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Pages

Friday, December 25, 2015

【靜思妙蓮華】20151217 - 覺性慧海根深道堅 - 第720集


20151217《靜思妙蓮華》覺性慧海根深道堅(第720集)
(法華經•譬喻品第三)

⊙「覺性慧海法無邊際,時空漫長瞬息三世,菩提覺道守護一念,信解如初根深道堅。」
⊙「如人至心,求佛舍利,如是求經,得已頂受,其人不復,志求餘經,亦未曾念,外道典籍,如是之人,乃為可說。」《法華經譬喻品第三》
⊙「告舍利弗:我說是相,求佛道者,窮劫不盡,如是等人,即能信解,汝當為說,妙法華經。」《法華經譬喻品第三》
⊙提醒敬法,守慎教戒,故「告舍利弗,我說是相」;即上來所說十種出世善人之相。
⊙十種出世善人法:善,即順理之義,謂行此十法,皆順理之善法。
⊙止:則止息己惡,不惱於他。行:則修行勝德,利安一切。
⊙十善: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欲、不瞋恚、不邪見。
⊙第ㄧ、不殺生:即是止殺之意,既不殺已,當行放生之善。
⊙第二、不偷盜:即是止盜之意,既不盜已,當行布施之善。
⊙第三、不邪淫:即是止淫之善,既不邪淫,當行清淨梵行之善。
⊙第四、不妄語:不妄語者,不起虛言,即是止妄語之善,行實語之善。
⊙第五、不兩舌:不向兩邊說是談非,令他鬥諍,即是止兩舌之善,當行和合利益之善。
⊙第六、不惡口:謂不發麤獷惡言,即是止惡口之善,當行柔和軟語之善。
⊙第七、不綺語:謂不莊飾華麗之言,既不綺語,當行質直正言之善。
⊙第八、不貪欲:即是止貪之善,既不貪欲,當行清淨梵行之善。
⊙第九、不瞋恚:即是止瞋之善,既不瞋恚,當行慈忍之善。
⊙第十、不邪見:即是止邪見之善,既不邪見,當行正信正見之善。

【證嚴上人開示】

「覺性慧海法無邊際,時空漫長瞬息三世,菩提覺道守護一念,信解如初根深道堅。」

覺性慧海法無邊際
時空漫長瞬息三世
菩提覺道守護一念
信解如初根深道堅

常常向大家這樣說,「覺性慧海法無邊際」。「覺性慧海」,真的是人人本具,只是凡夫、凡夫,所想的事情也是很多,就是凡夫心在想,一下子在臺灣,起一念心,也就想到非洲去,最貧窮的地方,有多少膚色不同的苦難人多;轉個念,到歐洲去了,歐洲的景色美,建築物豪華,很有文化,很古典。光是這樣轉一個念,我們的這個覺性就到哪個去了,我們就隨著這個境界,這樣去想像那個地方。

若是我們透過了真如本性,這個「覺」,我們就會知道,天地之間,地球這麼遼闊,所生的地方不同,苦樂不同。就已經說過了,「依報」,他們的依報生在那裡,因緣果報,依這個因與緣,生在那裡。佛陀這樣告訴我們,分析很多很多因緣,這就是覺者,已經覺悟的人,能夠和我們分享很多的法,這就是慧海。

他的智慧廣如大海無邊際,「時空漫長」。宇宙天體的空間實在很長,若是時間呢?也是一樣,和空間一樣,無始無終。時,叫做「劫波」,長時間。這麼恆長的時間,與這個空間是同樣,漫長,很長的時間,卻是對我們凡夫,「瞬息三世」,我們這時候,瞬間過去、現在、未來。我們在瞬間過去、現在、未來,在和你們說話,同樣,每一個字已經「過去」了,但是說的時候是「現在」,不過「現在」的瞬間前又是「未來」。最近,我們的感覺,去體會應該是很多,在瞬間裡,發生了多少無常苦難,在這人間裡。

這實在是佛陀的智慧,他的覺性慧海,二千五百多年前,已經這樣向我們說了。周圍的環境,我們看得到、聽得到、做得到,這麼多的法。時間、人間,全部都是不離開這個法。所以「菩提覺道守護一念」,菩提覺道在我們的內心。「大菩提道直」,就是一條路,一心一志,自度度人,能夠體會到很多的法。

在豐原有一位林學辰,這位小菩薩今年才十一歲,他從幼稚園開始,跟著媽媽來(靜思)書軒。在那個地方,他能體會很多,大人說的話,他聽進去,書軒的大姊姊和他分享的話,「因緣果報」,很清楚。他能將在書軒看到的小故事、聽到的話,和他的同學分享,去和人說「因緣果報」;同學有一些小脾氣,但是他就會去輔導。這位學辰真的是很特別。

甚至媽媽喜歡跑其他的道場,但是他就是不要。媽媽就和他說:「哦,你有分別心。」他說:「我不是有分別心,因為書軒是適合我的道場。」他就和她分享,「有一次聽到師公這樣說,我們有一群的師伯,回來精舍出坡,師公說,這叫做「小佛七」,而且師伯和師公分享就說:有益的草,挖起來將它埋在土裡會變成肥料;若是不好的草,就要連根將它拔起,這樣才不會還在土地裡長雜草。」

他說:「我這樣聽到,我也自己覺得,好的草族放在地上,還能做肥料,若是不好的念頭,放在心裡就會做壞事。」就這樣和媽媽分享,甚至他說:「我在書軒,師公說每做一件,有利益他人的事情,這叫做菩薩。看到別人好的,我們要及時去學。我在這裡(書軒)學很多。若是看到有的師姑、師伯,說話一遍又一遍,比較碎碎念,我就要警惕,我不能去批評人家不對。」

這就是孩子年紀這麼小,他在書軒能夠學到很多,將來長大能為為人群、為社會及時去付出。看,這不就是「菩提覺道守護一念」嗎?孩子年紀這麼小,就可以這樣,而我們呢?「信解如初,根深道堅」,我們能做到嗎?「信解如初」,開始發心時,那念心還在嗎?我們那時候想要精進,那時候所抱持著的願力,現在還在嗎?我們自己要檢討,學佛一定要至心。

所以前面的(經)文,「如人至心,求佛舍利。」

如人至心
求佛舍利
如是求經
得已頂受
其人不復
志求餘經
亦未曾念
外道典籍
如是之人
乃為可說
《法華經譬喻品第三》

昨天說過,「舍利」大家應該清楚,有法的地方,就是佛的法身存在的地方。佛陀雖然是圓寂,但是佛法活在人心,佛的智慧還存在。「如是求經,得已頂受」。用這樣的心,有法的地方,我們就要趕緊去求,求得的地方,我們要好好接受。

「其人不復,志求餘經,亦未曾念,外道典籍」。也不想再求其他的法,就是一心一志。「如是之人,乃可為說」。我們知道這一心一志,我們才能得到大乘微妙法。

下面這段(經)文,再這樣說:「告舍利弗:我說是相,求佛道者,窮劫不盡,如是等人,即能信解,汝當為說,妙法華經。」

告舍利弗
我說是相
求佛道者
窮劫不盡
如是等人
即能信解
汝當為說
妙法華經
《法華經譬喻品第三》

佛陀再提醒大家,所以叫「舍利弗啊!」。「我說是相」,我已經說這麼多了,三藏十二部經,在這四十多年來,隨眾生的根機,這樣一直說過來,法不斷,這個法性、法相,都包含在三藏十二部經裡。這就是提醒我們人人,聽經、聽法我們就要用「敬法」,要守規戒,所以要「守慎」,我們要很謹慎。

提醒敬法
守慎教戒
故告舍利弗
我說是相
即上來所說
十種出世善人之相

過去凡夫時,說不定錯誤的事情什麼都做。我們現在學佛之後,我們要敬法,我們要守規戒,所以要很謹慎。

這麼多的法當中,不離「十種出世善人之相」,就是在教人。因為教導眾生沒有離開,十種出世的善人法,要如何做一個好人,這是很重要。你要成佛,無法做好人,你怎麼有辦法成佛呢?所以,,不離十種出世善人之法。

善,就是「順理」的道理,「順理之義」,能夠順著這人倫道理,這都叫做善法,那就是「行此十法,皆順理之善法」。

十種出世善人法
善 即順理之義
謂行此十法
皆順理之善法

若能這樣順著這十種法,所有的道理就都能順。做人順理,這樣叫做善人。這善的人,有兩種,一是止,二是行。「止」,是要止什麼呢?那就是制止,「止」就是「止息己惡,不惱於他」,「止」就是戒,防非止惡。

止:
則止息己惡
不惱於他
行:
則修行勝德
利安一切

我們修行,一定要守持戒法。學佛的人,一方面在聽善法,一方面卻在造惡業,這樣要怎麼辦呢?所以,自己已生自己的惡,要趕緊將它止息下來,這樣就不會傷害到別人,也不會去惱亂別人。

第二就是「行」,「行」就是修行。我們要趕快修行,既然止了惡,我們要很精進去行善,那就是「勝德」──殊勝的德行。我們一定要把握殊勝的因緣,去做好我們應該做的事情,內自修,外行善,像這樣才能「利安一切」,所做的,利己利人,安自己也安人群。

十善:
不殺生、不偷盜
不邪淫、不妄語
不兩舌、不惡口
不綺語、不貪欲
不瞋恚、不邪見

要如何能保持十善?一,不殺生。不殺生就是止殺,所以一直提倡人人茹素。現在對地球,要愛護地球,要好好地淨化人心,那就要從身業開始。殺,是這個身體去造作,所以要止殺的意思,「既不殺(已),當行放生之善」。

第ㄧ、不殺生:
即是止殺之意
既不殺已
當行放生之善

真正的放生應該是護生,我們要保護所有的生靈,牠們的生活環境平安,這才是真正「不殺生」的道理。

第二、不偷盜:
即是止盜之意
既不盜已
當行布施之善

第二,不偷盜。也是身體所造的業。有的會去偷、去搶、去劫,或者是盜,這千萬不可,就是「止」。「止盜之意」,將它停止下來,這也叫做善。「既不盜(已),當行布施之善」,不只不偷盜、不去貪別人,還要再布施。

第三、不邪淫:
即是止淫之善
既不邪淫
當行清淨梵行之善

第三,就是不邪淫。這也是身體去造作。所以這「止」,止淫,若這樣也是一個善,「既不邪淫,當行清淨梵行」。

第四、不妄語:
不妄語者
不起虛言
即是止妄語之善
行實語之善

接下來第四,「不妄語者」,就是「不起虛言」,即是止妄之善」。這個妄言,讓我們失人格,說話要說真實語,所以「行實語之善」。不要說假的,沒有的,無中生有,產生了很多是非,這是不對。

第五、不兩舌:
不向兩邊說是談非
令他鬥諍
即是止兩舌之善
當行和合利益之善

第五,不兩舌。不兩舌就是不傳話。向東家長,向西家短,向這個人說那個人的壞話,向那個人說這個人的壞話,讓他們互相爭鬥,這種談是說非,作弄了人家的感情,扯離了人家的友誼,這完全是不對的事情。

所以,這都是「令他鬥諍」。人的小事,就是在人群中這樣搬弄是非;大的事情,在社會散播謠言;更大的,那就是在國家,家破人亡,這全都是這種是非惡業,所造成的。所以,若有這樣,要趕緊停止,「當行和合利益之善」,要勸人和,不要勸人離,不要作弄人。

第六、不惡口:
謂不發麤獷惡言
即是止惡口之善
當行柔和軟語之善

第六,不惡口,那就是「不發麤獷惡言」。說話,我們不要惡口,我們要「行柔和軟語之善」,我們要用真實語,我們要勸人和的話。我們要用很柔和的語言,優雅,這樣來和人說話。說話也是一種藝術,所以要用心。

第七,不綺語。說好話,柔和善順,不是很好嗎?但是這裡卻說「不綺語」。「綺語」是一種裝飾,內心沒有誠意,但是外表聽起來好像很好,前面說我的好話,但是後面說我很多的壞話。

第七、不綺語:
謂不莊飾華麗之言
既不綺語
當行質直正言之善

不綺語,就是「不裝飾華麗之言」,不是假的裝飾得好像真的,說得很好聽,不是這樣。所以「既不綺語,當行質直正言之善」。我們要很質直,事情就是這樣,事相是這樣,我真實說出來,絕對沒有惡意。這事情這樣發生了,真實是這樣,要如何來補救它,要如何做對,?這叫做「質直語」,就是很直,很對,很優質的語言,真實的話,但是要柔和善順。

第八、不貪欲:
即是止貪之善
既不貪欲
當行清淨梵行之善

第八,不貪欲。那就是沒有貪欲,沒有貪念,那就是「止貪之善」。「既不貪欲」,就是「當行清淨梵行之善」。

第九、不瞋恚:
即是止瞋之善
既不瞋恚
當行慈忍之善

第九,不瞋恚。我們不瞋恚,所以就是要「止瞋之善」。我們若要發脾氣,趕快停止下來,既是停止這個瞋的善,就是要「當行慈忍」。

第十、不邪見:
即是止邪見之善
既不邪見
當行正信正見之善

第十,不邪見。見解要正確,「止邪見之善」。「既不邪見,當行正信正見之善」。

所以,這全都是我們,平時在身、口、意業。身有三(善),那就是不殺、不偷盜、不邪淫。口,不妄言、不綺語、不兩舌、不惡口,這就是口的四(善)。我們的心,也有貪、瞋、癡,所以在身、口、意三業,我們可以轉十惡為十善,所以我們要「止」與「行」。

這身、口、意,我們日常生活中,真的要好好提高警覺,要不然,「時空漫長瞬息三世」,就是在一念間,時間過得很快,瞬息就這樣過去了,所以我們要時時多用心。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