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Pages

Friday, February 14, 2014

【靜思妙蓮華】真俗二諦 2013年5月10日 第41集



靜思晨語-靜思妙蓮華第041集
(法華經‧序品第一)
標題:真俗二諦
20130510

◎與大比丘眾萬二千人俱,皆是阿羅漢,諸漏已盡,無復
煩惱,逮得己利,盡諸有結,心得自在。

◎如修三學,破見思惑,慧命得安,始發大心。

◎心得自在,即以戒定慧力。修習增上學,已得修德圓滿
,能出入自在,此以戒定慧力,得自在也。

◎真俗二諦。真諦,真理上之實義,又聖者所見之實義也
。了知無結無縛,心得解脫,此以慧力得自在也。俗諦
,俗事上之實義,又凡夫所知之實義也。

◎真如實相本來自在,漏結既盡,則本來自在之相全體顯
現。

◎「其名曰阿若憍陳如、……(至)……如是眾所知識大阿羅
漢等。」

◎前是所證之法,此是能證之人。要知諸聖皆備諸行,隱
能則各具一德,引偏好故,此列舉聲聞比丘有名高德重
,上首大弟子之名也。

******************************************

日復一日,時過一時,「是日已過,命亦隨減」,人人
要好好把握。看看佛陀不斷提醒,我們人人內心的煩惱
是無窮無盡,煩惱非常的微細。是不是煩惱有去除了呢
?人人只有自己知道。佛陀就跟我們說了很多的方法,
來下功夫去除煩惱。開始的時候,我們就是要學「三無
漏學」,那就是戒、定、慧。

我們人人既然發心入佛門,在家有在家的戒律,出家有
出家的戒律,我們人人若守好本分,守好規戒,自然我
們的心就會自己自我節制。在家人有日常生活家庭倫理
、社會規則等等,也是要有戒,自然他守好他自己在家
居士的本分。我們出家,生活在叢林裡面,我們的四威
儀,我們的日常生活、待人接物、行住坐臥等等,我們
是不是從我們內心,用清淨的心來面對事事物物、人人
我我、是是非非?我們在這種的環境中是不是內心有自
治,把自己的心修好?

要修什麼呢?修德,自治。因為內心別人看不到,唯有
我們自己。煩惱很微細,所以常說八萬四千煩惱,諸塵
勞門。煩惱業門有這麼多,所以我們必定要開始,第一
要趕快三學——戒、定、慧。戒定慧若守得好,自然我們
就能破見思惑。

我們不是一直說過嗎?在佛要講經時,法華會上參加的
人眾很多,開始舉列出參加的人名,很多。人,有萬二
千人的比丘、大阿羅漢,有這麼多。當然後面還有,還
有很多菩薩眾……。所以,只是對阿羅漢,比丘已得阿羅
漢,這些人已經「諸漏已盡,無復煩惱,逮得己利,盡
諸有結,心得自在」。

◎與大比丘眾萬二千人俱,皆是阿羅漢,諸漏已盡,無復
煩惱,逮得己利,盡諸有結,心得自在。

其實短短這幾句,就已經教育我們出家,比丘,或者是
羅漢,必定要經過三無漏學,破除見、思惑。這見、思
惑,微細的煩惱很多,我們必定要破除。

有時候發一個心,除掉了一分煩惱,又是很快漏掉,這
樣我們的慧命又是再減失了。所以說來,戒、定、慧叫
做「三無漏學」,你若有戒、有定、有智慧,自然煩惱
全都去除,自然慧命才能安定下來,才能不斷成長起來
,這樣開始我們就要發大心。

◎如修三學,破見思惑,慧命得安,始發大心。

這幾天也是一直在對大家說,我們要發大心。在法華會
上,佛陀已經開始要轉小為大,在鼓勵人人說:你們要
諸漏已盡,甚至逮得己利了。就是先褒揚,也就是說,
你能堪得承擔如來的家業。意思就是說,你們還要再進
步,所以要轉小為大,慧命成長,就要發大心,內心的
煩惱去除,就開始修德。因為,我們內心有修有得,我
們的德相行為才能顯現,在外面能夠統理大眾。所以這
個德,也是要從三無漏學開始。

心得自在者,即以戒定慧的力量來修習增上學。「已得
修德圓滿」,我們的心若不自在,不表示我們修的德圓
滿,我們必定要到了完全很自在的那個時候,才是修德
圓滿。修德若圓滿,進出就很自在。不是說修行,我和
外面的緣都斷了,我修我自己的。各位,萬一若是和外
面的緣接觸時,我們是否會再浮現我們的煩惱?不是不
理人,我自己修我自己。

與人相處有這麼多煩惱,我就這些事情不想做,把它放
下,那些事情我都不要理會,這樣我自修我自己。這樣
就叫做「已得自在」?不是的。我們必定要在人群中,
入人群中我們的心自在,我們在很清淨的地方心也很平
靜,所以時時進出,不管是在人群,或是入群處眾,我
們常常都是很自在,這樣的心境才是真正到達靜寂清澄
的境界。

所以,修德,就是將我們的心境走入靜寂,什麼樣的環
境都不影響我們的心,這樣叫做出入自在,這就是戒、
定、慧之力。

◎心得自在,即以戒定慧力。修習增上學,已得修德圓滿
,能出入自在,此以戒定慧力,得自在也。

我們要能出入自在,我們必定要了解真俗二諦。真諦的
道理就是出世的精神。我們必定要有聖人出世精神的道
理,所以真諦就是真理實義;真正的道理裡面的意義,
叫做真諦。也就是聖者所見的實義,也就是有出世的精
神,已經和世俗的一切無牽掛。但是,和世俗無牽掛,
不過要大慈大悲,憫念眾生,這種世雄的毅力。所以這
也要了解俗諦。

所以,俗諦就是世俗真實的意義。我們要入人群,你若
不了解世間法,我們哪有辦法應機逗教呢?所以,必定
要真俗二諦都要了解,不只是了解聖人所體會的真理,
一切的凡夫事我們也都要了解。所以說這叫做真俗二諦
,叫做真諦、俗諦。

◎真俗二諦。真諦,真理上之實義,又聖者所見之實義也
。了知無結無縛,心得解脫,此以慧力得自在也。俗諦
,俗事上之實義,又凡夫所知之實義也。

做世間事就要入人群,真諦就是在人群中解脫,這叫做
真諦。所以「出世的精神,入世的志業」,這叫做發大
心。第一要先修好我們自己的心,然後我們才能入群眾
中去。這樣「了知無結無縛,心得解脫」。真諦、俗諦
,我們都很透徹了解了,若能這樣,心就不會受結綁住
。所以真俗二諦,我們也要用心。若能這樣,「慧力得
自在」,用我們戒定慧的力量,讓我們的心能很堅定自
在。這就是我們人人要用功。

真如實相本來自在,這不是常常這樣說過嗎?人人都有
與佛同等的真如實性,只是我們一念無明起,所以緣著
外面的境界,不斷複製煩惱,已經複製到現在,微細的
煩惱,八萬塵勞的煩惱。想一想,多麼辛苦啊!本來我
們人人都有如來本性,本來就是自在,只是「漏」和「
結」。漏就是煩惱,結就是執著,這種煩惱、執著將我
們綁住、覆蓋。現在大家若能了解,那就是漏結已盡了


其實,我們本來就是這麼清淨,只是我們去接受外面的
境界來污染我們的心。否則,本來自在之相全體顯現,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真理絕對沒有離開我們的心,真
理也沒有離開我們生活周圍。只是,我們被煩惱漏結將
我們遮蓋住,將我們綁住,讓我們不得自在,不得自由


現在我們所說的,這些都是常隨眾。佛陀到哪裡,這些
出家眾都是在佛的身邊,時時聽佛說法,所以應該這些
全都是「諸漏已盡,無復煩惱,逮得己利,盡諸有結,
心得自在。」心都清淨了。多少人呢?萬二千人俱。這
些出家比丘眾及阿羅漢,在現場數字有萬二千人。這前
面的經文,我們都知道了。

◎真如實相本來自在,漏結既盡,則本來自在之相全體顯
現。其名,阿若憍陳如至如是眾所知識大阿羅漢等。

「其名曰阿若憍陳如……等等」一直念下去。你們若在念
《法華經》,就能念出很多比丘、阿羅漢的名稱出來。
其實,也只是大約舉例幾位比較知名的人。那些人差不
多都是在這萬二千人的比丘眾中,差不多人人都認識。
因為他有他的長處,而且常隨在佛的身邊。所以「如是
眾所知識大阿羅漢」。

◎「其名曰阿若憍陳如、摩訶迦葉、優樓頻螺迦葉、迦耶
迦葉、那提迦葉、舍利弗、大目犍連、摩訶迦旃延、阿[
少/(兔)]樓馱、劫賓那、憍梵波提、離婆多、畢陵伽婆
蹉、薄拘羅、摩訶拘絺羅、難陀、孫陀羅難陀、富樓那
彌多羅尼子、須菩提、阿難、羅睺羅,如是眾所知識大
阿羅漢等。」《法華經‧序品第一》

當然是很多,其中舉例有一群,他們各人有各人的長處
。剛才所說的「諸漏已盡」,一直到「心得自在」,這
就是在表示這些人眾都已經證果了。不是說萬二千人全
都人人已經證得諸漏已盡,不一定是這樣。不過,在經
文所舉列出來,這些都已經心清淨了。

數字是能證,能夠證明在此地有多少人。就像我們若是
開會都要簽名,某某人有出席嗎?和這樣的意思一樣。
表示這個大會,這些人都有來參加,所以就要舉列出這
些人的名稱,所以這叫做能證。而這些人所證的,就是
佛陀所說的教法,他都納受進來,這個法是我所證的,
我知道,我了解。這個大會,我有參加在這個大會中,
所以「能所合一」,所以才會舉出這麼多人的名字。

◎前是所證之法,此是能證之人。要知諸聖皆備諸行,隱
能則各具一德,引偏好故,此列舉聲聞比丘有名高德重
,上首大弟子之名也。

所以「萬二千人俱」,很多,無法一一去將那些名字都
列出來,所以簡單列出二十一人的名字。每一個都有他
的特色,每一個人其中舉一項長處出來。如舍利弗,舍
利弗就是智慧第一,目犍連是神通第一,阿難能夠聽盡
了佛陀向每一個人所說的法,所以他是聞法第一,叫做
多聞第一。就如這樣,每個聲聞一一列舉出來,有二十
一位比丘,上首大弟子的名字。

各位,我們應該要了解,學佛最重要的就是要將法入心
,真正入心之後,才能將德行顯現出來,才能處群入眾
。不論是真俗二諦,出世的精神、入世的法,我們都要
了解。學佛、學法我們要認真,「三無漏學」對我們修
行者是多麼重要,我們若能修戒定慧,才能破見思惑,
我們的慧命才能夠安穩,發大心,我們才能如我們的願
。所以,人人學佛必定要時時多用心啊!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