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Pages

Wednesday, April 30, 2014

20140430《人間菩提》愛護大地‧長養慈悲





南投日月潭水庫,面臨缺水危機,進水口「日月湧泉」,平常可以噴出一兩公尺高的泉水,­現在只冒出一點點水量,而在「水蛙頭步道」的九隻青蛙地標,滿水位時,只露出一隻,現­在水位下降,已經露出八隻青蛙。


證嚴上人開示:「這個緊急的時刻,要怎麼辦,只有人啊,人人可以身體力行,節約用水,­節約用電,節約浪費等等,多一點,刻苦一點,走路,我們真的要靠著大自然,這兩隻腳可­以走路是最幸福的,假如寸步都不行的話,那就是坐輪椅囉,所以我們要好好的自我檢討。­」

人不能缺少水,不論是體外清潔,或體內機能維持,都需要水。尤其「腎臟」就像是人體的­濾水器,在馬來西亞的慈濟洗腎中心,得到國際ISO9001認證,也體現了慈濟醫療人­文。

證嚴上人開示:「水,不只是大地需要,人體也需要,到了人體非水不可治療的病,我們也­要很認真,如何讓這樣的水質,真的實在是,乾淨的很乾淨,要經過了,ISO的認證,來­評鑑、來認證,真的是很令人感動,也是很感恩,可以看到了,醫療人文的那樣的溫馨品質­。」

惜水如金。馬來西亞幼兒園的小朋友,不但做到「一水多用」,更將惜福、節約的觀念,帶­入家庭,影響父母。


【靜思妙蓮華】其義深遠其語巧妙 2013年8月23日 第116集



靜思晨語-靜思妙蓮華第116集
(法華經‧序品第一)
其義深遠 其語巧妙
20130823

◎「演說正法,初善、中善、後善,其義深遠,其語巧妙
,純一無雜,具足清白梵行之相」《法華經序品第一》

◎二乘莫測,隱實施權,分別說三,即說阿含等教。其義
深遠,其語巧妙。

◎隨他意語曰「巧」,藉權顯實曰「妙」。

◎「三者皆正信、正行、正果,故曰正法。」

◎法義無上,故曰「其義深遠」。說法隨順眾機,能令獲
益,故曰「其語巧妙」。

◎「說法令一切眾生轉惡為善,轉染為淨,皆為趣於究竟
無上菩提,不落二乘,故曰純一無雜」又說法令一切眾
生轉惡為善,轉染為淨,皆為趣於究竟無上菩提,不落
二乘,故曰:「純一無雜」。

◎所有種種方便法,即皆開示令悟入於佛知見之法。

*************************************************

學佛要記得,要用虔誠的心。讀了之後、聽了之後,法
要時時在我們的內心,不斷地要再去思考,而後法入心
,自然就法入行。這是我們學佛者人人應該要有的。

前面的經文,大家不知道還記得嗎?前面的經文,也就
是文殊菩薩引述過去的佛講法,「演說正法,初善、中
善、後善,其義深遠,其語巧妙,純一無雜,具足清白
梵行之相」。

前面一直跟大家分享過,佛乃是人天導師。人天導師在
人間,初、中、後說,全都是「其義深遠,其語巧妙」
,這是佛陀他來人間為眾生普施的法。現在我們要了解
,過去的初善、中善、後善,是適應眾生的根機。

初善是要暢佛的本懷,所得到的要跟大家趕快分享,卻
是連天龍護法都無法領會到,人間的人有辦法體會嗎?
所以佛陀有一段時間真的是很沮喪,心想,為眾生來修
行,為眾生成佛,當然是要為眾生說法。眾生聽不懂,
該怎麼辦?所以當時諸佛菩薩現前,來慰問釋迦佛,說
:眾生本來就是這樣,既然成佛了,這是千載難逢,要
發揮你的本能——能仁。你原來本具定慧,入人群中度化
眾生。

所以釋迦佛開始思考,用什麼方法來入人群?所以就在
四十二年間,殷殷善誘,用種種方便教法來觀機逗教,
適應眾生而說法。四十二年後,佛陀開始就要暢他的本
懷,回歸於他原來要跟大家所分享的,佛心靈的境界、
佛來人間的因緣。所以,這是第三,後說,在後面所說
的法。是正直捨方便,開始要顯實相義。所以他有三時
說法。

◎二乘莫測,隱實施權,分別說三,即說阿含等教。其義
深遠,其語巧妙。

其實初說「華嚴」,那時候真的是有困難,眾生無法體
會。這是因為佛陀他自修自證,就是他的心懷,所以要
經過很久的時間才能得到,在這麼長久的時間所修、所
得,現在的天龍八部怎麼能夠聽得懂呢?

再來,人間二乘、三乘,這些聖人也是無法體會。所以
這是人天不知,無法了解佛的本懷。因為它「其義深遠
,其語巧妙」。這時間,佛陀只好隨他意語,隨眾生的
根機來說法。這叫做巧,巧妙,很巧妙。眾生怎麼樣的
心,佛陀就適應他們的心,去轉動他們從迷茫、凡夫的
心,要轉動他牽引入法來,所以要用善巧的方法。所以
這就是叫做隨他意語,眾生所需要,他就給他所需要,
能夠了解,淺顯明白。

◎隨他意語曰「巧」,藉權顯實曰「妙」。

所以「藉權顯實」叫做妙。真正要暢演他的本懷,他就
要藉重這些眾生,很複雜的習氣,也是很多的煩惱。常
常一句話說:「煩惱即菩提。」在人群芸芸眾生中所有
的煩惱,不就是佛陀要探討人間的苦難?所以佛陀已經
了解,人間苦難從哪裡來,就是從這些眾生不同的習氣
、複雜的煩惱中,造成了人間這麼多的困難、苦難。這
就是佛陀所要探討的。

現在已經了解了,所以佛就隨順眾生的病,施用什麼樣
的法藥。這是隨他意語,也就是佛陀藉重這麼多眾生的
煩惱,來施展他的智慧,所以叫做「巧妙」。

「三者皆正信、正行、正果,故曰正法。」

前面說,佛說的正法。要記得,佛所說的正法不離開初
善、中善、後善。不管是初善,當然是佛陀的本懷,這
是我們普通的眾生無法一時接受,太深奧了。所以佛陀
的慈悲,不捨眾生,設種種方便的教法,那叫做中善,
同樣也是正信,要啟發眾生的正信。

眾生就是因為一直迷,佛陀的時代,宗教很多,佛陀就
是為了要究竟大家的正信,所以他才要修行。修行的結
果,要趕快跟大家分享,當然就是要人人能正信,正信
之後還要正行。我們若能正信、正行,才能夠正果。真
實的結果,那就是回歸與佛同等清淨本性,這是我們修
行最後的結果。但是,修行若沒有正信,沒有正行,要
得到這樣的正果那就難了,還是同樣在六道中輪轉,再
回來還是一樣要從頭開始,要正信、正行、正果。

佛陀來人間不為其他,只為了要來度眾生、說正法,引
導眾生能夠正行、正果。所以所說的法,不管是初說、
中說、後說,法不離開正法。所以法義無上,不管是過
去的四十二年間,所說的方便法,也是經過了思考,經
過了眾生的根機所需要,而且還是一樣要將他導引入正
信裡面。哪怕是方便法,也是同樣設法要讓他正信。所
以法的義是無上,佛陀最高的智慧,所以叫做「其義深
遠」。

◎法義無上,故曰「其義深遠」。說法隨順眾機,能令獲
益,故曰「其語巧妙」。

「說法隨順眾生,能令獲益」。所說的法,其義深遠,
都是正法,隨順眾生的根機,還是不離開正法。所以說
的法,雖然是隨順眾生的根機,還是令眾生獲益。所說
的利益就是得正法、入正行、得正果,這就是佛陀所要
給眾生最正確的目標。所以叫做「其語巧妙」,所說的
話都讓眾生沒有偏差的方向,這真的是非常巧妙。

再說,又「說法令一切眾生轉惡為善,轉染為淨,皆為
趣於究竟無上菩提,不落二乘,故曰純一無雜」。

佛陀所說的法,就是要使令所有一切眾生轉惡為善。我
們為什麼會惡呢?惡就是我們貪、瞋、癡、我慢、懷疑
正法。這種懷疑正法,這就無法去回頭接受真實。

現在的人,年輕人貢高、我慢、懷疑,不相信過去長輩
所走過來的禮、義、廉、恥的道路。就是因為不相信,
所以心就一直污染,這樣就會行惡,惡念、惡行就出來
。那就是因為心已經染著了,染著到無明了,不相信道
德、倫理、禮儀,都不相信了。就像這樣,佛陀說法就
用因緣果報觀一一來牽引,讓我們能夠了解,貢高、我
慢,傷害別人,結果也是傷害自己。用等等的方法來說
話。

所以佛所說的法,無不都是「轉惡為善,轉染為淨,皆
為趣於究竟無上菩提」。我們不要說,這不是很淺的話
嗎?這與我們現在的生活、與父母有什麼關係?與長輩
有什麼關係?這與佛法有什麼關係?這與佛法有很大的
關係。佛法不離世間法,佛法就是完全要來管理我們的
人心,一點點的偏向,趕快把他輔導回來,回歸我們人
人原來本具的善良本性。

我們若能維持這樣,就慢慢回歸,就究竟無上的菩提。
這是我們學佛一定要很了解。但是,這樣的法,「不落
二乘,故曰純一無雜」。不是停滯在二乘。二乘就是聲
聞、緣覺。佛陀雖然是這麼說,叫你做善事,對的。要
你不要掛礙,這都是對的。做善事是「妙有」,不要掛
礙是「真空」,但是那個妙有你有究竟嗎?究竟的妙有
,才是真正佛所要說的法。要你不要執著,你是不是到
了那種真空的境界呢?我們心無掛礙,無掛礙故,有到
達這樣的程度嗎?還沒有。

有的人只說,我念佛、念佛,光是念佛也是很容易執著
。記得嗎?有一段時間,師公在這裡的時候。你們大家
有的時候,如果說到什麼,就「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記得嗎?那段時間,是不是也有聽到師公,透過師伯
說:你們怎麼口口聲聲都阿彌陀佛,這樣是什麼,你們
知道嗎?」同樣的道理,雖然我們在生活中,我們在修行
,是不是時時都要掛在嘴上說這句話呢?

所以,我們應該念佛要念入心,念得我們有佛的心。佛
陀的心,那就是不忍眾生苦,所以你要去行善,但是行
善不執著。菩薩的心,付出無所求,同時感恩。這樣的
因緣,讓我有機會結到這樣的好緣,甚至菩薩連結到好
的緣他都不執著,他就是付出就對了,這就是妙有。不
忍眾生苦,是學佛者的使命,學佛者的本能,這是我們
原來的善性。所以我們應該要純一無雜,不要執著在,
我是這樣聽,所以我就是這樣的執著。

所以說,佛陀所說法不落二乘。所以現在佛開始要說的
法,就是這麼純一無雜。那是佛陀的本懷,所要說的都
是無雜,都很清淨。法譬如水,很清淨的水,要來洗滌
眾生的污垢、雜念。所以,所說的正法是純一無雜。

「所有種種方便法,即皆開示令悟入於佛知見之法。」
這叫做正法,無不都是要來引導人人心要很清淨。

不管你日常生活,對什麼樣的事情,我們在付出的,處
處都是無所著,純一無雜。雖然我們在人間不離開方便
法,但是內涵的真實法,一定要在我們心裡。所以,佛
陀所開示的法就是「令悟入」,用藉重種種人間世事來
讓眾生了解。所以常常說見苦知福,看到苦難,我們就
要培養慈悲心,這就是我們的內涵。

所以請大家,學法,一段一段的經文,我們要不斷不斷
反覆去體會,體會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這樣才是真正
的用心。

【靜思妙蓮華】能仁定慧悲智雙運 2013年8月22日 第115集



靜思晨語-靜思妙蓮華第115集
(法華經‧序品第一)
能仁定慧 悲智雙運
20130822

◎能仁:悲願不捨,定慧、智力普施。

◎眾生堪忍苦中苦,能自度度他樂中樂,堪為人天大良福
田。

◎「演說正法,初善、中善、後善,其義深遠,其語巧妙
,純一無雜,具足清白梵行之相。」《法華經序品第一


*************************************************

學佛要悲智雙修。慈悲、智慧,這是修行者不可缺少的
,所以我們時時要運用我們的心,如何才能入人群中,
將眾生所欠缺,我們所擁有的來普施眾生。

眾生所欠缺的,莫過於精神和物質。精神、物質,最重
要的是精神。心若滿足了,生活可以很簡單、純樸,物
質的享用是有限的。假如心不滿足,物質再多、再豐富
,需求還是無止境。所以佛陀來人間,他的慈悲,就是
普及讓人人能夠心得滿足。心要怎樣才能滿足呢?要通
徹道理。道理若清楚了,心自然就能常常很滿足。

所以佛陀來人間就是設教、施教,滿足眾生所需求的法
。這也是我們學佛,我們應該所要施行的道理。所以慈
悲就是「能仁」,能仁就是悲願不捨,堅持慈悲的願力
。所以釋迦牟尼佛,他的名稱譯為華文就是「能仁」。
就是要顯示這尊佛,他的內心所要表達,對於人間他所
要施教,於眾生有使命感,那就是慈悲。

慈悲就是要普及眾生,要與眾生有好緣。歷久以來,三
大阿僧祇劫所專修的行,那就是培養慈悲心,所以悲願
不捨。這就是三大阿僧祇劫所累積,他的心願。為眾生
,很多的苦難無法解救,所以佛陀還是不捨眾生。雖然
眾生頑固、剛強,難調難伏,卻是佛還是一樣悲願不捨
眾生。

除了悲願之外,還有定慧。心要定,還要有智慧。常常
跟大家說,智是分別智,能夠分別世間「是」或「非」
。這就是智,這就是一股力量——是對的,要堅持去做;
是不對的,要有毅力去撥除掉。這就是智,智力。

若是慧,就是平等慧。眾生的剛強,他用柔軟的耐力來
調伏。所以說定、慧、智力,這也是要來調教眾生不可
缺少的。所以需要能仁、需要定慧、需要悲願、需要智
力。悲願不捨,智力能夠普施一切眾生。

◎能仁:悲願不捨,定慧、智力普施。

人世間,真的要為人群付出,很辛苦!這麼辛苦,該怎
麼辦呢?就要忍耐,要堪忍,堪得忍耐苦中之苦。眾生
很辛苦,六道輪迴,迷茫不醒,眾生很苦。菩薩、諸佛
入這個人群苦中之苦,甘願這樣進去,若沒有能仁、定
慧,哪有那分願力,令他入這種苦中之苦的環境中。進
入那裡做什麼呢?現相。

借這苦中苦眾生的形相,對大家說:「這是苦的啊!我
們大家是不是要趕快知苦,來脫離這個苦。離開這個苦
的境界,有很自在、開闊的境界,有很寧靜而奧妙、寬
闊的地方,能夠讓我們很自由,能夠讓我們沒有煩惱束
縛,沒有恐懼,沒有苦難,這麼悠遊解脫的地方。」

「這要如何才能夠到達呢?」「就像我這樣,我要去瞭
解很多的道理,我瞭解了,我現在要跟你們分享,告訴
你們如何脫離苦的方法。來,你跟著我這樣做。來,你
跟著我這樣走。如此,自然我們就能到達解脫、無阻礙
的環境中逍遙自在。」

這也就是佛陀在人間現相成佛,我們現在才能知道我們
要如何修行,辭親割愛,心無掛礙,沒有愛欲、貪著等
等,才能夠去除瞋、癡這個境界。這就是我們要按照佛
陀所說法的道理,我們要接受,我們接受之後,我也已
經心無掛礙了,我也已經沒有煩惱牽綁住了。所以,我
的經驗,我再說給你知道。

這就是自度度他,能夠走入很快樂,樂中之樂,心無掛
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無有煩惱,無有貪、瞋、癡
、慢、疑,無有人我是非的爭奪等等,完全將這些煩惱
全都放下,快樂啊!所以苦中苦,或者是樂中樂,這是
要看我們的生活態度。

過去我們說過,佛陀成佛要具足十號,如來、應供、正
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
人師、佛、世尊。這十號,我們要好好來學,要如何能
夠名副其實。

佛陀他能仁,他具足了十種德行。這十種德行,是不是
我們要好好來學習呢?尤其是我們人身難得,我們在人
群中能得遇佛法,就是要在天人間開闢一塊大福田。

常常說天堂,在人群中就有天堂,人間天堂就是富貴人
間。富貴人間學道難,我們能好好運用我們的智慧,能
仁、定慧,要如何藉這個苦難,芸芸苦難眾生,如何設
法讓富貴人間天人能夠接受,啟發他的愛心,也付出為
苦難人,這也就是讓他接近佛法的初階,開始給他有這
個福田,種大福田。這在《無量義經•十功德品》裡面也
有。所以,我們要引導人人為苦難人去付出,為苦難人
做大福田。

◎眾生堪忍苦中苦,能自度度他樂中樂,堪為人天大良福
田。

苦難,有的是精神空虛的苦難,有的是物質不足的苦難
。所以我們要在人群中做大福田,這也是我們學佛很重
要的一環。

所以前面說過了,佛具足了十號,他就在人群中開始「
演說正法,初善、中善、後善,其義深遠,其語巧妙,
純一無雜,具足清白梵行之相。」

這段經文接著,文殊菩薩向彌勒菩薩說,過去有這尊佛—
—日月燈明佛。他也是十號具足,他也是在人群中演說正
法,他同樣也分成初善、中善、後善。什麼叫做初善、
中善、後善呢?我們要了解,什麼叫做初善。

初善,就是說佛陀他成佛,常常跟大家分享過,佛陀他
在定中夜睹明星,突然間他的心與天空中那顆星會合起
來,也就是小乾坤與大乾坤突然間會合起來,那個心、
身體。

常常說身體是一個小乾坤,還未覺悟之前就是一個個體
,人身的小乾坤。但是,修行過了一段時間,身與心完
全靜寂下來的時候,靜寂清澄,在這個境界已經超越了
自我這個小乾坤,那個時候,靜寂清澄的境界,那個眼
光剛好與天空的那顆星會合起來,化小為大,那時候「
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原來我們的心是這麼的奇妙啊


不只是在這個地球的這個乾坤而已,在這個乾坤之外還
有大世界,心很遼闊。所以當時佛陀第一句話就說:「
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性。」這是他的第一
個念。他的心與境界混合起來時,第一個覺悟:大地眾
生人人皆有如來的智性,不只是我而已。他才會說「心
、佛、眾生三無差別」。

佛陀這種的心靈境界,來看我們眾生,原來人人眾生都
能成佛,原來人人眾生都含有這分圓明一性的本能在。
所以這就是佛陀很歡喜,很快樂,一直想要將這個境界
能夠趕快跟大家分享。在那個心靈境界起來時,十方諸
佛及等身、法身菩薩,完全集會,這叫做「華嚴海會」
的境界。

這當中還有天、護法,天龍護法也完全湧現了。怎麼有
這麼殊勝的境界呢?十方諸佛菩薩全都集會來了,所以
諸天護法也全都到了。在這心靈的世界裡,佛陀開始將
他所體會到,這宇宙的真理,「量周沙界,心包太虛」
,這麼遼闊的心境,把這個道理一直要說出來。

但是,所觀看的,天人聽不懂、體會不到。那時候有一
度佛陀的心理真的很沮喪,想要就這樣取入滅。「既然
我成佛之後,有這麼好的道理要跟大家說,除了諸佛菩
薩體會我的心,怎麼這些天龍八部都無法體會呢?那我
成佛有什麼用呢?來取入滅。」在那當中,過去諸佛來
安慰釋迦文。

這是佛的境界,在《法華經》裡面也有這段敘述,這段
境界。所以,過去的諸佛開始來安慰,請佛陀要運用他
的定慧,你的悲願達成了,定慧要發揮出來。芸芸眾生
剛強難調伏,所以才要運用你的定慧。心要定,發揮你
的智慧,這是你的能力之內做得到的。

從此開始,本來說「華嚴」,乃佛自修自證之道,他如
此修行、如此證果之後的境界。經過了曠劫,很長久長
久的時間,所修來的、所得的,經過三大阿僧祇劫,很
不容易才證得的。人、天不知,現在所說的法,人、天
不知。

你們要知道,說的話,人家若聽不懂,也是很洩氣。其
實佛心、人心,是同樣的心。所以佛陀才說:人心有佛
心,佛心有人心。這是多麼人間化,真的是順理成章。

各位,大家都發心修行,我們必定要悲智雙運。悲願、
能仁及定慧,悲願,我們要不捨眾生,雖然在五濁惡世
的芸芸眾生,煩惱重重,很辛苦,但是我們甘願在這苦
中苦裡去施行樂中樂,讓大家能夠接受佛法,能將快樂
用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這必定要得法樂,才能夠有這
分法喜的心情。所以時時要多用心。

(人間菩提) 20140429 節能惜水重環保 Cherishing Resources and Taming Our Minds



節能惜水重環保 
Cherishing Resources and Taming Our Minds 

節能惜水重環保 
效法落實貴恆持 
欲調四大護天地 
以法潤心去無明 

雖然已經入春,但是台灣中部春雨不足,造成日月潭水庫水位下降,濁水溪灌溉水源吃緊。­而在印度西部,則是面臨嚴重乾旱,農作物大受影響,農民擔憂經濟問題。 

證嚴上人開示:「水,就是天地人間的大生命,我常常都這麼說,不知道人人能不能感覺到­呢,可是現在的人,水資源很浪費,而且越來越不能沒有水,這種的大地資源,尤其是水,­是要靠人人來節省。」

水是大生命。彰化慈濟志工「蔡洪淑卿」,日常生活用水,不論是洗米、洗菜、洗澡的水,­全部都會留下來二次、三次利用,這項習慣,不但節省荷包,更為地球節省資源。 

證嚴上人開示:「菩薩們,他們以身作則,一水三、 五用都有,他們很節約水,而且可以把水,如何一次一次來利用,保持著乾淨,唯有人人就­力行這樣的方法,要不然,的確我們的未來人世間,會缺水、缺資源。」 

全球資源有限,人類應該以「生命共同體」的觀念,看待水資源,節省一分,就為自己以及­後代子孫,多積一分福。 

Monday, April 28, 2014

【靜思妙蓮華】十德具足 2013年8月21日 第114集



靜思晨語-靜思妙蓮華第114集
(法華經·序品第一)
十德具足
20130821

◎佛之十號: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
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佛為諸眾生宣演正法,悉令到於智地,佛德圓成,堪稱
無上士。

◎調御丈夫,謂以種種法成就大業,調御法界一切眾生。

◎天人師:謂為天與人之導師,以一切眾生欲了知佛法便
於修持。

◎唯天與人二眾果報之身最易成就,故佛謂為天人師。

◎未種善根者令種,已種善根者令成熟,已成熟者能得解
脫。

◎佛、世尊,為天人師。師者,能導向正軌律儀,正法典
範。

*************************************************

學佛還是要用心。佛陀教導我們要心心念茲在茲,念法
在法。我們若能夠一心精進,沒有放逸,自然我們那個
「德」、「得」——得法顯德。這是我們人人應該相信。

幾天來都在說佛陀的十德,十號具足、十德圓滿才能夠
稱為「佛」。「佛」乃是大覺者,「覺」要覺知天下事
物,不只是天下,還是三千大千世界,那就是宇宙真理
了。過去、現在、未來,無理不知,無事不通,這就要
用很長的時間,一心一志去體會宇宙人間大事。

前面我們已經說到佛的十德中,再來就是「無上士」。

「無上士」,就是來人間普遍為眾生教導,希望眾生人
人能夠布善種子,讓人人能夠種善根,善根成熟能夠得
解脫,一直到與佛同等、十號具足的境界。這就是佛德
,佛德的完成,因此堪稱「無上士」,讓人人與他平等


佛陀稱為無上士,如何才是無上士?那就是天、人,乃
至聲聞、辟支佛、菩薩,他們還未圓滿,在菩薩之上還
有佛,佛才是最圓覺。這就是佛佛道同,諸佛菩薩來人
間教化,這就是現這個人間事,要讓大家要有一個倫理
位次的觀念。所以,佛稱為無上士,這個位置是至高等
覺,沒有比佛更高,佛陀的覺悟已經是最圓滿,所以稱
為無上士。

◎佛為諸眾生宣演正法,悉令到於智地,佛德圓成,堪稱
無上士。

再來就是「調御丈夫」。調御丈夫,就是以種種法來成
就大業,調御法界一切眾生。意思就是說,他要用至高
無上的大法來成就人間眾生,甚至有情界的眾生,令一
切眾生都有這種的覺悟。

調御師,就是要調伏種種的眾生。所有的眾生都有他不
同的習氣,只說「人」這一類,每一個人都有不同的習
氣,要來調伏人人的心態都不容易了,何況眾生,蠢動
含靈,所有不同的身形都有不同的習性。

佛出現在人間,他的心願就是要用種種的方法來成就大
業。所說的大業,就是要把所有的眾生人人本具的佛性
都啟發出來,讓不同的習性回歸於一性,回歸於人人的
自性清淨光明。所以會常常說,修行沒有什麼事情可修
,就是修習氣。

我們自己本身要調伏自己本身的習性都不容易了,我們
是否有辦法去調伏別人的習性呢?難啊!還是要自我勉
勵,盡心力,做典範讓人看,這樣來帶人。這就是我們
凡夫能努力,所以學佛要成佛不是不可能,要看我們自
己,回歸自己、反省自己,我們的習性是不是有在自我
調伏?

所說佛的大業,要能調御法界一切眾生。其實,這也是
在教育我們,讓我們明白,不只是釋迦牟尼佛,是我們
自己的本性——自性三寶。我們自己有佛性,能自我教育
;自我啟發智慧,這叫做法;自我調伏習性,在我們的
行為裡,這叫做僧。所以自性三寶,人人要把自己的自
性啟發出來。調御丈夫,我們自己也要出現。所以「無
上士、調御丈夫」,這都是我們要練習的。

凡夫,我們不要常常自認為凡夫,我們現在是要學佛,
學佛,唯一的方法是調伏自性,培養自己的毅力、耐力
,這都是要自己培養。其實,法不必怎樣向外求,靈山
塔只在你的心頭,靈山會也是在你的心中,所以我們人
人都可以當靈山會上的主人,自己要提起信心來。

再說「天人師」。也就是說,為天與人之導師,以一切
眾生欲了知佛法,使他修持。

這就是我們要知道,「天人師」就是模範。佛不只是做
人間的老師,釋提桓因也來皈依佛,天人也來皈依佛,
所以佛也是天人的老師、師父。所以佛他是天人師,就
是引導人人能夠走入這個無上正等覺。

前面有說過了,修十善行就可以生天,受持五戒就可以
不失人身。即使生在「天」或「人」,還是一樣在六道
裡面,而我們修行就是要脫離六道,甚至還要超越三界
,這是我們學佛的目標。哪怕是色界、無色界,以及我
們人天的欲界,我們都要超越,何況天呢?所以佛陀來
人間也就是為天與人的導師,因為,唯有天與人最能夠
接近佛陀所說法,接近佛陀所教育。

所以,「唯天與人二眾果報之身最易成就」。這就是佛
陀在人間教育,這兩類就是最接近佛。若是其他畜生道
、餓鬼道、或者是地獄道,他們苦啊!他們的因緣果報
好像拉遠了,那個果報要接近佛法實在是很難,所以佛
陀要接近天與人這兩類比較容易。

◎唯天與人二眾果報之身最易成就,故佛謂為天人師。

就像我們人間,也有人間的天堂。有的人說「富貴學道
難」,真的是富貴學道難,但是佛法,我們若是用正法
來引導,這種富貴而有知識的人也可以來接近佛法,甚
至不只是接近,還能信受奉行,不只是信受奉行,還能
護持正法,這也是人間天人。

所以我們學佛,我們要引導天與人,將他們引入正法來
。唯有用世間最正確的方向,對人群有利益,而且將他
們的心態導正,無所求,用愛付出,付出之後那分的感
受,在這種人生愛的互動、超越,愛的境界互動、超越
,就是無所求;不只是無所求,還要有感恩心。

常常對慈濟人說,「付出無所求,還要時時感恩。」因
為眾生來成就你,因為苦難人來啟發你的智慧,因為在
生死苦難中激發出我們懂得脫離生死,了解生死是大自
然的法則,自然我們的身心從這種很矛盾的欲、無明之
中,激發出我們有辦法解脫。所以,「未種善根者令種
,已種善根者令成熟,已成熟者能得解脫」。

其實就是要跟我們說這樣的話,讓我們人人的心有一種
正確的方向,如何解除、降伏我們的習氣,調伏我們的
心,不要偏邪,要向正法,這叫做「道」。佛陀,他來
人間最能夠接近的就是天與人這兩類,他就要用方法讓
他們能受持,所以才叫做「人天導師」。就是引導方向
正確沒有偏差,這就是佛陀來人間的目標。

所以天人師,師,那就是「能導向正規律儀」。為人師
者,就是要引導人人,教導他如何向正確的方向走,這
才能夠稱為「師」。這時佛陀的德,他稱為「天人師」
,也是「三界導師」,也是「四生慈父」。我們不是每
天早上都在念嗎?不只是天人師而已,還是三界的導師
。以現在來說,就是最接近於人、天,可以時時刻刻對
人說話。

人,就是有富貴人家,也有貧窮的眾生,所以很雜,五
趣雜居。過去也已經解釋過了,這是一個五趣雜居地。
天、人、地獄、餓鬼、畜生,這叫做「五趣」,非常複
雜,五趣眾生所住的地方,這是佛陀所要教化的地方,
所以他要具足十號,也就是十德圓滿。所以他在五趣雜
居地殷殷教育,他為人師、為天師、為三界導師,就是
要引導人人向正規律儀。

◎佛、世尊,為天人師。師者,能導向正軌律儀,正法典
範。

我們要有一個規律,做人要有做人的形態、規矩,修行
有修行的律儀,所以正法典範。我們要好好在佛陀的教
法中,我們要展現正法。看看佛陀在世,就有提婆達多
將佛的教法拿到外面顯異惑眾,那就是已經失真了、偏
離了。所以我們應該常常提高警覺,我們要在正法的典
範中來教導人,讓人人在正律儀,在規律中,這是我們
的責任。

所以「諸佛道同,十德具足,無缺圓滿」。若能夠到達
這樣,十號具足、十德圓滿,這是過去、現在、未來諸
佛,都是同一種圓滿的德。所以前面有說過,通號、別
號。釋迦牟尼佛、日月燈明佛,這都叫做別號。有很多
的佛,不同的名,卻是同樣要十德具足,同樣在教化眾
生,佛佛道同。

有的眾生就是根鈍,就要用種種方便小教來引導。有的
人很利根,就用很高的境界讓他能夠頓悟。這就是佛陀
教育眾生的方法,很辛苦!要如何調伏眾生,很辛苦!

我們若自問自己,我們有辦法調伏自己的性嗎?就知道
佛陀的大法,他的大業,一大事因緣沒有別的,就是要
來成就眾生與佛同等,啟發我們人人的本性。多辛苦啊
!多偉大啊!所以,我們要人人自我調伏,自性三寶真
的要啟用起來。所以要時時多用心。

20140428《人間菩提》勤修淨心傳善法



因為2008年四川強震,陳英和慈濟結下一分善緣。災難後,不只是物資援助,慈濟人的­膚慰,也安定了陳英的心,現在70歲的她,堅持每天到慈濟洛水服務中心,聆聽上人開示­,聞法不懈怠。同樣懷抱精進心,來自9個國家地區的實業家,參與靜思生活營,認識慈濟­,也希望回到企業推動,匯聚更多善的力量。

把握假日,來自9個國家地區,483位實業家,放下忙碌的工作,參與靜思生活營,除了­深入慈濟理念,也期待將人文精神帶回當地,繼續精進,發揮善的影響力。

證嚴上人開示:「我們總是愛沒有遠近的分別,我們要把這分合和互協的心,連接起來,還­要有大覺有情,為諸眾生,把愛散播到了每一個國家,每一個人的心地,都帶了滿滿的種子­,愛的能量回去。」

科技讓精進心跨越距離。2008年四川地震,牽起受災戶陳英奶奶和慈濟的緣。現在70­歲的她,儘管每天必須接受兩次氧氣治療,依舊堅持,早起往返慈濟洛水服務中心,視訊連­線證嚴上人開示。

證嚴上人開示:「她的心願就是希望來看師父,她說,沒有這樣的機會,只好在畫面上跟師­父同步,她也可以天天看到,所以年紀大不是問題,身體有病不是問題,只要一念心,她都­可以步步精進。」

顧好一念求法若渴的心,化障礙為大愛,把握當下,增長智慧。

【靜思妙蓮華】佛德普令眾生成菩提 2013年8月20日 第113集



靜思晨語-靜思妙蓮華第113集
(法華經·序品第一)
佛德普令眾生成菩提
20130820

◎佛之十號: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
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善逝:佛善入於無量世界,隨順眾生心欲以為說法,明
瞭世間苦難,從眾生心欲造。

◎生死煩惱中而能令眾生聞法歡喜,善能導向無上菩提。

◎世間解:謂佛於有情世間之一切眾生種種心欲、種種癡
昧業報、及器世間之物體成住壞空,悉能解了。

◎無上士:謂以種種法使令一切眾生,未種善根者令種,
未成熟者令成熟,已成熟者成菩提。

*************************************************

學佛要好好地用心啊!每一天都是跟大家談心,這個「
心」字可以讓我們成就一切,一念心也能讓我們造成很
多惡業,一切皆由一念心造。

我們前面說過了「善逝」。善逝,也是同樣一念心。佛
陀十號具足,也就是十德具足。「德」就是修來的,平
時要用心,心用在生活中,用在人、事、物、理中,我
們要好好用心,來去就可以自如了。

◎佛之十號: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
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佛陀可以「善入於無量世界」,這無量世界,眾生世界
、物質世界等等,佛陀進出自如。我們人都是受這個世
界環境影響,讓我們的心不得自在。佛陀大覺,他可以
進出自如,隨順眾生的心欲來說法,這是已經明了世間
的苦難。所以佛陀說法的次序也是一樣,開始就向大家
說苦、集、滅、道。

釋迦佛已經了解世間的苦相,苦的真理。任何一個人來
到世間,就是不離開這個苦難,尤其這個苦難是從眾生
心欲所造成的。我們人來的時候,源頭不就是父母的欲
嗎?同時,不就是我們眾生過去與父母所結的緣呢?所
以眾生這個苦難,就是來自於心的欲所造成的。

◎善逝:佛善入於無量世界,隨順眾生心欲以為說法,明
瞭世間苦難,從眾生心欲造。

所以,「從生死煩惱中而能令眾生聞法歡喜,善能導向
無上菩提。」這是佛德。佛德,了解眾生苦的源頭是從
心欲開始,來到這個世間,芸芸眾生,個人的習氣不同
、所欲不同。今生來,一輩子所造的業,到頭來就是死
,這中間他的煩惱牽纏不休。這種習氣,要他聽法實在
有困難,聽法而能接受也是不容易,接受而能夠入心、
起歡喜,這更不容易。

不過,佛陀他的悲智雙運,他不受障礙,眾生的煩惱對
佛來說沒有障礙,所以他能夠從生死煩惱中而使令眾生
能聽法歡喜。這就是佛陀他的善逝,來去自如,不管什
麼樣的眾生、什麼樣的境界,他入那個眾生境界,他都
能夠善逝,進出沒有困難,目的就是要使令眾生聽法歡
喜,又再「善能導向無上菩提」。

這就是佛陀的悲,已經在過去的慈悲與眾生累積了很多
的好緣,所以眾生聽到他說法就會歡喜。我們過去不是
說過嗎?有緣的人,說的話都是法;如果無緣的人,說
的話再好都會變成是非,總是讓眾生聽了不歡喜。若是
有緣就歡喜,歡喜就能接受,所以能夠「善能導向無上
菩提」,讓大家歡喜。這是佛陀過去的慈悲,跟大家結
的好緣,運用他的智慧在人群中說法,這叫做「善逝」
的德。

再來就是「世間解」。世間解,就是說「佛於有情世間
之一切眾生種種心欲、種種癡昧業報、及器世間之物體
成住壞空,悉能解了」。

有情的世間,凡是有生命的東西都叫做有情。一切的有
情都有心欲,你看哪一種動物不是因為心欲再衍生呢?
不管何種身形的動物,牠可以一直衍生下去,再下一代
的下一代。想一想,不管是什麼動物,動物的世界就是
這樣。這個心欲,種種癡昧的業報。心就是煩惱、癡,
就是很暗昧,沒有光明,這都是我們眾生的業、煩惱。

再來「及器世間之物體成住壞空,悉能解了」。這就是
佛陀他的智慧,能夠解了世間,不管有情、無情,只要
你的眼睛看得到的東西,或者是我們住的空間,這叫做
器世間,器世間所有的物體,皆是成住壞空,沒有一項
永遠在。

就說天下大地山河,山河大地是不是永遠都不變呢?還
是一樣會變。有時候大自然的法則,大自然的「四大」
威力很大,四大若是調和,那就是風調雨順,山河大地
就平平安安。或者是一不調和,山河大地就受毀傷,一
夕之間就變了。

所以想一想,佛陀對有情世間一切眾生種種的心欲、眾
生的生死苦難等等,生老病死大自然的法則,在這個人
世間、有情六道輪迴中,沒有一項不清楚。尤其是在這
個空間、這個器世間,所有的物體世界,佛陀更加了然
清楚,好像是看手上的手紋,清清楚楚。

所以佛陀對人很了解,對世間很了解。在教育時,他也
是用智慧。有一個時間,佛陀在世時,剛好是結夏安居
過後不久的時間,有一位弟子從遠方來,他向佛陀恭敬
頂禮、問安。佛陀看到這位弟子,從這麼遠的地方來,
坐下後,他就問他說:「你從哪裡來?」這位弟子回答
:我是從脅山而來。

「路途遠吧?」「路程有一段時間。從結夏安居結束之
後,心思念佛,所以從那時候就出發,直到現在才到達
這裡,看到佛陀,向佛陀請安。」佛陀就問他說:「這
一次結夏安居平安嗎?」這位弟子就回答:「佛陀慈悲
關心。今年我結夏安居在脅山的地方,環境很好。我們
在那裡,心很安靜,生活還可以,進出也是平安。只是
有一個缺點而已。」

佛陀就問:「什麼樣的缺點呢?」他說:「每到黃昏入
夜時,很多鳥都會聚集到安居處周圍,鳥聲很吵。晚了
,想要安定打坐,就是鳥聲很吵、很雜。」佛陀就問他
說:「這樣你還想再回去那裡安居嗎?還歡喜那個地方
嗎?」弟子就回答說:「那個地方真的很適合修行,只
是唯一的缺點是晚上鳥多,鳥聲吵雜比較困擾,晚上無
法安心靜心下來。」

佛陀就教他一個方法,說:「這樣的話,你這趟回去,
黃昏的時候聽到鳥聲來,你要很虔誠合掌,向鳥這麼說
:『諸鳥啊!我很需要你的羽毛,我需要你供養你的羽
毛』。」鳥群開始來的時候並不多,聽到比丘群合掌向
牠們祈求,希望牠們獻出羽毛來供養。這些鳥就趕快去
開會了,「現在比丘開始對我們有所求了,他們所要求
的是我們身上的羽毛,各位,大家想清楚,我們到底要
將自己的羽毛供養出去嗎?」

鳥群聽到了,所有的鳥就說:「我們最寶貴的就是這身
羽毛,我們怎麼能把羽毛供養出去呢?」「若是不能供
養,我們就不要聚集在這個地方。比丘所要求的,我們
既然無法給他們,我們要趕快遠離。」果然,從那一晚
開始就靜悄悄了,鳥兒們都不敢靠過來。

過不久,比丘來向佛陀感恩,「佛陀教我這個法,現在
修行的環境,白天很清靜,晚上很安寧,果然是一個修
行最好的道場。」佛陀又再向大家開示:「比丘啊!大
家要知道,連鳥兒是有情的眾生,牠自己也會疼惜牠的
羽毛,何況我們人啊,人類應該更能自愛,要疼惜我們
的慧命。時間能夠成就我們的慧命,法能夠成長我們的
慧命,我們難道能不如鳥兒疼惜牠的生命嗎?」

這就是佛陀的智慧,用這樣的環境來教育有情。所以這
個器世間物體、環境,一切都有它的環境優點、缺點存
在,有情都有共同追求的欲,也有自己要保護自己的情
,這就是有情界。這種有情界都是在迷茫、在癡昧中,
所以佛陀要不斷來人間,向人間說法。這必定要有他的
福與慧才能領導世間,向世間有情說法。

再來就是「無上士」。無上士,也是佛陀十號之一,是
佛的德行。也就是說,「以種種法使令一切眾生,未種
善根者令種,未成熟者令成熟,已成熟者成菩提」。

最近我常常跟大家說,佛陀為一大事因緣來人間,無非
是要將這些愛的種子、智慧的道路——就是要鋪出路來,
鋪給人人能夠走上這條路;覺悟的種子在人人的心地,
要讓人人的心地去經營這顆有情、覺悟的種子。

常常說拓荒者,拓荒者,佛陀就是在眾生很荒亂的心地
中,要來教導我們如何將心地整理好,好好地整理,將
它拓荒,將這個亂象除掉,如何讓這個心境製造很美妙
的心境,如何讓善種在這片心地經營,讓它種子落地。
這就是佛陀來人間所要教育的,他的智慧,面對著眾生
的方法,就是用種種法,使令一切眾生未種善根令種,
未成熟讓他快成熟,已成熟要讓他能夠成立菩提林。

各位菩薩,佛陀的智慧與慈悲,有了慈悲才能有好緣,
結好緣,眾生才能起歡喜心,歡喜心才能接受法,能夠
接受法,有情於迷茫中才能夠覺悟,利用人人覺悟,還
要讓他了解這個器世間種種的道理。不管有情、無情,
一切都是在佛覺悟,佛陀他瞭如指掌,就如反掌來看手
紋這麼的容易,卻是我們眾生還是很迷茫。

所以請大家明白,要覺悟的是我們的本性,而覺悟不困
難,只要我們時時多用心啊!

20140427《人間菩提》有福造福汎愛眾



以愛為管理,實業家林仲篪,帶動員工響應齋戒環保,公司免費提供超過十年的素食,培養­了慈悲心,也讓員工有了健康的飲食習慣。

證嚴 上人開示:「慈濟人把慈濟的人文,帶進了他的工廠、他的公司,看他們,吃,有吃的品質­,除了養成茹素,同時,養成惜福,這種零廚餘,同時還要他們更進一步,關懷大地,愛惜­物命。」

分享心中的愛,在江蘇昆山經營工廠的台商黃媽易,鼓勵員工響應竹筒歲月,啟發點滴的善­念,只要有心,人人都有付出的機會。

證嚴 上人開示:「社會假如都能用這樣的人文,從家庭而到工廠,從工廠而到社會,為社會投入­而付出,人與人之間,互相影響,彼此這一分祥和的氣氛,給了這樣的人間,應該也會虔誠­。」

黃媽易不只自己投入慈濟,以身作則立典範,員工也自發參與冬令發放,讓這股良善的風氣­,在企業中生生不息。

Saturday, April 26, 2014

【靜思妙蓮華】佛德善入無量世界 2013年8月19日 第112集



靜思晨語-靜思妙蓮華第112集
(法華經·序品第一)
佛德善入無量世界
20130819

◎明行足:即三明具足。一、宿世智明,二、生死智明,
三、漏盡智明。

◎明行足:具三德,能暸然於自他一切夙世因緣,究竟解
脫於一切有漏之法,而證一切無漏之果。

◎行一事為天下法,發一言為天下則。

◎善逝:佛善入於無量世界,隨順眾生心欲以為說法。

*************************************************

我們學佛就是想要了解一切。很多事情我們都不了解,
為什麼不了解?就是無明。無明使我們顛倒不得自在,
所以我們學佛,就是要學得如何能將所有的人、事、物
、理,我們都能很透徹清楚了解之後,心能輕安自在。
所以要學,學一個「明」——明白。

前面我們已經說過,佛陀的德,他有具足十號。前面說
過了「明行足」。「明行足」意思就是說,我們清清楚
楚來去,真正自在,具足了三明,就是德。「德者得也
」,所修的得,得就是德,你不修不得,不得就沒有德
。這就是要用功夫去了解,了解之後,一切清楚了、明
白了;這個過程就是要用心。

佛陀已經是一切都明白了。宇宙的大覺者有什麼不明白
呢?所以他已經有「明行足」。足,就像我們人的腳,
走路用兩隻腳,很自由可以走。其中若有一隻腳不調和
了,寸步難行,走路就很辛苦了。所以說,我們要能夠
走入佛的境界,行佛所行道,必定要修福、修智慧,要
有福與智兩項,福慧平行,我們才能走穩、走得很輕安
。所以「明行足」,也叫做「兩足尊」。

◎明行足:即三明具足。一、宿世智明,二、生死智明,
三、漏盡智明。

「宿世智明」,他很清楚、很了解過去一切的一切,不
只過去生而已,是無量世。還有「生死智明」,人生來
世間,如何來、如何去,清清楚楚。生,不困難,我們
過去生與哪裡有緣,就生到哪裡。死,也不困難,人生
必定會死,這是自然法則。最困難的,就是在生與死這
段中間,我們在生活的人間裡,我們到底了解到天下多
少的道理呢?人與人之間互動,很多的問題,我們到底
能夠了解人多少?不只是無法去了解別人,老實說,我
們了解自己又有多少呢?

所以,從幼小出生,一直到老死這一段的中間,生死之
間,我們到底能夠明白、清楚嗎?凡夫啊!還是不得明
白,還不清楚。不過,佛法還是在人間,有緣接觸佛法
,我們就要學,所以叫做學佛。學佛,行佛所說法,學
佛陀他如何出生人間、他用什麼思想、什麼樣的觀念、
如何去求、去用功、去體悟。

佛陀在人間無不都是在讓我們學。我們只是學而已嗎?
要跟著他走,行佛所說法。若能如此,我們的「智」才
能知道,不只是「知」而已。中國人造字實在很奧妙,
「知」,只是知而已。只是知道而已嗎?要很明白。因
為「知」的下面還有一個「日」字,所以知道得非常透
徹、清楚。

「智」,分別智,能夠分別世間事物道理,能夠明白過
去、現在、未來一切的道理,這可以分別得很清楚。不
只是過去的宿命智,也不只是現在生死的智,不只是明
白這樣而已,其實佛陀的透徹智慧,還有「漏盡智明」


我們現在滿心的煩惱,煩惱就是「漏」。我們過去所有
的煩惱是不是都去除掉了?除掉了過去的無明,得來了
清淨的智慧,清淨的智慧有放在心裡嗎?一項煩惱得了
一個法,很不容易。「我瞭解了,我會改過,過去的我
會懺悔。」懺悔、洗淨了,有常常保護著嗎?保護這分
清淨,這個法有放在心裡嗎?放在心裡,常常就可以警
覺自己,自然就不會再犯,洗乾淨的就是乾淨了,不會
再去染著。若能夠這樣,叫做「無漏」。若不是,讓你
求再多、聽更多的法,聽了,「知道啦!」但是沒有徹
底明白。明白了,「我反省,我懺悔。」但是很快又恢
復到凡夫心,這叫做「有漏」。

所以,佛——覺者,他就是「漏盡智明」,所有一切煩惱
全都去除,他不會再恢復污染,因為這個法在心裡沒有
漏掉,這叫漏盡智明。

這種明,「三明」就是德,若沒有經過修行,沒有得到
這個法,哪有辦法「明」呢?所以有修有得,自然就有
德。這個德,就是明智、智明,分別智,能夠分別世間
是非。所以大家都知道「大時代需明大是非」,要能夠
明白大是非,就是要漏盡智明,煩惱都去除掉,我們才
能在這個大時代去了解什麼是對的、什麼是不對的,我
們才能清楚。所以這是非常重要。

若是能如此,就能「瞭然於自他一切宿世因緣」。我們
就能很清楚你與我之間,我們過去的宿世有什麼因緣。
人世間,人事很複雜,明明是一家親,反目成仇;明明
是親子,親與子之情卻發生不孝、忤逆、殺父、害母。
這種複雜的人生到底是什麼呢?這一切就是宿世因緣。

因此才會告訴大家,我們待人接物要很小心。過去的我
們不知道,但是我們要把握現在,結好人緣,因為凡事
人與物都有因緣果報。我們修行,最重要的就要現在,
現在我們的一切要很明明覺覺不糊塗,這是「明行足」


明行足,除了可以究盡過去宿世,我們也可以「究盡解
脫一切有漏之法」,我們還可以很徹底盡除一切的煩惱
,沒有束縛。人與人之間都有一個牽累,小家庭從父母
、兄弟姊妹開始,好不容易已經長大成人了,自己還要
成一個家,這個家又同樣有一個拖累,夫妻、子女、上
一代的父母、兄弟姊妹,這種心的牽掛,好緣、壞緣互
相的牽拖。現在再接下去,又另外延續的一個家庭,同
樣又有連累,又有牽掛,很多的牽掛。除了自己家庭的
牽掛,為了生活,在人群中要造很多的業,沒完沒了。

所以,我們已經知道過去宿世的一切因緣之後,我們要
如何能將牽掛究竟了盡、究盡解脫一切有漏?就要有「
明」。我們要修行,修福、修慧。

修福,與大家結好緣,人人來成就我們的道業,不要有
人來阻礙我們的道業,這就是我們的福。慧,那就是你
的智要能分別一切的一切,過去、現在、未來,我們都
要很清楚,有智、有慧——有分別智、有平等慧,我們都
很清楚,這樣我們才能「究盡」,就是究竟了盡,自然
我們就能解脫,解脫於一切有漏法,一切有煩惱、有牽
拖、有纏著的、有綁著的,完全都沒有了。這就是要修
福、修慧。

希望我們跟大家在一起是成就道業的福、好的緣,不要
讓人有障礙。每個人都離不開人群,不要以為辭親割愛
就是離開人群,不是。我們還要入更多、更多人的人群
中。離開小的家庭,是入如來的大家庭,如來的大家庭
是在人群中,人群中有人人來成就我們,這叫做福德。
不只是福德,還要慧德,所以要福慧雙具,這也叫做明
行足。

要「證一切無漏之果」,我們的心就了了明明,沒有其
他的障礙,沒有一點點的煩惱。這個境界多麼美啊!靜
寂清澄,明明了了,這是明行足。

◎明行足:具三德,能暸然於自他一切夙世因緣,究竟解
脫於一切有漏之法,而證一切無漏之果。

我們如果可以到達這個境界,自然「行一事為天下法,
發一言為天下則」。

我們在人群中要做一件事情,那就是為天下法。所以常
常說,心中要有法。不只是我們的心要有法,我們在大
乾坤,行遍乾坤,我們都要有這個正法。甚至我們還要
「發一言為天下則」,這叫做是準則,不是隨便說說,
說的就是道理,每一句話就是天下的準則,這叫做法則
。不管是做事情,不管是說話,都是天下的法,正法,
及天下的準則,這叫做法則。我們生活要在有法則的範
圍裡,這叫做法的軌道。明行足,我們應該要更加用心
去體會「福慧兩足尊」,要如何行遍天下,去救度眾生


再來就是「善逝」。善逝,就是去來自由。「佛善入於
無量世界,隨順眾生心欲以為說法」。

佛陀的智慧在眾生中,雖然眾生很多、煩惱很多、種種
的障礙很多,可是佛陀可以進出自如。入人群中無障礙
,解脫在這人群也無障礙,不管是什麼境界,來回自如
,所以叫做倒駕慈航,那就是「善逝」。

來人間做什麼呢?就是「善入於無量世界,隨順眾生心
欲以為說法」。因為眾生的心真的是欲念很多,他要現
相人間,隨著人間的生活而生活。所以兩千多年前的悉
達多太子,在皇宮出生、在皇宮成長、接受教育,然後
和人間法一樣,他的父王需要他娶妻、生子,這就是人
間法。眾生的心欲,他知道這個心欲就是這樣,然後現
相修行。若沒有經過修行這條路,他沒有覺悟的機會。

其實明明覺覺,他已經是無量劫前就成佛了,去來自如
,不受污染。所以他這一世來人間,雖然有家庭的掛礙
,卻是大丈夫明明覺覺,放下,捨離,去找出一條道路
來。覺悟之後,他能夠回歸人群來引導人生,導向正確
。這就是善逝,來去自如。

總而言之,人生要如何才能很自由?要能夠解脫,那就
是要有福慧雙具,要三明具足,這就是佛的德行。所以
我們大家要時時在人群中,在世間裡面,不管時間、空
間、人與人之間,我們要時時明白這個道理,與人要好
好多結善緣,我們才沒有掛礙。不受障礙,才能受人人
成就道業,讓我們通徹無礙,這就是我們要用功的地方
。所以人人時時要多用心。

(人間菩提) 20140426 克服萬難‧求法淨心 Inspiring Everyone to Become Bodhisattvas



克服萬難‧求法淨心 
Inspiring Everyone to Become Bodhisattvas 

旱澇地震災頻傳 
克服萬難齊賑災 
教富濟貧行正道 
求法淨心更精勤 

馬來西亞檳城慈濟安親班,帶著小朋友,為自己的生活作息打分數,累積良好的行為,就能­當志工關懷洗腎病友,點點滴滴培養小朋友,種下誠正信實的善種子。而在災難發生時,總­能看見慈濟人的身影,灑播愛的種子。四月初智利強震,慈濟志工飛越兩千多公里,前往災­區發放賑災,第一時間體貼災民需求。證嚴上人在今天 (4/26)的志工早會開示,慈濟人克服萬難,使命必達,秉持感恩尊重,發揮至誠的愛­。 

天災無情,人間菩薩馳援。四月初,智利8.2強震,慈濟人跨越兩千多公里,克服距離和­物資籌備的困難,懷抱尊重與感恩心發放,膚慰受災鄉親。 

愛的種子,從小培養。馬來西亞檳城慈濟安親班,帶動小朋友,為生活作息自我評量,累積­分數就能到洗腎中心當志工,關懷病友,鼓勵孩子自動自發養成好習慣。 

紮實的品格教育落實生活中,也把愛心分享出去,在小朋友身上,看見純真又堅定的力量。

【靜思妙蓮華】三明具足 2013年8月16日 第111集



靜思晨語-靜思妙蓮華第111集
(法華經·序品第一)
三明具足
20130816

◎「一性圓明,本具自然,淨潔無染,精純光亮。」

◎顯明佛德,導迷至覺,三德圓滿,十號具足。

◎佛之十號: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
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應供:萬德圓具,應受人天九法界等覺菩薩以下之供養


◎十法界,四聖:佛、菩薩、緣覺、聲聞。六凡:天、人
、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

◎供養有三:物質的供養、敬的供養、行的供養。

◎正遍知:無上正等正覺。

◎明行足:即三明具足。一、宿世智明,二、生死智明,
三、漏盡智明。

◎三明具足,能瞭然於自他一切夙世因緣,究竟解脫於一
切有漏之法,而證一切無漏之果。

*************************************************

「一性圓明,本具自然,淨潔無染,精純光亮。」

我們人人本具佛性,我們人人都有一個「一性圓明」,
很自然,與生俱來就有了,而且是淨潔無染,這麼的精
純光亮。人人身上都有懷著這一顆寶珠在,可惜我們就
是不知道。這是人人都有,可惜我們都沒有拿出來用,
用了一層一層無明煩惱把它覆蓋住。我們現在知道了。
知道,到底在哪裡呢?本性啊!本性是長得什麼樣?本
性,一句話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山河大地很容易改變,不管是人工的改變,或者是四大
一不調和,很快就改變了。但是我們的如來本性,明明
就是這麼的光明、純真,只是我們用無明一層一層遮蓋
住了,所以現在我們所用的都是後天的習性,不斷地薰
習、薰習,薰習到我們現在習氣要改很困難。其實習氣
回歸回來,那就是我們的本性,所以有人說「本性難移
」。對我們人人本具的這個本性,當然任何人都不能夠
移轉,那就是「一性圓明」,是這麼的自然,與生俱來
就有,任何人都無法移轉。

今生、來生、過去生,我們就是本具自然圓明的佛性,
都是存在,只是我們將這個本性遮蓋,所以用著膚淺的
,隨著過去、未來這樣的習性一直薰習,所以我們的習
氣很難改。才會常常對大家說,修行有什麼好修的呢?
只是修我們的習氣罷了。人人若將習氣、生活,好好的
自我警惕,就可以慢慢接近、歸回我們這念圓明的佛性


所以說來,修行並不困難,很簡單,但是也很不簡單,
因為已經六道輪迴無央數劫。佛陀成佛是無央數劫,而
我們凡夫在這六道輪迴同樣也是無央數劫;覺悟者永遠
自覺,凡夫一念迷就長期這樣地迷。這就是「覺」與「
迷」,只是在一線之差別。

◎顯明佛德,導迷至覺,三德圓滿,十號具足。

佛他是永遠都這樣,從過去長久以來已經成佛了,所以
「顯明佛德」,這個德本來就是很明顯了,所以他可以
「導迷至覺」。已經覺悟的覺者,成佛,就是把佛德顯
明出來,讓大家知道,你與我不同,只是差在這裡而已
,你有、他有、我也有,我已經把這個覺,本來自覺的
本性顯明。

常常告訴大家,現相成佛——現八相來成佛,這也就是現
一個「事」,讓大家契「理」。所以人、事,人間就要
用事相來引導人人接近道理,所以這叫做「顯明」——本
來就具足光明的本性,大家都有,只是遮蓋住了。所以
,佛陀要成佛,他本來就成了,為什麼又要說成佛?本
來就是本具佛性,只是「現相成佛」。要顯出佛德,就
是要經過這樣、這樣的修行,了解這個道理,真正入心
,顯在外面,這叫做「德相」。所以「顯明佛德,導迷
至覺」。八相成道,只不過是用人事形象來引導大家,
讓我們可以從迷中覺悟。

所以「三德圓滿,十號具足」。佛與佛之間,他就有「
十號具足」。「十號」就是:如來、應供、正遍知、明
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
世尊。這叫做「十號」。

「十號」也是十德。要能夠應供,他因為德行具足,過
去生不斷地來來回回在人間,用不同的因緣、不同的形
象,生生世世不斷都在度化眾生,所以已經累劫以來不
斷地在修行、不斷自覺、不斷度他、不斷在人群中,這
就是佛之所以能夠成就,萬德圓具。因為時間很長、很
久了,無央數劫所付出的、所度化的,無法算計,所以
他每一生、每一世都是德圓滿。「萬」是表示無量無數
的意思,所以「萬德圓具」,所有的德都很圓滿具足。
有這個德,所以「應受人天九法界等覺菩薩以下之供養
」。

◎應供:萬德圓具,應受人天九法界等覺菩薩以下之供養


九法界。我們常常說十法界——四聖、六凡。這個我們都
能了解嗎?四聖是佛、菩薩、緣覺、聲聞,這叫做四聖
。六凡就是天、人、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這叫
做六凡。佛陀既然萬德圓滿,所以應堪得受人天九法界
供養。

「供養」的意思,就是從心靈的恭敬、尊重,這種的供
養。有物質的供養、有敬的供養、有行的供養。過去已
跟大家分享過,物質的供養,就像現在大家拜佛,香、
花、水果,表達我在供佛。其實香、花、水果擺上案,
就要周圍乾乾淨淨,所以寺廟都要有「香燈師」,要把
佛堂整理得很乾淨,這也就是「物質的供養」。

再來恭敬、禮拜。每天早課,大家不就是這麼恭敬禮拜
嗎?這叫做「敬的供養」。最重要的是「行的供養」,
行的供養,佛陀怎麼教法,我們就要怎麼恭敬受持。看
,每次佛陀講經之後,大眾「皆大歡喜,作禮而去」。
皆大歡喜,聽了之後很歡喜,而且能夠了解,了解之後
就是要身體力行,這種的禮敬。

所以,供養有這三種。不只是物質、有形的供養,而是
從內心那分恭敬、尊重;內心的恭敬、尊重,別人看不
到,就是要身體力行,去做佛陀想要做的事情。佛陀為
一大事因緣來人間,說法引度眾生,我們能夠了解多少
、能夠做多少,我們就趕快將這個法也分散給大家,讓
人人同樣可以聞法受持,身體力行,這才是真正的供養
。這叫做行的供養,行動、修行的供養。

再來叫做「正遍知」。佛陀是宇宙的大覺者,無事不曉
,所以無上正等正覺,這就是「正遍知」。所覺悟的,
不是我們凡夫用口頭上說:佛陀已經正遍知了。到底知
道什麼呢?很多、很多。佛陀他所了解的法是大宇宙,
大宇宙那就是三千大千世界。

我們現在在這個地球上,這只是在小千世界其中的千分
之一,一個太陽系裡的一顆行星而已,我們這千分之一
的太陽系宇宙、在這顆地球的乾坤裡,到底我們能夠知
道多少呢?就算地球上的萬事萬物都讓你透徹了解,但
是我們也只不過這麼小的範圍,與佛對三千大千世界的
了解相比,看,這麼廣大的道理,那麼高、那麼深,這
種正遍知的覺悟,這不是我們凡夫能夠體會的。

我們凡夫就是懵懵懂懂,生命短暫才幾十年的時間,到
底我們能夠了解多少呢?然而我們很有幸,能夠遇到佛
法,我們若能夠信,建立我們的信,相信佛陀所說法,
佛陀的覺悟是正遍知,無上正等正覺,那種的覺悟實在
是很遼闊。所以我們必定要用心,去相信佛陀所說法。

再來就是「明行足」。明行足,那就是「三明具足」。
三明,什麼叫做三明?一是宿世智明,第二是生死智明
,第三是漏盡智明。

我們凡夫隨業來、隨業去,到底我們過去生造的是什麼
業呢?我們為什麼選擇在這裡、這對父母、生活在這樣
的環境?一生中如何生活過來?為什麼會遇到這樣的人
、為什麼會這樣等等,到底是為什麼?懵懵懂懂,不知
道!這就是缺少了「宿命通」。

佛陀從過去無央數劫,他在哪一生、哪一世,種什麼因
、結什麼緣,這樣的因緣來人間,就是會遇果報等等,
佛陀都很清楚。我們對這一生到底怎麼來,尤其我們要
怎麼去,這生死我們也不知道。如何來出生、如何死、
什麼時候會死,都不知道,所以叫做「無常」。佛陀只
好跟我們說無常。

真的,若要說宿世,六道,我們都是在這六道中輪迴。
佛陀就跟我們說:你怎麼樣才能生在天道?十善,你要
行十善就生在天道。如何才能來人間呢?五戒,人人要
持五戒,那就是在人道,不失人身。十善無法具足,五
戒無法受持,再接下來就是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
,就這樣一直去了。所以說「宿世智明」,這是佛陀他
有這種智慧。我們凡夫就是差那麼多啊!所以我們要起
恭敬心,我們要信受奉行。

剛才說「供養」,對佛陀,我們要虔誠敬供,身體力行
,我們好好接受佛陀如何教育我們,十善、五戒,還可
以超越十善、五戒,那就是付出無所求,就是心無掛礙
。這種無掛礙的心,叫做「漏盡智明」。

「漏」,就是煩惱。明明佛法這麼好,我們已經聽到了
,聽進去又漏掉了,這就是凡夫。所以我們必定要「漏
盡」,就是煩惱都要去除,滌心垢,將心靈的垢穢洗滌
,讓它乾乾淨淨,讓我們心中無煩惱,法入心就住在心
中,這樣叫做「漏盡智明」。以上就是「三明」。

◎三明具足,能瞭然於自他一切夙世因緣,究竟解脫於一
切有漏之法,而證一切無漏之果。

各位菩薩,佛陀是十德圓滿,甚至他的德是很顯明,要
來度我們、引導我們真正走入正確覺悟之道。顯明他的
德,我們要好好相信,相信佛陀,我們才能受他接引,
隨著他所指導的方向走去,這樣我們才能脫迷至悟,這
是我們應該要有的。所以「三德圓滿,十號具足」,這
是我們這幾天人人要用心體會。所以時時要多用心啊!


(人間菩提) 20140425 溫馨接引‧賑濟災民 Inspiring Goodness in People to Mitigate Disasters



溫馨接引‧賑濟災民 
Inspiring Goodness in People to Mitigate Disasters 

接引向善戒惡習 
賦予新生勤造福 
溫馨互動讚聲揚 
茹素賑濟眾伸援 

降雨量不足,讓中國大陸內蒙古嚴重乾旱,農民被迫棄耕。不只缺水問題,西北地區,也面­臨沙漠化日益嚴重的危機,影響環境生態。 

證嚴上人開示:「生活真的也是很苦,哪怕你有錢,要喝水,也要到二十多公里以外買,但­是牲畜大地都還是缺,連水脈,水都已經抽乾了,這都是我們人類的危機,現在已經浮上來­了。」 

看見人間疾苦,必須加快行善的腳步。積極投入環保的方春英,過去是慈濟照顧戶,201­3年因為「猛爆性肝炎」,差點失去性命。為了感恩醫護人員和志工長期的關懷,她戒除賭­博喝酒,身為基督徒的她,帶動起部落愛護地球。 

證嚴上人開示:「你幫助他,總有一天他也可以再幫助別人,我們要讓任何一個人都有機會­,來為大地付出來,為人群社區去做關懷,人間菩薩就是要在,人間撒播愛的種子,還要身­體力行,投入苦難眾生的環境中,去伸出援手。」 

反轉手心,發揮生命的價值,方春英重拾笑容,生活更加充實,也立下典範,接引更多人間­菩薩。

Thursday, April 24, 2014

【靜思妙蓮華】佛佛道同 導迷至覺 2013年8月15日 第110集



靜思晨語-靜思妙蓮華第110集
(法華經·序品第一)
佛佛道同 導迷至覺
20130815

◎佛之十號:如來、應供、正等覺、明行足、善逝、世間
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佛名號之希有,修德長遠無量劫,具足十德妙希有,通
別名號妙希有,法勝深遠妙希有,過現未來佛道同。

◎別號「日月燈明」。日有二能:一導明、二成熟。月有
二能:一除熱、二清涼。燈有二能:一破暗、二傳照。
顯示佛有導迷至覺。

*************************************************

每一天這個時間,就是最寧靜的時刻,也是我們心靈分
享佛陀的世界,這種寧靜,要好好用心,誠意來接受、
聽聞。學法、修行,一定要用誠意的心。佛陀,現在、
過去、未來諸佛都是同樣,修行求法的過程不離開誠意
,所以我們現在學佛,也是一樣要用誠意。

過去我們說過了,文殊菩薩來引述過去有這尊佛,名稱
叫做「日月燈明佛」,佛也有他的通號——宇宙的大覺者
。他出生在人間,他用心、他誠意、他堅定、他修行了
,經過了修行這段堅定的心志,心無搖動向著真理,宇
宙間的事物道理去探討,他終於體會到了那個心靈解脫


那是我們凡夫與佛同樣本有的。只是我們的誠意不夠、
定心不夠、探討的精神不夠,有很多的態度,以及凡夫
的習氣無法去除,所以我們還是名稱叫做「人」。而佛
是在這麼多人的其中脫穎而出,他掙脫了無明、煩惱,
甚至他是過去無量劫來就已經成佛,意思就是說很長的
時間,保持著這分清淨無染的本性而不受染。這次來到
人間是要現相成佛,只是要引導人人,讓人知道,同樣
在人間出生、同樣有父母、同樣有好壞的環境,他在好
壞環境中而不受現前的境界誘惑,他的心沒有亂掉。

這就表示,原來清淨的本性保持得很好,不受現世人事
物誘惑,還可以再進一步探討人的生命中的功能——到底
人們的心裡在想什麼,為什麼在人生、世界,受這麼多
不同的痛苦折磨?佛陀利用這個時間就是「現相」,出
家了。這就是要來引導將來的人人,在這個迷茫中要如
何能夠覺悟。那就是要脫離小家庭,在世俗的染著,要
脫離那個環境,他才能夠專心。這只不過是現那個形。

常常跟大家說,人生的劇本是自己寫的。一本劇本若寫
得好,在這個人間舞臺上所演出來的,那就是一齣很成
功的歷史,每一天的戲碼都是很有價值的歷史。釋迦牟
尼佛的歷史,流傳到現在兩千多年了,大家還是對他這
個精神理念——法,可以永遠留著;這樣代代相傳,歷久
彌新,這叫做真理。這尊佛的名稱,叫做「釋迦牟尼佛
」,這就是「別號」。

佛與佛之間有「通號」、也有「別號」。通號,同樣的
條件,就是覺悟——覺悟宇宙萬物的真諦,叫做大覺者。
日月燈明佛,他覺悟的境界要與諸佛平齊,才能夠稱為
佛,佛就是大覺者,這就是通號,而「日月燈明」就是
別號。這是文殊菩薩要讓大家知道,現在的佛陀是這樣
,但是還有過去所看到的佛,將要講《法華經》之前,
也是現這樣的相。

同樣一個通號,那就是佛,所以這就是佛名號的希有。
不要以為,這樣也需要不斷地解釋嗎?我們要先了解,
人間世界與佛的世界道理相通,他修德長遠無量劫,這
表示我們要知道,成佛不是那麼容易,必須在長遠無量
劫,阿僧祇劫;在佛經裡面叫做阿僧祇劫。「阿」就是
無,「僧」就是長啊,長到無法去測量的時間,這叫做
長遠無量劫,無法去算計的時間。

所以修行不是短暫的。有的人說:我修行了一輩子,我
聽經也是聽了一輩子,我還是一樣煩惱滿滿。就像這一
次,我們的《水懺》入經藏,很多很多的慈濟人經過了
這次「入經藏」,大懺悔、持齋戒,將他們整個生活都
改變了,改變了過去不良的習氣。大家來分享,改變了
過去家庭親子關係的緊張,改變了他的觀念、心情。在
日常生活中,過去緊張、猜疑、貢高、我慢等等,這是
過去;現在反省,知道要改了,所以改變了自己,同時
也是改善他人。聽到這樣的故事,很歡喜,也很溫馨。
這就是佛法,佛法對人間就是有所用處。

所以世間不調和、人心不調和,不調和就會有毛病,所
以需要靈方妙藥。這妙藥要從哪裡得到呢?那就是佛陀
所說法。所以佛法在兩千多年前,經過了高僧大德們耐
心、用心,長途跋涉,從中國到印度取經,將梵文取回
來中國,翻譯之後的文字,這樣流傳下來。所以時間長
,有文字,難道只是這樣而已嗎?要產生這些法,從佛
的口中說出來,那就是他的內心那分清淨無染,已成就
在無央數劫。

所以要讓大家知道,我們不是一生一世就有辦法成佛,
就連佛陀修行也是很久了。我們凡夫「未得謂得」——「
我知道啦,知道啦,我都知道了,那些我都聽過了。」
聽過較簡單,有了解嗎?「了解,了解,我解釋給你聽
。」他會解釋,頭頭是道。你做得到嗎?「喔,做得到
嗎?看情形啦!」還要選擇性的哦!這不普遍的,「知
道啦」、「做得到」,是有選擇性的,這都還不普遍。

我們必定要有「正遍知、明行足」。這就是說佛陀,他
的修德長遠,在修的德行、修行的過程,得到這個道理
,顯示出他的德。所以「得者,德也」,我們修行必須
下功夫去修,在修的過程體會到了,這就是「得」;得
,真正在我們的內心很自然地變成德性。所以「本性圓
明自然」,這句話大家也要常常放在心裡。

我們過去很糢糊,一面鏡子照到這個境界,紅花綠葉,
我知道,在這面鏡子裡面。就像我們凡夫,瞬間聽到了
,我知道,紅色的是這樣、綠色的是這樣,心鏡已經浮
現在那裡。但是,我們的心鏡很快又被其它的境界取代
掉了,所以前面的除掉、後面的放進去,好壞都是在這
裡照,在這裡消失掉。我們凡夫的小根小智,就是那小
面鏡子、單面的鏡子。這小面、單面的鏡子,就是照什
麼有什麼,好壞都照,但是很快就忘掉了。

但是佛陀到了覺悟,這面心鏡不是片面,它是圓的,圓
的,本性是圓明自性,可以四方八達上下全都照得到;
不只是照得到,是非分得很清楚。這就是佛陀的修德。
他要用很長久的時間,這面心鏡才能夠圓融,而且是很
自然。所以我們要了解,佛陀的修德,與我們現在凡夫
的小根小器絕對是不同。

◎佛之十號:如來、應供、正等覺、明行足、善逝、世間
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他已經「具足十德妙有」。十德,十德就是佛的通號,
十號:如來、應供、正遍知⋯⋯等等,這都是具足甚深微
妙的德,所以具足十德妙而希有。這是佛的通號。

◎佛名號之希有,修德長遠無量劫,具足十德妙希有,通
別名號妙希有,法勝深遠妙希有,過現未來佛道同。

「通別名號妙希有」、「法勝深遠妙希有」,前面我們
的文中也有浮現出來。是文殊菩薩跟我們這樣解釋,過
去那尊佛與現在這尊佛都一樣,他有「法勝深遠微妙希
有」。這是什麼法呢?是大法。普通凡夫無法體會,即
使體會也無法不漏掉。因為我們凡夫,即使有智慧也是
「有漏智」。前一陣子都一直跟大家強調,我們人人有
智慧沒錯,但是都漏掉了。今天說「知道,知道。」再
來就被我們的習性取代了我們的「知道」,所以那「知
道」的法就不見了。那就是煩惱、有漏,有了煩惱,真
實法就會漏掉。

所以佛無漏,「無漏智」,佛陀已經到無漏的程度,所
有天下宇宙萬物真理,是真的道理,絕對是在內心裡,
無漏掉。這就是大法,就是最殊勝、最深遠的法。所以
「法勝深遠妙而希有」,這就是過去、現在、未來佛佛
道同,所以是他的通號。這樣大家了解了?

這是前面所說,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同樣名稱都
叫做佛,同樣要具足這樣的妙法,有這樣的德性。這都
是通號。

◎別號「日月燈明」。日有二能:一導明、二成熟。月有
二能:一除熱、二清涼。燈有二能:一破暗、二傳照。
顯示佛有導迷至覺。

「日」有兩種功能,一種就是明。我們若是白天,東西
南北方向很清楚,哪一條路是通的、安全的,我們可以
走。這是光明,導向我們一條正確的道路;這是「日」
。再來,日除了光明引導之外,還可以成熟大地五穀雜
糧。五穀雜糧可以成長起來,也要靠熱能,日的光明來
照耀。

「月」也有二種功能,一是它能夠除熱。白天太陽很烈
,在室外站不住。夜晚來了,晚上暗暗的,但是月圓了
、亮了,在外面很清涼,抬頭望月境界很美,讓我們的
身心清涼。再來,月也可以破暗。無月的晚上,外面是
暗夜了,等到月出現了,暗就破除了,就是清涼的月夜
,也是很亮,境界很明顯。

這就是我們要了解,這尊佛就是智慧,顯示出佛有導迷
至覺的智慧。我們眾生迷茫,需要光明,在這世間,那
就是需要日與月,這種圓明自然的世界。所以,日月燈
明佛來人間,就是要破除眾生煩惱懊熱。月就是要使眾
生心能冷靜,靜寂清澄,讓我們志玄虛漠,導向我們立
志、發心、立願,這叫做「導迷至覺」。

菩薩啊!各位修行者,我們對佛的智慧自然,我們應該
要用心學。不怕路多長、時間多長,只要我們起步,不
怕路長。所以時時大家要多用心。

20140424《人間菩提》雲端法會遍全球



昨天是慈濟48周年,全球各地靜思弟子,以虔誠心念,朝山禮拜。證嚴上人在今天(4/­24)志工早會感恩全球慈濟人共同一心,也期許大家起步的方向正確,就要不偏差的走下­去。

慈濟48周年,各地醫療志業體同仁,以朝山、繞佛繞法精進,表達內心的感恩。而在全球­也有一百七十多的社區道場,將近一萬七千五百人,同時以恭敬心念,三步一拜,每一個腳­步,都是虔誠。

每一個步伐都是歷史。1984年4月24號,花蓮慈濟醫院第二次動土。建院過程,歷經­波折,好在有一群慈濟人,無怨無悔、奔走在長街陋巷,才能成就如今的慈濟醫學中心,而­靜思弟子,在付出中,修福也修慧。

全球各地,透過科技,雖然有時差,但是沒有秒差,跨越時間、空間,每天和靜思精舍同步­聆聽證嚴上人開示「靜思晨語」,在雲端,以法相會。

Wednesday, April 23, 2014

【靜思妙蓮華】如來藏識 人人本具 2013年8月14日 第109集



靜思晨語-靜思妙蓮華第109集
(法華經·序品第一)
如來藏識 人人本具
20130814

◎讚三種希有:一、時久遠希有;二、佛名號希有;三、
法勝妙希有。

◎讚三種希有:一、時久遠希有。即過去無量無邊不可思
議阿僧祇劫是。

◎讚三種希有:二、佛名號希有。即佛之別號為日月燈明
如來,與今佛之通號,應供等十種是也。

◎三、法勝妙希有。即演說正法,深遠巧妙,具足眾相妙
希有也。

◎「日月燈」三字,皆具光明之義。以佛之如來藏心具有
大智慧光明故,以三光譬喻德。

◎第九識即阿摩羅識,亦為無垢識、清淨識、如來識。

◎日比佛果上之智德,月比佛果上之斷德,燈比佛果上之
恩德。

◎以日能生一切世間光,能生長成熟一切物,而佛智亦能
成熟一切眾生之智慧也。

◎月比佛果上之斷德,能斷除世界眾生煩惱之熱,使獲清
涼也。

◎以燈能破闇,而佛之大悲亦能破除眾生癡闇,且佛法展
轉流傳於世間,如燈燈相傳無盡也。

◎此三種德,皆由自心本來清淨之大光明而起,故隨德列
名曰:日月燈明如來。此為佛之別號。

*************************************************

◎讚三種希有:一、時久遠希有;二、佛名號希有;三、
法勝妙希有。

是啊!佛陀來人間已經是很長久了。昨天我們有說過,
三種希有。所說的希有,時間,過去很長,無央數劫。

釋迦牟尼佛兩千多年前出現人間,在人間也才短短八十
年。在那個時代,哪怕是八十年的時間,普天之下這麼
遼闊的地方,能夠聽到釋迦牟尼佛的名號,也算是希有


釋迦牟尼,翻譯為華語的意思,叫做「能仁」。「能」
就是能力、毅力。因為那個時代一直到未來很長的時間
,芸芸眾生剛強,要在這個娑婆世界調伏眾生,若沒有
耐力、沒有能力是沒有辦法,所以釋迦牟尼佛憑著這分
毅力、耐力、能力,顯發他的慈悲。因為眾生苦難偏多
,釋迦牟尼就是他的本性來到人間。很特別希有的別號


佛陀也說,他說:我從成佛以來,已經是在過去無央數
劫久遠就已經成佛了。這也就是時間的希有。

◎讚三種希有:一、時久遠希有。即過去無量無邊不可思
議阿僧祇劫是。

再來就是佛別號的希有。就是他的耐力、慈悲。但是那
個時代,佛陀開始要講大法了,現神變相,放光現瑞,
在那個當中沒有人能夠了解,所以文殊菩薩開始要再來
引述另外一尊佛,就是叫做日月燈明佛。

不管過去、現在、未來,還是叫做「佛」。過去有日月
燈明佛,現在有釋迦牟尼佛,未來還有彌勒佛。名稱不
同,這叫做別號,這也是很希有。

◎讚三種希有:二、佛名號希有。即佛之別號為日月燈明
如來,與今佛之通號,應供等十種是也。

再來,因為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的法是相同,所以
叫做「法勝妙希有」。

◎三、法勝妙希有。即演說正法,深遠巧妙,具足眾相妙
希有也。

「演說正法,深遠巧妙」,眾所希有。這是人人可以肯
定。不管是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所說的教法就是
真正正法,是深遠、是微妙。這是文殊菩薩要向大家解
釋,「佛」就是共通的號。

所以我們《法華經》裡面有說,「佛佛道同」。每一尊
佛都叫做佛,既然覺悟的大聖者,名稱都叫做「佛」。
佛所要說的法,全部都是共同的。不管是時間距離有多
遠,過去、現在、未來的法都是同樣,這就是法的微妙
,所說的是正法。

所以文殊菩薩告訴我們大家,雖然諸佛出現人間,時間
都是經過很長無央數劫,但是人的時間不長,所以我們
要把握在當下的剎那間。現在佛所說的法,大家在這個
時候,就是要提高信心,誠意好好地接受。

所以,經典裡面常常都有「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
」。其實不管是多麼長久的時間,都是在佛心靈的本懷
。所以佛陀若在講經,會說很久、很久、很久以前的事
情。或者是佛陀應機逗教,要對大家說:我過去的因緣
,那個時候,我身為國王,一隻鷹王追著一隻鳥,這隻
鳥停在當時那位國王的身上。鷹,這隻惡鷹一直要向國
王要這隻鳥,為了救這隻鳥,他就割掉了全身的肉,來
頂替這隻鳥的肉。應該這個故事大家聽過。

如果是我們現在的人會覺得,這有可能嗎?要告訴大家
,這是佛陀心靈的境界,大悲對大地眾生,那分的大愛
沒有分別。有可能或不可能?我們就是信,相信佛陀的
慈悲,在過去過去無央數劫以前,不管多久、長久的時
間,我們也要相信。

文殊菩薩要跟大家說的,就是說,這是令我們凡夫不可
思議,難以相信。唯有在十法界中,唯有佛與佛有辦法
心靈共通,了解佛將要說的法。也就是這樣的階層、這
樣的根機有辦法。不過,佛陀還是一樣,這麼微妙的法
,說到讓大家的心能夠了解是不容易的。沒有關係,我
們就開始聽聽文殊菩薩所說。

◎「日月燈」三字,皆具光明之義。以佛之如來藏心具有
大智慧光明故,以三光譬喻德。

他說,過去日月燈明佛,他來人間。意思就是要說,佛
如來藏心具有大智慧光明故,以三光譬喻。

「日月燈」這三個字,三個字就有三種光。這光明是出
自哪裡呢?出在如來藏心。也是佛陀告訴我們,心、佛
、眾生三無差別。佛的本性就是如來藏,藏在如來的本
性中;本性就是如來的藏,所以這叫做「藏識」。過去
曾跟大家說過八識,向凡夫說法說到「八識」,其實除
了八識,還有第九識。

◎第九識即阿摩羅識,亦為無垢識、清淨識、如來識。

這第九識就是如來藏識。如來藏識是我們平時的凡夫沒
有用到,不是沒有,它是藏,藏在裡面。我們人人都有
,只是我們凡夫沒有啟用它,所以這叫做「如來藏」。

如來藏,就是有大智慧光明。大智慧光明,不管是日的
光明、月的光明、或者是燈的光明,無不都是照耀境界
,看什麼樣的境,它現什麼樣的光。

◎日比佛果上之智德,月比佛果上之斷德,燈比佛果上之
恩德。

下面就來解釋,以三光喻德。這就是佛的德,如來藏識
就是佛最清淨無染的德。

說日光,就是「日比如佛果上之智德」。尚未成佛以前
,一直一直要修行,要用很長久的時間,那個因,現在
日月燈明佛已經是果,果上的智德。還未有果之前,那
就是因,因就是要修行。

就像你與我,我們現在都是凡夫,我們現在都還是在因
中,我們還未有果。我們還在因,我們現在只是知道,
有佛法,佛法在人間,要來教育我們、引導我們,引導
我們走上這條路,我們的目標就是要到佛的境界,我們
若是到了佛的境界,同樣那個境,「地上」(編按:指
初地以上。註一),那個時候才叫做果。在現在開始起
步,才發一個心,這是「因」,發心之後要身體力行,
這就是「緣」。有這個因,以及在很長無央數劫的時間
,讓我們造因、結好緣,才可以成這個果德。

所以,我們的如來藏若是現前,我們的煩惱就全都沒了
,去除一切煩惱。所以說,「日比如佛果上之智德」。
這是他的智慧,智慧的光明譬喻日。

「以日能生一切世間光,能生長成熟一切物,而佛智亦
能成熟一切眾生之智慧也。」

一年四季不同的氣候,大地就會生產不同的五穀雜糧,
那就是靠「日」調息季節,讓萬物能夠成熟。佛智亦能
成熟一切眾生智慧,因為佛的德,所以成長我們的智慧


「月比佛果上之斷德」。斷德,就是所有的煩惱來到佛
的地方,他就斷除了,絕對沒有一點的污染。就是說一
切世間,「是」就是正的道理,一定就是這樣。其他有
什麼煩惱、無明、黑暗,來到佛的地方,用這個法可以
斷除錯誤、黑暗、偏差、無明等等,都可以完全掃除,
所以叫做斷德。

能斷定法是「是」、是「非」,是對的、是不對的,在
佛的明智,他就可以很分明來斷定這是對的,這是不對
的。對的法要趕快弘揚,不對的法要趕快去除。

◎月比佛果上之斷德,能斷除世界眾生煩惱之熱,使獲清
涼也。

所以,「月比佛果上之斷德,能斷世界眾生煩惱之熱」
。佛在這當中,他就是用月來照耀這種懊惱煩悶的煩惱
,調和我們的心智。這就是說,能得到這個正法,自然
我們的心就可以清涼。在黑暗中,但是有月,可以來調
適,讓我們心地清涼。

所以常常說,靜寂清澄的境界就如月的境界,很多的煩
惱懊熱自然就能去除,心地清涼。這就是譬喻「月」。

若是「燈」呢?「燈」就是比如佛果上的恩德。恩德,
佛陀來人間無不都是啟發人人的愛心。愛與感恩,大愛
、感恩本來就是連在一起,我們若是沒有大慈悲心,要
如何懂得感恩呢?

在黑暗中,「我看不到路,怎麼辦?」一盞燈,小小的
燈火照明一下,「看到了,感恩啊!」這就是在人生最
悲苦的時刻,就是在我們人生心最黑暗,貪、瞋、癡、
慢、疑,在很多的煩惱黑暗全都籠罩在那個環境中,那
就容易造業。所以「燈」,就是佛在芸芸眾生中,非常
黑暗的環境,好像是提著一盞燈籠,來破除我們的黑暗


◎以燈能破闇,而佛之大悲亦能破除眾生癡闇,且佛法展
轉流傳於世間,如燈燈相傳無盡也。

所以,佛之大悲亦能破除眾生癡闇。佛法能夠輾轉流傳
在世間,就如燈,燈燈相傳無盡燈。這就是說,在五濁
惡世中,人人,眾生的心都已經昏暗了,現在就是需要
佛的恩德,像是燈光,哪怕是很小盞的燈,也可以為我
們引路。

雖然文殊菩薩在引述過去、過去有這尊佛。剛才我們不
是說,諸佛心靈的數字,諸佛心靈的境界,所以這就是
要跟你們說,很難很難相信。但是,這都是要跟我們說
,在我們現在的人生心靈境界,除了釋迦牟尼佛,能仁
、大慈,其實釋迦牟尼佛的心境,也如同過去已成佛者
,就是有日月燈明這種果上的德,有日月燈的光明。這
樣不知道大家能了解嗎?

◎此三種德,皆由自心本來清淨之大光明而起,故隨德列
名曰:日月燈明如來。此為佛之別號。

所以希望我們人人要承認佛都具足這三種德。皆由自心
本來清淨之大光明而起,我們人人本來也是有。故隨德
列名曰日月燈明,此為佛之別號。這是要跟我們說,我
們人人本來就有,何況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也具有
日月燈明的德。

總而言之,過去、現在、未來共同有這個「通號」,也
有「別號」。通號叫做「佛」,「十德」具足,也是佛
的德,也是「通」德。

總而言之,請大家時時用心,用心思考,法本來是很簡
單,要讓大家了解卻很困難。所以請大家,人人要自我
多用心。

【註一】《地上》指初地以上。菩薩經一大阿僧祇劫之
修行,初斷一分之惑,證一分之理,稱為歡喜地,是為
初地;初地以上有十地,若滿二大阿僧祇劫之修行,則
可至佛果。故初地以上,稱為地上;初地以前,稱為地
前。地上者稱為法身菩薩,地前者稱為凡夫菩薩。(佛
光大辭典)

20140423《人間菩提》人人同心為眾生



迎接慈濟48周年慶,靜思精舍法師帶領大眾,朝山禮拜,感恩過去,也期許未來更加精進­。慈濟人秉持初心,在全球推動慈濟志業,美國達拉斯慈濟志工,將靜思語帶入歐巴馬中學­,帶動善循環,學生八分飽,響應竹筒歲月,把愛傳出去。證嚴上人在今天(4/23)的­志工早會開示,不同國度種族,同樣的無私大愛,期待人人更精進,菩薩一生無量,讓社會­淨化,天下平安。

用感恩心,迎接慈濟48周年。靜思精舍法師,帶領大眾朝山,虔誠頂禮,人人共聚善念,­為天下蒼生祈福。

淨化人心,從小扎根。從2011年開始,美國慈濟人在達拉斯歐巴馬中學,推動靜思語教­學,也為清寒學生提供獎學金。志工一路用愛陪伴,看見善種子開始萌芽。

無私的愛,讓學生懂得回饋,在慈濟48周年慶,捐出竹筒,期待讓這分愛在全球不斷傳遞­。

Tuesday, April 22, 2014

【靜思妙蓮華】日月燈明如來 2013年8月13日 第108集



靜思晨語-靜思妙蓮華第108集
(法華經·序品第一)
日月燈明如來
20130813

◎無上大覺聖者,十德大圓滿具,修行久遠希有,大法殊
勝微妙。

◎「諸善男子,如過去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爾時
有佛,號日月燈明如來。」《法華經序品第一》

◎文殊引述古佛施教,如今先權小,而後實施大教。

◎讚三種希有:一、時久遠希有;二、佛名號希有;三、
法勝妙希有。

◎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為佛心量中數目之名。

◎以佛如來藏心,具有大智慧光明,故以三光來譬喻。日
比佛果上之智德,月比佛果上之斷德,燈比佛果上之恩
德。

*************************************************

「無上大覺聖者,十德大圓滿具,修行久遠希有,大法
殊勝微妙。」這就是要跟大家再提醒,佛陀來人間,他
就是為了要使人人可以覺悟,與他平等同圓種智,和他
同樣那麼圓滿的智慧。但是我們眾生還是在迷茫,無法
了徹覺悟。佛陀不斷還是要再用心等待,所以諸菩薩也
來助教,希望人人能夠了解佛陀的本懷。

所以文殊菩薩他就說,佛陀不希望只有少數的人得到佛
的真理,佛陀他是希望多數人人能夠得。所以說,不能
獨得滅度,皆以如來滅度度之。想想,我們光是想到這
一段,我們就要很感恩佛陀,視一切眾生如一子,視一
切眾生同樣平等。

他不斷設教,適應我們凡夫小根機。佛陀很坦然,就是
要讓凡夫知道,修行要用很長久的耐心,不是一朝一夕
,或者是一聞就能頓悟成佛。那個頓悟,只是這個道理
能夠契機——契機這句、契機這個而已,這句道理剛好我
能夠接受到,接受到這句真理,理能通,但是心還未悟
。所以,我們若是常常在聽法,覺得我聽到這一句很歡
喜,我通了,我得了,我成了。這是千萬不可得啊!我
們若是這麼想,那就是貢高我慢。我們若是這麼想,就
是大妄語。

佛陀他就是說,他自己本身修行也是要久遠,要用久遠
劫的時間才能夠十德具足。何況說我們凡夫,雖然人人
與佛同具平等的佛性,人人本有,同樣能夠成佛,同樣
人人都具足這十德存在,只是我們還未開悟,我們還未
真正透徹體會。所以佛陀開始要將他真正的本懷,以及
他的內心透徹的真理,要跟大家分享,儘管還有的人根
機還未能接受,但是佛陀這個時候化緣將盡,不得不說
的時候。

所以,我們可以看看經文,本文裡面他就這麼說:「諸
善男子,如過去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爾時有佛
,號日月燈明如來。」這是文殊菩薩回答彌勒菩薩的這
一段。

文殊菩薩說:我曾經聽過,也曾看過,過去的諸佛開始
要講大法就是現這個景象。現在釋迦佛現這個境界,跟
過去的佛一樣。就是表示「佛佛道同」,過去的佛、現
在的佛一樣,在教育眾生就是先「示權顯小」。

◎文殊引述古佛施教,如今先權小,而後實施大教。

過去在教,施權,就是用方便法。因為,我們眾生的根
機參參差差不整齊,佛陀看什麼樣的根機,說什麼樣的
法,隨眾生機而逗教。眾生的根機還是鈍劣,佛陀就先
權小,先用方便法。方便法就是「權」,「小」是小教
。他的根機就是這麼小,所以我就用這麼淺的法告訴他
,其實這還不是究竟的大法,不過,無奈啊!眾生的根
機能夠接受的只是這樣而已,所以不得不用世間事相種
種譬喻來跟他說話。

所以是適應根機,到了最後之時,佛佛道同,他就是實
施大教。到最後一定捨權施實,過去的權小方便法一定
要放棄,要向大家強調:過去我是用方便法慢慢把你誘
引進來,你這樣還未到,你這樣的方法只是獨善其身而
已。你這樣還未到,你所了解的只是偏空,還不是真正
的真空,只是偏了。

要知道,這個「空」,空中妙有。真實的空,是在我們
日常生活中能夠體會到,究竟我們在執著什麼呢?要知
道,人生是無常,無常是隨著時間不斷地過,隨著我們
的因緣果報,不斷地追隨在我們的周圍。無常什麼時候
要現前,無人能知,不過我們修行者要覺悟,有這個無
常隨時在身邊。這種道理,真的大家要很了解。

你要看,什麼都看不到,但是這個道理是有的,所以叫
做「妙有」。這「真空妙有」,我們要真正的圓滿透徹
。所以,佛陀的本質,就是要使令所有的眾生人人都要
知道,應該學會如何去度化眾生,要行菩薩道。因為這
個真理是人人本具,不是少數的人了解就好,這是所有
的眾生都具足,我們如果沒有人人都平等覺悟了,六道
輪迴還是那麼苦。所以,大家要能夠很了解透徹,真理
才能源遠流長,更久的時間、更遠,還是一樣可以繼續
下去。

所以,佛陀他的十德完具,這個大德就是普被人間眾生
,不希望少數人獨得,期待人人都可以做人生的典範,
統理大眾。統理大眾,就是我們要做一個典範。這就是
佛陀所教育我們的。所以我們要了解,佛陀過去是施權
,在後半段化緣將盡,他最後實施大教。這段時間開始
要施放出去的是大教,就是佛的本懷。

所以文殊菩薩向大家布達,佛陀現在是要施大教的時刻
。但是,時間這麼久遠、希有。佛陀成佛以來實在是很
久了,多久呢?經文裡面說,就是過去無量無邊不可思
議阿僧祇劫。

◎讚三種希有:一、時久遠希有;二、佛名號希有;三、
法勝妙希有。

現在釋迦佛的名號,大家都知道。但是,比釋迦佛之前
的更久、更久,很久無量阿僧祇劫之前,還是有一尊佛
出世,叫做日月燈明如來。這就叫做「別號」。釋迦佛
、釋迦如來,日月燈明如來,就是表示釋迦牟尼是另外
一尊佛,日月燈明如來又是另外一尊佛。

就像我們現在坐在這裡,人人的名稱都叫做「人」,但
是人有張三、李四,不同姓也不同名,不過我們有一個
統稱叫做「人」。我們在六道中,我們現在是在人間裡
,所以這麼多眾生各有名相,我們也是在眾生的其中一
個,這個統稱叫做「人」,人又有別號。

所以,這叫做佛的「別號」,過去這尊佛就是叫做日月
燈明如來。「與今佛之通號」,他雖然是這樣的「別號
」,但是與現在的佛一樣,統稱為「佛」。佛就是覺者
,日月燈明佛也是覺者,都是覺悟天地宇宙萬物的真理


他們要如何覺悟呢?他們要有十號具足。就是開頭時我
所說的,那就是十德圓具;十德圓具就是十號具足,有
這十號就是他的德。過去的佛是這樣,現在的佛也是這
樣,要有具足這十德、十號圓滿起來,才能夠稱為大覺
者。所以過去日月燈明如來,與今佛之通號,這叫做通
號。十德,過去的佛有,現在的釋迦佛也同樣有,這就
是叫做「通」。

所以,佛陀這個十號具足,他必定要圓滿真空妙有,落
實在生活中,凡事都是很透徹,德行很明朗,要有這個
十號具足。

再來就是說,法,這十號要具足這樣的法。法勝妙希有
,就是每一尊佛在化度世間,過去的佛是這樣,現在的
佛也是這樣,適應眾生根機來化度。所以,現在釋迦佛
也是一樣,他具足了萬法真理在他的本懷裡,過去的時
間就一直過去了,現在開始就是要說正法。過去的佛也
是這樣,現在的佛也是這樣。

這個正法是深遠巧妙,具足眾相的微妙。所以佛陀要說
法之前,他不斷地現相,現很多的光,每一個光都有不
同的形象。所以這是表示那個法的深遠具足的形象,很
微妙、很稀有,普通的人沒有辦法。這就是文殊菩薩要
跟大家解釋,這個光相裡面,有這樣的具足。

再來,「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這是表示長久
的微妙,在佛的心量中是無數的數目的名稱。

◎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為佛心量中數目之名。

這也就是我們在讀經,無量無數、多長多久,無法可說
。不過,這就是諸佛心的量。我們要如何來解釋,就要
用很多種的譬喻,所以才叫做「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
祇劫」。因為這是佛的心的量,我們凡夫無法去體會那
麼長久的數字。

所以,「日月燈」這三個字是皆具光明之意。過去這尊
佛,他的名稱的意義,就是包含著光明。我們的釋迦牟
尼佛,他的別號的名稱是隱含著悲,慈悲、能仁。「能
仁」就是要有毅力,因為眾生剛強,在現代的世間眾生
剛強,所以要有毅力的才能、耐心,要隱藏著慈悲,所
以叫做能仁。「釋迦牟尼」譯為我們中文的意義是「能
仁」。過去的佛,「日月燈明」,那就是隱含著光明的
意思。所以這就是別號。

以佛如來藏心,具有大智慧光明,故以三光來譬喻他的
德。這是過去日月燈明佛,他的名稱的含意。

◎以佛如來藏心,具有大智慧光明,故以三光來譬喻。日
比佛果上之智德,月比佛果上之斷德,燈比佛果上之恩
德。

各位,佛德是那麼的深遠,佛德就是那麼的奧妙。我們
人人在生活中應該要發現到,但是我們都還無法發現。
佛陀就要不斷的耐心,希望我們人人要體會得到。這就
是佛陀的苦心在人間,他既然這麼苦心在人間,我們也
要很用心去體會。他的十德,我們不要辜負,所以我們
一定要好好來修行,用再長的時間,我們也要來好好體
會。所以,希望人人體會佛陀心靈的境界,必定要時時
多用心。

20140422《人間菩提》自我調伏心自在



全球慈濟人推動「晨鐘起薰法香」,許多人也因此而改變。新加坡分會執行長劉瑞士夫婦,­承擔司機,接送交通不便的人,調整生活作息,改變熬夜習慣,帶動大家精進求法。在馬來­西亞,則有一對兄弟失和,姊姊運用佛法,讓家人和解。證嚴上人在今天(4/22)的志­工早會開示,希望的源頭,需要的是法水來滋人心,能讓人人去除煩惱,回歸清淨本性,啟­發善念,這就是一個美好的世間。

馬來西亞一對兄弟,因為心結,七年不說話。姊姊黃莉莉參與晨鐘起薰法香,聽聞佛法,運­用智慧和勇氣,化解兄弟間的惡緣,再次改變了家庭關係。

因為晨起精進而改變的,還有新加坡分會執行長劉瑞士和太太葉淑婷。一改熬夜的習慣,除­了自我鞭策,也承擔起接送的工作,接引更多人一起參與。

把握當下,充實一天的生活。恆持精進不懈的初發心,以善法滋潤心田。

【靜思妙蓮華】啟發誠心信大法 2013年8月12日 第107集



靜思晨語-靜思妙蓮華第107集
(法華經·序品第一)
啟發誠心信大法
20130812

◎佛德難思議,過現未來諸覺者,為度眾生互輔助,啟發
誠心信大法,彼此讚歎弘美德,為時代迷思作正念,為
淨化人心做活水。

◎此大法,為一切凡夫世間並小乘聖人世間之所難信。此
乃是佛為教,聲聞、緣覺二乘之解脫法。

◎此乃是佛為教聲聞、緣覺二乘之解脫法,即是教菩薩大
乘法之方便法也。

◎欲令眾生咸得聞知一切世間難信之法,故現斯瑞。

◎今曰:不令獨得滅度,皆以如來滅度度之,人之難信也


◎要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普令一切眾生個個聞知,即心即
佛。

*************************************************

我們一直都是與大家分享:佛陀的德行,我們人人要相
信。你要先相信佛,才有辦法了解法、深入佛陀所說法
。所以我們必定要用相信、虔誠。

佛德難思議,佛陀所證的德行,我們凡夫要能夠了解的
確不容易,是不可思、不可議啊!佛德雖然是難思議,
但是我們要先建立這分信心,相信過去的諸佛來過了人
間,用很多心思度化。佛佛道同,過去的佛是這樣,現
在釋迦牟尼佛也是這樣,未來有資格接受授記者也是這
樣,要經過很長、很久的時間,來回度化人間。

不過,這要看我們的根機,有的人是一聞十悟,有的人
是一聞一悟,有的人是十聞也無法體會真實的一個法。
不論根機是高、是低,最重要的是有信心、誠意,身體
力行去探討這個法。我們怎麼去走,法與行、行與法成
為一體,這樣去實行,這是我們人人一定要相信。

我們在《法華經》裡面已經看到了,過去、現在、未來
諸覺者,為度眾生互輔助。也跟大家說過了,不論是彌
勒菩薩或文殊菩薩,都是過去、未來的佛,大家共同為
了一大事因緣,要來顯示諸法微妙,所以來輔助釋迦牟
尼佛。這是為了要度眾生,所以三世覺者互相輔助,啟
發誠心信大法,彼此讚歎弘美德,彼此之間互相成就。

◎佛德難思議,過現未來諸覺者,為度眾生互輔助,啟發
誠心信大法,彼此讚歎弘美德,為時代迷思作正念,為
淨化人心做活水。

過去、未來的諸佛,必定要讚歎現在的佛。我們過去常
常說,「佛教若要興,就需要僧讚僧。」這是過去的大
德這麼說。而人人若要互相讚歎,就要人人互相受持,
我們自己的品德要好好受持。

我們相信諸佛菩薩的教法,我們也發心立願要來度眾生
。度眾生必須先有一個條件,我們的團體要圓滿無缺,
才可以度眾生。看我們花蓮靜思堂的「宇宙大覺者」,
它是由幾十萬粒不同色彩的馬賽克,一粒一粒小小的馬
賽克,用心仔細地拼、拼,按照圖樣次序將它拼排出來
。我們站在靜思堂,遠遠地看去,這幅圖多麼美啊!

同樣地,我們在修行,我們的世界與佛的世界一樣,同
樣一性圓明。但是,在什麼樣的時候,什麼樣的菩薩與
這個時代的眾生有緣,就推出這位菩薩現相成佛。

現在這個時代的眾生,從二千多年前就已經與釋迦佛有
緣,所以這個娑婆世界由釋迦牟尼佛來化度,這是在這
個時代。因此就有很多過去、未來、現在的大覺者,大
家聚集起來,就拼出了這一幅諸佛菩薩很莊嚴的圖,浮
現在靈山會,彼此互動、互相輔助,無非是要成就這麼
莊嚴,啟發人人誠懇的心,誠心信大法。

佛陀的智慧,不只說地球上的法,宇宙萬物真理的法都
包含在裡面。所以我們要用真誠的心,才能夠體會佛陀
大覺者的大法。所以,彼此互相讚歎,被讚歎的同時,
自己要趕快充實我們的品德。我們讚歎他,他要趕快充
實他的品德;他讚歎我們,我們自己也要趕快成就我們
的品德。總而言之,互相稱讚、互相勉勵、互相成就,
一性圓明,這是很重要的。

佛法流傳在現代,但是這個時代裡眾生迷思,才需要我
們負起這個責任。因為我們人人都是佛的弟子,發心立
願行菩薩道,廣度眾生,所以我們為這個迷思的時代來
作正念,我們要引導人人歸入正念。我們不只要自覺,
調適自己心的方向、正念,我們也要為淨化人心做活水


我們自己要像一股清流,我們引用諸佛菩薩的教法來淨
化己心,我們的心地淨化了,還要再從我們的心地湧現
一股清流活水,也能夠淨化他人。這是要與大家分享,
希望我們大家的心要朝向諸佛正確覺悟的道路。雖然佛
德很浩瀚難思議,但是我們必定要相信。這就是我們要
進入法華會裡面的精髓。我們若能夠很了解,才能體會
到法華的真實道理。所以大家要用心。

◎此大法,為一切凡夫世間並小乘聖人世間之所難信。此
乃是佛為教,聲聞、緣覺二乘之解脫法。

這個大法,是一切凡夫世間,及小乘聖人的世間之所難
信。其實這個大法,佛陀要來向我們解說,因為佛想讓
大家普遍能夠了解,所以他要現光、現瑞,這個瑞相之
光,就是在等待人人先啟發信心、耐心,能夠去細細思
惟,明白這是佛陀開始要講大法了。

這個大法,在我們現在的世間,以及小乘聖人的世間所
難信。所說的「世間」就是我們心理的範圍。凡夫的境
界,就是凡夫的世間;二乘聖人的境界,是二乘聖人的
世間。世間,意思就是時間、空間、人與人之間合會起
來叫做世間。我們到底凡夫的世間,他們彼此的心靈世
界,與我們現在在修行的人,互相之間(的差異)——我
們的時間怎麼過,我們的團體生活如何的空間,我們的
心靈世界是怎麼樣的體會。

所以,這是這個大法,在當時佛陀還未開口說法之前,
文殊菩薩就在那個場合跟大家說:雖然這個法很深,你
們一定要相信,我做見證,我來見證過去的佛是這樣,
現在的佛也是這樣,所以大家要相信。這是文殊菩薩的
智慧,彌勒菩薩的慈悲,這種悲智雙運在那個道場上,
還是要建立人人的信心。

◎此乃是佛為教聲聞、緣覺二乘之解脫法,即是教菩薩大
乘法之方便法也。

其實,佛陀所要說的教法是針對凡夫世間與聖人世間。
因為,佛乃是為了要教育,為教聲聞、緣覺二乘之解脫
法,要跟二乘聖人說:過去你們所相信、你們所修行的
,我是應你們的根機,循循善誘把你們誘導進來,現在
開始大家要相信還有另外一個法,你們現在能夠接受,
這才是究竟的法。所以,乃是佛為教聲聞、緣覺二乘之
解脫法。就是現在即將說的話,也即是教菩薩大乘之方
便法。

◎欲令眾生咸得聞知一切世間難信之法,故現斯瑞。

過去就是教我們要怎麼走,那是過去的方便法。現在要
入菩薩大乘的教法,所以在經文裡面說:「欲令眾生咸
得聞知一切世間難信之法,故現斯瑞」。

是要讓所有所有的人,大家三根普被,不管是下根機、
中根機、上根機,過去用這種方便法循循善誘,是希望
大家能夠接近佛法,人人能夠接受。過去是這樣,現在
全都收攝過來,將佛陀的真實法開始要說出來,開始要
宣說。所以現在要暢諸佛的本懷,但是大家要知道,這
是難信之法。

佛陀的本懷,這種的佛德難思議,當然是難信之法。但
是這個難信之法,就是一乘實相,所以佛陀的佛德,與
我們凡夫、眾生的本性,實在是全都一樣,是一乘。

我們常常說,我們與佛陀是平等的本性。但是,佛陀的
本性就是保持得很清明、圓融。我們的本性就像是一面
大鏡,而五光十色已經把我們沾染得,讓我們的心有很
多的色彩,已經把我們的本質圓明、一乘實相已經污染
掉了。所以我們現在要開始說的,那就是我們要用真實
誠意的心,所以說一切世間難信之法。

你們會覺得,「師父一直繞在這個大法是世間難信之法
,我們知道了,聽懂了。」聽懂,不過你們還是無法了
解,到底這個大法對我們有多麼重要!不是說:難信,
我就信到這裡就好,盡量、盡量。不是這樣。佛經裡面
還是不斷告訴我們,這是難信的大法,所以我不得不用
很多的時間來讓大家提高警覺。真的是難信的大法,但
是對我們來說是很重要的。

你們應該在前面的經文都有讀到了,六道都差不多可以
到達了,魑魅魍魎也都到了,在這當中,這難信的法,
在這麼大的道場裡面,不只是惡道,還未接受佛法調伏
,這種眾生難信,而且人天同樣也難信,人間凡夫難信
。天人雖然可以修十善成為天人,也同樣難信。不但凡
夫、天人與世間都還是在凡的境界,不只是在凡的境界
的人難信,在聖的二乘同樣是難信,即使是聲聞、緣覺
也難信。

所以,「今曰:不令獨得滅度,皆以如來滅度而滅度之
,人之難信」。

因為在經文裡面會浮現這段,佛陀是希望人人都能相信—
—你們也可以成佛,人人是平等。不希望某一種人說,「
我已經成佛,你們永遠不能成佛。」佛陀不希望這樣。
佛陀所希望的,本來的真理,一乘實相,是明明人人都
能成佛。所以,他要很肯定人人都有機會,只是將來看
人人的用功,心靈的看法。

所以希望人人能了解,「要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普令一
切眾生個個聞知,即心即佛」。

這是佛陀要開示的是這些事情,讓大家入佛的知見。所
以一直跟大家說,佛陀的開示,眾生的知見,到底還要
等多久能悟入呢?真的要耐心等。「普令一切眾生個個
聞知」,讓大家知道,「即佛即心」,有真心那就是佛


各位菩薩,人人本來就是佛,我應該要稱呼人人就是(
未來)諸佛,真的是諸佛、菩薩。我們人人與佛陀是真
正有這分平等,一乘,一個大法人人都有,一念圓融自
然的本性肯定就在人人的心中。所以,「即心即佛」,
人人要相信,信佛、信己,個個即是佛。請大家要多用
心。

20140421《人間菩提》深入法髓為眾生



以經典開啟嶄新的一天,慈濟志工推動「晨鐘起薰法香」,每天早起精進聞法,深入經藏,­將佛法智慧運用在生活中。

證嚴上人開示:「很期待,這樣的法能普遍,讓人人能接受到,但願人人心靈能體會到,同­時身體力行,自己自身去接觸,那接觸到的那一分的法喜充滿。」

虔誠唱誦,心念一致。全球19個國家地區,246個社區道場,為期16天,視訊連線花­蓮靜思精舍,禮拜「法華經」共修,迎接慈濟48周年。

證嚴上人開示:「我們拜現在科技的發達,讓法能普遍,這都是人人的虔誠,所以這種的全­球雲端共修,這種多少萬人同步祈福,但願人人虔誠的心,上達諸佛菩薩聽。」

心靈靈山法會,零時差、沒有距離,匯聚善念,一同祈求天下祥和平安。

Monday, April 21, 2014

【靜思妙蓮華】立願傳佛律儀 2013年8月09日 第106集



法華經播出第106集(序品第一)標題:立願傳佛律儀

靜思晨語-靜思妙蓮華第106集

(法華經•序品第一)

  標題:立願傳佛律儀

  20130809

◎菩薩隱明顯疑,導偏向正覺道,悲憫眾生心迷,立願傳
佛律儀,著佛法服持淨戒,懺悔迷著滌心垢。

◎放斯光明已,即說大法,唯佛與佛乃能究竟。

◎聲聞、緣覺以聞佛教,得證涅槃,自謂已證無生,故不
信更有無上菩提之道。

◎故此大法,為一切凡夫世間並小乘聖人世間之所難信。
此乃是為佛教,聲聞、緣覺二乘之解脫法,即是教菩薩
大乘法之方便法也。

***********************************

學佛要「誠意方殷」,用我們的正知、正見來求佛菩薩
的教法。只是,佛法應世間法而設立,世間就是要有一
尊佛來領導,好像世間每一個團體、每一個機構,同樣
要有一個代表。

比如醫院,那就是有一位叫做院長,再者需要多少科,
醫院有多大,還要多幾個副院長來輔助,除了副院長以
外,還要有各科室的主任、各部部長,這種職務名稱,
來施展他們所要做的使命。所以,世間法都是這樣,佛
法來人間也是這樣。

佛陀說,成佛以來無央數劫。不只是釋迦佛,即使諸菩
薩也是一樣。所以說來,諸菩薩現在就是來輔佐釋迦佛
,來化度現在這個世間。

◎菩薩隱明顯疑,導偏向正覺道,悲憫眾生心迷,立願傳
佛律儀,著佛法服持淨戒,懺悔迷著滌心垢。

我們現代的世間眾生剛強,難調難伏。所以已成就的佛
,來人間成為菩薩,這些菩薩都是隱明顯疑,導偏向正
,向正覺道。這就是要告訴大家,所有的菩薩,他們現
在這個時間是「隱明顯疑」,他們明明知道,知道佛陀
現在放光現瑞的因緣,即使是彌勒菩薩,他也知道。因
為過去他也親近了很多佛,佛佛道同,他怎麼不知道呢
?知道,但是他明知故問。

這種是「菩薩隱明顯疑」,本來就知道,但是因為在這
種因緣、場合,所以他要起來啟疑,要讓大家不要再有
疑問了,找一位人人都知道,是智慧第一的菩薩來對話
。這就是《法華經》,從道場開始就很精彩、很人性。
我們應該要用很尊重、誠意的心來瞭解,到底佛陀這法
華會是什麼因緣來凝聚。所以我們一定要用心啊!

看看菩薩,他們這樣互相對答,就是「導偏向正覺道」
。我們眾生都是偏差掉了。人人本具佛性,只是一個念
偏掉而已,那就是聖人與凡夫、淨土與地獄,這樣的距
離拉這麼遠,這只是偏差了。

諸菩薩的慈悲,來輔佐釋迦牟尼佛來調伏眾生,所以他
們就有這樣的對唱——你問我,我回答,讓大家都可以瞭
解。所以叫做「導偏向正覺道」,把那些偏差掉的人,
已經沒有信心、懷疑的心,重新建立信心,才能夠重新
上這一條大覺道。

這就是因為一念「悲憫眾生心迷」。眾生心迷了,所以
才需要諸佛菩薩不停息、不斷地駕慈航來人間,這就是
一念「悲憫眾生心迷」。所以,每一尊菩薩都是「立願
傳佛律儀」。

佛法本來就是適應世間法,需要有這種世間形象,因此
佛陀才需要現相修行成佛。而佛法要傳就是要有出家眾
,出家就是表示佛教最原始,佛陀的教法要如何來傳法
,這就是「立願傳佛律儀」。

因為出家的修行與在家人完全不同,在家人他們的生活
都有很多的牽掛,有很多的陷阱、業力等等,所以那種
迷茫的心,就在芸芸煩惱海中在浮浮沉沉。出家就是一
念心起,願意脫離這種世俗煩惱、無明、愛欲的苦海,
願意脫離,立定了堅定的心志。要來走這一條正覺道路
。心堅定,所以發願出家就要現這個相,持佛的戒律。

我們現這個出家相,就要傳佛律儀,我們人人要做一個
典範。要做什麼人的典範?修行者及社會人群,讓人知
道這些都是佛的弟子,接受佛的教法、持淨戒。佛陀的
戒律都在這些人的身上,這些人所說的話,十善行儀都
具足,我相信,建立了一般凡夫的信心。所以我們光是
這個身體的形態,要守律儀,能夠引導眾生人人見聞就
得受持。開始看到出家人就起歡喜心,立誓願,願意入
佛門來受佛教法,這是我們的責任。

諸佛菩薩都要經過這樣的過程才能夠成佛,才真正能夠
成為菩薩,所以「立願傳佛律儀」是很重要的。所以,
「著佛法服持淨戒」。我們既然這套衣服穿上身了,我
們已經是道道地地的出家了,出家就是出煩惱家。要知
道,家庭是一個很煩惱的拖累,雖然與我們的父母有緣
來,感恩。因為我們可以得到人身,感父母恩,我們與
他們有這段緣。我們出家就是要報父母恩,他們的父精
母血成就我們的身體,我們的身體可以成就多少人的慧
命,這個功德就是報父母恩。

所以著佛法服,我們一定要有這個使命持淨戒。我們時
時要懺悔,所以「懺悔迷著滌心垢」,我們應該要很下
定決心。這段文請大家要記住——「菩薩隱明顯疑,導偏
向正覺道,悲憫眾生心迷,立願傳佛律儀,著佛法服持
淨戒,懺悔迷著滌心垢」。

這都是我們自己自發的心願。「著佛法服持淨戒」,我
們要加強,要時時「懺悔迷著」,我們要時時「滌心垢
」,要洗滌我們心靈的垢穢,我們要心清淨,不要懷疑
。在佛陀的聖教,我們還能夠懷疑嗎?所以我們不要懷
疑。也不要受魔道控制,心正則無邪。釋迦牟尼佛要成
佛之前他也要先降魔,降伏很多的疑問,降伏心靈起伏
的雜念。

總而言之,我們要「著佛法服持淨戒,懺悔迷著滌心垢
」。所以請大家要好好用心。

◎放斯光明已,即說大法,唯佛與佛乃能究竟。

我們前面說,彌勒和文殊互相在那裡對答,只是為了一
件事情——佛陀要講《法華經》之前,這個道場真是殊勝
,佛陀放光現瑞。所以文殊菩薩開始對大家說:我曾看
過,過去諸佛要說大法之前就有這樣的現光,這樣的境
界,這種境界之後就是要說大法時。所以,這種境界,
這個大法,唯有佛與佛乃能究竟。

這就是已經跟大家提醒了,諸菩薩,不只是我看過,其
實你們也看過,這些菩薩大家都看過,所以他們相信。
其實,文殊是在提醒凡夫。不只是我看過,你們也知道
,佛佛道同,這種現相之後就是要說大法時了。但是,
這個大法唯有佛與佛乃能究竟。若是凡夫、小根、小器
的人,還是無法接受。

現在坐著的,已經有人開始有不耐煩的心了,佛陀在那
裡遲遲還未說話。或者是要跟大家說,我現在已經去除
過去方便的法,現在要講真實法了,大家要注意。但是
,有的人聽到之後,覺得我已經聽四十幾年了,佛陀要
說的法我都聽過了,真空的道理我也都聽過了,世間一
切從無到有、有到無,佛陀所說的都是這樣。所以他認
為:我都瞭解了。當場就有五千人退席,那就是無法相
信。

佛陀開始才說了:我正直捨方便,現在就是要說真實法
。這樣就有這種貢高我慢的人,他就退席了。佛陀看了
之後心也是很悲憫,不過經文裡面就說,這些人「退亦
佳矣」,退了也好,免得讓他無法接受而毀謗大法,所
以因緣還未成熟,退去也是好。

可見,說大法,眾生要能真正能信解接受,不簡單!所
以在這段文裡面說:「放斯光明已,即說大法。」下面
這一句,大家要很用心聽,就是:「唯佛與佛乃能究竟
」。現在佛陀要說的這個法,大家要知道,唯有佛與佛
之間才能究竟瞭解。所以,大家如果想要學佛,成佛要
有耐心。

下面解釋的就說,聲聞、緣覺,因為在場的人,法華會
上多數都還是在聲聞、緣覺的根器,佛陀很擔心這時候
如果不趕快說話,這些人就會停滯在這裡。所以這個大
法,聲聞、緣覺要趕快讓他們能夠接受。

◎聲聞、緣覺以聞佛教,得證涅槃,自謂已證無生,故不
信更有無上菩提之道。

在這個道場裡面,「聲聞、緣覺以聞佛教得證涅槃」,
他以為我這麼久都跟在佛陀的身邊,我都知道,差不多
佛陀在說的那些,我都聽過,我都瞭解了。我已經得到
涅槃了,法,我都瞭解,我的心全都滿懷著佛陀的教法
,所以我自己的心已經有控制下來了。所以,以為自己
已經證得,能夠入涅槃的境界。

涅槃就是寂靜,不會再生煩惱了。佛法就是要降伏眾生
去除煩惱,他們以為他們的煩惱都去除了,所以「自謂
已證無生」,自己以為我對法都瞭解了,我不會再起心
動念,我……等等。所以「自謂已證無生,故不信更有無
上菩提之道。」所以大家他們沒有那個耐心,佛陀說我
現在開始所要說的法,大家聽到就沒有那個耐心。

◎故此大法,為一切凡夫世間並小乘聖人世間之所難信。
此乃是為佛教,聲聞、緣覺二乘之解脫法,即是教菩薩
大乘法之方便法也。

各位菩薩、同修,我們大家若要求佛道,就要行菩薩道
。菩薩道是浩瀚無涯,佛陀的教法是很高無上,很深無
底,所以大家要用真誠的心來求佛教法。所以,大家不
要起心動念,自己反省自己、懺悔自己,我們還是在芸
芸煩惱、滿心都是煩惱,我們真的是已得到了嗎?還沒
有,還離很遠。所以大家要用耐心、毅力,祈求佛法分
分入心,寸寸慧命成長。請大家時時要多用心。

20140420《人間菩提》天地宇宙共生息



第五屆慈濟國際人道援助研討會,在花蓮靜思堂,展開三天的營隊。除了展示慈濟賑災研發­成果,212位來自4個國家,各領域的學員,也交流專業經驗。證嚴上人在今天(4/2­0)的志工早會開示,這一群菩薩,長年累月為國際災難,發心投入。讓人感覺到人生的美­,美在智慧能量匯聚,真善美付出。

智慧,在災難中及時發揮。不管是菲律賓海燕風災援建「簡易屋」,或是三寶顏「簡易教室­」,都是經過慈濟志工,根據當地需求,不斷研發改良,讓災民安身安心。

匯聚良能,展現成果,第五屆慈濟國際人道援助研討會,212位學員齊聚花蓮靜思堂,來­自4個國家的學者、實業家,彼此交流賑災經驗。

慈悲心運用在專業上,在國際間的援助行動,看見愛的能量,無遠弗屆,留下動人的菩薩身­影。


Sunday, April 20, 2014

【靜思妙蓮華】佛為大悲心為因 2013年8月08日 第105集



法華經播出第105集(序品第一)標題:佛之大悲心為因

靜思晨語-靜思妙蓮華第105集

(法華經•序品第一)

  標題:佛之大悲心為因

  20130808

◎「佛說法時必具因緣,即以佛之大悲心為因,以眾生之
樂欲為緣,以無量譬喻顯示佛法。」《法華經序品第一


◎「善男子等如我惟忖 今佛世尊欲說大法 雨大法雨吹
大法螺 擊大法鼓演大法義」《法華經序品第一》

◎「諸善男子 我於過去諸佛曾見此瑞 放斯光已即說大
法 是故當知 今佛現光亦復如是 欲令眾生咸得聞知
一切世間難信之法 故現斯瑞」《法華經序品第一》

******************************************

佛法難聞今已聞,佛要說大法必具因緣,就像佛陀他以
大悲心為因,以眾生之樂欲為緣,以無量譬喻來顯示佛
法。這我們應該要知道。

◎「佛說法時必具因緣,即以佛之大悲心為因,以眾生之
樂欲為緣,以無量譬喻顯示佛法。」《法華經序品第一


佛陀是以無量的大悲心,好像一直說過了,為一大事因
緣,一大事因緣就是要來開示,但是眾生一定要用虔誠
的心、誠意的心。這種虔誠、誠意、用心接受佛法,這
樣我們眾生才能開悟。即使佛陀說法很用心,但是眾生
沒有感動,也沒有回應,這與法還是同樣有一段距離,
還離得很遠。

為什麼佛陀一直在娑婆世界來來回回?就是為了一念心
,那就是悲心,不忍眾生顛倒,不斷地在六道中輪迴,
受盡苦難。所以他不忍心,一念的大悲,那就是佛的因


佛有這分的心,但是眾生就是根機不整齊,所以佛陀就
要隨機應教。眾生所樂欲的緣,眾生若是無法接受,法
對眾生也無可奈何,儘管是無上微妙法,微妙的法就是
要隨機逗教,什麼樣的眾生,他就用什麼樣的方法。真
理聽不懂,那就要用譬喻了,用譬喻的方式來啟發眾生
的信解。

佛陀的慈悲,一直一直都在等待,儘管眾生多麼的頑劣
,佛陀還是不放棄,還是時時倒駕慈航,顯蹟人間,種
種的方法來顯示佛法,這就是佛陀的慈悲。但是,要看
眾生有那個根機緣來接受嗎?不管怎麼樣,佛陀就是不
放棄,用種種的方法。所以,大家要用心去體會佛陀的
慈悲,我們自己要反觀自己,我們有這個緣接受佛陀的
法,我們能解悟嗎?所以我們要時時用心。

◎「善男子等如我惟忖 今佛世尊欲說大法 雨大法雨吹
大法螺 擊大法鼓演大法義」《法華經序品第一》

我們前面說過了,彌勒菩薩和文殊菩薩在對談中,彌勒
的請求,文殊菩薩回答,所以他就說:「善男子如我惟
忖」。善男子、諸大士,那就是菩薩。要叫醒大家,要
注意,「我告訴你們,這個根機,你們可以聽得懂的人
。」文殊菩薩現在要向大家解釋,竟然特別稱呼是菩薩
階層的人。可見,我的根機是不是還不夠呢?我應該要
用心、誠意,要用很誠意方殷的心,好好來聽文殊菩薩
要來解釋,佛陀什麼因緣還在放光。這是一種啟發,所
以文殊菩薩才會特別指名是菩薩的階層。

所以他說:「如我惟忖」。我們要知道,什麼樣的叫做
善男子?若以我們現代,應該是「能起大行,成大志業
者」,這都可以稱為善男子。

現代的時代,就是芸芸眾生,有的人生在人間不做好事
,去走旁門邪道,這不能稱為善男子。再說,雖然身為
男人,卻是所做的一切都是貪、瞋、癡,這個癡行,是
非不分,在生活中亂了自己的心,亂了家庭的次序,亂
了社會,這不算是善男子。所以這個「善男子」,不是
隨便一個人就可以稱為善男子。

這是文殊菩薩的智慧,兩千多年前,要來解釋之前還特
別稱呼,在他的時代的那個道場,就是菩薩的階層。在
我們現在的時代,那就是要能夠具足世間一切的善法,
可以行大行志業,他有他的理想,有對人群有利益,這
種的人才是叫做善男子。

再說惟忖,「如我惟忖」,那就是文殊菩薩他的智慧,
他要來解釋佛陀現在的形象,他也要詳細來思惟,佛陀
乃是大覺者,佛陀的舉止行動。不是隨便的凡夫可以就
這麼說,現在可能佛陀在想什麼。不是喔!

文殊菩薩是多麼地慎重要來解釋。這也是一種教法、一
種典範,要讓大家知道,我們要分析一個人,不是輕易
就能夠分析,何況要來解說佛陀現在發光現瑞呢?這是
啟示我們說話要小心,很多事情,開口動舌,有時候差
之毫釐,失以千里。菩薩要講話是這麼的慎重,何況我
們凡夫,我們現在要學佛,我們能夠說話隨便嗎?

所以,「惟忖」就是思惟,很詳細地忖度,用心細細地
測量。我們若不細心誠意來接受,你看這麼微細的心思
,我們若不了解,要如何能夠心入法呢?所以文殊菩薩
惟忖,思惟忖度:佛陀開始放光現瑞,就是一個目的,
要說大法。

◎「諸善男子 我於過去諸佛曾見此瑞 放斯光已即說大
法 是故當知 今佛現光亦復如是 欲令眾生咸得聞知
一切世間難信之法 故現斯瑞」《法華經序品第一》

說大法,這個大法就是由佛的實智自證之法。因為,佛
陀要暢演本懷,佛佛道同,過去、現在的佛,未來的佛
也一樣,因為眾生的緣,雖然佛有因來人間,也要應眾
生的緣,眾生的緣的根機參差不齊,所以必定要好好地
隨機去教法。

所以佛陀他已經是用實智,在內心,這個真理已經放在
心裡很久了。多久?從他開悟的第一時間,他的心與浩
瀚無涯的宇宙,事物、真理完全接合在一起,這可以體
會到人世間與眾生因緣果報等等,非常微細、非常透徹
的心態,他已經在第一時間完全透徹無遺,一點都沒有
漏掉,所有的真理實法都在他的心中。

開頭很歡喜,將這念心要與大家分享——我得到這個法是
多麼的好、多麼的歡喜,天地萬物等等有圓明的本性。
要讓大家知道,不只是我有喔!我們人人大家都有。這
種的歡喜。但是,大家無法體會到,他內心浩瀚無涯、
靜寂清澄,那種這麼美的境界。

這是佛陀第一個時間就一直要暢演,要完全讓大家知道
。不過,雖然他那個時候,成佛的剎那間,過去十方諸
佛與護法龍天一時都顯現,來慶祝世間,佛已經覺悟了
,已經成佛了。有這麼多,要向他們說:「我覺悟了,
我覺悟了,我現在所體會到的是這樣、這樣……。」但是
諸天龍神無法了解。諸天龍神都無法了解了,何況在世
間的凡夫哪有辦法呢?所以他就把它隱起來,這個真實
法還是放在心裡。

不過,四十多年過去了,佛陀用種種方法來施教,期盼
人人聽得進去,能夠啟發人人的心,人人的內心可以與
真理會合起來。所以,看來根機,有的人,高的開始已
經慢慢種了善根,也是善根成熟了;還未種善根的人,
也慢慢開始入這個善根的境界了。所以佛陀化緣將盡,
不得不在這個時候,趕快把歡喜的事情,把他內心的精
神,與宇宙萬物會合起來的道理,從內心要暢演出來。
很歡喜的講給大家聽,讓大家了解,這叫做暢演本懷。

過去怕大家聽不懂,浪費時間,或者是誤解了佛法。但
是這個時候化緣將盡了,即使無法理解,現在同樣還是
要說了。所以,大法就是隱藏在佛陀的內心,已經那麼
久了,所以現在由佛實智自證之法,這個大法就開始要
來暢演出來。

所以文殊菩薩向大家說:「諸善男子,我於過去諸佛曾
見此瑞,放斯光已,即說大法。是故當知,今佛現光亦
復如是」。

現在文殊菩薩提起,他過去也曾經成過佛,也已經教他
的學生成佛了,所以他由來的時間這麼久,所看到的成
佛瑞相,他以他的經驗來說。他因佛陀的瑞相,來講他
自己曾有這樣的經驗,曾有看過。

過去的諸佛放斯光明,開始要說大法的時候,同樣與現
在釋迦佛放光的這個瑞相一樣。「放斯光明」,「斯」
就是你們現在看到的這種光明、這種瑞相,我過去所看
到的和現在是一樣的。當佛在放瑞相的這個時候,就是
「即說大法」,就是要說大法的時候。

「是故當知」,所以大家你們要知道,「今佛現光亦復
如是」,現在我們大家面前所看到的釋迦佛,他也和過
去諸佛一樣現光,「欲令眾生咸得聞知一切世間難信之
法」,佛陀現在是要讓大家全都能夠聽到大法。

過去是隨機逗教,現在不是了,要普被大家「咸得」,
眾生咸得,全部都可以聽到、可以了解一切世間難信之
法。所以,已經標出了世間人難得信解的法。就是佛陀
現在放光現瑞,要啟發人人的心,大家要集中心念,要
用很誠意的心來接受這個法。

各位同修、菩薩,我們大家也是一樣,有心要來學法。
現在大時代,我們必定要明大是非的時刻;現在在這種
芸芸天下中,災難偏多,我們更要培養慈悲的時候。所
以我們要撥開無明,啟發智慧。我們要啟發智慧,真的
我們要多多來反省,過去我們是不是有空過時光呢?我
們是不是心有偏差,差之毫釐,偏離正法,有沒有呢?
請大家時時要多用心,好好反省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