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
Pages
▼
Thursday, January 30, 2014
【靜思妙蓮華】眾生皆有佛性 2013年4月19日 第26集
靜思晨語-靜思妙蓮華第026集
(法華經·序品第一)
標題:眾生皆有佛性
20130419
◎佛性圓覺,住常寂光;為度眾生,迴入娑婆。應眾生法
,隨機應緣;住靈山會,化緣成就。
◎六成就:「如是」信成就。「我聞」聞成就。「一時」
時成就。「佛」主成就「在某處」處成就。「與眾若干
人俱」眾成就。
◎又《涅槃經》云:自覺,自知有佛性;覺他,眾生悉有
佛性;圓滿,自他無二佛性。
◎自覺,別於凡夫。覺他,別於二乘。圓滿,別於菩薩。
◎又靈山會說法主,迦毗羅衛國淨飯王太子出家成道,別
號釋迦牟尼,若非大聖覺者,孰能演此一乘大法,故云
主成就。
******************************************
「佛性圓覺,住常寂光;為度眾生,迴入娑婆。應眾生
法,隨機應緣;住靈山會,化緣成就。」這是釋迦牟尼
佛覺悟之後,能夠體會了本性。
我們人人都是有我們的本性,我們如果能與我們的本性
相會,那就是最圓滿的覺悟。自覺、覺他、覺行圓滿,
是一個最圓滿的覺悟。人人的覺性就是如此的光明,智
慧就不會受煩惱所遮蔽。我們過去不也說過「十地菩薩
」,只是在十地就有燄慧地,燄慧地就是智慧發光,何
況是到佛的境界。但是到佛的境界,他的智慧之光,那
就是真正的寂靜了。
佛的圓覺是常住寂光,就是真正的寂靜光明,所以常涅
槃。我們說佛陀的圓寂叫做涅槃,其實佛陀他的心境永
遠都是在寂光土中,不生不滅,這樣才是叫做圓覺。所
以「為度眾生,迴入娑婆,示相生滅」,現這個形象來
度眾生。「應眾生法」,應著眾生的法,日常的生活都
和眾生一樣。凡夫衣、食、住、行,佛陀也就是與眾生
一樣,這樣的生活。這無非就是要走入人群去,隨機應
緣。
「住靈山會,化緣成就。」要講這部經的時候,是在靈
鷲山。其實,在靈鷲山不只是講《法華經》,很多經典
都是住靈鷲山講說。不過這一次,住靈鷲山所說的教法
,那就是與過去不同,是圓教。就是在六成就裡面,其
中特別提出的,六成就之一。
◎六成就:「如是」信成就。「我聞」聞成就。「一時」
時成就。「佛」主成就「在某處」處成就。「與眾若干
人俱」眾成就。
佛陀,佛就是講法的人,是已經自覺。什麼叫做自覺?
自知有佛性,自己先知道自己有佛性。
相信人人,我們要來修行,我們自己也應該要自知,相
信自己有佛性,我們才願意來修行。到底要用什麼方法
來回歸我們的本性自覺呢?這就是我們要自己先知道,
所以叫做自覺,自知有佛性。
你看還有多少人迷迷茫茫在生活中,你跟他說,有佛,
人人有佛性。他不相信。不相信人人有佛性,他怎麼會
想要修行呢?有的人是因緣不夠,連「佛」這個字都不
曾聽過,他怎麼知道還有佛的覺性呢?更不知道了。
所以我們大家很有福,生在這個地方,而且佛法這樣能
夠流傳中國,從中國很多的大德祖師將佛法再流傳來到
臺灣。我們生在臺灣這個時代,生活很平順、安穩,讓
我們能夠聽到佛法,在安穩中的生活裡,我們知道要自
覺,我們知道要來修行。
我們既然自覺了,我們更要覺他。覺他,就是了解不只
是自己有佛性,其實眾生悉有佛性,不是只有人類而已
,蠢動含靈皆有佛性。這是佛所說的法。所以他很尊重
眾生的生命,他很疼惜眾生,因為所有有生命的東西,
他都是知道他有佛性。所以佛的《本生經》,(幾乎)
什麼樣的動物他都有經歷過,他生在那種動物中,這樣
來化度人類、化度同道的生物,在六道中他來來回回,
這樣無不都是為了覺他。
所以迴入娑婆,大家都知道,娑婆就是堪忍的世界,這
個堪忍的世界是很苦的,他已經清明自在,但是還是再
迴入,就是要應眾生的根機來度化。所以自覺,還要再
覺他,才能夠覺行圓滿。
所以修行、修行,修心養性,端正行為,這樣叫做修行
。我們要常常提醒自己,我們既然有與佛同等的佛性,
我們也能夠成佛,不過我們外行要端正,端正行為。佛
陀的教規,我們到底是不是信受奉行?奉行著佛陀的教
規,我們如果能有這樣,這就是行。
佛陀的時代,他如願,他將他的願,發心如願開始,無
量劫以來,生生世世六道中不斷度化眾生,這就是他的
願、他的行。所以「願行」,願是在內心,行就是實踐
、實行。所以為了現相度眾生,讓人人知道有佛性,自
己也不斷一一去啟發,這樣去覺他。這就是行動,在行
動中看到人人可以覺悟,這樣叫做覺行圓滿。圓滿就是
自他無二的佛性,已經大家都知道,我的本性和佛的本
性平等,這就是我們人人都要了解的。
◎又《涅槃經》云:自覺,自知有佛性;覺他,眾生悉有
佛性;圓滿,自他無二佛性。
所以,自覺是別於凡夫。我們現在既然自覺,那就是和
這些凡夫不同了。因為凡夫還在懵懂中,他不想去求,
第一、不知道;第二、不想去精進。這就是凡夫,還是
生活在懵懂中。
覺他,就是別於二乘,和二乘不同。二乘就是自覺,獨
善其身,只是覺悟我自己就好了,我自己守住(本分)
,都不去管別人,別人是怎麼樣的行為,不用管他了。
這樣不對。看到別人在造業墮落,這樣我們要起不忍心
,我們要用同事度、同修度,一起共修同處,我們應該
要用方法如何來攝度眾生。不要看眾生在造業,我們還
是一樣由他去,這樣就不可以了。有緣的,我們就要趕
快度化他,不要獨善其身。
我們修行就要修大乘法,所以自己自覺,了解之後,我
們要趕快讓大家也願意來了解。我們能修善法,我們也
要牽引人人來修善法,這才是我們真正修行的目標。所
以覺他是別於二乘。
圓滿是別於菩薩。菩薩還沒有很圓滿,還是在學地之中
。我一邊學,上求佛道,我要下化眾生,我們還不知道
的地方還是有,那種微分的煩惱還存在。
看看,我們大家是不是都是發心來修行呢?是不是還有
「我」,我的見解還存在呢?日常的生活中——你這樣做
不對,是我這樣才對。什麼人怎麼樣,什麼人不對。好
像我們還有這個微分的煩惱,我們還有微分還沒有真正
透徹了解,所以還有微分的煩惱。雖然我們發菩薩心,
行菩薩道,不過我們還沒有很圓,還沒有徹底到佛的境
界。
所以,圓滿就是已經真正很透徹圓融,這才是真正的圓
覺。所以是非我們要分得清楚,不只是做好人,有的人
是一種濫好人,只知道要做好人,是非分不清,有時候
自誤誤人,這樣也不對。這就是沒有智慧,智慧還沒有
很圓滿。所以,我們圓滿,就是要在菩薩的境界再超越
,不管什麼樣的境界現前,我們的心要安然自在,但是
為眾生所造作的行動要積極,這樣才能慢慢到圓覺的境
界。
◎自覺,別於凡夫。覺他,別於二乘。圓滿,別於菩薩。
◎又靈山會說法主,迦毗羅衛國淨飯王太子出家成道,別
號釋迦牟尼,若非大聖覺者,孰能演此一乘大法,故云
主成就。
尼泊爾是佛陀的故鄉,在過去古代叫做迦毗羅衛國(編
按:即今尼泊爾西部塔拉伊(Ta-rai)之提羅拉冠特(T
ilorakot)地方)。哪怕是佛陀的故鄉,同樣是在這個
地球上,眾生若有造業,眾生共業,同樣還是會受災難
。佛陀在這個娑婆世界,就是因娑婆世界苦難偏多,何
況眾生不斷的共業愈來愈大,所以現在的地球頻頻都有
災難,地、水、火、風四大不調。所以,在迦毗羅衛國
那個國家還是一樣,在尼泊爾常常都有災難。
佛是在兩千多年前,淨飯王的太子。他的思想觀念別於
凡夫,與凡夫不同。他能體會到人生為什麼這麼不平等
,人生為什麼有四大苦呢?生、老、病、死,哪怕身為
國王,他看到他的父王一年比一年老了,一年比一年的
身體不如了,這樣的老苦。接下來就是身體欠安,病也
是苦。盡頭呢?那就是自然法則,那就是死。生離死別
也是苦。哪怕身為國王,擁有他的國土天下,還是一樣
不離開這個四大苦。
所以,他開始要去追求,要如何才能脫離了這四大苦,
如何才能不要有四姓階級的分別,人要如何才能平等,
互相尊重,這也就是他的目標,所以去追求真理。出家
修行,終於成道了,所以覺悟之後,別號叫做釋迦牟尼
佛。這就是釋迦族的覺者,充滿了智慧,充滿了慈悲,
這叫做「能仁」是智慧慈悲、悲智雙運的覺者,所以叫
做釋迦牟尼佛。
想想看,在這個《法華經》靈山會上的講主,就是說法
主,若不是大乘覺者,怎麼有辦法將人間法,世、出世
法,怎麼樣能將它鋪出一條菩薩康莊的大道,讓人人向
著這條大道走。這就是這位大覺者他做得到,他能將這
些法入人人的心,從人人的心中開出一條覺道出來,這
叫做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大覺者。就是這個法華會
,就是靈山會的講主,講法主,也是說法主。這是六成
就中叫做「主成就」,佛就是講法主成就。
各位,學佛,自覺、覺他、覺行要圓滿,才算是真修行
者。我們大家要知道,佛性圓覺,住常寂光,我們的心
要常常寂靜光明顯露出來,這樣我們才是真正學佛。我
們自己與佛平等,我們也有常寂光的本性在。佛陀就是
為了度眾生,他才會迴入娑婆,現相和我們的生活一樣
,就是要隨機應緣。所以,現在已經因緣成熟,住在靈
山會與大眾說法。所以請大家既然是學佛,我們必定要
時時多用心。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