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Pages

Monday, May 12, 2014

【靜思妙蓮華】 回歸如來藏心之妙用 2013年9月09日 第127集





靜思晨語-靜思妙蓮華第127集



(法華經•序品第一)



  回歸如來藏心之妙用



  20130909



◎「無量法門,悉現在前,得大智慧,通達諸法,曉了分

別,性相真實。」《無量義經德行品》



◎「是諸王子聞父出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悉捨王

位亦隨出家,發大乘意常修梵行,皆為法師,已於千萬

佛所植諸善本。」《法華經序品第一》



◎八王子威德自在,各領四天下,即八識心王各統領諸相

應心所及所緣境之義,謂統領心所緣境之分際也。



◎聞父出家得無上覺,亦隨出家發大乘意,常修梵行。謂

八識亦轉為如來藏心之妙用,即轉識成智也。



◎謂如來心之所緣,即是智慧所照之境,無有盡故,是名

心所緣無盡。



***********************************



人人是不是「志玄虛漠,守之不動」?假如人人守志奉

道,了解我們修行的目標,我們要自覺、覺他、覺行圓

滿,走入人群中所看到的一切無不都是法。一直對大家

說,轉識成智。看你是在什麼樣的環境,還是面對那個

環境,無不都是增長我們的智慧,在芸芸眾生中「無量

法門,悉現在前」,能夠「得大智慧,通達諸法,曉了

分別,性相真實」。



◎「無量法門,悉現在前,得大智慧,通達諸法,曉了分

別,性相真實。」《無量義經德行品》



《無量義經》裡,大家不都是常常在讀嗎?是啊!人群

中無量的智慧,不斷不斷現前,這叫做轉識成智,自然

通達諸法。所以每天所看到人、事、物,無不都是在增

長我們的智慧,這是把握人、事、物、理。假使我們每

天就這樣放過了,把這些事情變成煩惱,起心動念,這

樣就是放縱我們的生命,那就很可惜,反而還造業。所

以我們要好好把握,在芸芸人群中在事物理相,我們都

能夠智慧清楚。



看《法華經》,佛陀入定,「離言法華」,已經開始向

我們說這麼多的道理了,還有很多人不能了解。文殊菩

薩來引述過去日月燈明佛,兩萬尊的日月燈明佛,最後

一位修行出家,還有八子同樣也出家,這段(經)文再

說:「是諸王子聞父出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悉

捨王位亦隨出家,發大乘意常修梵行,皆為法師,已於

千萬佛所植諸善本」。



前面已經解釋過了,八王子,這些王子聽到他們的父親

出家,已經成佛了,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就是

無上正等正覺。大家聽了歡喜,所以這八位王子,也隨

著他們的父親一樣,全都捨掉王位,世俗的享受完全捨

去,隨著他們的父親出家了。「亦隨出家,發大乘意」

,每一位王子所發的心就是大乘。



我們若是轉識成智,智慧是至高無上,自覺、覺他、覺

行圓滿,這就是大乘意。過去的方便法,是隨眾生機所

開的,佛陀的本懷就是要講一乘大法。一乘大法是最真

實的法,希望人人能夠了解佛法,覺悟之後能夠再去引

導人人,同樣有這分一性圓明自然的本性,希望人人去

引度,引度人人還是將這一性圓明發光發亮。



所以《無量義經》裡面有說,「一生無量,無量從一生

」。無量也是原本就有了,就是無量的眾生原本就有那

分佛性,只要我們這一念心,我們能夠去跟大家說,這

叫做行菩薩道。一支蠟燭若點亮,無量的蠟燭從這支蠟

燭引光過去,不一定都從原本這支蠟燭引光,即使引光

過去的蠟燭,還可以引光給別人的蠟燭,同樣無增無減

的光,那支蠟燭照樣發光。所以人人發心,已經將心靈

之光啟發起來了,我們的心靈之光也是同樣可以去照耀

他人,他人也可以將他的光引發出來,這叫做大乘意,

自覺、覺他,有發心要去引導人。



所以他開始要「常修梵行」。「梵行」就是清淨,這個

「梵」字大家都知道,清淨、清淨行。不過,我們凡夫

一直以來就是不斷複製煩惱,每天每天,對人、對事,

每對一個人不稱意,開始又複製煩惱,無緣、厭惡,開

始煩惱又入心。或者是聽到往哪裡去發展有利益,有世

間的財利,所以又會被誘引了,開始連鎖事業,一間再

一間。資金不夠,再去借,用錢愈來愈多,向銀行透支

愈多,結果金融風暴一掃塗地。像這樣,這就是叫做煩

惱不斷複製。光是知識一直增加、增加,業一直造,造

業。



我們修行就是要轉識成智,知道人生的生活就是這樣,

剛剛好,夠了,一家平安,吃得飽、穿得暖,這樣夠了

,有餘的力量就跟大家分享。但是,現在的人好像人人

都很忙碌,這怎麼能夠梵行呢?梵行就是清淨,內心沒

有再製造貪、瞋、癡等等的煩惱。在這種大時代,大劫

難的時代,還有天地宇宙,尤其不論是小乾坤、大乾坤

,天地之間四大不調的災難,加上人的心靈災難,人人

心理上不斷不斷在累積四大不調,一直就在製造煩惱。



所以,我們必定要知道梵行,既然我們修行,我們一定

要懺悔過去所造作的業,人、事、物很多的業都附著在

我們的心裡,所以必定要懺悔,滌心垢、改習氣,這就

是梵行。我們要將內心這些無明煩惱不斷去除,我們要

將我們的外行習氣也要趕快改,在生活行動中真的要改

變,才能夠梵行,才能夠很乾淨的修行法門。



現在的人間,心靈災難,需要我們用種種的方法趕快投

入。有的人會說,梵行,不就是趕緊別去理外面的事,

心才會清淨?我剛剛說過了,人群中無不都是我們的法

門,我們若已轉識成智,這些人群都是我們的智慧。「

不經一事,不長一智」,所以心不受外面紛紛擾擾的事

情來染著我們的煩惱,但是我們的心王,這個八識轉回

來,回歸本性,那就是清淨。八識在緣外面的境界,都

清淨、不受污染,已經轉識成智,所以這叫做「常修梵

行」。「常」就是常常。不只是關在裡面,是入人群,

在人群中不受污染的梵行、清淨行。「皆為法師,已於

千萬佛所植諸善本」。



◎八王子威德自在,各領四天下,即八識心王各統領諸相

應心所及所緣境之義,謂統領心所緣境之分際也。



下面再來了解,前面的意義,意思就是說,「統領心所

緣境之分際也」。八王子,前面那個八「意」,八識若

轉過來之後,那就是「統領心所緣境」。



每天,我們的心都在外面,緣外面的境界,眼緣外面的

色,耳緣外面的聲,鼻緣外面的香塵……等等,這都是心

所緣境。心在外面所緣的境界,我們在這裡如何分別呢

?用識去分別嗎?或者是要用智呢?智也是分別智,所

以我們在這個分際,就是這個界限裡,我們若是用識去

分別,那就是貪、瞋、癡、慢、疑,不斷跟著外面的五

塵境一直去緣,意識不斷地吸收,七識不斷造作這樣的

業,惡業成就、煩惱業成就,這樣就是在六道輪迴,永

遠沒有休息的時候。



所以,我們若能夠用智慧來面對外境去統領,我們這個

心不受外境引誘出去,這就是已經回歸本性。所以這只

是差一點點,識與智,識與智緣外面的境界,智就會回

歸本性,若是識就隨外面的境界一直去紛紛擾擾,層層

煩惱複製。



所以這段,「聞父出家得無上覺,亦隨出家發大乘意,

常修梵行」。這就是已經八識轉為如來藏心之妙用。如

來的藏心,那就是智慧。



◎聞父出家得無上覺,亦隨出家發大乘意,常修梵行。謂

八識亦轉為如來藏心之妙用,即轉識成智也。



從八識轉過來,回歸如來藏,那就是智慧,清淨無染的

本性,這就是妙用。所以我們稱呼佛乃是宇宙大覺者,

那就是他的如來藏心,他能夠對宇宙之間的所有一切分

析得非常清楚,這就是佛陀他的大覺,他的藏心,他的

妙用,這是佛的本性,人人本具,不只是佛而已。人人

本具佛性,人人本來就有如來藏心,所以轉識成智,這

就是「如來心之所緣,即是智慧所照之境,無有盡故,

是名心所緣無盡」。



◎謂如來心之所緣,即是智慧所照之境,無有盡故,是名

心所緣無盡。



如來,我們若回歸如來的藏心,一性圓明,這就是佛陀

的智慧所照的境界,心所緣無盡。我們凡夫的識,所緣

都有一個境界而已。我現在看到你們,我只能從這裡看

到那裡而已,我看到的有這麼多人,我現在的識,我的

眼識、我的意識,我看到的是這些。你們坐這樣,看向

這裡,看到我和我背後的景,現在我們所看到的範圍是

這樣而已。但是若再問問你們,我們精舍外面的菜園有

多大?你們現在的心有去到菜園了嗎?我們精舍的範圍

有多大,意識已經在那裡。心想:趕快收回來,聽清楚

。意識趕快又回來了。



這就是每一位凡夫都有如來藏識,同樣有這個應用,只

是我們所應用的只在那個剎那,做好的事情、聽到好的

法,我們能覺悟,我們在短暫的時間,「我知道了,是

這樣。」但是很快又故態復萌。凡夫啊凡夫,反反覆覆

,既已知道了,怎麼見境、遇境又再生心,與人、事、

物又在那裡計較?這叫做凡夫。所以這個識,時時遮蓋

我們的智。我們若能用智來遮蓋識,將識慢慢去除,識

去智存,若能夠這樣,每一件事所見的就會很開闊,心

包太虛,就是宇宙萬物的真理都很清楚,看每一件事情

,他一接觸就很清楚的境界,絕對不會受到人、事、物

、境來蒙蔽了我們的真心。



所以,希望大家日日聽,時時要放在心裡,遇事所有的

境界,無不都是在增加我們的智慧,不要受所有的境界

複製煩惱,只是差別在這裡。所以時時要多用心。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