當右膝著地
以顯勤懇切之誠

當這「右膝著地」,也就是要表示,最懇切的誠意,要來向佛陀表達他們的心。

「一心合掌」,也就是表示「權實不二,萬行合為一心」。

一心合掌:
表權實不二
萬行合為一心

現在已經瞭解了,過去佛陀所說的「權」,那就是方便法,原來是為現在的一實法開路。其實,權實是合一,雖然說是方便法,其實是為要進入實相,一實相,鋪一條路,就是「萬行合為一心」。這樣來合掌,就是表示「權實合一」。過去所執著的,不可以了,現在應該要與一大乘法合一了。

曲躬恭敬
瞻仰尊顏:
表達以自我
昔日所修之權
而今信解
趣向佛所說之
一乘實法

又「曲躬恭敬,瞻仰尊顏」。「表達自我昔日所修之權」,我過去所執著,這樣聽,就是瞭解道理,就是斷煩惱,原來這是「權」,是佛陀教育的過程。「而今信解」,現在已經相信了,已經都瞭解了,開始「發希有心」,啟發這念心,「趣向佛所說之一乘實法」,現在開始要來好好聽。這就是要來請法了,這就是大家開始恭敬合掌,要來向佛表白的態度。

而白佛言:
表從始覺入道
至今會合本覺
如是久來
領解佛慈示教
亦師如父無異
至誠陳述所以

這表示「從始覺入道」。從開始,什麼都不知,已經從迷茫中,走入佛陀的僧團來,隨佛實在是很久了,領解佛陀的那個慈悲,慈憫眾生的教示。佛陀對他們來說,「亦師如父無異」,所以現在要用很貼切的心、虔誠的心,要來向佛請法。可見他們是這麼的認真,雖然隨佛數十年,他們還是同樣那麼恭敬,「亦師如父」,那麼的親切。


所以,我們要瞭解,佛陀啟發我們,我們要很用心,去體會人間的道理,不是只在佛經典裡而已。佛學、科學、哲學,很多種天文、地理、生理、心理學,全都包含在內。所以我們要時時多用心。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