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Pages

Monday, June 9, 2014

【靜思妙蓮華】慈悲十力無畏起 2013年10月17日 第155集



⊙「三明六通道品發,慈悲十力無畏起,眾生善業因緣出。」《無量義經德行品第一》
⊙慈悲:與樂曰慈,拔苦曰悲,四無量心中之二無量也。
⊙「如來室者,一切眾生中大慈悲心是。如來衣者,柔和忍辱心是。」 「大慈悲為室,柔和忍辱衣,諸法空為座,處此為說法。」《法華經法師品第十》
⊙十力:係指如來所具有的十種力用。
一知覺處非處智力,
二知三世業報智力,
三知諸禪,解脫三昧智力,
四知諸根勝劣智力,
五知種種解智力,
六知種種界智力,
七知一切,至所道智力,
八知天眼無礙智力,
九知宿命無漏智力,
十知永斷習氣智力。

***********************************************************

三明六通道品發
慈悲十力無畏起
眾生善業因緣出
《無量義經德行品第一》

每天都是與大家說「心」。心,我們是不是有常常明明朗朗呢?心地若能清淨,一切的環境都分明。

「三明六通道品發」,應該還記得。希望人人,我們要記得我們修行的基礎,要從「三十七道品」為開頭,就能夠三明六通,就比較容易了解。

接下來就說,「慈悲十力無畏起」。慈悲,大家都知道。慈悲,不是常常在說嗎,是不是很簡單?慈悲是很簡單,我們能夠很清楚,能夠做到毫釐不差。慈與悲的方向能正確嗎?這是我們很重要的。有的人,愛啊、愛,愛在哪裡呢?是智慧、教導的愛,或者是愚癡、錯誤的愛?這也就是要很用心。一點點的偏差,毫釐的錯誤,可能也造成了,我們人生彼此的困擾。

所以佛陀教導我們的慈悲,就是「與樂」,給眾生快樂。這種快樂是什麼快樂呢?有的父母在寵孩子,孩子就不知道道理分寸,就是一直要求,錯誤,父母就一直庇護他,就說:「歡喜就好了,快樂就好了。」我們不也是有聽到,一些年輕人,現在因為父母錢很多,家業很大,他們可以說:「我吃父母的就行了,這樣一輩子足足有餘,所以我花費不用擔心。」就是不肯工作。

像這樣,有讓他快樂嗎?孩子,沒有把他教導得心智成長,只是讓他沉迷,一味的供應,這不是真正的慈。

真正的慈,就是要加上智慧,所以要悲智雙運。這是要跟大家說,慈或悲,我們都要很清楚,差一點點,意義就會差很多。所以在這裡說的慈,「與樂」,給人快樂、讓人人幸福,快樂、幸福,那就是要平安。《無量義經》不就是這麼說:「苦既拔已,復為說法。」這就是要去拔除眾生的苦難,最重要的要教育眾生。所以,讓他快樂、讓他安穩,就是要讓他有教法。

所以,「拔苦為悲」。眾生的苦有很多種苦,家境明明很富有,卻是他喊苦,人生不足的事情十有八、九,在這種不知足的苦,要用什麼來滿足他呢?唯有就是教育、智慧。當然,這個苦,我們一般所看到、所說的天災、人禍、貧窮、疾苦,所說的是這種苦。這種苦要及時伸出援手,去救拔他的苦難,這就是我們一般所說的、看得到的苦。

「四無量心」,大家知不知道?慈無量、悲無量、喜無量、捨無量。在這四無量心,慈、悲就是(其中)二種無量。既然有慈、悲這二種無量,它絕對是普及到喜無量、捨無量。

喜與捨,那就是淨化人心,就是喜了。因為眾生的心受盡了污染,所以造就了很多業,眾生共業那就帶來了人生很多的苦。就像現在常常在說,四大不調是眾生共業。眾生共業,讓人人很擔心。所以因為四大不調,不管住在哪一個地方,任何人的環境有多麼好,那個地方業若比較重,凝聚起來,四大愈是不調,或者是人心不調和,人禍就會很大。這都是來自眾生,心的煩惱、無明,這樣哪怕是很平安的人,其實也是很堪憂。

這就是說,眾生共業,都有煩惱,這個煩惱就是來自於眾生長久以來互相爭、互相對(立),大家的這個心,沒有彼此之間圓融、互相的尊重,所以變成煩惱愈造愈多,就是眾生就會造成,這個共業的氣候不調順。我們若能喜,就是法入心,就沒有煩惱了,各守崗位,互相尊重,彼此之間心都是很開闊,就不會有這些煩惱來造成了這個人生、人間社會,影響到四大。其實這是環環相扣,一環扣住一環,這個因緣果報觀。

我們要知道四無量,那就是慈、悲、喜、捨。慈就是希望人人能夠平安自在,天下風調雨順,人與人之間互愛互敬、互相尊重,這就是所要教育的慈。所以我們若能四無量心,慈、與樂,普遍讓人人心平氣和,平常大家心無煩惱,互相尊重,這就是給他慈,教育他。

慈與喜,就是二項平行,這樣一方面愛他,一方面教育他,這就是佛陀的大慈無量。悲與捨,也就是二項要會合。悲,他有苦難,我們去庇護他,之後,除了緊急的救濟,長久的陪伴,同時就是教育他,讓他能夠將所有的煩惱捨除,這就是「大悲無量」。所以,大慈包括是喜,大悲包含的是捨,所以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就是四無量心。

慈悲:
與樂曰慈
拔苦曰悲
四無量心中之
二無量也

《法華經》裡面不就有這樣的一段(經)文,那就是在〈法師品〉裡面,就說:「如來室者,一切眾生中大慈悲心是。如來衣者,柔和忍辱心是。」這就是在教育我們。

如來室者
一切眾生中
大慈悲心是
如來衣者
柔和忍辱心是

還有另外一句:「大慈悲為室,柔和忍辱衣,諸法空為座,處此為說法。」

大慈悲為室
柔和忍辱衣
諸法空為座
處此為說法
《法華經法師品第十》

《法華經》裡面也是這麼說,這都是在教育我們。「如來室」,就是在我們的心,叫做心室。人人都本具佛性,人人都有這個大慈悲心,「人之初,性本善」,我們善的性就是我們的「心室」,人人本具有的,所以叫做「如來室」,人人的本性。覺悟之後的如來,他就是要將這慈悲展現在人間,要來教育眾生,拔除眾生的苦難。眾生剛強,難調難伏,所以要著如來衣,那就是要柔和忍辱。

什麼叫做如來衣?為什麼我們要出家?為什麼我們要有名稱修行?修行者就是要著如來衣,我們的形態,不管是行儀、形態、威儀、待人接物,這都是在我們的身分表達出來,這就是著如來衣。「如來衣者,柔和忍辱心是。」所以修行者必定要有柔和,因為眾生剛強,所以我們必定要用耐心、柔的心,去接近眾生。

慈濟的法門不就是要入人群中,所以叫做「慈濟宗門人間路」,走入人間,在人群中,不得不用柔和忍辱這種形態去接近眾生。

十力:
係指如來所具有的
十種力用
一、知覺處非處智力
二、知三世業報智力
三、知諸禪
   解脫三昧智力
四知諸根勝劣智力
五、知種種解智力
六、知種種界智力
七、知一切
   至所道智力
八、知天眼無礙智力
九、知宿命無漏智力
十、知永斷習氣智力

再說「十力」,「慈悲十力無畏起」。「十力」就是說,佛如來必定具有十種的力量,應用在教化眾生。什麼樣的十種力量呢?第一、要「知覺處非處智力」。第二、「知三世業報智力」。這是常常在說的,我們要知道因、緣、果、報,過去、現在、未來,我們若是很清楚,就沒有埋怨。

第三、是「知諸禪解脫三昧智力」。禪,其實禪就是定心。挑柴、運水無不是禪,做任何事情我們專心去做,這就是禪。我們若是專心,認清楚我們的方向,自然我們就解脫,我們的心就是定,做我們該做的,走我們準確的方向,這樣就是「知諸禪解脫三昧」。就是正知、正見、正定,我們的心很專,這種的智力。

第四、是「知諸根勝劣智力」。第五、「知種種解智力」。再來,第六、「知種種界智力」。一切的界,境界,我們要很了解。這個境界有階層等等,無論是欲界、色界、無色界,這是大包含,其實在我們的人群中,各人有各人的環境、境界,我們要用心去體會。

第七、就是「知一切至所道智力」。我們所要走的、所要做的,我們到底在做什麼,這條路該不該走?這個法我們應該要入心,邪法不要讓它接近。這也就是我們在法上要清楚分別。

第八、就是「知天眼無礙智力」。這個有說過了,「天眼明」,我們應該要知道。(還有)「知宿命無漏智力」、「知永斷習氣智力」,這就是前面所說的「三明」。「三明」自然就「六通」了,「三明六通道品發」。我們這裡的「慈悲十力無畏起」,與前面的(經偈)也包含在內。

所以我們學佛,在我們的力量能夠做到哪裡,我們對利益人群的力量,哪怕是一點點,我們也應該去付出。常常說:「粒米成籮,滴水成河。」我們有多少力量能夠幫助人,我們就去付出,這樣就對了。

人生,有時候我們若分不清楚,沒有那個智力,好事情擺在你的面前,需要你的一點點力量,你就是不肯去付出;很多的利欲在你的面前,感覺那個地方能夠佔為己有。但是,不應該用的,我們也應該要遠離,如何去保護,我們若是保護不住它,這就是叫做眾生共業。

種種,要用我們的智力去分別一切。請大家日常生活中,佛陀的智慧、智力,在人群中,該不該去付出的方向,他很準確,這叫做「智力」。所以請大家要多用心!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