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
Pages
▼
Sunday, May 25, 2014
【靜思妙蓮華】乞法度眾身心清淨 2013年9月26日 第141集
靜思晨語-靜思妙蓮華第141集
(法華經•序品第一)
乞法度眾身心清淨
20130927
◎其比丘名曰:大智舍利弗、神通目犍連、慧命須菩提、
摩訶迦旃延、彌多羅尼子富樓那。《無量義經》
◎比丘,名為乞士。上從如來乞法以養慧命,下從俗人乞
食以資身命。
◎比丘又名怖魔、破惡、淨命。
◎馬勝比丘為說: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我佛大沙門
,常作如是說。
◎舍利弗與目犍連皆為佛弟子中眾所知識者,其出家之因
緣,本為外道,逢師死,茫茫求道,於途上見馬勝比丘
安詳行儀,敬詢師承。
*************************************
心,大家是不是很寧靜呢?一念心,可以讓我們成就一
切無量功德。若是這念心一亂,那就是造成一切的業力
。心是多麼地重要啊!
前面我們已經從《無量義經》開始,佛陀他的本懷,希
望人人能夠到達靜寂清澄的境界,希望人人能夠戒、定
、慧、解脫、解脫知見之所成就。這都是前面一直說過
的,完全都是在說心。
心,行在外,這叫做用功;用功在身體力行,那就是德
。身體所力行的,那就是要對人間有利益,這種不可思
議功德,單獨一個人不可能成就,要很多人來成就。所
以在《無量義經》就提起了比丘的名字,以舍利弗為先
,這是佛陀本懷大法,一定要有智慧者,何況《無量義
經》是《法華經》的精髓,所以說來,舍利弗不管是在
《法華經》、《無量義經》,他所擔當的角色是很重要
。
所以經文裡面開始,這些不可思議,不久將得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的比丘,其中開始就是:大智舍利弗、神通
目犍連、慧命須菩提、摩訶迦旃延、富樓那彌多羅尼子
。接下去還有很多。
我們先來解釋「比丘」。
「比丘,名為乞士。上從如來乞法以養慧命,下從俗人
乞食以資身命。」這是我們的本質。
我們大家修行,要怎麼樣修呢?什麼樣的人才是叫做正
確修行的人?修行的目的是什麼?就是要求知、求了解
,我們要從佛那裡乞法來。向佛求法,不過,佛陀兩千
多年前已經不在了,我們現在要向誰求法呢?同樣是向
佛求法。
佛陀雖然這個軀體是圓寂了,一代的教化圓滿了,不過
他的法身還是在流傳,我們敬佛如佛在。我們若是有很
尊敬佛陀,那麼與佛在人間沒有兩樣,所以我們以「佛
在人間」的心情,用最虔誠恭敬來向佛乞法,若是這樣
,我們才能夠慧命成長。
生命是隨著大自然的法則,這樣一期的壽命。佛陀都有
一期的壽命,何況是我們凡人,同樣會隨著自然法則老
去、凋零。佛陀雖然取入滅,不過他的法身還是很旺盛
在人間。慧命就是法身,佛陀已經覺悟了,稱為法身,
我們還未覺悟,我們的智慧的生命,就是要依靠佛法來
滋潤、養育,讓我們原本就有的佛性啟發起來。
好比幼苗一樣,那顆種子已經有很多的因緣,這顆種子
已經有芽長出來了,開始要有不斷的因緣,不斷的土壤
、養分等等,讓這顆種子能夠成就。就像我們接受了法
之後,不只是知道、知道,我們要身體力行,真正的感
受到。就像肚子餓了,很豐盛的飯菜在我們的面前,你
只是喊餓,不會飽。豐盛的飯菜,我們要去吃它,才能
真正入我們的腹,才能營養足夠。法與這個一樣,法是
我們慧命的資糧,所以我們向上就是「從如來乞法以養
慧命」,向下就是「從俗人乞食以滋身命」。
這是佛陀在世時,為了要讓大家平等,破除人人驕傲的
心,所以自己每天每天都要去沿門托缽。沿門托缽也有
佛陀的含義。就是佛教的團體才剛剛成就,世間人還不
知道有這個宗教,那時候的印度主流信仰都是婆羅門教
,哪裡知道還有佛?不知道。所以僧團既成了,佛陀就
要大家,沿門家家戶戶去托缽,去向大家說,讓大家看
了,「你們是什麼樣的修行者?」就可以告訴他說:「
已經有一尊佛出現人間,我們現在隨著這一尊佛開始在
修行。」每天每天在街上走,每天每天在聚落的地方沿
門托缽,其實這應該叫做化緣,應該叫做弘法。
這是佛陀的時代,他有這樣的道理存在。我們現在生活
在這樣的時代,我們就不必托缽了,我們可以專心乞法
來滋養我們的慧命,我們要集種種的因緣來福利眾生。
這是我們大家要很感恩,也要很珍惜我們現在。
比丘,又有另外一個名,叫做「怖魔」,或者是「破惡
」,或者是「淨命」。有這三種解釋。
「怖魔」,大家都知道了,一個人要出家,意向是要脫
離三界,不受魔控制。但是修行者要脫離魔,要用很大
的功夫。其實魔,身外無魔,真正的魔都在我們內心。
因為貪、瞋、癡,這都是我們的心魔,所以我們大家要
很用心、用功夫,不要讓我們的心魔來擾亂我們,不可
以。所以我們要怖魔,讓魔被我們的正氣降伏,這樣他
會怕,不是我們要怕他,是他要怕我們才對,這叫做「
怖魔」。
再來「破惡」。既然是修行者,還會造惡嗎?不會。所
有的惡,在我們的心中都去除了,外面的行為,當然什
麼樣的惡事、惡念來到我們面前,完全消解就破惡了。
最重要的是「淨命」。我們要清淨的生命,活在人生為
人群去付出,這叫做「淨命」。在人群中不抱希望、不
抱回報,這叫做「淨命」。常常跟大家說,「付出無所
求,還要說感恩」。這就是很乾淨,我們的生命應該要
在人群中。
大智舍利弗與目犍連,在佛的弟子中是眾所知識,大家
都認識他們。他們出家是有一段很有趣的因緣。
◎舍利弗與目犍連皆為佛弟子中眾所知識者,其出家之因
緣,本為外道,逢師死,茫茫求道,於途上見馬勝比丘
安詳行儀,敬詢師承。
本來舍利弗與目犍連兩個人是很好朋友,也是道友,各
人都有領導著弟子在修行,他們是婆羅門教其中的一支
。舍利弗他在修行這當中,他的老師年齡大了,將要往
生的時候,舍利弗跟隨在他的老師的身邊,這位老師最
後的一口氣說出了,「奇哉,奇哉啊!人的心欲,為什
麼看不開,也是突不破?」舍利弗趕快把握機會就問說
:「老師,您到最後這個時候,還有突不破的矛盾嗎?
」
這位老師就說一個故事:最近在某一個小國,國王很疼
惜他的夫人,夫人也是很愛他的國王。國王一場大病,
最難捨的就是他的夫人,而夫人這輩子所依賴的就是國
王,所以一個人生病,一個人心靈的折磨,直到國王死
了,一場的火將他火化了,這位夫人就縱身火中,跟國
王一起走了。
說了這個故事,說完之後,老師嘆了一口氣:「可悲!
可嘆!人生就是突不破這個情關。」
舍利弗又問:「老師,您這段時間都沒有出門,您怎麼
知道這些事情?」他就說:「我不必離開這個地方,我
看得到。」這樣最後一口氣斷了。那時候舍利弗聽了,
非常的震驚:原來我的老師真的有神通,但是這種神通
的功夫怎麼沒有傳給我?開始心裡很鬱悶、很追悔,所
以他就想:我應該要再去找老師。所以很用心一直要求
道。
有一天在路上,看到一位形態莊嚴,安詳舉步的一位修
行者。他為何令人看了就心生歡喜,好像看到曙光一般
!所以不由自己,很恭敬地去問他:「到底你是修什麼
行?是什麼樣的宗教系統?你的師父是什麼人?」這一
位馬勝比丘看到舍利弗那麼地殷勤來問他,他就說:「
一切因緣生,一切因緣滅,我佛大沙門,常作如是說。
」
舍利弗光是聽到這一段背誦出來的偈文,突然間好像是
醍醐灌頂,全身很輕安自在,很歡喜。這位馬勝比丘雖
然學佛還不久,竟然他的師父有這麼高的智慧,說出這
樣的法。這不就是他的老師要往生之前突破不了的心理
嗎?這位馬勝比丘,他的這位師父的智慧,說出這樣的
話,到底是何等人物呢?所以他很歡喜,問了佛陀現在
的地址之後,趕快去找目犍連。
因為他們兩個有過約定,說:「我若是得到最好的法,
我一定會邀你。你若是得到,你一定要跟我說。」因此
,舍利弗趕緊去告訴目犍連尊者,他在路上所遇到、所
聽到的偈文,讓他很歡喜。目犍連只是聽到舍利弗這樣
的轉述,「一切因緣生,一切因緣滅,我佛大沙門,常
作如是說。」只是聽到這樣,全身像是毛細孔都已經豎
立起來了,他也歡喜。
兩人覺得有這麼好的法,有這樣得道的大覺者,這就是
我們要找的師父,我們應該要趕快,帶著我們的弟子去
皈投這位大覺者釋迦牟尼佛。就這樣,兩人來到佛陀的
精舍,拜訪佛陀,向佛陀表達皈依心意。
我們現在是在講《法華經》,但是,只是跟大家舉一個
「比丘」的意義,我們應該要了解,比丘就是要有乞法
的精神,我們時時用心乞法。我們要很感恩生活在這個
大時代,我們能夠付出無求,是淨命。我們能夠乞法,
能夠身心清淨,能夠福利人群,我們的心沒有邪思邪念
,自然就怖魔。我們沒有去造惡,那就是破惡等等。這
就是我們現在修行的好環境,只要看大家的心是不是有
用在法上?
舍利弗只是聽到兩句話,「一切因緣生,一切因緣滅」
,只是聽到這樣,馬勝比丘就要向他表明說:這不是我
說的,這是「我佛大沙門,常作如是說」。看,聽到「
我佛大沙門」,這兩位智慧者,一位是智慧,一位是神
通,你看他們都能生起這麼歡喜的心。所以修行的德,
只是讓人這樣轉述所聽過的法,甚至介紹有這個人,他
就起歡喜心,當然這是修行的功德。所以人人要時時多
用心。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