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
Pages
▼
Friday, December 18, 2015
【靜思妙蓮華】20151208 - 捨惡知識親近善友 - 第713集
20151208《靜思妙蓮華》捨惡知識親近善友(第713集)
(法華經•譬喻品第三)
⊙「心地端正意純潔,慎擇善友益己德,捨惡知識慎勿近,護住善念不懷惡。」
⊙「若人恭敬,無有異心,離諸凡愚,獨處山澤,如是之人,乃可為說。」《法華經譬喻品第三》
⊙「又舍利弗,若見有人,捨惡知識,親近善友,如是之人,乃可為說。」《法華經譬喻品第三》
⊙佛陀再提醒,捨惡友近善知識,是清淨毗尼,言善治,能治貪瞋癡等惡,又言調伏。
⊙毗尼:華言善治,是謂潔身自愛,慎防交友不善,是非不明,有礙己德。毗尼善治,並能調練三業,制伏過非之必要因緣。
⊙為修菩薩行,當遠離諸惡邪見,親近善友知識。
⊙如經中所云:若有能說、信戒、多聞、布施、智慧,令人受行,即須親近恭敬供養,是名親近善知識。
⊙由以發大乘願力,彼諸菩薩以為勝友,內無煩惱惑業之累,外無邪魔惡緣之境,故一生之後,即不退轉。
⊙擇善友而親近,有益見聞,增益道業,精進不懈。
【證嚴上人開示】
「心地端正意純潔,慎擇善友益己德,捨惡知識慎勿近,護住善念不懷惡。」
心地端正意純潔
慎擇善友益己德
捨惡知識慎勿近
護住善念不懷惡
交朋友是多麼重要啊!但是開始,我們要從我們自己的心,守好我們這念心,要回歸我們自己的本性。我們的心地就是端正,心若是端正,意就純潔。
種田,稻子要照顧好,必定不能讓它長雜草,尤其是那個雜草看起來,和稻子幾乎一樣,那個名稱叫做「稗子」。這個稗子它的發育,比稻子發育更快,比稻子更早成熟、結果,就是種子,會較早掉下來,所以務農的人,為什麼還要在那裡「挲草」(臺語。意指跪行田間,以手除草)。挲草,第一就是要,顧好稻子的根,最重要的,要去分辨這個稗子、雜草,要趕快將它拔起來;只要它長出來就要趕快拔,長出來若不趕快拔起來,讓它成熟了,就拔不完了。
我們修行一樣,就像在耕心田,而且要將它照顧得,很乾淨、很單純,只是一樣,就是稻穗,稻子在田裡,要把它照顧長大。修行者不就是這樣嗎?我們要有一心的道念,在我們端端正正的心田裡,我們只是一個心念,就是求道受法,不允許還有其他的雜念,在我們的內心裡。所以我們必定要用心,顧好我們的心地,「心地端正意純潔」。
我們要「慎擇善友益己德」。就像我們懂得下田去挲草,我們也要懂得選擇,這到底是稻子還是稗子?這兩樣剛長出來時,幾乎一樣,差之毫釐。你看稻子和稗子,摸摸看,不同,稗子生出來的,你摸它的葉子很光滑,若是稻子摸起來,它就有一點點感覺,有這樣粗糙一點。拔掉稗子,自然田裡的土地養分,就會在稻子裡,讓它成長得更漂亮。若是稗子在那裡,稻穗就會收成很差。
同樣的道理,我們若交好的朋友,好的朋友就像你是稻子,我也是稻子,我們共同一塊土地,共同來分享這片天地,這樣互相來增長。所以我們必定要,「捨惡知識勿親近」。盡量我們的心田要顧好,自己是農夫,發現到對善種子有損,我們要趕快把它除掉,這叫做「捨惡知識」。最重要的,我們要保護我們的善念。
就像佛陀有一次,也是在給孤獨園,那一天很多人都來聽佛說法,其中有一位婆羅門教,這位婆羅門教教徒,就來向佛陀請法。
「佛啊!我很想要親近佛法,但是第一件要謹慎的,是什麼事情,我要注意的呢?」佛陀就說:「要懂得選擇善惡知識。什麼是善知識,你要好好親近;什麼是惡知識,你要趕快遠離。」這位婆羅門信徒就再趕快問佛:「要如何來分別善知識呢?」佛陀就說:「看月。」這位居士就問:「惡知識呢?」佛陀還是回答:「看月。」
這位婆羅門教(徒)覺得,善知識,看月,惡知識,也看月?實在是無法瞭解。就再提出來問:「佛陀,您只說個大概,我聽不懂,是不是能請您分明用譬喻解說。」佛陀就說:「你抬頭看月,晚上若是看到那個月,已經是將近消失,只有一個月牙而已,你就知道已經是,十五(農曆十五日)過後。慢慢地日月輪轉,這個月受了天體空間的運轉,慢慢地,月受到其他的環境,將它遮蔽了,這變成了這片月,抬頭看是黑暗的,只剩下這一點點,有這一點點的月牙。再來再看,就完全消失了。」
「這就是譬喻人的心,人人本具光明清淨的佛性,就是因為受到外面的境界,遮蔽了清淨真如的本性。凡夫就在這清淨真如的本性,消失掉了,所以一片的黑暗,就是起惑造業,這個時候叫做惡知識。但是,惡知識是,一時受無明遮蔽。」
「來,十五,你再次在月中再抬頭看月,長什麼樣子呢?」這位婆羅門教(徒)回答:「當然這時候的月是圓的,天,天空、地上一片的光明。」佛陀就說:「是啊!其實月原本就是這麼的明亮,在月底時是外面的境界,將它遮蓋了。到了月半這個時候,月再受外面的境界,它的本質又是再展現出來,這就像善知識。要經過了一片黑暗的因緣,遮蓋之後,它還是這個環境的運轉,保持著它本身,自然天真本性,所以它再顯現,大環境的過後,受過了一次很坎坷,那個黑暗、無明、塵沙的遮蓋,撥開這些,自然月的本質還是清淨明亮。」
佛陀用這樣來譬喻,這位婆羅門教(徒)聽了,「瞭解了,原來,我已經瞭解,人人本具清淨真如本性,只是受外面的境界,將自己原來的無明遮蓋了,不論無明有多厚,這個清淨本性還是存在,就像天空的月亮一樣。」這位婆羅門教(徒) ,即刻求皈依,受五戒十善,成為佛陀在家護法的弟子。
同樣的,我們也要相信,真如本性人人本具,我們要存好我們的道糧,我們才有辦法,在這條菩薩道,去行菩薩道。所以我們學佛真的要用心。
要如何能接受,大乘的《妙法蓮華經》呢?前面說很多,因緣不夠,善根不夠深,信根不夠堅定,像那些人都無法來接受,這樣的妙法。現在佛陀要再叮嚀,什麼樣的人能來接受,所以我們前面一段(經)這文樣說,「若人恭敬,無有異心,離諸凡愚,獨處山澤,如是之人,乃可為說。」
若人恭敬
無有異心
離諸凡愚
獨處山澤
如是之人
乃可為說
《法華經譬喻品第三》
若是有這樣的人,一心一志,要好好遠離凡愚,一心一志耕好我們的心田,將我們的心照顧好。我們所要交往的,是能來利益我們的善知識。雖然在紛紛擾擾人群中,但是顧好我自己的心,同樣是我的心,我的心不受他影響,這種「獨處山澤」,凡夫心我們要慢慢去除,要接近佛菩薩的心地。我們要力行菩薩道,入人群中,不受人群把我們污染了。所以「如是之人,乃可為說」。
下面再接下來說,「又舍利弗,若見有人,捨惡知識,親近善友,如是之人,乃可為說。」
又舍利弗
若見有人
捨惡知識
親近善友
如是之人
乃可為說
《法華經譬喻品第三》
佛陀再次提醒,不是只有叫舍利弗而已,叫舍利弗只是代表,其實就是要提醒大家,聽法要用心。說不定那時候,佛陀看到不少人在打瞌睡,也說不定,所以法說那裡再提醒一下,聽法的人要認真,要捨惡友,近善知識。因為我們還是凡夫,凡夫,習氣還未改除,我們在人群中,很容易讓人將我們影響了,所以佛陀還要再次提醒,要如何交朋友,什麼才是真正能夠,幫助我們完成道業。
佛陀再提醒
捨惡友近善知識
是清淨毗尼
言善治
能治貪瞋癡等惡
又言調伏
佛陀向我們這樣叮嚀,我們要好好親近善友,這就是「清淨毗尼」。其實「毗尼」就是善治的意思。我們的心要乾乾淨淨,第一項,我們要對治我們自己,那就是貪、瞋、癡、慢、疑,等等的惡念。這五種就像田裡面的稗子一樣,那種它要長大,它進展很快,很快就成熟,這些不好的習氣很快,傷害整片的土地,我們修行,我們要好好善治,善治就是「毗尼」,自己懂得保護自己,自己內心的清淨,不要自己自我來污染自己;將貪、瞋、癡、貢高、驕傲,對法有懷疑,這種的心念若起,這是很傷害慧命。
毗尼:
華言善治
是謂潔身自愛
慎防交友不善
是非不明
有礙己德
毗尼善治
並能調練三業
制伏過非之
必要因緣
所以我們必定要有「毗尼」,意思就是說善治。自己的毛病,自己對症下藥,就是要潔身自愛,要很謹慎預防,預防交到壞朋友。除了我們自己,有的時候,自己不顧自己的心,光是一直在怪罪是其他的朋友,就是自己的心性不定,道理不懂,無明,煩惱,所以不懂分是非,壞朋友這樣招一下,你自己就跟他去了。
所以,自己既無定性,我們更需要有一個大環境,都是好人、善人在一起,大家互相勉勵,共同彼此,來當別人生命中的貴人,互相當別人的益友。在這樣的大環境,所以我們才需要修行,出家,在一個大環境裡,就「六和敬」,這樣互相尊重好的朋友。假如是壞朋友,不好的朋友,那就分是非不明,無法去分別是非,若這樣就會有礙我們的德。我們要修行,這些不善的朋友,是非分不清,來誘引我們就去了,我們跟著他,這種是非不清,這樣就惹來了很多塵沙的無明,這對我們的德有所障礙。
所以,「毗尼」,善治,它有法能夠預防,像是戒、定、慧,我們若有戒,防非止惡,好好將我們的心照顧好,安住我們的心,成長我們的智慧。所以就像這樣,能夠調伏我們的貪、瞋、癡。我們若有了貪、瞋、癡,我們容易身口意就去造業,所以「毗尼」就是能夠,善治、制伏我們的過錯,不對的事情已經過去了,要如何趕緊脫離,能趕快恢復我們清淨的本性。我們必定要,捨離惡友、親近善友,「如是之人,乃可為說」。
像這樣懂得選擇善友,知道我們要如何修行,修菩薩行,我們自己的本分事。我們既然瞭解,過去生中,我們也有這樣好的因緣,親近過佛法,今生來世,我們又有因緣來聽聞佛法,所以我們現在開始,應該是要發弘誓願了。「為修菩薩行,當遠離諸惡邪見,親近善友知識」。
為修菩薩行
當遠離諸惡邪見
親近善友知識
所以經典裡面就這樣說:「若有能說、信戒、多聞、布施、智慧,令人受行」,像這樣,必定就是要親近善友,我們要恭敬好的朋友,我們要很親近,我們要很尊重,我們要有恭敬心。
如經中所云:
若有能說、
信戒、多聞、
布施、智慧
令人受行
即須親近恭敬供養
是名親近善知識
這就是因為我們開始,「發大乘願力」,人人彼此,菩薩,這都是我們殊勝的朋友。我們自己要當別人的益友,別人來成就我們的道業,是我們生命中的益友。
由以發大乘願力
彼諸菩薩以為勝友
內無煩惱惑業之累
外無邪魔惡緣之境
故一生之後
即不退轉
所以,若能這樣,就內無煩惱惑業的拖累,自然我們能輕安自在,因為外面自然就沒有,邪魔惡緣的境界,來擾亂我們。這就是我們修學佛法,要好好精進,選擇善友,親近有益,讓我們聽,讓我們看,能夠增益我們的道業,這個精進,不要讓它沒有了。
擇善友而親近
有益見聞
增益道業
精進不懈
所以《論語》中也是這樣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而從之,其不善而改之。」這是我們常常都是,師父也常常向大家這樣說,好的,我們要好好選擇,不好的,我們要提高警覺,這叫做親近善友。像這樣的人,懂得選擇好壞,懂得自愛愛人,這樣的人,我們能與他談說《妙法(蓮)華經》。
各位菩薩,用心啊!修行必定是在我們一心,好好守護我們自己一念心,能夠純潔。所以要時時多用心。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