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Pages

Wednesday, November 18, 2015

【靜思妙蓮華】20151027 - 明了苦諦 出離宿習 - 第683集



20151027《靜思妙蓮華》明了苦諦出離宿習(第683集)
(法華經•譬喻品第三)

⊙「說忍辱得離諸瞋恚,說精進得具諸功德,說禪定得息諸散亂,說智慧得捨諸煩惱。」
⊙「若有菩薩,於是眾中,能一心聽,諸佛實法,諸佛世尊,雖以方便,所化眾生,皆是菩薩。」《法華經譬喻品第三》
⊙「若人小智,深著愛欲,為此等故,說於苦諦。眾生心喜,得未曾有。佛說苦諦,真實無異。」《法華經譬喻品第三》
⊙若人小智,深著愛欲:施教以小法,是因根機之自小智不堪受大。
⊙表明小根障重不受大法,不知愛欲榮華不可常保,故云深著愛欲。
⊙為令眾生明了苦諦,佛慈回入娑婆,唯為此著欲以苦為樂之人,將一乘實相,說為三乘苦諦。
⊙苦諦:四諦之一。三界生死之果報,畢竟苦患,無有安樂。
⊙以眾生流轉愛欲海,是以苦受逼迫為義,諦以真實不虛。事如實事,理如實理,事理不謬,名之為諦。
⊙眾生心喜:稱其本習,本厭生死,自求涅槃。今聞出離,即會宿習,是故心喜,所以得未曾有。
⊙謂數習宿世善惡氣分,感於果報。如往世修善勝故,則今世為善心重;修惡勝故,則為惡心重,是名習氣果。
⊙以佛說苦真實無異也,無異即不假,如《遺教經》云:佛說苦諦實苦不樂故。

【證嚴上人開示】

「說忍辱得離諸瞋恚,說精進得具諸功德,說禪定得息諸散亂,說智慧得捨諸煩惱。」

說忍辱得離諸瞋恚
說精進得具諸功德
說禪定得息諸散亂
說智慧得捨諸煩惱

我們人人的心很多的無明、也是很多的煩惱,這個塵沙無明煩惱,實在是無法去計算,不過總歸納起來,用大項來說,我們就是瞋,動不動就是愛發脾氣,所以佛陀,開始他就說要忍辱,要忍,忍欲、忍瞋、忍癡,所以我們要好好地,這個「忍」字,對我們人生修行,是多麼重要啊!唯有忍能降伏很多煩惱無明,我們若能按照忍來修行,我們就能得,得到離諸瞋恚。

佛陀除了說忍以外,再說精進,功夫不是只有忍就好,我們還要精進,將法度入心來,瞭解了,清楚了,我們發心立願,將這個法再發揮出去,能夠讓人人聽到這個法,與我們共同分享,讓我們瞭解,若大家都能瞭解,人間計較是多餘,人間爭取是造業。哎呀!不行,所以清楚了「是」,或者是「非」,是的、對的,我們要認真做,向前前進;不對的,我們要及時斷。

若能夠這樣,我們所做的一切就不犯錯,不只是不犯錯,又能夠累積很多福因、福緣,人間結善因、造福緣,這不就是「得諸功德」嗎?

又再「說禪定得息諸散亂」。禪定,我們要「思惟修」。凡事我們的心要很細膩,考慮清楚,不可聞聲起舞。我們的心有時候粗心大意,聽人家怎麼說,我們就是馬上很衝動,就開始起無明。無明一起,動作就出來,就結怨連仇。不行啊!我們要趕緊修行,要好好很細膩的心,將事情想清楚,哪怕對方有惡意,我們也要用心善解,善解之後,我們要包容,包容之後,我們就要感恩心,讓我們,現這個境界,讓我們瞭解人性是這樣,增長了我們一分的智慧。

讓我們的心不起煩惱,讓我們能夠淡定下來,事情都覺得很清淡,沒什麼好生氣,也沒什麼能動我們的心。息滅了煩惱,自然我們的心就不散亂,這樣叫做智慧。佛陀時時這樣教誡我們,希望我們人人在日常生活,這個心念要照顧好。

所以,前面這樣說,「若有菩薩,於是眾中,能一心聽,諸佛實法」,諸佛世尊,雖以方便,所化眾生,皆是菩薩。

若有菩薩
於是眾中
能一心聽
諸佛實法
諸佛世尊
雖以方便
所化眾生
皆是菩薩
《法華經譬喻品第三》

佛陀來人間,就是要讓人人能體會本具佛性。他用種種方法,隨我們不同的根機,所以說很多很多的法,無非就是為一大乘,一事實,實法,來教育我們。法有入心,或者是原來他對道理很清楚,所以他不會受這個人群中,所影響。所以「能一心聽」,聽法就是好好聽,聽入心,這叫做法度入心。所聽的,都是「諸佛實法」。聽一尊佛所說的法,萬萬尊的佛都是一樣的法。

所以「諸佛世尊,(雖)以方便」,每一尊佛出現人間,都是用種種方便,「所化眾生,皆是菩薩」,因為成佛一定要走過了菩薩道。

接下來這段(經)文,就這樣說,「若人小智,深著愛欲,為此等故,說於苦諦。眾生心喜,得未曾有。佛說苦諦,真實無異。」

若人小智
深著愛欲
為此等故
說於苦諦
眾生心喜
得未曾有
佛說苦諦
真實無異
《法華經譬喻品第三》

就是說,佛陀過去用方便法,施權教,用小法來教導眾生,是因為眾生的根機,小智不堪受大。

若人小智
深著愛欲:
施教以小法
是因根機之
自小智不堪受大

因為他評估這些人,能堪得受大法了嗎?馬上就讓他知道「你能成佛」,他能夠相信嗎?馬上讓他知道,「你和我一樣,一樣有如來真如本性。」像這樣,他能夠信受嗎?不可能。所以,佛陀他就為,這些小根機的人施權教,說方便,用譬喻,就是因為眾生自己的小智不堪受大。

所以表明這是小根,因為小根機的人,自己會障礙,這個障礙重重,法要入他們的心,很多的煩惱來障礙他們。

表明小根障重
不受大法
不知愛欲榮華
不可常保
故云深著愛欲

所以這種「障重不受大法」,因為他不知道,愛欲榮華不是永遠的。沒有去體會到人生無常,沒有去體會到人生,很多那種苦、苦、苦,逼迫的苦啊!跟隨在他人生的周圍。他不瞭解,所以自己重重的障礙,無法來接受大法,只是在人間名、利、地位,這樣不斷在鑽(營) ,真的是很苦。

這種小根機的人,只是看在眼前,他沒有想遠一點,所以看不開,這種的小根障重,這是無法受大法。你跟他說:「你布施,你就得大福。」「這樣啊?我能布施!」這個布施,歡喜布施,但是其他的法,他無法深入,所以計較就很多。所以,布施是一回事,計較、煩惱不斷來覆心,這就是沒受到大法,這叫做小根。他認為:「布施,我能得到福,我願意做。但是要我讓人,要我吞下這口氣,我吞不下去。」這就是大法受不到,只是小根器,所以自己的障礙也很多,所以叫做「深著愛欲」。接下來就再說,「為此等故,說於苦諦」。

為令眾生明了苦諦
佛慈回入娑婆
唯為此著欲
以苦為樂之人
將一乘實相
說為三乘苦諦

就是因為有這樣的人,所以佛陀很辛苦,不斷不斷,反反覆覆,「為令眾生明了苦諦」。

佛陀不是只有這一生,面對著芸芸眾生,重重複複一直在講苦。不是這一生而已,佛陀在過去生、未來生,還是抱著那分的慈悲,還是又再迴入娑婆。

迴入娑婆,為了什麼?唯有為這些人。這些是什麼人?就是著欲的人,貪著愛欲的人。因為貪著愛欲,就無法離開這個苦的煩惱;或者是貪著一時的享受,將這個苦當作樂。所以佛陀不得不,這樣迴入娑婆,生生世世都是為眾生,所以「將一乘實相」,為一乘實相,所以他說三乘法。其實,歸納起來就是一乘實相。

苦諦:
四諦之一
三界生死之果報
畢竟苦患
無有安樂

讓我們知道三界最終還是苦,你若不脫離三界,你再怎樣畢竟還是苦。這真的是苦,我們的塵沙無明、欲念煩惱,我們若還在,絕對沒有安樂的時候。因為眾生一直就是,流轉在這個愛欲海之中,所以永遠所受到的,那就是逼迫的苦。這種流轉,就如在漩渦中這樣團團轉,就是在這個「苦」的當中。

以眾生流轉愛欲海
是以苦受逼迫為義
諦以真實不虛
事如實事
理如實理
事理不謬
名之為諦

所以「諦」,這就是「苦諦」,「諦」就是真理,真理是實在的,不虛。這是佛陀說苦諦,一點都不虛,因為佛是真語者、實語者、不妄語者,佛陀所說的法是真實不虛,叫做「諦」,就是道理。所以「事如實事」,這是真實的事情,道理是這樣,你看人間人啊、事啊,不就是這樣嗎?理是如實理,事呢?「事理不謬」,所以如實事,如實理,事理是正確,絕對佛所說的無錯誤,「不謬」無錯誤,我們要用心精進,所以這叫做「苦諦」。

「眾生心喜,得未曾有。」因為佛陀所說的法,我們若是相信,那我們自然心就會很歡喜,那個真實的歡喜心。

眾生心喜
稱其本習
本厭生死
自求涅槃
今聞出離
即會宿習
是故心喜
所以得未曾有

這就是說,過去我們眾生那個「習」,「習」本來的習氣,本來就是厭生死,但是這全都是停滯,停滯在涅槃,獨善其身,不是現在才聽到,是一直一直都聽到,現在才真正去體會到了,現在聽來,真的是那個心,恍然大悟。所以出離,應該那個煩惱開始完全去除了,獨善其身,執重自我,完全去除。所以叫做「今聞出離,即會歸宿習」,又回歸回來,我們瞭解了,瞭解我們有聽過,應該瞭解我們要出離生死,所以因為這樣心喜,「得未曾有」,所以說「數習宿世,善惡氣分」。

謂數習宿世
善惡氣分
感於果報
如往世修善勝故
則今世為善心重
修惡勝故
則為惡心重
是名習氣果

剛才在說的那個「習」,我們過去,不是只今生此世,有那個本習,有這個習氣。其實,過去生,我們也都有聽法,因為我們與佛,不知有幾生幾世,累世以來,我們應該也聽聞了佛法,今生此世,聽到佛陀再說「四諦法」,又再啟動這念心。

我們過去有善的習氣,有惡的習氣,這過去生中就是這樣,善惡習氣不斷累積,累積到我們現在來,我們善的累積,說不定曾與佛同世過,我們也是道理都清楚,但是我們也累積了惡因惡緣,所以我們來到今世,同樣惡的習氣也還很多。善的習氣現前,所以我們能接近佛法,但是惡的習氣,還是積著,所以我們這個善惡,「感於果報」,這全都是習氣。所以常常對大家說,修行沒什麼好修,我們就是要將習氣要修,修好我們的習氣,改變我們的習氣,習氣若改變,這叫做修行。

所以說,我們有數習宿世善惡之氣,這個氣分,那就是不斷在我們的生活中,這種的習氣 就是在這個環境生活中的氣分裡,所以「感於果報」。善的,看到人,我們很親切,皆大歡喜;無緣的,這個惡的習氣看到,那就是不歡喜。這種結果在我們現在,人、事、物中。惡的,很多給我們障礙;善的,很多幫助我們。總而言之,善惡業,現在的果報,都是「往世修善勝」。

過去生所修的善,所以今生能得到很多人,來讚歎我們,幫助我們、來支持我們,這就是我們過去與人結的好緣。所以有善,而若是過去生有惡,惡若較勝,我們今生所遇到的障礙,就重重了,明明就好事,卻是有這麼多人的習氣,讓我們覺得很煩惱,這就是善惡分明。

所以說「佛說苦諦,真實無異」。現在釋迦佛所說的,佛佛道同,全都真實無異樣,無異,就是不假,也就是真實法,真實人、真實事、真實理,如實理,如實事,就是如是人間的苦。

以佛說苦
真實無異也
無異即不假
如遺教經云
佛說苦諦
實苦不樂故

所以《遺教經》也這樣說:「佛說苦諦實苦不樂。」真的很苦。所以我們應該要體會,即使佛陀到最後的遺教,留下來的,教育我們,也是告訴我們人生很苦。

所以既然這麼苦,我們有辦法脫離這個苦,辦法就是這樣,我們要懂得如何布施,結好緣;持戒,防非止惡;我們要精進、無退轉之心,佛(法)收入心,度入心來,精進度化人間;我們的心要很微細,細思惟,不要散亂;我們要有智慧,我們才不會說,看到境界,就生悶氣。雖然沒有發脾氣,不過也很自己自怨,這樣也不必。所以,就是去除煩惱,將要煩惱的心回歸到法,接受法,這樣我們的智慧就綿綿不斷。這必定要大家真正時時多用心。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