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
Pages
▼
Monday, November 30, 2015
【靜思妙蓮華】20151112 - 精勤治懈不解勿說 - 第695集
20151112《靜思妙蓮華》精勤治懈不解勿說(第695集)
(法華經•譬喻品第三)
⊙「懈怠,能障精進滋長染心;精勤,對治懈怠眾善奉行。菩薩,本行入群度眾宏願。」
⊙「汝舍利弗,尚於此經,以信得入,況餘聲聞。其餘聲聞,信佛語故,隨順此經,非己智分。」《法華經譬喻品第三》
⊙「又舍利弗,憍慢懈怠,計我見者,莫說此經。凡夫淺識,深著五欲,聞不能解,亦勿為說。」《法華經譬喻品第三》
⊙眾生由懈怠蔽覆於心,不能精進勤修聖道之行,是名懈怠心。
⊙計此見者,莫說此經:此明外道、凡夫具四惡、三惡者,應勿為說。憍縱、傲慢、懈怠、我見為四惡。
⊙凡夫淺識,深著五欲:又淺識、深著五欲、聞不能解,為三惡。
⊙聞不能解,亦勿為說:憍慢者,貢高不信。懈怠者,放逸無勇。著欲者,耽荒世染。計我者,知見不達。
⊙如此之流,聞不解悟,必起惡謗,後獲惡果。若為說之,不為無益,而且有損;大悲愍念,亦勿為說。
⊙見思惑之人,總具七惡,則不可說。
⊙第一、憍,自恃族姓、色力、聰明、財富而縱逸者。
⊙二、慢,具七種慢,凌人自高,少德謂多,即五千退席輩。
⊙三、懈怠放逸。四、我見,有六十二種外道邪見者。五、世智辯聰,淺識無慧者。六、深著五欲,煩惱重者。七、愚鈍凡夫,及愚法定性二乘,聞不能解者,不可為說。
【證嚴上人開示】
「懈怠,能障精進滋長染心;精勤,對治懈怠眾善奉行。菩薩,本行入群度眾宏願。」
懈怠
能障精進滋長染心
精勤
對治懈怠眾善奉行
菩薩
本行入群度眾宏願
懈怠,它會障礙我們的精進,懈怠,不只是障礙我們的精進,還會滋長我們的污染心,滋養染心,就是一直在囤積煩惱,煩惱一點都沒有去除。這就是懈怠的人,不受教育,對自己沒有信心,對這條道路沒有精進,這就是因為懈怠。所以我們修行,不論是在家、出家,我們一定要精勤。難得人身,難聞佛法,既得人身,又聞了佛法,我們更要再精進。只要我們精進,就能對治懈怠。
我們有多少慈濟人,過去的人生在懵懂中,不對的事情做一大堆錯。但是後來因緣會合,接觸了慈濟,有了一群精進的人,法入心,有法度他,牽引進來了,(用)方法,他接觸到了,開始體會:「人生不可再這樣沉迷下去了。人生無常,看到苦難的人比比皆是,我若能夠付出……。」這樣開始付出了,「喔,原來付出是這麼輕安,付出之後這麼自在,做得很歡喜。」從這樣開始,他殷勤,他精進了。
好事不缺他,而他好事一件都沒有漏掉,所以「好事不能少我一個,壞事我一件都不能做。」這種改變人生,眾善奉行,這樣的人不少了。這叫做勤,精勤,也就是精進的人,這種精進就是能對治懈怠。我們社會若更多這樣的人,能現身說法,「眾善奉行」,沒有困難。
菩薩本行就是入群,入人群中去,又「度眾宏願」,要好好度眾生的願。只要我們願意做,沒有做不到的事情。
最近,我們臺灣農委會,送給慈濟發給國際間,貧窮國家的米,我們將它分配出去,能夠看到很多的國家,(慈濟人)將臺灣的米,親手送到需要的家庭,讓他們雙手來接,接到這個米,那分的歡喜。
其中在菲律賓,就是浴佛節那一天,同時也舉行了發放。這一萬多戶的人,拿到這個米回去,整個區所飄出來的,就是米飯香,大家很歡喜。
其中有一位我們的志工(維多利亞),她也是在名單裡。她也登記來當志工,她也是領到一包白米,二十公斤。卻是領到之後,她發現到一對夫妻,在上個多月前,房子被火燒了,無家可歸,在路邊用破破爛爛的,這樣圍一圍,用塑膠布這樣蓋起來,那個就是他的家。這對夫妻就是在撿回收的東西,每次若能賣,才二十幾元,最多的三四十元,這樣在過日子。
我們這位志工手領到這包米,腦海裡想到那對夫妻,所以,她這包米,就這樣送去給這對夫妻。這對夫妻接受到慈濟之後,他雖然在資源回收,他現在一星期當中,有一天的回收,他會分一點給慈濟。表達他連銅板,一元、二元都沒有,但是他回收回來的一星期之中的一天,其中他撥一些給我們這位志工,說:「你在做資源回收,我這些加到你的資源回收裡!」我們這位志工就問他:「你自己要拿去賣!」他說:「我才只用一個星期中的,一天的一點點,讓我有機會也能加入,做幫助人的事情。」
看,這麼的貧困,哪怕一星期中,其中的一天收回來的一部分,幾十支罐子撥出來,這樣他也是同樣在幫助人。看看,「眾善奉行」,雖然自己貧困,也是這樣在付出,而這就是因為有菩薩在人間。
菩薩引導多少人,接受了惠施,然後回饋,願意當志工,行菩薩道。這就是「菩薩本行入群度眾」,菩薩道,行入人群中,去度眾生,發宏願,這樣淨化人間,這實在是很美的世界。雖然看到那麼多貧窮苦難人,卻是更多的行菩薩道、發菩薩心的人,看了實在很安慰,也很歡喜。
所以,前面的經文就這樣說,「汝舍利弗,尚於此經,以信得入,況餘聲聞。其餘聲聞,信佛語故,隨順此經,非己智分。」
汝舍利弗
尚於此經
以信得入
況餘聲聞
其餘聲聞
信佛語故
隨順此經
非己智分
《法華經譬喻品第三》
我們現在人間菩薩,都是信受行菩薩道的方法,所以人人「隨順此經」。《法華經》就是要,教導我們這樣,人人行菩薩道,環境不分貧富,年齡不分老少,智力不分智愚,人人都能當菩薩,人人都能走在這塊,經、道的路上。這就是我們學佛者,應該要殷勤精進,不要懈怠,這麼簡單就能當菩薩,不要懈怠,懈怠就滋長了,我們的染心,我們若勤精進,自然我們會去除煩惱,我們就懂得去做好事,做得輕安,做得自在,這很歡喜。
下來這段(經)文再說,「又舍利弗,憍慢懈怠,計我見者,莫說此經。凡夫淺識,深著五欲,聞不能解,亦勿為說。」
又舍利弗
憍慢懈怠
計我見者
莫說此經
凡夫淺識
深著五欲
聞不能解
亦勿為說
《法華經譬喻品第三》
眾生就是因為懈怠,蔽覆了我們的心,因為我們懈怠,懈怠就是煩惱無明,隱蔽了我們的,真如清淨的本性,所以無法精進,無法勤修聖道。像這樣的人叫做懈怠心。
眾生由懈怠
蔽覆於心
不能精進
勤修聖道之行
是名懈怠心
明明你能幫助人做事,出個力,這樣這麼簡單,你只是站在那裡看,不肯去工作,這麼簡單的事情。懈怠的心就這麼輕易,在這分秒中一直懈怠,分秒中就是灰塵,就是塵沙煩惱,不斷無孔不入,入我們的心來。
所以說,懈怠就是因為我們,不肯精進,不肯勤修道理。道理聽來,不肯去身體力行,所以無法去感受到,那分精進付出,輕安的感受。所以這是表示,外道也是一樣,凡夫也是一樣,凡年與外道,他有四惡、三惡,像這樣的人,我們都不必向他說法,因為他無法接受進來,無法身體力行。
計此見者
莫說此經:
此明外道、凡夫
具四惡、三惡者
應勿為說
憍縱、傲慢、
懈怠、我見
為四惡
什麼叫做四惡?什麼叫做三惡?就是憍縱、傲慢、懈怠、我見;這叫做四惡,前面所說的四惡是外道。但是我們凡夫呢?凡夫是「淺識、深著五欲、聞不能解」,這三惡,這三項就是障礙我們的道法。
凡夫淺識
深著五欲:
又淺識、
深著五欲、
聞不能解
為三惡
我們淺識,智慧很淺,很愚鈍,愚鈍又懈怠,不是利根,又很懶惰,很懈怠。不只是淺識、懈怠,又加上了「深著五欲」,只想要享受而已,不想要好好認真,不敢流汗,不敢手弄髒,不敢動我們的身體,這種的懶人之外,那就是欲念很大。我多,還不夠。賺很多錢,捨不得捨,愈是慳貪,愈是嫉妒,有五欲心的人,一定是慳貪嫉妒。看到別人做好事,不歡喜,還要毀謗。像這些都是「深著五欲」,所以這也是(三)惡之一。
還有,就是「聞不能解」。雖然有聽法,但是聽,只是用耳朵聽,就過去了,並沒有入心。或者是聽來,就當作世智辯聰來用,用在炫耀自己,文字我懂很多,我出口成章,只是這樣,這也是憍慢懈怠。那種貢高、驕傲,這種慢心、未得謂得,這樣也是(三)惡之一,這也是懈怠。
所以說來,我們凡夫就是有這種淺識懈怠、深著五欲、聞不能解,這三種惡來障礙我們。還有「聞不能解,亦勿為說」。
聞不能解
亦勿為說:
憍慢者 貢高不信
懈怠者 放逸無勇
著欲者 耽荒世染
計我者 知見不達
這種聽了之後,不肯去瞭解,是憍慢,憍慢者貢高,他不會相信這部經,我們要向他說的法,他不會接受進去。懈怠者放逸,沒有勇猛心,只是一直想要享受,所以我們也不必在這個時候,急著要向他說話。
因緣啊,要待機。「著欲者,耽荒世染」,像這樣的人,我們要直接向他說法,這也是很難啊!或者是外道,「計我見者」,這種「知見不達」,外道教他還是沉迷,在那種邪知邪見,所以這樣的人,我們也不必對他說太多。
如是之流,像這樣的人,聽,無法能解,無法理解,無法徹悟,這不只是不能理解,不能徹悟,反而他「必起惡謗」。像這種外道教的人,或者是懈怠、不肯精進的心,他有理由,所以他會將這個法,明明是善法,他將它惡解,變成了惡。
如此之流
聞不解悟
必起惡謗
後獲惡果
所以佛陀就說,若像這樣邪知、懈怠的人,憍慢,這種人,我們暫時不要對他說,擔心(對)他說了之後,他會去毀謗,這樣真的就「後獲惡果」。擔心別人再去造惡業,受惡果。所以,「若為說之,不為無益」,他不肯做,反而又去毀謗,這樣對眾生無益,反而(對)這個人還有損,有損就是受惡報。
若為說之
不為無益
而且有損
大悲愍念
亦勿為說
「大悲愍念,亦勿為說」。我們因為憫念這樣的眾生,所以我們還是一樣,不入為這樣的人,不瞭解的人,這種懈怠、驕慢這種的人,我們都不必跟他說。計我見的外道,我們也不必和他說,說了對他無益,反而毀謗,這樣對他有損,所以不要跟他說。
再者,見思惑的人,這個見思惑,我們心的煩惱都還未除,除了無明等等,還有見思惑等,總共有七種惡。
見思惑之人
總具七惡
則不可說
第一、憍
自恃族姓、色力、
聰明、財富
而縱逸者
那就是第一,憍。自恃族姓、色力、聰明,或者財富縱逸,這種人我們就不要跟他說。自己以為我是很高貴的人,我長得很莊嚴,我不要接近這麼骯髒,或者是身形不具的人;或者是自以為很聰明,我很富有,我也不和這些人在一起。像這種「憍」,我們不要去接近,也不需要強迫他來聽。
第二、慢
具七種慢
凌人自高
少德謂多
即五千退席輩
第二是慢。就是具七種慢,這種的人就是慢,「凌人自高」,自己像鳥飛得高高的,向下看,覺得他高高在上,大家都在他的下面,矮他一截,這種人「自高少德」,自己很貢高,不修行,無德,如這樣的少德,他以為他很有德。在法華會上,釋迦佛開始要說,五千人退席,就是屬於這一類的人,憍慢的人。
⊙第三、懈怠放逸
第四、我見:
有六十二種
外道邪見者
第五:世智辯聰
淺識無慧者
第六、深著五欲
煩惱重者
第七、愚鈍凡夫
及愚法定性二乘
聞不能解者
不可為說
第三,懈怠放逸。第四是我見,有六十二見。這外道真的障礙很多。第五是世智辯聰,淺識無慧。我們剛剛也說,是三惡之一,這種淺識懈怠的人,我們也不要跟他說。第六是深著五欲,煩惱很重的人,這個人我們也無法對他說,他也無法接受。第七就是愚鈍凡夫,這種愚鈍凡夫,完全無法理解,在這「愚法定性二乘」。
這種凡夫教都還未接觸到法的人,你一下子就跟他講大乘法,他聽不懂。若是還停滯在聲聞,緣覺,獨善其身的這種,「愚法定性」這種的人,他聽了,他也不解,不去瞭解,他也是無法身體力行。類似這種人,還是同樣,我們不要對他說。
佛陀的慈悲,他能告訴我們,無法接受的人,他又誤解、又曲解、又錯解,將這個法,善的變成了惡,像這樣的根機還未成熟,我們就不要強制,要他非來聽這本經不可。要讓他自己聽了之後很歡喜,繼續他就自然能接受。
所以「懈怠,能障精進滋長染心」,這個煩惱會愈來愈多,所以懈怠的人,也不必為他說。所以我們要趕緊提起精進,來對治懈怠,我們要眾善奉行,行菩薩道,我們要來度眾生,要立宏願。在我們的一乘實法,無不都是叫我們身體力行,所以我們人人要多用心。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