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Pages

Monday, May 19, 2014

【靜思妙蓮華】專注精進與佛同心 2013年9月19日 第135集





靜思晨語-靜思妙蓮華第135集



(法華經•序品第一)



  專注精進與佛同心



  20130919



◎「是諸眾生安隱樂處,救處、護處、大依止處,處處為

眾作大導師,能為生盲而作眼目,聾劓啞者作耳鼻舌,

諸根毀缺能令具足。」《無量義經德行品第一》



◎「六十小劫 身心不動 聽佛所說 謂如食頃 是時眾

中 無有一人 若身若心 而生懈倦」《法華經序品第

一》



◎「日月燈明佛 於六十小劫 說是經已」《法華經序品

第一》



◎「說是經已,即於梵、魔、沙門、婆羅門及天、人、阿

修羅眾中,而宣此言:如來於今日中夜,當入無餘涅槃

。」《法華經序品第一》



******************************************



◎「是諸眾生安隱樂處,救處、護處、大依止處,處處為

眾作大導師,能為生盲而作眼目,聾劓啞者作耳鼻舌,

諸根毀缺能令具足。」《無量義經德行品第一》



學佛的目標,就是自覺覺他、自度度人,這就是我們的

目標。《無量義經》前面也是這麼說過,我們修行必定

要有這分覺性,這個覺性要啟自無量大悲。無量大悲的

良能,就是救濟苦難眾生,也就是所有眾生的善知識,

也是眾生的大良福田,也是眾生的不請之師,為眾生所

做的一切,使令眾生安穩樂處。我們所到的地方,就可

以讓眾生得到歡喜、得到安穩、得到快樂。眾生有困難

,就是要為他們設立了救濟、保護,所以「救處護處大

依止處」,這是我們修行應該要有的。



菩薩是苦難眾生生命中的貴人,這是人人要發這個心、

立這個願,提升我們生命的價值。貧窮的人,身心無所

依止,所以一直在說,人間菩薩招生。每一個地方若能

夠都是菩薩,「菩薩所緣,緣苦眾生」,菩薩就是眾生

的依止處,救處、護處、做大依止處。



可惜天下間菩薩偏少,若能夠多一點人發心作為人間菩

薩,這個社會不是能更加祥和嗎?若是人間菩薩多了,

生活的形態不就是比較回歸自然、樸素、少欲、知足、

愛人、愛大地、愛種種的物資、懂得生活中有規律,這

種心靈清淨,這對社會、對人間不就是較調和嗎?所以

佛陀教育我們,我們必定要時時自修自度,教人修行,

度他、度人,我們若能自覺覺他、自利利人,天下眾生

就能夠平安了。



所以這裡這麼說,《無量義經》還是,「處處為眾作大

導師」。因為眾生迷茫,人人心靈的煩惱,貪、瞋、癡

、慢、疑,懷疑正法,不相信正法,所以心要能夠去除

貪、瞋、癡,那就困難了。人人若能夠相信正法,知道

因緣果報,他就能接受法,就能調整身心的生態。所以

眾生一迷失,一念之差,所以我們必定要「處處為眾作

大導師」,要不斷地說,不斷地走入人群來引導眾生。



「能為生盲而作眼目」。現在的人見解偏差,人的心本

來是清淨的明鏡,已經被外面的色相來擾亂了每一個人

心靈的明鏡。一片鏡子在那裡,你若是用色彩把它塗啊

、抹啊,抹一抹,你想,整片鏡子不就是五花十色,豈

能照出心外那個物質?器世間的物質,那些道理能清楚

嗎?已經模糊掉了,不清楚了。所以,雖然有眼睛,卻

是見解偏差了。所以大導師就是應該要為這些眾生作正

見觀,他的見解,我們要為他導向,讓他的看法正確些

,讓他的思想明朗些,讓他對所有的物質、道理更了解

。這就是「能為生盲而作眼目」,就是為眾生的見解導

向,化污染為清淨,心靈的污染化掉,變成清淨。



我們每天在讀誦《無量義經》,讀到這些(經)文,是

不是能夠發心呢?能夠體會佛陀對我們的教育,不只是

讓我們自利自救,還應該要利他救他,使人人的心地清

淨。這是佛陀的教育,是他的本懷,想要說的話,想要

教我們,希望我們眾生能從內心真正體會到佛陀所說法

。所以佛陀開示,我們要悟入,真正我們的心要入佛的

真理中來。



所以我們要好好真正發心,處處為眾作大導師。我們要

用正知、正見、正念、正法來引導眾生,讓眾生能夠將

他的看法、思想正確。還為「聾劓啞者作耳鼻舌」,「

諸根毀缺能令具足」。聾劓,就是耳朵、鼻子,有的人

好話不聽,都是要去聽一些不好的話,那種唆使我們、

挑剔我們、挑撥是非,這種的話他聽得很歡喜,就會隨

著這種挑撥是非,是非不分明,就開始對人有意見、對

工作有成見等等。即使有耳朵也不懂得聽正法,所要聽

的是色情,所要聽的是暴利,或者是暴亂,這種不好的

聲音。這實在是讓我們很擔心。



所以我們現在要及時,否則是來不及喔!我們要發心立

願,將這些愛聽擾亂心思的聲音,趕快導正過來,讓他

能夠正知、正見。甚至鼻緣氣味,這個氣味是香的、是

臭的,要如何讓我們的身體能夠營養,現在的人就是因

為他的鼻(嗅香),所以引起口欲,吃盡了天下眾生的

生命,這也是偏差。尤其是啞,有的人聲音很好,偏偏

他就是惡言、綺語、兩舌、妄言,這種讓他的聲音很好

,也是同樣作亂人心。耳朵亂聽,不就是有一些人亂說

話嗎?所以不管是耳、鼻,或者是口舌等等,我們應該

要好好引導,能聽的要聽好的聲音,真正能夠讓我們明

白道理的正法。



我們的六根真的要好好顧守,甚至不只是顧守自己的六

根好,還要引導人人的眼、耳、鼻、舌、身,都要走好

路、做好事,同時聽好話、信因果,若能夠這樣,這才

是我們修行的本分事。否則,現在的眾生漸漸地「諸根

毀缺」,耳朵不懂得去聽正法,就是這樣糊里糊塗,說

話不能說好話,混亂了人心,生活中就是人與人之間、

人對一切的萬物,這都整個毀掉了我們人性本具的良能





各位菩薩,大家要用心好好導正,做眾生的導師,要真

正說好話,做大導師。佛是大導師,其實我們人人本具

,都有大導師的潛能、良能。所以請各位,《無量義經

》我們要好好讀誦,去理解。



◎「六十小劫 身心不動 聽佛所說 謂如食頃 是時眾

中 無有一人 若身若心 而生懈倦」《法華經序品第

一》



前面《法華經》,日月燈明佛在那個道場開始,已經在

六十小劫中身心不動,發光現瑞在那個地方。我們已經

了解了,不只是佛的身心不動,大眾同樣是身心不動,

在那個會場的莊嚴,這當中「是時眾中無有一人若身若

心而生懈倦」。這當中沒有一個「若身若心而生懈倦」

,大家都很精進。日月燈明佛要來宣暢大法,所以大家

很歡喜、很精進,一心就是要來聽,所以沒有一個生起

懈倦,就是懈怠。「我坐這麼久了,我累了,怎麼到現

在還沒有開始?要說什麼法?」沒有人有這種心念。大

家所想的是,日月燈明佛這麼慎重,一定是要說大法。

所以身心不動。



「謂如食頃」。我們的心若很歡喜,心靈的境界寂靜無

染穢,這當中其實時間會覺得很短,「謂如食頃」。精

進的心,時間會過得很快,不會想要打瞌睡了,不會說

我已經坐得很累了,這種念頭都沒有。感覺時間很輕安

、自在,就不會覺得時間長,所以無有懈怠。這是表示

當時「大眾樂欲聽法」之誠,這是用很誠意的心要聽法

。大眾、大家很歡喜,「樂」,就是從內心的歡喜、快

樂,只有一念:要聽法。



現在佛所現相發光,他的內心所隱藏著的是這麼無上至

高神聖的大法,即將要開始了,這就是當時那個場合,

大眾的心念。所以「日月燈明佛,於六十小劫,說是經

已」。說是經已,「是經」,是哪一部經?是《法華經

》。



他在那個地方,那個本懷,「離言法華」,這個真實相

的道理,就在靜默中要啟發大家這念心,追求佛法無上

正等正覺的心。眾生心與佛心契合了,看看,不只是佛

在那裡靜坐,瑞相發光,連那個場合,人人心都是不動

,還是非常的歡喜,沒有一個有懈倦。這就是心與心的

契合,佛心、眾生心都契合起來。



所以「說是經已,即於梵、魔、沙門、婆羅門及天、人

、阿修羅眾中,而宣此言。」《法華經》說完了,開始

在大眾中這樣說:「如來於今日中夜,當入無餘涅槃」





在現在這個中夜時間、環境,外面的環境很寂靜,裡面

人人的心清淨無染,這個時候就是要入無餘涅槃。「無

餘涅槃」的道理還很深,大家都以為「無餘涅槃」就是

要往生了,不是。要有寂靜、清淨的光明。請大家,這

個寂靜、清淨的光明都是在我們的內心,我們學佛,真

的要學得對我們的慧命成長,對眾生的生命有做引導的

作用,這樣我們的身心就是要時時在寂靜光明的境界中

,這樣和佛心就能互相契合,這要看大家時時要多用心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