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Pages

Thursday, June 30, 2016

【靜思妙蓮華】20160622 - 持如來戒如淨明珠 - 第854集



20160622《靜思妙蓮華》持如來戒如淨明珠 (第854集)
(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心常念戒憶持無忘,不作諸惡是名持戒,防非止惡持如來戒,能防止身口意之惡。」
⊙「世尊我今,得道得果,於無漏法,得清淨眼。」《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無漏法所證實相之理,清淨眼能證實相之智。
⊙以智契理,故於道果雙證,即開佛知見,見實相理境也。
⊙「我等長夜,持佛淨戒,始於今日,得其果報。」《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我等長夜,持佛淨戒:我等昔來無明長夜,煩惱之惑覆智眼,流轉於生死,故譬以長夜之闇黑。
⊙修持如來清淨戒行:受持戒律而不觸犯。持戒清潔,如淨明珠。
⊙始於今日,得其果報:前說小乘,是佛方便,始於今日聞佛音教,得其成佛真實果報。
⊙淨戒為因,能得大果,故云:始於今日得其果報。
⊙如經云:戒為無上菩提本,故當一心持淨戒。

【證嚴上人開示】

「心常念戒憶持無忘,不作諸惡是名持戒,防非止惡持如來戒,能防止身口意之惡。」

心常念戒憶持無忘
不作諸惡是名持戒
防非止惡持如來戒
能防止身口意之惡

修行最重要的根本,那就是守戒,要知戒守戒。我們凡夫就是不知道要戒,所以不斷犯戒,犯戒而不自知,所以愚茫,就愚癡、迷茫,五道四生不斷輪迴,那就是因為心不知戒。不聽法,怎麼會知道戒呢?所以學佛很重要,我們要聽法,聽法要入心,入心的法,我們要時時提高警覺,對的,我們要堅持向前前進,這叫做精進。

所以心要常念戒,要常常戒除我們的心,「憶持無忘」,常常記得。不要聽了之後,過去就忘記了,若是這樣,聽再多的法,同樣都是漏掉了。「漏」,漏失,就墮落凡夫。我們的見解若偏差,就漏落成為凡夫,造很多無明煩惱,在凡夫界裡不斷複製,也很容易墮落三途,所以我們必定要斷除見惑。

見解,凡夫的見解,都是別人不對,都是我對;世間的名利地位,沒有考慮別人,都是考慮自己。

「有聽經嗎?」「有啦,聽經,不只是聽經,我也會做好事。」但是,「是機會!所以我要賺很多很多錢,各種事情只要有利於我,我一定去做。」像這樣,就是不念戒,對法沒有透徹瞭解,只是想,「我多賺一點錢,善事我有做,這樣我就是造福了,而我造福,應該就會得福。」沒有想到造了其他的業呢!

儘管你也是在造福,但是還是沒有節制,不斷地開發,不斷地為利追求,這種見解未斷,就是會容易漏失,漏失了,就是漏,那就是煩惱,製造很多煩惱,製造很多無明,所以就會墮落,墮落凡夫,不只是凡夫,由不得自己落三途——心如在地獄道,心如在餓鬼、畜生,三途之苦都是由不得自己。

所以,我們必定要學法之後,要「憶持無忘」,很重要!「憶」就是要常常記得,記得我們要受持戒法,一定要受持。要很透徹瞭解人生是無常,不必爭、不必取,爭取得太多了,那就容易漏落凡夫、漏落成為三途,這就是苦難。我們不要忘記了,人生一定要把法放在心裡。

「不作諸惡」,不要有惡業,「是名持戒」。若能夠這樣,人生足夠就好了,何必爭取那麼多呢?一不小心結怨連仇,這樣造作了很多惡業,這樣對自己就很有傷害。所以我們心要堅定,要持淨戒,這樣自然就不作諸惡,就不會去造作惡,這樣才是真正叫做持戒。自然就馬上防止,外來的誘引的欲念,或者是自己內心浮現了一念貪,我們也是能及時止惡。只要你憶持,不要忘了戒,若能夠這樣,就是「持如來戒」。預防,不要去做,惡法來到我們面前,馬上停止,這叫做「持如來戒」。

「能防止身口意之惡」。所以我們若懂得好好持戒,自然我們就能防非止惡。防非止惡,無不都是,在我們的身口意這三業。身體去造作,口頭與人說的,或者是心念所貪。心所貪,口出言,身行動,這若是一不小心,就是造惡了。我們若時時心念戒,憶持無忘,自然我們就懂得,防止身口意之惡。

所以我們慈濟人,開始要入慈濟來,他的發心要投入,慈濟大團體的行列中時,必定要見習、要培訓,不只在臺灣是這樣,全球都一樣。這種愛的戒律,在大愛中要持戒律,這就是慈濟的規矩,也是修學佛法的基礎。所以這個「戒」是一個大團體,一定要有的基礎。佛陀的僧團中,也不能沒有,所以這是學佛,我們必備的功課。過去佛陀對僧團重視戒律,現在我們慈濟對全體,全球慈濟人培訓,我們也是重視戒法,所以大家學佛,我們要用心。

前面(經)文這樣說,「世尊我今,得道得果,於無漏法,得清淨眼。」

世尊我今
得道得果
於無漏法
得清淨眼
《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我們應該要持菩提道,菩提道是大乘因,菩薩道就是一實大乘菩薩之果。所以不論是菩提道,或者是菩薩行,這都是在因果中。菩提行,我們要身體力行,覺悟,瞭解世間的是非,可做或者是不可做。「眾善奉行」,一定要精進入人群中;「諸惡莫作」,我們一定要戒持,這樣法才能無漏。

「有漏」,就是善法一直收入,但是不斷一直漏掉,就是忘失。我們若是忘失,見解還是凡夫的見解,還是同樣造作很多的煩惱、業,這就是我們凡夫。所以「無漏法」,意思就是煩惱無明全都去除了,所有的法入心來,不漏掉,這樣叫做「無漏」,這樣才有辦法證到實相的道理,我們才能得到「清淨眼」。

無漏法所證
實相之理
清淨眼能證
實相之智

清淨眼,我們才能證到實相智,我們看事情才能真,才不會受形態把我們迷惑了。我們看東西、聽事物,能很清楚,該做、不該做,該得、不該得等等,這就是實相理。修行者所要得的是道理,凡夫所要得的是事物,兩者不同。所以,道理是清淨的,我們用清淨的眼光,來看一切事物,我們所造作的,就會合道理,這樣就是清淨,這叫做「實相之智」。不是為自己的利益做,是為天下眾生而付出,這叫做「清淨眼能證實相智」。

若是看事物,「我現在多這一項,我現在多那一項,我多了很多財產,我多了很多名相,我多了很多……」這都是事物,這都是虛幻,這都是污染。若是有智者,他就看透這些東西都是虛幻,不爭不取,所要的是道理,這就是實相智。若能夠這樣,「以智契理」,我們的智慧,真真正正慧命成長了,對人、事、物,所看的不是有形的物質,所看的是無形體相的道理,這樣叫做「以智契理」。

以智契理
故於道果雙證
即開佛知見
見實相理境也

所以「道果雙證」,我們行道,菩提道即大乘因,一實大乘是菩薩行的果。所以,我們一方面進行菩提道,一方面我們行菩薩行,因與果並行走;覺悟了,我們入人群去付出,這是因果並行,這叫做福慧兩足,也是叫做「道果雙證」。造福,同時得智慧,這樣向前前進走,這叫做「道果雙證」,這就是「開佛知見」。瞭解了,佛陀的心懷,佛陀所瞭解的,心與天體宇宙會合,覺性真如會合,就是佛的知見。我們現在瞭解佛陀他所證悟的,以無漏法得清淨眼,就是在無漏法,所有的煩惱都去除了,用這種清淨心來看待人間世相,都體會到了。

下面我們要再了解,「我等長夜,持佛淨戒,始於今日,得其果報。」

我等長夜
持佛淨戒
始於今日
得其果報
《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我們大家長夜,用很長的時間「持佛淨戒」。修小乘的期間有多長呢?在今生此世就已經數十年了,何況過去生無量數劫以來,長夜茫茫,就是這樣這麼長的時間,還未透徹體悟到,但是也是很堅持,「持佛淨戒」。佛陀所教育的戒,我們都有在守持,去除無明。因為知道苦,人生苦集滅道,我們瞭解,我們警惕,持戒不忘。

我等長夜
持佛淨戒:
我等昔來無明長夜
煩惱之惑覆智眼
流轉於生死
故譬以長夜之闇黑

所以「我等昔來無明長夜」,這「無明長夜」意思就是煩惱。雖然過去這樣長長的時間,一直都是在修行,但是這個「煩惱之惑覆智眼」,好像眼睛還有什麼東西,這樣遮著,煩惱的惑,讓我們無法很透徹理解,「流轉於生死」。過去生,無量劫以來,就是這樣在修行,但是在中途不很清楚,方向偏差,漏落凡夫,無明牽引,所以這是譬喻長夜,暗又黑,看不很清楚方向。

修持如來
清淨戒行:
受持戒律
而不觸犯
持戒清潔
如淨明珠

「修持如來清淨戒行」,就是要受持戒律,絕對不要觸犯,就是,「持戒清潔如淨明珠」。我們要好好潔身自愛,好好保護我們的身心要很清淨,淨潔如明珠一樣。

如佛陀在世時,有一個時段,就是一群比丘,他們走過了一個鄉村,經過了一個曠野的地方,忽然間一群強盜出現,向這群比丘圍起來。「要做什麼?我們都是修行者,我們身無一物,你們圍我們要做什麼呢?」「你們雖然身無一物,但是你們身上有衣著。我見到一群人,都無所得,這樣我就是壞兆頭。」所以,不管了,總是將這些出家人的衣服,全都脫光了。有人就說:「順便將他們滅口,要不然若讓他們去報官,這樣我們就逃不過了。」

但是其中有一位較善良的人,他就說:「出家人是佛弟子,他們守戒,他們會守口戒,他不會去告密,害我們被官府抓走。所以我們應該要相信他們。不如,我們將草拿來打結,把他們圍起來,綁起來,在路邊。」

一直到天亮,有一群官兵要入城,從那裡經過,看到這群出家人,「你們為什麼這樣?」就是遇到強盜,「你們為什麼,這只是草而已,這有什麼,哪能將你們拘束在呢?」「我們是守戒,不越戒,我們就是在這裡。」所以這些官兵趕緊去張羅,一些衣服來給出家人遮體,這樣才讓他們離開,保護他們回歸精舍。

見到佛陀,佛陀也是讚歎:「弟子啊!你們的守戒,受到這些強盜的信任,所以你們逃過一命,也是你們的守戒,啟發了人的良知,這就是修行者。」這是在佛陀時代。所以潔身自愛,淨如明珠,這就是要持戒。

始於今日
得其果報:
前說小乘
是佛方便
始於今日聞佛音教
得其成佛真實果報

所以「始於今日,得其果報」,這是迦葉尊者這樣說。以前都是在小乘行中,但是佛陀就是用方便法,來教育我們。過去佛陀也有說大乘法,只是我們不想接受,一直到現在,在法華會上,「始於今日」,就是已經來到法華會上了。「聞佛音教」,因為聲聞,佛陀的聲音,所說的教法,我們現在已經體會到了。「得其成佛真實果報」,我們現在體會了,我們瞭解了,除了自覺之後,我們應該要入人群造福,人群中成長智慧,這才是真正成佛真實道,真實的果報。所以「淨戒為因,能得大果」。

淨戒為因
能得大果
故云:始於今日
得其果報

我們要覺菩提法,「菩提」就是覺悟,但是要很清淨的覺悟,所以「淨戒為因」。我們一定要持「無漏法」,將所有的煩惱「有漏」要去除,要「無漏」。一個桶子若有漏,你放了多少水,還是漏掉了,剩下來的就是骯髒的東西。我們應該將骯髒的清除,淨水要留著,法水,法譬如水,一定要入我們的心,還要清淨。

所以說「始於今日」,今天所聽的,我們終於都覺悟了。「得其果報」,瞭解了,要行菩薩道,瞭解了。

如經云:
戒為無上菩提本
故當一心持淨戒

就如過去的文說:「戒為無上菩提本,故當一心持淨戒。」覺悟的根本就是要持戒,當一心持淨戒,這是我們行大乘道者,行菩薩道、大乘道者更需要的,需要持戒,這就是學菩薩道者的本分事。所以要時時多用心!

【人間菩提】20160629 - 保護地球需及時 Mitigating Disasters by Keeping Our Desires in Check





保護地球需及時

Mitigating Disasters by Keeping Our Desires in Check 

返法探親幸無恙 
風災賑濟福慧床 
惜福愛物戒奢侈 
保護地球需及時 

看到美國同時發生了水災與火災,法國則是將近一個月前,塞納河暴漲造成淹水災情,我們有位美國影視組的同仁康尼爾,他是法國人,也隨著美國慈濟人到厄瓜多勘災,當時他聽到了家鄉發生水患,心中雖然著急,但在確認家中父母的平安後,還是跟著美國團隊一起賑災到最後。一直到厄瓜多的救濟工作告一段落,康尼爾居士便返回法國,同時也跟著法國慈濟人一同去災區勘災、發放。 

也看到法國當地薩爾布里市長很感謝慈濟人的協助,發放祝福金讓災民能跨出災後的第一步。 在澳洲的東南岸,六月初也發生水嚴重水患,新南威爾斯州琵克頓鎮災情最嚴重, 慈濟志工共十一人也動員起來,為當地三戶人家清掃家園。哪裡有災難,菩薩們就從地湧出,真的很感動。 

再看到中國大陸江蘇省鹽城市,遭到雷雨、冰雹和龍捲風,罕見的三重夾擊,災情慘重。來自蘇州、南京、上海及昆山共十六位慈濟人,會合起來到鹽城市勘災,同時到醫院膚慰關懷,看到在醫院大廳裡受傷的民眾只能鋪著草蓆席地而坐,也建議提供福慧床。在6月26日至28日,在阜寧縣的各個醫院和安置中心,共發出了437張福慧床,以及近四百條的毛毯。 

天天都提起,天災是因為人類長期的貪婪無度所造成的,對大地資源過度抽取、過度破壞山河,現在大自然都在反撲了,人類真的要懺悔,把自己的生活改變一下。 看到新聞報導,現代人習慣在網路上買衣服,方便購買又快速丟棄,反而造成浪費。所以我們要改變浪費的習慣,要多反省,自我檢點,戒慎虔誠。

Wednesday, June 29, 2016

【靜思妙蓮華】20160621 - 修無漏法得清淨眼 - 第853集



20160621《靜思妙蓮華》修無漏法得清淨眼 (第853集)
(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菩提道即大乘之因,一實大乘菩薩行果,無漏法所證實相理,清淨眼觀見空諦理。
⊙「我等今日,得未曾有,非先所望,而今自得,如彼窮子, 得無量寶。」《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世尊我今,得道得果,於無漏法,得清淨眼,我等長夜,持佛淨戒,始於今日,得其果報。」《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世尊我今,得道得果:自我慶幸今得道果。謂向來已安住小乘道,而今於無上大乘法得菩提覺道。
⊙得道者,得實相道,得一佛乘道,亦就是,得佛漸次教授,開示悟入,佛之知見。
⊙得果者,分別得,無上菩提,大乘習果,圓教初住,破一分無明,證一分法身,名為習果。
⊙又道即大乘之因,果即大乘之果。
⊙於無漏法:過去斷見思惑,見無漏法,不漏落於凡夫。
⊙今日見中道實相,並破塵沙惑、分段無明,不漏落於二乘。
⊙得清淨眼:過去慧眼見空理,今得淨眼見中道,而且六根清淨,圓十信滿心也。
⊙無漏法:指無上功德。清淨眼:指無上智慧。向也得無漏法,今於無漏法中得清淨正法眼矣。

【證嚴上人開示】

「菩提道即大乘之因,一實大乘菩薩行果,無漏法所證實相理,清淨眼觀見空諦理。」

菩提道即大乘之因
一實大乘菩薩行果
無漏法所證實相理
清淨眼觀見空諦理

「菩提」就是覺,我們這條覺悟的道路,那就是要修一乘大法,就是大乘法。我們若願意想要兼利他人,我們就要發大心。修行的方向,不是一個人走一條路,我們要帶動很多人同修同行,在一條菩提大直道。所以菩提道就是大乘之因,是開闊的大道,大家共同來開,用愛鋪路,這種大慈悲心,才有辦法付出了大喜捨的行,這就是鋪大菩提道。

大菩提道直,是一條康莊大直道,這樣一實大乘這麼平坦的一條路,就是需要菩薩,大家身體力行,共同一心鋪,自然菩薩行果。這條路,我們若是好好用心來修,用心來體會佛法深奧的道理,我們所走過的路,可以能很安心說給大家聽,讓大家共同來身體力行。

聽進去的法沒有漏掉,總是真實法入心,所以「無漏法所證是實相理」。無漏的法,除了戒、定、慧以外,還有很多佛陀所說,一切智、一切道種智等等,很多方法,如何讓我們去除煩惱,讓我們的心能清淨,讓我們發了心就一心一志,堅持不受其他人,種種因緣來搖動我們的心,不會受其他的煩惱無明,來污染我們,這就是無漏法。我們若能,不受外面境界(影響),是非道理很清楚,自然我們就能看出,實相的道理了。

還有「清淨眼觀見空諦理」。這個清淨的眼光,就是我們要去除無明。無明去除了,你看什麼東西是污穢呢?都是清淨。

看看我們的慈濟人,入人群中,苦難的眾生老了、病了,孤老無依,家裡面囤積的都是垃圾、污穢的東西。這群菩薩,對那些污穢的東西,他不怕,不懼怕,還是用心去為他們清理,這就是清淨眼。

佛法本來就是在生活中,什麼叫做清淨?我們不是在那裡咬文嚼字,不是這樣一個字、一個字,在那裡拆字,不是;我們要將整體的道理,用在我們整體的日常生活中。當然,去除煩惱,就是不分別眾生貧富高低,我們要慈悲等觀,眾生,生命都是平等,清楚眾生就是因為帶業而來,迷茫的眾生,帶著苦難的業來人間,「菩薩所緣,緣苦眾生」,所以無漏法所證的是實相理,清淨眼觀見的是空諦理。我們若用這樣的方式,來體會人間的菩提道、菩薩行,才有辦法在很實在的路,我們步步踏實走。

所以前面的經文說,「我等今日,得未曾有,非先所望,而今自得,如彼窮子,得無量寶。」

我等今日
得未曾有
非先所望
而今自得
如彼窮子
得無量寶
《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迦葉尊者等,他們表達出過去如貧窮子一樣,雖然看到那麼多寶物,不敢想那是我的。「我等」現在知道了,佛所得的覺道,也是我們自己本具有的覺道,所以「我等今日,得未曾有」,已經心開意解了,這念獨善其身的心已經打開了。「非先所望」,過去不敢想,我能體會這樣的境界,「而今自得」,我現在瞭解了、相信了、信解了,所以我得到了。就如那位貧窮子,「得無量寶」,已經明白佛所宣布,佛所有能覺悟的境界,人人同等平等,人人都一樣冋樣能覺悟。

就如在虛空,每一顆星球,都有它自身的世界。我們的心若開闊,我們的真如本性啟現,就如星空中這顆地球,它萬物具足。若是還沒有啟開,有的星是沒水、沒生命,同樣它也是在虛空中。菩薩的心境就是要這樣,我們的生命中也是很豐富,不是那種空寂,沒有水草、沒有生命的星。我們是像地球,有這麼豐富的生命,只要我們的四大調和,我們的心境能夠是非分得清楚,哪有什麼不能瞭解的事情呢?

總而言之,學佛,我們必定要學出了,我們的生命豐富,這才是真正佛陀所說的,清淨一實大乘法。所以我們必定要用心。

下面這段經文說,「世尊我今,得道得果,於無漏法,得清淨眼,我等長夜,持佛淨戒,始於今日,得其果報。」

世尊我今
得道得果
於無漏法
得清淨眼
我等長夜
持佛淨戒
始於今日
得其果報
《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迦葉尊者等很虔誠,用感恩心,向世尊佛陀表達他們的心意,自己表達出感恩。

世尊我今
得道得果:
自我慶幸今得道果
謂向來
已安住小乘道
而今於無上大乘法
得菩提覺道

「自我慶幸」,因為佛陀的教育,我終於已經能瞭解了,很慶幸,很歡喜。「今得道果」,我現在已經得道果了,菩提的因,知道如何行菩薩道,現在知道了。也就是說,過去「向來已安住小乘道」,過去已經在小乘法這個基礎,「苦集滅道」、「十二因緣法」都很清楚,去來清楚,這是小乘法。「安住」,就是很輕安自在在小乘道上。「而今於無上大乘法,得菩提覺道」。此時在法華會上,已經聽了、信解了,能在這大乘法會上,瞭解之後,「得菩提覺道」,已經體會了,「得」就是體會,體會到菩提覺道。要如何覺悟,這條道路我已經瞭解。

得道者
得實相道
得一佛乘道
亦就是
得佛漸次教授
開示悟入
佛之知見

所說的「得道」,就是得實相道。通往覺悟的道路,這就是實相道,也就是一佛乘道,就是這一條道路,沒有其他的。

也就是得佛陀,「漸次教授」我們。佛陀來人間,為了開示眾生,所以他就要隨眾生的根機,「漸次教授」,一段一段這樣教我們,授這個法給我們,這就是「開示」。我們現在眾生用心聽法,弟子用心聽法,終於「悟入」佛的知見。佛的內心本懷、佛的知見,弟子終於瞭解了,所以悟入佛知見了,已經得果了,那就是,「分別得無上菩提大乘習果」。

得果者
分別得
無上菩提
大乘習果
圓教初住
破一分無明
證一分法身
名為習果

「無上菩提大乘習果」。「習」就是開始要身體力行,要好好來修學了,不要還守在小乘。所以這就是大家的心聲。

所以「圓教初住」。這就是要行菩薩道是「圓教」,現在應該要頓悟,圓滿這個教育,所以,就是要身體力行菩薩道,住在這個心境裡。「破一分無明,證一分法身」。我們若能破一分無明,入人群中去,不受人群影響,不受濁氣污染我們,在人群中造福,在人群中得智慧,所以「破一分無明」就是「證一分法身」。法身就是真理,就是顯現真如,也就是慧命。我們若破一分的無明,就是增長一分的慧命,叫做「習果」。

又道即大乘之因
果即大乘之果

「道」就是大乘之因;「果」就是大乘之果。我們若能這樣,發願學習大乘,那就是修大乘因,證大乘果。就是用什麼種子,你就得什麼樣的果實,所以這就是種大乘因,就能得到大乘果。

這種「得道得果,於無漏法」。

於無漏法:
過去斷見思惑
見無漏法:
不漏落於凡夫

「於無漏法」。是「過去斷見思惑」,過去(修)小乘時代,雖然是修小乘法,但是根本道理都清楚了,無明也去除了,所以,過去有這樣的因緣,斷了種種的無明,見思惑都斷除,所以得道得果,尤其是在無漏法,這種「見無漏法」,就是「不漏落於凡夫」。

我們所修的見解,雖然說,大家做好事很好,我也很想要投入。投入之後,看到這個不順眼,那個不喜歡,這樣又是漏掉了,這念心就漏掉了。我們此時已經意志堅定,沒有這種見解無明來障礙我們,所以已經斷了「見」,已經「無漏」了,不會受外面的形形色色影響我們,這叫做「見無漏法」。我們的見解是清淨的,是不受無明污染的法,若這樣,我們自然就不漏落生死,不會再帶業往生,未來的來生,我們應該是發願來生、是帶法來生的。

今日見中道實相
並破塵沙惑
分段無明
不漏落於二乘

所以,「今日見中道實相,並破除塵沙惑、分段無明,不漏落於二乘。」

我們現在在法華會上,所見到的、所看到、所聽到,已經開解,現在的「見」就是信解,我現在信解了,我已經看到法,就是中道實相的法,並破魔,破除塵沙惑,心靈的魔網,我們都將它破除了。

所以「分段無明」這種塵沙的無明,就是還有塵沙,就是修行者微細的煩惱,微細的煩惱,分段生死,我們都破除了,我們再來的,就是我們願意來人間,分段度眾生。不是無明惑業讓我們分段,是我們發心立願,時時來人間度眾生,自然我們就「不漏落於二乘」。我們將來再來修行,就不會在二乘中,固執於小我,不會了。因為是帶著這分使命倒駕慈航,願意來人間的,不是帶業來的。

得清淨眼:
過去慧眼見空理
今得淨眼見中道
而且六根清淨
圓十信滿心也

「過去慧眼見空理,今得淨眼見中道,六根清淨,圓十信滿心」。這是迦葉尊者說,過去用慧眼看空理,現在是用法眼,來看中道的道理。所以「六根清淨」,不只是眼,是六根清淨。「圓十信滿心」,已經十信行。就是菩薩要修十信位,所以我們已經進入,菩薩道的階段,今十信圓滿。因為<信解品>,我們一定要堅定我們的信心。

所以「無漏法」,就是說無上功德,我們已經得到清淨眼。

我們大家在長夜是,「持佛淨戒」,所以已經在無漏法中,所以是無上之功德。所造作行菩薩道,內要自己自修,外要不斷去付出,所看的一切境界,都是清淨的境界,就是智慧無上。

過去一向也得無漏法,因為過去已經斷煩惱了,「今於無漏法中,得清淨正法眼(矣)」。過去是斷無明煩惱,現在是在無明煩惱中,我們已經看透一切,所以「得清淨正法眼」,就是我們的智慧。

無漏法:
指無上功德
清淨眼:
指無上智慧
向也得無漏法
今於無漏法中
得清淨正法眼矣

各位,學佛,真的要用心。菩提道是大乘道的因,一實大乘菩薩的果。所以我們必定要先覺悟,然後我們要身體力行。因與果,絕對不能沒有,你有覺悟,你才願意去付出;你願意付出於人群中,才有機會見無漏法。「無漏」,完全破除煩惱,一切法沒有漏掉,智慧才會增長。所以各位菩薩,學佛,我們要學菩薩道,要時時多用心。

Tuesday, June 28, 2016

【人間菩提】20160628 - 菩薩道上善用心 A Trip of Love and Gratitude





菩薩道上善用心
A Trip of Love and Gratitude

組隊合心耕福田 
大愛弘法善用心 
妙手回春護生命 
環保工作重安全 

上人2016.6.8日出門行腳,在昨天(2016.6.27)返回花蓮,8日一抵達臺北,就先前往台北慈濟醫院,從一進大門開始,看到全院同仁的合和互協,還有志工菩薩的整齊,都可以感覺到一片的祥和,也聽到同仁們用感恩的心描述著評鑑的過程,還有醫病間的互動,都是很令人感動。 

上人行腳至臺北期間,聽到了各區慈濟人的分享,從分享中看到了現在社會的多元性,但我們慈濟人還是順應著社會的需求,走入人群中付出,也看到人文志業中心分享未來對於節目的方向,希望透過大愛的節目,傳遞出更多的真、善、美。 

在台中慈濟醫院也看到了醫療品質不斷地再提升,無論是微創手術,還是毫無傷痕的內視鏡等等,大家都可以把它完成,在大林慈濟醫院也看到他們新啟用的教學中心,這都是我們醫療志業如何為天下守護生命,提升醫療的品質。 

往南走到了高雄靜思堂,一進去就看到許多的薰法香筆記,且筆記的日期都是連續的從未間斷過,在小港聯絡處也是一樣,也看到每一個地方都運正科技,展出慈濟50年來所走過的路,看到高雄的慈濟人,在50年的布展中,連上人小時候的童玩也都追蹤出來,真的都是很令人感動。 

還有從北到南都聽到環保菩薩分享回收分類塑膠袋,上人也叮嚀每一位環保菩薩,都要很注意,因為有時候我們不知道裡面的東西是什麼,所以一定要很小心,最重要的還是要清淨在源頭,我們要家戶去宣導,讓人人提升環保的意識,期待源頭就要做好分類及回收。

【靜思妙蓮華】20160620 - 方便智力 降伏虛妄 - 第852集



20160620《靜思妙蓮華》方便智力降伏虛妄 (第852集)
(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如來心等同天體宇宙,總持能遮蓋大地萬物,持一切善法使不令散,持法使惡不起之力用,增上念慧能任用總持。」
⊙「如富長者,知子志劣,以方便力,柔伏其心,然後乃付,一切財物。」《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佛亦如是,現希有事,知樂小者,以方便力,調伏其心,乃教大智。」《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佛亦如是:佛用方便,以長者譬喻。現希有事:如佛示現方便智力,世間所無,名希罕有事。
⊙知樂小者,以方便力:知諸修學法人,樂獨善小乘者,以方便力,循循教用,方便引導。
⊙調伏其心,乃教大智:以方便教智慧之力,調柔善循軟實之力,降伏其虛妄心。
⊙「我等今日,得未曾有,非先所望,而今自得,如彼窮子,得無量寶。」《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我等今日,得未曾有:我等聲聞,今日法會所得甚深綿密妙法,昔日所未曾有。
⊙非是本心先有指望,而於今日蒙佛開示,自然而得。
⊙如彼窮子,得無量寶,聲聞之人,向來也已得聲聞果,如今再得菩提果。

【證嚴上人開示】

「如來心等同天體宇宙,總持能遮蓋大地萬物,持一切善法使不令散,持法使惡不起之力用,增上念慧能任用總持。」

如來心
等同天體宇宙
總持能遮蓋
大地萬物
持一切善法
使不令散
持法使惡不起
之力用
增上念慧
能任用總持

「如來心等同天體宇宙」。天體到底多大?宇宙到底多大?實在我們無法去測量。佛心等同天體宇宙,我們應該要知道。所以人人要有佛心,就是要打開我們的心,開闊我們的心胸,如天地虛空,這是我們要學的佛心。

因為佛心開闊,他能夠「總持能遮蓋大地萬物」。因為天體宇宙就是那麼,有多少的星球在天體宇宙間,何況我們這顆地球,大地萬物,就是宇宙天體這樣將它蓋覆著。這是佛心,佛的智慧,就是這樣整個所有一切物理,無一不知,無一不解,完全都是在他所蓋覆之中。可見天地萬物所有一切的真理,就是在佛覺慧海中,所以他有辦法總持遮蓋。

同樣的道理,能「持一切善法使不令散」,一切的善法。佛陀講經四十九年間,還是將天地萬物的道理、人的心理,還是無法完全說得透徹,因為道理還很多。問題不是出在佛無法講,是出在我們眾生無法解。佛陀的心量無不都是,要讓所有眾生都能體解大道,一切善法都不要散失。所以我們一直在說,我們要持無漏法。

善的法不要散,我們一定要好好地聽入心來。光是聽入心,不夠,我們要身體力行,做出來的,你才有辦法體會;你體會到了,不只是對善法能瞭解,自己所接觸再產生出來那個法,從心裡理解,內心的理解,比聽到的更清楚。這與我們的慧命、與我們的生命息息相關,自然就成長我們的慧命。

「持法使惡不起之力用」。佛陀也是教我們,如何堅持我們的道心,法,我們要堅持,不要讓一念心,外面的境界一來,我們很快就被它誘引了。不可啊!我們的心中若有善法,就「使惡不起」。這個惡,外面一切惡法,不會來染污我們的心,因為我們已經持一切善法,善法不散,自然惡法不起。這是一股力量,我們必定要再增上,要再增加,不斷不斷「增上念慧」,慧命增長,我們的智慧就任用,任由我們來用。所以我們要好好用心。

過去我們與釋迦佛,也是同時修行,在無量數佛所,同樣我們也是這樣在修行。但是,我們修行,我們沒有用心,我們沒有堅持善法,所以我們的心,再受外面的境界誘引,一念偏差,千念錯,所以又流落在五道四生。在窮子的譬喻就是這樣,外面流浪二十乃至五十餘年。這「二十」,那就是天、人(道)在輪迴。

天,要修十善,人,要守五戒。十善法能很透徹身體力行,那就是生於天堂,過去就說了。做人要守規矩,不失五戒,才能再來生人間。但是,凡夫在人間,人間中五趣雜居地,容易受其他的環境誘惑,一念一動惡心,那就要流落在三惡道,地獄、餓鬼、畜生道去了。所以這叫做五道,「五十餘年」,這是《法華經》,已經很清楚譬喻,讓我們瞭解。

所以前面的(經)文說,「如富長者,知子志劣,以方便力,柔伏其心,然後乃付,一切財物。」

如富長者
知子志劣
以方便力
柔伏其心
然後乃付
一切財物
《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這就已經開始說,像是那位富有的長者,找到兒子了,但是兒子的志意下劣,他就要脫下了莊嚴的衣服,穿粗弊垢衣去親近他的兒子,這是多麼辛苦。佛陀為了度眾生,他就要再現相人間,來生(於)人間,所以在這人間,還要再經過了很多的磨難苦行,現這樣的形象來成佛,這樣才有辦法有故事可教育。不是無中生有,是和人類一樣,這樣生、老、病、死,要成佛就要經過一番苦練,與一般人的生活不同,這叫做修行。

修行者若和一般人一樣,這樣哪有行可修呢?不修行,要如何能覺悟呢?所以佛陀他就要現這番,在皇宮這樣的形象,要讓大家知道,不應該種族來分貴賤,不應該人與人之間互相對立,不應該為了名利、地位,這樣來執著,所以他放棄一切去求真理,再去向大地眾生,引導人人,去除煩惱無明的固執,向眾生教化。這是佛陀的心願,也是自古無始以來,諸佛的心願,這就是覺悟者的心願。已覺悟的人,就不忍心一切眾生的苦難,所以必定要用心投入。

不過,眾生就是還是沉迷,儘管是在修行,他還有執著,不敢想要接受大乘法。所以,如那位富有的長者,知道兒子的志還很劣,「以方便力」,所以用小教方便,這樣用心來為他,柔柔地調伏他的心,然後才付一切財物。這是長者的心願。

佛亦如是
現希有事
知樂小者
以方便力
調伏其心
乃教大智
《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接下來這段(經)文,「佛亦如是」,佛陀也是這樣,「現希有事」,所現出來就是很稀有。「知樂小者,以方便力,調伏其心,乃教大智」。

佛陀瞭解弟子的心意,根機還未到,心意還未開闊,所以都還樂於小法,只是為自己的利益在修行。佛陀很透徹瞭解,所以,方便力來調伏,這些弟子的心。差不多了,時間也差不多了,根機也差不多了,這時候才「乃教大智」,才開始要用大法啟發他的大智。

佛亦如是:
佛用方便
以長者譬喻
現希有事:
如佛示現方便智力
世間所無
名希罕有事

這就是「佛用方便,以長者譬喻」。「現希有事」,就如佛陀「示現方便智力,世間所無」,叫做「希有」,很稀罕的事情。用種種方便法,這就是智慧。方便法也是一種智慧,若不用方便法,你無法去招呼,無法去接近,無法與眾生談心,沒辦法。所以,要用方便法度,這也是佛陀的智力,用他的智慧力,「世間所無」。我就要啟發你的心,喜歡我,你才會聽我的,不只是聽我的,還能願意來親近,不只是能親近,還能理解我的心。世間要得到這樣,實在是很難,所以叫做「希有」,很稀罕,非常稀罕的事情。

覺悟的境界就如天體,等同天體宇宙,這種的境界,這樣說我們有辦法體會嗎?沒辦法。所以佛陀就要用,種種方法來引導。「知樂小者,以方便力」。

知樂小者
以方便力:
知諸修學法人
樂獨善小乘者
以方便力
循循教用
方便引導

佛陀是為眾生而修行,為眾生而成佛。但是小乘人是為自己而修行,為自己而覺悟,這種獨覺,獨善其身。所以要「知諸修學法人」,你要修學法,這個人願意修行,願意學法,這樣這個人到底他所要的,所想要得的是什麼?所以「以方便力」,佛陀不得不施展方便的力量,「循循教用,方便引導」,循循善誘這種方法來教,這樣來調伏其心。

調伏其心
乃教大智:
以方便教智慧之力
調柔善循軟實之力
降伏其虛妄心

「以方便教智慧之力」。這也是佛陀的智慧,方便方法來教育眾生。要「調柔善循」,要來調伏,也要用非常柔軟的方式。「善循」,先隨眾生他的根機。佛陀也要隨我們眾生這種的無明,用方便法來調伏我們。所以「調柔善循軟實之力」,用軟的方法,這叫做「軟實力」,軟實力,雖然是軟,但是是真實力。

很多人在打太極拳,練武的人,看起來拳法好像是軟軟,其實他的內功,練就了力道,那個力道就有了。所以,對眾生,佛陀也要用這種軟實力,來降伏其心。要如何讓眾生,真正能體會真實法?這總是要用時間、用力量。當然,總歸是一念智慧,無限量的愛,如天體宇宙一樣這樣能蓋覆萬物,有辦法讓萬物受(庇)蔭,這樣體會法。

下面的(經)文再說:「我等今日,得未曾有,非先所望,而今自得,如彼窮子,得無量寶。」

我等今日
得未曾有
非先所望
而今自得
如彼窮子
得無量寶
《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我等今日,得未曾有,我等聲聞,今日法會所得,甚深綿密妙法」。

我等今日
得未曾有:
我等聲聞
今日法會所得
甚深綿密妙法
昔日所未曾有

這種妙法,是過去,「昔日所未曾有」。這就是覺得我們這些聲聞,本來是靠佛陀的聲音,來體會道理,今日在這個法會,在靈山法會上所得到的,這麼深、這麼綿密的妙法,我們真的是過去不敢想,也不曾真正體會到,這實在是「昔日所未曾有」。

這時候他們已經心體會了,過去沒有想到,這是我們大家想要趣向的道,自己守在自己的原地。現在佛陀為舍利弗授記,他們大家恍然大悟:原來我們大家都能成佛啊!就是這分覺性,真如覺性,忽然間被啟發出來。所以,「非先所望,而今自得」。

非是本心先有指望
而於今日蒙佛開示
自然而得

其實,「非是本心先有指望」,以前不敢指望,不敢想。「而於今日蒙佛開示,自然而得」。現在承蒙佛陀他這樣為我開示,啟開我的心,也指示我們這個法、這個道理,知道心胸能夠開闊了,也知道佛心,與道理、天體會合在一起,原來是這麼自然的事情。我們已經能,佛陀的開示,我們已經有體悟了,與大自然會合了。

所以「如彼窮子,得無量寶」。這貧窮子,儘管看到很多寶藏,看到事業那麼大,他都不敢盼望。聲聞如貧窮子,但是後來已經瞭解了,「聲聞之人,向來也已得聲聞果,如今再得菩提果」。

如彼窮子
得無量寶
聲聞之人
向來也已得聲聞果
如今再得菩提果

因為這些人過去也已經有修行,接觸過佛法,如今天,這個「今天」,那就是在靈鷲山法會上,在佛陀所說《法華經》,這當中再進一步。今,「如今再得菩提果」,過去的聲聞果已得,現在靈山會上更再得菩提果。佛陀已經開始教菩薩法了,要鋪一條大菩提道直,很直的大菩提道已經鋪出來了,我們能很安心向這條菩提道走。

我們大家修行真的要用心。佛心、眾生心是同樣的,只是眾生迷,佛是覺,覺與迷原來是同一體。我們回歸大自然,就像「如來心等同天體宇宙」,能總持,「(能)遮蓋大地萬物」,我們的心這麼開闊,回歸大自然。所以我們要時時多用心!

Monday, June 27, 2016

【人間菩提】20160627 - 老有大用具尊嚴 Giving of Ourselves to Create Value for Life





老有大用具尊嚴
Giving of Ourselves to Create Value for Life


環保菩薩不畏苦
身染重病猶精進
老有大用具尊嚴
環保茹素廣推展

證嚴上人6月22日行腳至高雄,看到環保菩薩大家的付出,另上人很感動,也看到有些環保菩薩雖然身體有病痛,可是他們也是這樣的在做環保,一位老菩薩自己得了咽喉癌,他也是每早上天都騎著三輪車前往環保站做環保,因為他無法吞嚥,我們的慈濟志工就像是疼惜自己的家人一樣,每天準備五穀漿為老菩薩灌食,所以,我們的環保站,不只疼惜我們的大地,也疼惜每一個人。

曾經有一群老菩薩回到精舍,就與上人說,很感恩上人,有環保站讓他們可以做環保愛護地球,為大家守護這一顆地球,也替自己未來的人生,讓來世我們在來人間的時候,也還能夠有一個乾淨的地球。

也看到歸娘家這一齣戲劇,劇中提到慈濟志工在岡山為外籍新娘舉辦課程,讓他們也可融入臺灣的文化,現在晚上再演的人生逆轉勝這一齣戲劇,是在演劉銘的故事,他患有小兒麻痺,也承受了許多的異樣眼光,但他總是很努力也不放棄,人生的苦難偏多,很多都由不得我們自己,人生的好壞,是過去生做來的,來生就要看我們今生這輩子我們怎麼做,我們若做得好,做得很快樂,為人間、為大地,我們都有在付出,那麼來生我們就可以有一個好的地方,所以我們要有因緣果報的觀念。

上人叮嚀環保菩薩,在做外面的環保,也要做好我們自己身體,人人生體健康,大地也平安,才是人生的快樂,看到環保菩薩那一分愛大地、疼惜大地的心,上人真的很感恩也很感動,期待愛的力量要大家合心結合起來,對我們的大地才有幫助。

【靜思妙蓮華】20160617 - 勤受教化報佛之恩 - 第851集



20160617《靜思妙蓮華》勤受教化報佛之恩 (第851集)
(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佛所教化慇實勤受持,得果乃佛所教化為因,因核果海真得道不虛,心不負教誨報佛之恩。」
⊙「得脫三界,苦惱之患,住最後身,有餘涅槃,佛所教化,得道不虛,則為已得,報佛之恩。」《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我等雖為,諸佛子等,說菩薩法,以求佛道,而於是法,永無願樂。」《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導師見捨,觀我心故,初不勸進,說有實利。」《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謂佛昔所以見捨我等於大乘之外者,以觀知我等心樂小法故。
⊙以是在般若會中不勸進我等所轉之法,說於我等有成佛之實利。
⊙導師見捨,觀我心故:如來導師,見捨,觀察我等樂著小法,心行獨善故。
⊙初不勸進,說有實利:都不發言,勸勉策進,說修持有實利。
⊙功德:內修自利曰功,外行利他曰德。
⊙「如富長者,知子志劣,以方便力,柔伏其心,然後乃付,一切財物。」《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如富長者,知子志劣:大覺如來心,知眾生意志願力劣弱。廣大無際之智慧,通達一切眾生心念。故云:知子志劣。
⊙以方便力,柔伏其心:謂應眾生於現世中,親近成為善友知識,聞其善巧,以方便力說法,柔伏其心,遂發菩提願心。
⊙然後乃付,一切財物:如彼長者,先調子心,後付財物。

【證嚴上人開示】
「佛所教化慇實勤受持,得果乃佛所教化為因,因核果海真得道不虛,心不負教誨報佛之恩。」

佛所教化慇實勤受持
得果乃佛所教化為因
因核果海真得道不虛
心不負教誨報佛之恩

二千多年前,佛陀的教育,現在二千多年後的法,用在現世時代,我們要很用心珍惜。

前面一段經文說,「得脫三界,苦惱之患,住最後身,有餘涅槃,佛所教化,得道不虛,則為已得,報佛之恩。」

「得脫三界,苦惱之患,住最後身,有餘涅槃,佛所教化,得道不虛,則為已得,報佛之恩。」《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修行就是要用心。三界之內,欲界、色界、無色界,我們凡夫就是在欲界中,為了欲念,複製了無量數的煩惱。所以我們要知道,一念貪心起,很多煩惱門都開了,造成了我們在五道四生輪迴不斷,苦難偏多。

有的人,佛陀的時代隨佛修行者,認真聽佛說法,但是他們就是守在小乘法中,從苦集滅道、十二因緣法,很用心去除煩惱,卻都是獨善其身,證「有餘涅槃」。他們說這是佛陀所教育的,我們就是依教修行,「得道不虛」,確實已經斷除煩惱,與人無爭,與事無爭,與世無爭,一切煩惱斷除了,他們覺得心安自在,覺得這樣就是報佛恩了。

所以「佛所教化慇實勤受持」,他們覺得佛所教化的,我們已經很用心了,很殷實,很用心,很勤於精進受持,所以「得果乃佛所教化為因」。今天能得到這個果,修因得果,能夠瞭解苦集滅道,這是佛陀教育我們的,種下這顆種子為因。

「因核果海真得道不虛」。一顆種子落土,好好地耕耘,就會有很多很多的成果。小乘學者就是這樣陶醉在小乘法中,他們覺得這樣得果很多了,所以就不想再進一步入人群教化眾生。他們覺得「真得果不虛」,這樣一顆種子給我們,我們就能開花結果,纍纍的果實,我們這樣足夠了。

「心不負教誨報佛之恩」。佛陀,您這樣教我們,我們也這樣認真修行,所以我們也已經報佛恩了。當然,佛陀就是很期待弟子能老實修行,好好聽法,瞭解道理,但是佛陀更期待弟子能修大乘行,獨善其身不夠,每個弟子若再「一生無量」,一個人肯發心,就能再去教化更多人。這是佛陀最期待,所以佛陀要他的弟子不只是獨善其身,希望他們還要兼利他人。

前次的經文說,「我等雖為,諸佛子等,說菩薩法,以求佛道,而於是法,永無願樂。」

「我等雖為,諸佛子等,說菩薩法,以求佛道,而於是法,永無願樂。」《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我們大家對於佛陀所說的菩薩法,並沒有很大興趣,「永無願樂」。不願意投入人群,不願意再攀緣,所以都是守在自己的小乘法中。

所以,佛陀要訓練我們好好地斷煩惱,入人群,在人群中不受人群影響,這才是真正成佛之道。看到這麼多人投入人群,連監獄裡都有慈濟人進去感化他們,去帶他們讀書會,教他們演繹入經藏。看到屏東一梯次、一梯次的受刑人,他們經過慈濟人的感化、淨化之後,出來了,就會來說:「感恩啊!因為接觸到很多的法,又瞭解了因緣果報。」

他們甚至現在也還有人說,他還有十年的刑期,但是他參加入經藏演繹,在監獄裡面,「無量義經(偈頌)」的演繹,他瞭解道理了,他發願,他雖然還有十年刑期,他希望在監獄裡要變成道場。不只是:我聽音樂很歡喜,我學手語很歡喜,我能這樣一場很整齊來演出「無量義經(偈頌)」,將偈文入心,表達出來。他們最重要的就是淨化了他們的心。

有的人減刑,假釋出來了,他們現在就只要每天去報到一下,已經可以自由在外面做事業、做工等等。回家之後,讓父母、讓妻兒都很感動,看到他的改變,完全換了一個清淨的新人回來。現在再認識人生,重新做人。

看,像這樣,佛法若能在社會普遍播善種子,人人轉惡為善,轉小為大,從小乘法變成了大乘法,入人群造福,人群中修智慧,如果能夠這樣,這世間就是淨土。所以說,諸佛出現人間是無始以來已經多少了,每尊菩薩來人間就是說菩薩法,也有很多人願意隨佛修行,以求佛道。但是小乘者對這種菩薩法就沒有很大的興趣,多數是獨善其身。

接下來這段經文,「導師見捨,觀我心故,初不勸進,說有實利。」

「導師見捨,觀我心故,初不勸進,說有實利。」《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導師看到我們這幾十年來的修行,都一直是獨善其身,所以「導師見捨」。這個「見捨」不是把他們放棄,只是他們都守在小乘法。佛陀說法是平等,發大心的人聽到大法就能感受、發心。但是,他們也是在那裡聽,感覺佛講這些不是在教導我們,是在教導居士,在社會的人人,在人群中去利益人群,這與我們修行者無關。所以,導師的教育,我們的根機還無法接受,我不接受就是「捨」,我捨掉大乘法,導師也沒有積極勸我們一定要修大乘法,所以叫做「導師見捨」。

這個「見捨」,在修行者本身,他捨去這個大法,覺得佛陀說利益人群,是在人群中的人去利益人群,和我們已經脫離人群的修行者無關,所以他捨大乘;這是小乘者捨大乘法。佛陀看到這些弟子對大乘法不樂求,他也沒有很積極勸進,沒有告訴他們有什麼利益,所以「初不勸進,說有實利」。這是導師看時機還未到,因緣還未成熟。

⊙謂佛昔所以見捨我等於大乘之外者,以觀知我等心樂小法故。

就是這樣,看我們大家只樂小法,不樂大法,是我們自己的根機還很小,還未發大心,所以佛就沒有勉強我們要行大乘法。

⊙以是在般若會中不勸進我等所轉之法,說於我等有成佛之實利。

在般若會中,就是要讓大家開大智慧,說盡了眾生一切的事物,知道時間空幻,無形無蹤,但是人、事、物的變遷是不斷變遷無常,生滅不住。這就是在般若會上,不斷讓大家清楚。所以大家只是知道,「我瞭解了,一切都是空,有的東西是變遷,到頭來就是生滅不住。」他們所瞭解的「般若」只瞭解到這樣,還沒有向前進的意思。所以,佛自然就「不勸進我等所轉之法」。我們修的法就是這樣,都是在小乘中,所轉的法輪就是小乘法。

「說於我等有成佛之實利」。佛陀還沒有告訴我們,說我們一定會成佛。因為我們自己也還沒真正有興趣要成佛,所以佛陀就沒有向他們證明「你們能成佛」。

下面的經文,「導師見捨,觀我心故。」

⊙導師見捨,觀我心故:如來導師,見捨,觀察我等樂著小法,心行獨善故。

是「如來導師,見捨」,看我們都一直守在小乘,所以「觀我心故」,已經把我們的心都看透了,觀察我們大家『樂著小法,心行獨善』。這是佛陀已經看透了我們的心,看透了我們獨善其身,所以「初不勸進,說有實利」。

⊙初不勸進,說有實利:都不發言,勸勉策進,說修持有實利。

既然我們的心量還未擴大,不願意去利益他人,這個心念還未生起,所以佛陀就不勉強,不勸我們要向前進,說我們也能成佛的道理。所以佛陀還是保守著,「都不發言,勸勉策進,說修持有實利」。佛陀就是不勸勉我們。

自己不精進,怪佛陀不勸我,這實在也有一點不公平。佛陀一直在說,但是他認為這是社會人的事情,人群中的事情,在人群中的人去利益人群,而我是已經出離人群的人,所以就不願意投入。是我們自己選擇這樣,不是佛對我們有分別,教法也是一樣。

「說修持有實利」。當然修持絕對有實利。

⊙功德:內修自利曰功,外行利他曰德。

功德,內修自利叫做「功」,外行利他叫做「德」。我們一定要自修自利,真正的自利是要自愛,不要再去造無明的業。我們要守清淨心,更要開闊心胸,利益他人,這叫做外行。外行就是利他,叫做「德」。我們內修叫做「功」,外行叫做「德」。內修要去除煩惱,外行就是入人群造福,從人群中得來智慧,這才是真正學佛的目標。

⊙「如富長者,知子志劣,以方便力,柔伏其心,然後乃付,一切財物。」《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這段經文說,就像這位長者在帶這位貧窮子,其實是自己的孩子。佛陀在帶弟子,他也是像在教育自己的孩子一樣,循循善誘。

⊙如富長者,知子志劣:大覺如來心,知眾生意志願力劣弱。廣大無際之智慧,通達一切眾生心念。故云:知子志劣。

「大覺如來心,知眾生意志願力劣弱」。眾生的願力實在很微弱,經不起一點點的磨練,他就只想獨善其身,不願意付出給別人,這種還是貪功德。但是,不願意付出,有功而無德。只修自己內心去除無明,就如貧窮子只是在除垃圾,但是對寶藏他沒有希望,只想除垃圾而已,這是「意志下劣」。

「廣大無際之智慧,通達一切眾生心念」。因為佛陀的智慧是廣大無際,通達一切眾生的心念。眾生的心念這麼微弱,你若用較強大的法,可能會斷了他的善根,所以必須慢慢來,用膚慰的方式來引度眾生。所以「如富長者,知子志劣」。就像大富長者瞭解這個貧窮子的根機實在是很微劣。所以,「佛陀以方便力,柔伏其心」,才用「四諦」、「十二因緣法」慢慢調教弟子。

⊙以方便力,柔伏其心:謂應眾生於現世中,親近成為善友知識,聞其善巧,以方便力說法,柔伏其心,遂發菩提願心。

「謂應眾生於現世中,親近成為善友知識」。現在和他就像朋友一樣,亦師亦友,慢慢做他的善知識來牽引他。「聞其善巧,以方便力說法」,就用種種善巧方便。就如前面譬喻火宅,譬喻大白牛車,譬喻貧窮子等等的方法,這樣循循善誘,「柔伏其心」,慢慢來,用柔軟的方式來幫助他,希望他能漸漸發菩提心,立菩提願。這就是教育眾生很辛苦。

⊙然後乃付,一切財物:如彼長者,先調子心,後付財物。

「然後乃付,一切財物」。像這樣慢慢誘引,那位長者就是先調伏貧窮子的心,循循善誘到他願意接受,才以父親的身分召集很多人,向大家宣布:「這位是我的親生兒子,我所有的財產都是他的。」付一切財物。


各位,學佛,我們一定要很用心來體會佛陀所教育的。佛陀的教育,我們要願樂,要發心立願,歡喜心來接受菩薩道。佛陀要我們「一生無量」,入人群去度眾生。眾生可以度,看到現在再怎麼迷失的眾生,只要你有方法給他,他一定會去迷入悟,這不是不能教的。所以我們對自己有信心,對人人也要有信心。所以我們必定要時時多用心。

Sunday, June 26, 2016

【人間菩提】20160626 - 悲智雙運無量心 Cultivating Compassion and Wisdom with Great Vows





悲智雙運無量心
Cultivating Compassion and Wisdom with Great Vows

聞法傳法當力行
子傳父志心意堅
職志平行宏誓願
悲智雙運無量心

上人行腳至高雄,聽取各志工團隊分享服務成果。志工從做中學,學中覺,也帶動家人一起來親身參與、感受。上人欣言:「法喜充滿啊!法喜與歡喜不同,歡喜,是大家隨喜就夠了;法喜,是永遠銘刻在心版裡。」

慈濟人精進薰法香,還能身體力行,這就是將法刻在心版裡,落實於生活中;因為心中有法,所以和人說話不離法,聞法、說法、傳法,無不都是人間菩薩行。尤其是年長、資深的志工,不僅自己專心定力一路跟隨師父走,也傳承志業予第二代,看到年輕人能夠子傳父志,令人歡喜。

這些生長於慈濟家庭中的善種子,於過去生中聞法,懷抱使命而來,這都是有大因緣!上人期勉這些年輕志工:「菩提大直道,你們很有福,也有福緣走進來,要珍惜,還要穩穩地跨穩腳步、大步前行,事業、志業平行,那就是福慧雙修。」

慈濟人在國際間膚慰苦難,也是要有因緣。今年四月中旬,厄瓜多發生強震,那幾天一直擔心厄瓜多沒有慈濟的種子,倘若欠缺因緣,如何能走入災區呢?幾天後傳來訊息,當地一位臺商黃鉞凱曾於十多年前來到花蓮參與營隊,也曾發願想在厄瓜多布下慈濟種子。藉此因緣,慈濟志工終於得以走入當地賑災,帶動災民以工代賑,慈濟種子已經萌芽了。

「靜思法脈勤行道,傳承法脈宏誓願,慈濟宗門人間路,悲智雙運無量心。」上人感恩高雄慈濟志工用心傳法,無論是慈濟五十年的布展,還有電子書、讀書會等等,人與人之間一棒傳一棒,棒棒都是強棒。「希望我們一舉一動無不都是法,這都是我很感恩,也是很感動。

法,要寸寸用愛、分分用情,以這分長情大愛鋪路,需要每個人時時多用心。

Friday, June 24, 2016

【靜思妙蓮華】20160616 - 當願希取大乘智慧 - 第850集



20160616《靜思妙蓮華》當願希取大乘智慧
 (第850集)
(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凡人不知本性有大般若,雖證聲聞小果猶存無明,求法不求智慧無有志願,非佛有吝於我自不樂大。」
⊙「得脫三界,苦惱之患,住最後身,有餘涅槃,佛所教化,得道不虛,則為已得,報佛之恩。」《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此頌是須菩提等代表諸阿羅漢,說明在法華前,自無希取大乘的心意。
⊙「我等雖為,諸佛子等,說菩薩法,以求佛道,而於是法,永無願樂。」《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我等雖為,諸佛子等:「雖為」,承上「已得」言,在己則果已得,在佛則恩已報。
⊙般若會中,蒙佛加被,為諸菩薩,說大乘經,說六度大因,以求佛道。
⊙而我等於是大乘之法皆視為餘,永無願樂矣。
⊙說菩薩法,以求佛道:令大乘根機人用以修持學大願行者,求成佛道。
⊙而於是法,永無願樂:而於大乘般若大法,永無一念好樂之心。
⊙永無:為諸菩薩說大乘經,昔日小乘於大法,仰之彌高,望極矣。

【證嚴上人開示】


「凡人不知本性有大般若,雖證聲聞小果猶存無明,求法不求智慧無有志願,非佛有吝於我自不樂大。」

凡人不知本性
有大般若
雖證聲聞小果
猶存無明
求法不求智慧
無有志願
非佛有吝於我
自不樂大

人人本具真如本性,我們的真如本性,具有大智慧般若,可惜凡夫人間都不知。卻是平時大部分都有這分,聽法,我就是要如何能夠,脫離生死,不再來六道輪迴了,我斷我的煩惱,我不要再攀緣了。這都是有認真修行,卻是心量就只是到小果,這就像我們現在常常說的,聲聞、緣覺,就只是到這個程度。

聲聞斷「四諦」煩惱,瞭解苦集滅道。他們知道「苦」,苦從「集」來,所以我要「滅」,滅,我就要修行,我要怎麼修,才能修得不要再去造作,集這些無明煩惱。所以我要斷,這是聲聞乘人所證的聲聞小果。若是緣覺,他就是瞭解「十二因緣」法,一念無明,三細一生,就一直十二因緣一直緣下去了,一直緣到老、病、死,還是再帶業,還是同樣要再來。人間就是這樣,卻是他瞭解了,要斷,斷了這十二因緣法,證緣覺的果。這都是小乘證小果,不過,還猶存著無明。

這二天說過了,脫離三界,三界之外還有塵沙惑,還有一點點的煩惱還未斷,所以我們要再進階,到菩薩,要往菩薩道走。雖然到菩薩道,還有一點點煩惱較輕,就是入人群中去,到底煩惱什麼呢?就是不忍眾生受苦難,所以要入人群中去鍛鍊,向人群去造福,從人群中來成長智慧。

但是小乘人就不是這樣,他是求法不求智慧,沒有志願。智慧,那就是藏在我們的真如本性,本性中具有大般若,我們有用之不盡、無量的智慧。但是小乘人就是停下來,就像貧窮子,他就只是,取我自己每天生活,能過得去就好了,其實他還有內含富家子弟富有的財寶,這和我們人一樣,我們自己有真如本性。所以,那位長者找到兒子了,也是要用智慧,不斷接近,慢慢牽引。

用一位貧窮子的故事,來譬喻我們人人迷失了,真如本性,不是真如本性不見了,是我們自己迷了,所以沒有認識,我們自己的真如本性,也不知道我們也是含藏著,真如藏性,裡面就是般若,就是智慧。違背了我們的覺性,向外面的塵、無明去會合,就像那位貧窮子一樣,往外去了。

也就是譬喻凡夫,或者是譬喻與佛同世,也是受佛教化,在佛的座下受教育。就如佛陀他的弟子,還是一樣有修行,見佛發心,出家修行,僧團的領導者,有很多大阿羅漢。其中,當然智慧第一舍利弗,已經得佛為他授記了,<譬喻品>大家都記得,佛陀已經為舍利弗授記了。所以,之後來到<信解品>,這當中,當場大家看到了,看到佛陀為舍利弗授記了,舍利弗未來也能成佛,舍利弗既能夠成佛,我們大家成佛就有希望了。

那時候,<信解品>開頭,慧命須菩提、摩訶迦旃延、摩訶迦葉、摩訶目犍連,大家還記得吧?他們從僧團中這樣起立,同時起立來到佛的面前,向佛陀一方面是懺悔,過去守在小乘,不求大法,一方面就是告白他的感覺。那就是,過去就像那位,貧窮子一樣,一時的幼稚,脫離了富家到外面去流浪,這樣經過了五十餘年。佛陀如那位長者,不捨離他的兒子,不論時間多久,他都一直追啊、找啊,尋尋覓覓,一直到了找到兒子。

這是佛陀來人間為一大事,開示,開示眾生,希望眾生能悟、入,所以開示在佛,悟入在眾生。佛陀所說的法,我們若能體會,煩惱去除,自利利他平行,這樣有福又有智慧,在人間增長福報,在人群中增長慧命,這樣福慧雙修,能夠平行走,這是佛陀的本意。

這時候已經,須菩提、迦旃延、摩訶迦葉、目犍連,他們已經代替所領導的僧眾,站起來說這段話。「非佛有吝於我,自不樂大」,不是佛陀對我們慳吝,這個大乘法,不給我們,是我們不懂得接受,以為佛只是為那些菩薩說的,不是為我們說。是我們自己「自不樂大」,一直就是守在小乘法裡,這個過失不是在佛,是在我們。

所以前面那段(經)文這樣說,只是執著在「得脫三界,苦惱之患,住最後身,有餘涅槃,佛所教化,得道不虛,則為已得,報佛之恩。」這是我們昨天說過的。

得脫三界
苦惱之患
住最後身
有餘涅槃
佛所教化
得道不虛
則為已得
報佛之恩
《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這是我們昨天說過的,我們以為很認真斷煩惱,得到有餘涅槃,佛陀這樣教,我們照這樣修,所以「得道不虛」,我們都已經證果了,「則為已得,報佛之恩」。我們以為佛陀這樣教,我們這樣,照這樣修行,我們這樣就是在報佛恩。這是他們過去的心情。

下面這段(經)文,他再這樣說,「我等雖為,諸佛子等,說菩薩法,以求佛道,而於是法,永無願樂。」

我等雖為
諸佛子等
說菩薩法
以求佛道
而於是法
永無願樂
《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我們大家雖為諸佛子等,諸佛不只是釋迦佛,從過去諸佛的教法一直延續下來,我們所受的教育,就如父親傳給孩子一樣。「說菩薩法,以求佛道」。這樣佛佛道同在說法,就是所說的是菩薩法,希望我們能好好求法,佛道,但是這個大乘法,我們就是不願意。

這是表白,告白了他內心的想法,那是過去了,因為他現在已經知道了,舍利弗都能夠受記未來成佛了,大家對自己有希望,所以歡喜踴躍。現在的表白是過去的心態。所以偈文,現在復說偈文的是迦葉。迦葉尊者接著須菩提的,長行文之後,偈文由迦葉尊者再復說。

此頌是須菩提等
代表諸阿羅漢
說明在法華前
自無
希取大乘的心意

所以「此頌」,是須菩提與迦葉尊者,還有迦旃延、目犍連,代表阿羅漢來講明,還未講《法華經》之前,他們的心態,「自無希取大乘的心意」。這是在法華之前的心態。

我等雖為
諸佛子等:
雖為
承上「已得」言
在己則果已得
在佛則恩已報

所以說「我等雖為,諸佛子等」。「我等」就是我們大家。「雖為」這二字,就是說我們已得,我們已經得到果了。於自己已經得到了,所以以為,我對佛陀(的)教育,我(受教) 就是已經報佛恩了,他們的觀念是這樣。

般若會中
蒙佛加被
為諸菩薩
說大乘經
說六度大因
以求佛道

所以在「般若會中,蒙佛加被」,佛陀的用心,「為諸菩薩,說大乘經,說六度大因,以求佛道」。佛陀雖然在般若會,也開始為諸菩薩說大乘經,他們還想是為諸菩薩,不是為我們,但是他們在般若會,也聽到佛這樣講說大乘經,說六度大因,六度萬行。佛陀教大家自利利他,這個修行的方法,他們也都瞭解,也都有聽到了。

「說六度大因」。「因」就是種子。這種子有很多種類,有草的種子,有灌木的種子,有大樹的種子,這個樹,樹種不同。小乘聲聞如草的種子,或者是小樹的種子,那種樹怎麼也長不大,就是這樣的種,就是這樣。也有大樹的種子,雖然那顆種子雖然小小顆,將來是合抱之樹,這是大樹的種子。所以「六波羅密」,就是「六度」,這是大因,就是大種子。這些人「以求佛道」,就是大乘法的人,佛陀講大乘法,大根機的人,他們接受大乘法,他們就是要求佛道,就是求成佛之道;求成佛之道,一定要經過菩薩道。

而我等
於是大乘之法
皆視為餘
永無願樂矣

「而我等於是大乘之法皆視為餘,永無願樂」。這是有餘的,最根本的是我要斷煩惱,是不是要度眾生呢?那比較不要緊,那是有餘的,有時間再來做,再來修。如果沒時間,我就是修我自己,我還是以自己較為重要,這是有餘法。他以為這是有餘的,這與我沒有很密切的關係,有因緣的話,有餘的,這樣力再來做,以為這不是很重要。

所以「皆視為餘,永無願樂」。所以就像「加減做」,其實要認真做,他當作「加減做」。我自己的,自己的事情比較重要,其他的,度眾生是其他的事情,不是我的本分事。總而言之,就是這樣想,所以「永無願樂」。這就是過去這群小乘學者,他們聲聞、緣覺,所求的法就是這樣。

說菩薩法
以求佛道:
令大乘根機人
用以修持
學大願行者
求成佛道

「說菩薩法,以求佛道,令大乘根機人」。大乘法,他們大家以為這就是菩薩法,這些菩薩大根機的人,「用以修持,學大願行者,求成佛道」。他以為這是大根機的人,他們追求佛法,他們自己甘願要受持大行,發大願,願意修持,這是另外一類的人。這是那個時候,慧命須菩提等,大家的那個心念,跟隨在佛的身邊,他們認為佛陀是向,有願想要入世去救人的人,所說的話,與我們是無關的。所以「而於是法,永無願樂」。

而於是法
永無願樂:
而於大乘般若大法
永無一念好樂之心

我們大家對這種法,去救人的方法,這種對我們來說,都沒有什麼作用,所以「於大乘般若大法,永無一念好樂之心」。他們所修的「般若」,是小乘偏空,就是只有「空」。但是,大乘的般若大法,永遠都沒有一點點好樂,我就是沒有興趣;去救人、入人群,我就是沒興趣。

這種大乘般若就是「真空妙有」,他們只瞭解到「空」的道理,他不願意再進一步,那個「空」,是「真空妙有」的法,他們不願意再進入,所以「永無一念好樂之心」。

永無:
為諸菩薩說大乘經
昔日小乘於大法
仰之彌高
望極矣

「永無」就是,為諸菩薩說大乘經,大乘經,「昔日」,在過去,就是「小乘於大法」,「仰之彌高」,好像,他們的感覺,那時候佛陀說大乘法時,是為了那些菩薩說大乘經,那時候我們所聽到的。這些小乘人求小乘法,獨善其身,這樣的根機來聽大乘法,好像高不可測,好像是很高的事情。仰望,望之彌高,覺得這還很,離我很遠,離我還很高,小草與大樹要如何比?所以他就不願意再進修。因為他們認為人生無常,得了人身,我聽了佛法,我要趕緊認真,要趕緊修行,斷煩惱,才不必再來人間,或是在六道輪迴,這輩子我就要趕緊了脫了。還要那麼遠的路,菩薩道那麼高、那麼遠,我們不想再向前,我這樣停下來就好了,我已經解脫,這樣我就滿足了,所以我永無好樂於大乘法中。

學佛,其實我們人生無常,我們才要很積極。小乘法雖然是斷煩惱,分段生死已斷,但是我們的心能夠很堅定嗎?我們能來來回回入人群中,上求下化?我們能堅持這樣長久的時間嗎?這要有辦法堅持下去,才是真實斷煩惱;不堅持,入人群中,雖然畏懼再來生死,但是小乘法的煩惱除,萬一有什麼樣的境界現前,根本無明,還是一樣會產生。這不是究竟。

究竟,是我們要不斷鍛鍊,在人群中,大風大雨,我們都經得起。「無生法忍」,以前也說過了,我們要受得起一切的「切磨」,我們要經得起一切考驗,這樣我們才是真正到,究竟解脫的程度。所以我們要好好時時多用心!

Thursday, June 23, 2016

【人間菩提】20160623 - 道心堅定修福慧 Giving of Oursleves to Cultivate Wisdom and Blessings





道心堅定修福慧 
Giving of Oursleves to Cultivate Wisdom and Blessings 

有福子民再植福 
道心堅定不遷移 
克難生活憶難忘 
看病功德福第一 

慈少的孩子聽到在敘利亞的難民孩童,需要大家的幫助,他們便拿出自己的竹筒, 要將平日一點一滴所存下的錢要來幫助在敘利亞的難民孩童,看到現在有許多國家的人民像是敘利亞、阿富汗、還有伊拉克等國家,都因為戰亂被迫離開自己從小生長的環境中,所以在臺灣的我們真的是很幸福。 

也看到一群年輕人(慈青),他們若要畢業之前,上人總是會與這一群慈青說孩子心多變,等到他們事業穩定後,又會回來見習、培訓,到授證的時候,都會與上人說您的孩子回來,這都是從年輕的時候就走入慈濟發心立願,現在這一群年輕人已經可以挑起了天下的米蘿。 

還有聽到資深的慈濟志工分享,早期他們帶會員搭慈濟列車回花蓮的時候,因為在早期還沒有這麼多的慈濟歌曲,所以他們都會用媽媽 請您也保重這一首歌曲來改編,在車上帶動團康,讓列車充滿著溫馨的感覺。 聽到慈濟志工黃玉蘭分享早期她到花蓮慈濟醫院做志工的時候,只要遇到有客人來訪,他們就必須將自己所安丹的位置移開,將位置留給客人,也見證了當時的克難。

慈濟功德會這一路上是如何走過來的,上人也期許慈濟志工黃玉蘭可以多與剛進來的慈濟人多分享以前慈濟的歷史,慈濟已經走過半世紀,任何大小事,都可以看到慈濟人在付出,不只是這五十年,還有無量數的五十年。

也看到我們的大林慈濟醫院,對長者都是很關心,現在他們也展開了老人失智的預防,鼓勵長者走入環保站,也看到慈濟志工周秀枝雖然現在的視力模糊,但她還是每天出門做環保。醫療也是需要志工來陪伴,佛陀說,人生最苦莫過於病痛,看病功德福田第一,醫院就是一個大道場,我們也要多去接觸與了解,只要我們發心立願,相信這一念身心,慧命還是增長,期待大家不要忘掉初心,這是我們大家要互相勉勵的。

【靜思妙蓮華】20160615 - 自度度他真報佛恩 - 第849集



20160615《靜思妙蓮華》自度度他真報佛恩 (第849集)
(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圓教菩薩迷理輕,不借事喻之方便,直談一切法理妙,佛陀直教菩薩法,稱之謂界外理教,諸道實相之妙諦。
⊙「我等長夜,於佛智慧,無貪無著,無復志願,而自於法,謂是究竟,我等長夜,修習空法。」《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得脫三界,苦惱之患,住最後身,有餘涅槃,佛所教化,得道不虛,則為已得,報佛之恩。」《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斷見思惑,得無漏果,脫離三界,生老病死,憂悲苦惱之患。
指已具有,滅生死苦之,無漏智慧說。
⊙住最後身:此身尚存未滅,故曰住。
⊙此身已盡,不受後有,已證四果,故云最後身。
⊙有餘涅槃:見思雖盡,尚有身在,名為有餘。
⊙心住空寂,名為涅槃。
⊙佛所教化,得道不虛:此小教中生滅之法,是佛所說,依之修行,已得聖道,是實不虛。
⊙以得顯失,謂果雖有餘,乃佛所教為因,因果皆真,故為得道不虛。則為已得,報佛之恩:則作已得,隨順佛之所教誨,信受奉行,即謂報答如來,化育之恩。
⊙謂我等,如實修行成道,自度度他,即為已報佛恩。
⊙因此無希求大法,沒有領受,佛陀要他們,回小向大之意。
⊙須菩提等,以為能了分段生死,便是已報佛恩,這是自了漢。
⊙必學佛大悲大智,廣度眾生,才是真報佛恩。

【證嚴上人開示】

「圓教菩薩迷理輕,不借事喻之方便,直談一切法理妙,佛陀直教菩薩法,稱之謂界外理教,諸道實相之妙諦。」

圓教菩薩迷理輕
不借事喻之方便
直談一切法理妙
佛陀直教菩薩法
稱之謂界外理教
諸道實相之妙諦

瞭解嗎?小乘者還是執著在自己,獨善其身。小根機的人,不論是佛陀用種種道理來勉勵,但是聽的,大乘法,小根機的人都認為,這是別人的事情,與我無關,我自己就是守在這樣清淨無染,與世無爭,這樣沒有煩惱,這就是我的本分事。佛陀怎麼說大乘、教菩薩法,這都是別人的事。

任何的譬喻,用事來譬喻道理,將道理來譬喻事,事理用譬喻的方法,無非就是要讓我們瞭解,人生這樣的事情發生,就是我們心理如何的動念,結果造成人生的苦與樂。所以,佛陀他的教育,藏、通、別、圓不同,他(後人)就將它分類。

「圓教菩薩迷理輕」,這就是大根機的人,相信佛陀所說的法,也相信自己還是有,如來真如本性。從道理來說,已經清楚了,就是還有一點點不瞭解,那是很輕,不是很重的煩惱,不瞭解的事情很輕微。只是現這個菩薩相,所以「上求佛道」,這就是還有進步的空間,才能夠下化眾生。

哪怕是文殊菩薩,過去七佛之師,也是曾經成佛過,來人間,幫助釋迦佛度化眾生,他也還要現菩薩身。其實他們對道理一點都不迷,只是為了幫助佛來教化,代替眾生來請法,他現出「我不知道,我代替大家來問,佛陀來說明,讓大家知道」。其實他不迷,他是現這樣的形象來幫助。

對這種大根機,佛休他就「不借事喻之方便」,他就不必這樣繞一大圈,他就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一下子就這樣說:「你要成佛,你的修行方法要真正瞭解道理,要去除無明。去除一分無明,現出一分智慧。智慧從何來?從人群中得。」就這樣直接說,菩薩就這樣瞭解了,做就對了,不必再用種種譬喻,直接就是將法這樣說,所以「直談一切法理妙」,直接就這樣教育。

知道了,既然因緣成熟,來到人間得遇佛法,我信解奉行,這樣做就對了,入人群中度眾生。這是佛陀這樣說,菩薩這樣接受,發大心,行菩薩道,這「稱之謂界外理教」。界外,三界外之道理的教育。

我們昨天說過了,在三界內,我們修行的,也只不過斷分段生死。菩薩還有少微的,現出這分變易生死。變易生死,就是一念心去來自在,捨此投彼都是乘願再來,不論是天堂、人間、地獄、餓鬼,雖然他要去,這是他的心願,不論在什麼樣的人間,有緣界的眾生,他都會去。

就如阿難跟隨佛陀也是很久了,但是佛陀滅度之後,將要結集經典,迦葉尊者責怪阿難,說:「你煩惱未盡。」阿難就說:「為了跟隨佛陀,所以留著少分煩惱。」所以說,發菩薩心也是要留著,這樣少分的煩惱,這就是「迷理輕」,就是一點點也是要留著,其實都清淨了,就要留著一些,要現出,我不知道。我如果知道,佛陀就不必再說法了,所以我不知,佛陀就要再說法。

所以,佛陀對這些,根機很高的人說法,說法,就很簡單,不必再牽藤挽豆,他直接就有辦法,不必用種種來譬喻,所以「直教菩薩法」,這叫做「界外理教」。撥開了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煩惱要如何除?佛陀一下子就跳過了,說,菩薩法要如何去實行。所以「直教菩薩法」,這叫做界外理教。

所以「諸道實相之妙諦」。過去的諸佛道道皆通,諸佛的法都是相通的,道理都是一樣,所以這樣直接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但是當中就是要投入人群,去行菩薩道。這個道理就是這麼簡單。菩薩,人間菩薩也是這樣,做就對了,不必用很多譬喻去解釋。

前面的(經)文這樣說,「我等長夜,於佛智慧,無貪無著,無復志願,而自於法,謂是究竟。我等長夜,修習空法。」

我等長夜
於佛智慧
無貪無著
無復志願
而自於法
謂是究竟
我等長夜
修習空法
《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這是迦葉尊者的自我譬喻,在這漫漫長久的長夜裡,佛陀的智慧如日光一樣,而我們自己只是守在長夜,抬頭看天星、望月,以為這樣我已經見到光明了,我已經體會到遼闊的天空了。他不知道天空之下還有萬物,很多的事相物理,還沒有很清楚,只是守在漫漫的長夜,看到夜空這樣而已。

他用這樣來譬喻,佛陀的智慧如日光,天亮了,看到山河大地,萬事物理都現在眼前,這是佛的智慧。但是我們沒有想要去取得,不貪不著,也沒有那個志願,所以,自以為已經,對這些法都瞭解了,我這樣就好了,所以我已經究竟了,得到四果羅漢,這樣滿足了。

下面這段經文再說,「得脫三界,苦惱之患,住最後身,有餘涅槃,佛所教化,得道不虛,則為已得,報佛之恩。」

得脫三界
苦惱之患
住最後身
有餘涅槃
佛所教化
得道不虛
則為已得
報佛之恩
《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得脫三界」,過去就是修習空法,只是想這樣就能解脫三界。「住最後身」,已經到這輩子道理透徹了,去除無明了,這輩子就是最後了。「有餘涅槃」,其實這是「有餘涅槃」,因為「有餘涅槃」只是在三界內的苦惱斷除。現在已經知道,「佛所教化,得道不虛,則為已得,報佛之恩」。知道佛陀用心教育,我們就很認真修行,現在認真修行,我們就是在報佛恩,不辜負佛的用心。

確實也是這樣,佛陀看到弟子認真修行,當然這是佛最安慰、最歡喜。不過,除了他自己修行以外,佛陀更歡喜他們再進一步,入人群中而不受人群所污染,這才是真實的清淨。若是人群嘈雜時就煩惱,這樣哪算是清淨呢?佛陀要他們斷除煩惱,就是要達到在很複雜之中,他還是很冷靜、很清淨,這樣才是真正不受污染,才是真正的斷煩惱。

斷見思惑
得無漏果
脫離三界
生老病死
憂悲苦惱之患

所以這個煩惱就是見思惑,要「斷見思惑,得無漏果」,這叫做斷煩惱。「脫離三界,生老病死,憂悲苦惱(之患) 」,這都是在三界內。在欲界中,讓我們的看法、思想無明,所以造作這麼多生老病死、憂悲苦惱,這個源頭就是來自於無明煩惱。

指已具有
滅生死苦之
無漏智慧說

這就是有「滅生死苦之無漏智」,知道了,這些都知道了,知道,已經有滅生死苦,無漏的智慧,都知道了,所以說「住最後身」。「此身尚存未滅」,叫做「住」。

住最後身:
此身尚存未滅
故曰住

迦葉等,佛世的弟子,就是還有這個身體在,斷除煩惱了,身體還在,所以叫做「住」。「住最後身」,這個身體還在人間,念頭叫做斷除煩惱。

此身已盡
不受後有
已證四果
故云最後身

「此身已盡,不受後有,已證四果,故云最後身」。這個身體若滅了,身體若是最後一天,這樣「不受後有」,我就不會再來人間,我就不必再六道輪迴。這是迦葉尊者這樣說,因為他已經證四果羅漢。「我現在這輩子是最後的,這是最後身。」

有餘涅槃:
見思雖盡
尚有身在
名為有餘

「有餘涅槃」,就是「見思雖盡,尚有身在」。見思惑雖然已經盡了,還有身體在,所以名「有餘(涅槃)」,還留著身體在。這個身體,冷的時候覺得很冷,熱也是同樣會熱,同樣每天要有五榖雜糧來維持生命。所以說,還有這個身體,但是斷了煩惱,所以叫做「有餘涅槃」。

心住空寂
名為涅槃

心住空寂,名為涅槃。「心住空寂」,他的心以為一切皆空,所以沒有再需求,沒有要再進修。佛所說的教菩薩法,他們認為不必了,我們已經「心住空寂」,所以已經入涅槃的境界了,內心已經空了,現在只剩下身體還在而已,所以「有餘涅槃」。

佛所教化
得道不虛:
此小教中生滅之法
是佛所說
依之修行
已得聖道
是實不虛

「佛所教化,得道不虛;此小教中生滅之法」。小教,獨善其身,就是這樣,這個小(乘)的教法,「是佛所說」,也是佛說的法。佛這樣說,我們照這樣修,果然能得到道理,瞭解之後,心很輕安自在,我們真的有得到聖道了。「是實不虛」,這是真的。因為這樣,所以「以得顯失」。

以得顯失
謂果雖有餘
乃佛所教為因
因果皆真
故為得道不虛

就是這樣,他就覺得我們得到了,所以才真正明顯,現出了「失」,失去求大法的心。所以,「(謂)果雖有餘,乃佛所教為因」。佛陀教的,「苦集滅道」、「十二因緣法」,層次,一層一次,他們所體會到「因果皆真」。因與果,佛陀給他們的道理,他們的用功的結果,這些道理都是真。「故為得道不虛」,真正按照這個法去體會,能夠自己的內心輕安自在,所以「得道不虛」。

則為已得
報佛之恩:
則作已得
隨順佛之所教誨
信受奉行
即謂報答如來
化育之恩

「則為已得,報佛之恩」。覺得「則作已得,隨順佛之所教誨」,我們就是這樣做,佛陀這樣教,我們就是這樣做,所以「信受奉行」,乖乖地修行,佛就很歡喜,這樣就是報佛恩,報如來化育之恩。

當然,學生若乖,老師就歡喜。佛陀也是一樣,弟子認真修行,這就是佛陀最歡喜的境界。佛陀一大事因緣,無不都是就是為了教育眾生,悟入真理,所以眾生,弟子悟入真理,當然是佛陀歡喜。他們用這樣認真修行來報佛恩,「謂我等如實修行成道,自度度他,即為已報佛恩」。

謂我等
如實修行成道
自度度他
即為已報佛恩

所以「因此無希求大法」。

因此無希求大法
沒有領受
佛陀要他們
回小向大之意

他們就是應該要來度他人,但是就停滯在自己而已,不想要去度他人,所以沒有希求,沒有領受佛陀要他們這些弟子,回小向大的意思,還不很瞭解。

佛陀希望弟子「回小向大」,基礎的道理你懂了,現在要超越基礎的道理,要趕緊跨大步,入人群中去,發大心願。佛陀的盼望就是這樣,但是他們還沒有辦法真正體佛的本懷。

須菩提等
以為能了分段生死
便是已報佛恩
這是自了漢

這是「須菩提等」,「以為能了分段生死」,這樣就已經報佛恩了。以為自己斷三界煩惱分段生死,這樣是報佛恩,這就是「自了漢」。

這不是佛陀的心意所想要教的。不是要你們自私,不是(只)要大家自覺,不想要去利益他人。所以,應該這個法,你接受到法,你還要再去產生佛法的道理,再去教育他人,法脈才能夠相傳下去。不是自己這輩子結束,一了百了,就都沒有了。所以,必定要「學佛大悲大智,廣度眾生」,這樣才是真正報佛恩。

必學佛大悲大智
廣度眾生
才是真報佛恩

學佛就是要這樣。我們既然瞭解,道理透徹,透徹之後,我們自己身體力行,身體力行又能夠,作人群中的典範,入人群造福;在人群中能夠吸收很多智慧,這些智慧來磨練我們的煩惱,在人群中完全去除,不受人群來染著煩惱,這樣才是真正斷滅生死。要不然,我們還是一樣帶業來生。

我們應該要發大心,法入心之後,我們今生此世,把握時間如法修行,行在法中,將來我們的身體最後一天,我們帶法往生,我們要將法、真理,在我們的心願,我們的心願,我們乘法再來。不是帶業往生,我們要乘法、乘願再來。這就是我們要時時多用心。

【人間菩提】20160622 - 戒殺護生解冤結 Promoting Vegetarianism to Care for All Living Beings and the Earth





戒殺護生解冤結
Promoting Vegetarianism to Care for All Living Beings and the Earth

殺業彌天災變生
戒殺懺悔解冤結
茹素護生救大地
戒慎虔誠期降溫

人類為了滿足口欲,全球一天要宰殺一億五千三百多萬隻動物。「想,這種的動物,牠也有­怨氣呢!」 

上人提起「法譬如水」演繹《水懺》故事──唐朝高僧悟達國師,年輕時名叫知玄,曾遇一­位重病的年老僧人,無人照顧,因此知玄比丘就發心照顧。一直到老比丘身體健康,兩人互­道再見時,這位老比丘告訴知玄:「將來你若有困難,來九隴山兩棵松樹中間找我,我會幫­助你。」 

後來知玄比丘訪師學道,勤學用功、慈悲說法,漸漸地受到大家的敬重,名聲甚至傳到懿宗­皇帝的耳裡。於是,懿宗皇帝奉他為國師,改名悟達。 

有一天,懿宗皇帝為了表示對悟達國師的敬重,做了一個寶貴的檀香椅給他。悟達國師一時­歡喜,上座時起了一念驕傲,膝蓋無意間撞到椅角而受傷。 

原本小小的創傷,竟然無藥可醫,一直潰爛成痛徹骨髓的人面瘡,無論聘請什麼樣的醫師來­看,都束手無策。這時悟達國師想起當年的老比丘,於是趕緊來到四川九隴山。 

找到兩棵松樹中間,果然老比丘已在那裡等他,並指引他到水池邊。當悟達國師捧起清澈池­水,正要清洗人面瘡時,忽然間,聽到一個聲音說起十世以前,發生在漢朝的故事。 

當時朝中兩位大臣袁盎與晁錯,袁盎用計斬殺晁錯,晁錯含怨往生,冤魂一直想要報仇。然­而袁盎連續十世用心修行、嚴守戒律,所以冤魂無縫可入,直到此世因一念驕傲、開了業門­,才遭受人面瘡的苦報。 

說到這裡,聲音轉為和緩:「今天引你來這裡的老比丘,其實是迦諾迦尊者,這三眛水可以­洗除冤業、治癒傷口,而我也願意和你解冤釋結,一切到此刻為止,我不會再和你糾纏了。­」

悟達國師聞言大悟,了解因緣果報的可怕,從此未曾離開這座山,搭了一間草棚專心書寫《­水懺》,寫出他的心聲、寫出人生造業將遭受因緣果報之苦。 

上人引《水懺》故事,希望人人知古鑑今,現在世人為了口欲,每一秒鐘屠殺那麼多的牲口­,空間中充滿了怨氣與恨意,「這我們就能了解,災難為什麼這麼多呢?大地反撲了,自然­反撲了,這種反撲是因為人類造業所做出來的,在佛法叫做『眾生共業』。」 

現在地球人口已逾七十億,有限的資源經不起無止盡的開採與浪費;尤其人類所吃的糧食,­僅佔總量的一成,其餘九成都是要供應給動物。「要救地球,非素不可!」 

隨著氣候變遷,糧食危機已然顯現。諸如原本有「穀倉」之稱的糧食輸出國,近年頻傳歉收­,反而需向國際求援。在越南,因持續乾旱無法播種、遑論收成,看到整片大地都已乾裂;­在緬甸,則是在稻穀收成前夕遭遇水患,所有收成盡付東流。 

慈濟志工在去年為緬甸農夫發放穀種,還和他們說了慈濟如何從「竹筒歲月」日存五毛錢開­始推展慈善志業。緬甸農民今年稻穀豐收,為了表達感恩,他們稱稻種是「愛的稻種」,且­學習竹筒歲月的精神,每天從要煮的米中抓出一把另存,村中家家戶戶的「一把米」,就可­以再分享、供應給其他窮人,成為愛的循環。 

慈濟志工愛「人」──不僅給予幫助,還培養他的愛心;也要愛「土地」──拯救受傷的大­地,同時愛護一切生靈。 

佛陀教育我們,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眾生,不是只有人,所有動物都是叫做眾生,­牠也同樣有佛性,你殺動物,也是殺未來佛。」 

人與人之間和睦共處,就不會有冤結的糾纏;而人與動物之間,也不要讓動物含冤、怨恨。­上人再次叮嚀大家,人人素食守護身體健康,也能幫助地球降溫,一切有賴大家戒慎虔誠。

Wednesday, June 22, 2016

【靜思妙蓮華】20160614 - 心迷如夜心悟如日 - 第848集



20160614《靜思妙蓮華》心迷如夜心悟如日 (第848集)
(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長夜漫漫遠見星月,欣處寂靜長空獨賞,不樂日光普照群類,體解苦法思惟解脫。」
⊙「所以者何?一切諸法,皆悉空寂,無生無滅,無大無小,無漏無為,如是思惟,不生喜樂。」《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我等長夜,於佛智慧,無貪無著,無復志願,而自於法,謂是究竟。我等長夜,修習空法。」《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我等在迷,長夜黮闇,但知樂小,畏苦求空。
⊙長夜:指二乘人從發心至證無學果,利根須經六十小劫。
⊙於佛智慧,無貪無著:於佛世尊,無上智慧,由迷故,都無貪著。貪著:愛樂名貪,慳心名著。
⊙無復志願,而自於法:更無有志,願求佛道。而自迷心,執行小法。
⊙謂是究竟:謂證羅漢,三界生死皆悉已盡,不受後身,便為究竟;不知界外微細無明,全無曾斷,非是究竟無上佛道大般涅槃。
⊙斷見思惑,離三界,於界外淨土受變易生死之法身菩薩,教斷無明而成佛之法門。
⊙我等長夜,修習空法:執小迷大,暗於圓乘,名為長夜。但只修持,習於偏空無漏之法。

【證嚴上人開示】

「長夜漫漫遠見星月,欣處寂靜長空獨賞,不樂日光普照群類,體解苦法思惟解脫。」

長夜漫漫遠見星月
欣處寂靜長空獨賞
不樂日光普照群類
體解苦法思惟解脫

人天長夜漫漫,什麼時候才會天亮呢?我們凡夫的心闇,就像漫漫長夜,等到什麼時候天亮?不過,有人覺得長夜漫漫可以賞月、看星空,這樣的夜晚氣氛也不錯。所以他們停滯在「欣處寂靜」,夜晚靜靜的,沒人吵,「長空獨賞」,看天空這麼廣,滿天星光的感覺很好。所以沒有想要追求天亮,「不樂日光普照群類」,不會想看太陽普照大地,萬物的光明,更不想去體解人間苦法,或者思惟要如何解脫。

這個境界就如小乘,小乘人只想取得寧靜的境界,沒有煩雜,這樣就認為沒有煩惱了。眼不見為淨,不論人間是什麼樣的苦難,我就不要進去,不要看到,我自己的內心境界已經清淨了。就是只有這樣想,所以譬喻這種人是不喜天亮。

有啊,有這樣的人。晚上是休息的時間,晚上的時間如果長一點,就可以休息多一點。天亮了,不起來工作、不勞作不行,所以他期待的是晚上,不期待白天,這是同樣的道理。

白天,我們才能看到太陽照大地,才能很清楚看見大地種種的景物,大大小小東西才看得清楚。修行應該也是要這樣。我們的真如本性,無明障蔽打開了,本性真如現前,智慧分別種種的境界,種種的道理、事物,我們都很清楚,這是「日光普照群類」,就如智慧分別一切道理、境界。應該是期待這樣。

「體解苦法,思惟解脫」。瞭解道理,才能夠真正體會到人間的苦,苦在很多人的一念心無明起,所複製的無明帶來了人間很多的苦難。若是瞭解道理的人,體解苦法,自然就能用心思惟如何解脫這個苦,自解脫,人解脫,自我、他人,一切人人都能得解脫。這才是真正體悟道理,好比真如已經脫離了無明,放出了智慧的光芒,這就是日光。有了日光就能普照群類,體解苦法,這就要我們平時用心思惟。

其實,人間的夜晚還可以看到星空月亮,覺得可以欣賞夜景。但是,無明一起,墮落三途,茫茫的黑暗,這哪有星空夜景可看呢?所以現在我們得人身,就要趕緊把握時間,要精進,不要迷在這長夜漫漫當中。

前面的經文說,「所以者何?一切諸法,皆悉空寂,無生無滅,無大無小,無漏無為,如是思惟,不生喜樂。」

「所以者何?一切諸法,皆悉空寂,無生無滅,無大無小,無漏無為,如是思惟,不生喜樂。」《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迦葉尊者描述他們的心態,過去就是不樂大乘法,只是獨善其身。為什麼呢?自己的解釋是,「一切諸法,皆悉空寂」。因為佛陀說,人間空幻,如露亦如電,都是空寂。我們只是知道,人間苦難就是因為人群中所造作、合成的煩惱,所以有苦難。既然入人群會有煩惱的牽引,我們不如就守在空寂的境界裡,若是守得好,就無生無滅了,不必再入人間,不必六道輪迴。

所以一切法無大無小,我們還須要特別好樂大乘嗎?佛法都是平等,「無大無小,無漏無為」,我們已經漏盡了,沒有煩惱了,這樣就已經足夠了。「如是思惟,不生喜樂」,這是過去我們的想法。

接下來迦葉尊者再說,「我等長夜,於佛智慧,無貪無著,無復志願,而自於法,謂是究竟。我等長夜,修習空法。」

⊙「我等長夜,於佛智慧,無貪無著,無復志願,而自於法,謂是究竟。我等長夜,修習空法。」《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他們過去覺得不要再攀緣了,不要再來六道輪迴,我們瞭解的法都已經知道了,究竟瞭解了,所以長夜守護在這裡。「於佛智慧」,佛陀光明的智慧如日月,我們「無貪無著,無復志願」,就是這樣,自己對法已經滿足了,認為已經究竟了。「我等長夜,修習空法」,就如晚上很寧靜,就是在這個寧靜的空間裡好好修行就好了。

⊙我等在迷,長夜黮闇,但知樂小,畏苦求空。

「我等在迷,長夜黮闇」。我們若好好來瞭解,其實,這個長夜還有迷。凡夫迷茫時,就如長夜,一片黑暗。也常常聽到人家說:「我的人生是黑暗的,不見天日。」我們也曾聽過人家這樣形容自己,這就是無法瞭解到底人生是什麼?

在小乘人,他只想瞭解小範圍,無法看到很開闊的境界,這就是「但知樂小」,只能看到這個小小範圍的境界,瞭解這個小小範圍的道理。範圍只有這樣,不敢走出去,因為外面茫茫、暗暗的,不敢走出去。所以「畏苦求空」,害怕,擔心入人群去,萬一染著了無明,就是在六道中輪迴了。他畏苦,才用心求空,專心求空理,所以「畏苦求空」,譬喻長夜。

⊙長夜:指二乘人從發心至證無學果,利根須經六十小劫。

「長夜」,就是指修二乘的人,聲聞、緣覺,從發心一直到證無學果,利根所經過要六十小劫,這麼長久。所以說,不是修小乘法就能較快解脫,要真正斷煩惱、斷無明、斷塵沙惑,這樣才是真正達到安全,不會再來六道輪迴,真正的解脫。修小乘,利根的人還要經過六十小劫,這麼長的時間才能解脫,但是他們就是守在那個地方,所以「於佛智慧,無貪無著」。

⊙於佛智慧,無貪無著:於佛世尊,無上智慧,由迷故,都無貪著。貪著:愛樂名貪,慳心名著。

佛陀世尊有無上的智慧,「由迷故,都無貪著」。我們明明知道佛的智慧是無上,但是已經迷在獨善其身,所以「都無貪著」,不想要再進一步求取佛智慧。

「愛樂名貪,慳心名著」。貪著,就是愛樂的意思。在這段經文所說的「貪著」,就是對大乘法心生喜樂。小乘人對大乘法無貪無著,不好樂,不想要再進取,覺得自己這樣就夠了。當然,這「貪著」二字,對惡法來說就是無明,對清淨法、佛法來說,是精進。所以,小乘人「無貪無著」,那就是不希望向前進取。

「無復志願,而自於法,謂是究竟」。

⊙無復志願,而自於法:更無有志,願求佛道。而自迷心,執行小法。

佛陀所說「苦集滅道」,我們很瞭解;「十二因緣法」,我們很清楚;很多很多的名相,我們都瞭解了。所以,我這樣就好了,我沒有志願要再求什麼佛道,我這樣就好了。就是這樣故步自封。「而自迷心,執行小法」,是自己自迷,執著在小乘法,修行在小乘法中。「謂是究竟」,覺得這樣是究竟。

⊙謂是究竟:謂證羅漢,三界生死皆悉已盡,不受後身,便為究竟;不知界外微細無明,全無曾斷,非是究竟無上佛道大般涅槃。

小乘獨善其身,以為自己已證羅漢果,斷了三界生死,這就是修行的目標,這樣就已經究竟了。「不知界外微細無明」,只是知道三界內的無明已斷除,不知道三界外還有更微細的無明,就是塵沙惑,「全無曾斷」,還不曾斷,所以「非是究竟無上佛道大般涅槃」。他們還不知。

什麼叫做界外呢?

⊙斷見思惑,離三界,於界外淨土受變易生死之法身菩薩,教斷無明而成佛之法門。

其實,「斷見思惑,離三界」,在三界以外還有界外淨土。界外的淨土還有變易生死,就是法身菩薩所修的行,「教斷無明而成佛之法門」,這就是法身菩薩的境界。

在三界之內,雖然斷了分段生死,三界外還有變易生死。這種變易生死就是捨這個地方去那個地方,他自願自來,叫做倒駕慈航。如佛陀來人間是自願而來,佛陀就是要教菩薩法,如何斷除無明成佛道。菩薩的無明就是尚未斷變易生死,一直在人群中發心立願,不斷來人間,不受人間六道所污染,在這五道四生裡而不受污染,來去自如。

就如監獄是犯罪的人要被關進去,但是有一群人自願要進去,進去做什麼呢?進去教育,去說如何做人的道理,犯錯誤之後要如何懺悔,「懺悔則清淨」,好好守規矩。同樣的道理,菩薩就是這樣,佛陀想要再教能夠成佛的法,你將這些法去教人,教到這些法是你自己的,你自己真正體悟,見苦知福,然後智慧成長,慧命增長,這就是教菩薩法。

迦葉尊者再說,「我等長夜,修習空法」。

⊙我等長夜,修習空法:執小迷大,暗於圓乘,名為長夜。但只修持,習於偏空無漏之法。

其實「執小迷大」,迷失了我們應該要取大法,自己還是在黑暗中,真正有圓教的大乘法,我們沒有看到。外面暗暗的,沒看見有一個圓滿的鏡子在那裡,所以叫做「暗於圓乘」。「名為長夜」,我們還在黑暗中。真如本性,我們原來就有,只是我們迷了,所以是長夜黑暗,周圍黑暗。

「但只修持,習於偏空無漏之法」。我們就是這樣迷於長夜,不知道太陽一照,光明普遍,山河大地,真實人間,很多的萬物。我們長夜看不清,守在長夜看不到日光。我們應該修行就是要開啟智慧,不只是獨善其身,我們要開啟大智慧,入人群中進出而不會受污染,這才是真實佛陀所教育的。

我們明明可以走入日光,走在陽光裡,我們偏偏要被「五陰」遮住光明。我們應該撥開「五陰」,開啟智慧,不要受「五陰」這種煩惱無明覆蓋。這要看我們修行,是不是願意好樂大法,去進取。若能去進取,自然智慧成長。這就要看大家要多用心。

Tuesday, June 21, 2016

【人間菩提】20160621 師徒平行法相承 Seizing Time to Purify People`s Minds for a Better World





師徒平行法相承
Seizing Time to Purify People`s Minds for a Better World 

師徒平行法相承
緣起法華道心堅
翻轉人生覺有情
入群度眾淨人心

「時間我們要好好把握啊!常常都說『來不及』,現在我已經連『來不及』都無法追,真的­是太緊急了。」上人行腳到臺中,向中區慈濟人開示,慨嘆世間四大不調,地球環境日益受­到破壞,從過去幾十年間開始說「來不及」,如今空間緊縮、時間緊迫,已無法再慢慢說、­再等待了,大家必定要提高警覺。 

「師父很期待,我能了解的法,你們也能了解,希望師徒平行,我知道多少,也希望你們要­知道多少。」佛法不離世間法,慈濟人在臺灣用心耕耘福田,更要開闊心胸,了解天下事。 

聽聞各功能團隊分享,包含居家關懷、就學關懷、社會救助等。上人感恩隊組合心,大家願­意承擔各種工作,天天為社會付出,這分關懷的情即是「覺有情」。 

「大愛廣披寰宇,長情古往今來」。慈濟一路走來五十年,愛是寸寸鋪,情是分分牽,我們­要不斷接續這分覺有情。 

上人提起《法華經》中,過去久遠劫前,大通智勝佛的時代,釋迦牟尼佛為十六王子之一,­就已在大通智勝佛座下聽法,覆講《法華經》。我們應該都曾一起聽十六王子說法,到了兩­千多年前也曾聽佛開示,結過一分法緣。 

只是凡夫根機鈍劣,常常受無明牽動,因此那分覺悟的有情就變得淡薄了。過去因一點風吹­草動的無明而受打擾,又跟著無明網拉扯,隨著生生世世流轉,漸漸遠離自己的真如本性。­現在發願要當人間菩薩,就要堅固道心,緊緊守護自身這分「覺有情」,走入人群與眾生廣­結好緣。 

降伏無明、走回正道不是不可能,上人舉例,此趟行腳從北部到桃園、新竹,看到許多更生­人的「翻轉人生」。過去一念迷失,進出監獄,如今改惡從善,有的見習、培訓,有的已受­證成為慈誠隊員,精進參與訪視、環保、法親關懷等等。同樣進出監獄──以明明覺覺之心­,抱著使命走入監獄現身說法,再去度人。 

善惡拔河,善的這邊需要更多人投入出力,才能將一個個墮入惡境中的人,重新拉回善的一­方,所以我們要好好淨化人心。

凡夫心因為不穩定,造作許多業力,共業累積終釀天災人禍。有感時間緊迫、空間限縮,上­人警醒大家不能等了,「我們現在道心要堅固,發心淨化人心,走入人群度化眾生,不能遲­、不能慢,不能再遲緩了。」 

上人勉眾要更堅定薰法香,唯有不斷聞法,以法水滋潤、淨化自己的心,才不會被欲火燒毀­內心的功德。「法譬如水,好好地來淨化我們的心,所以請大家要時時多用心啊!」

【靜思妙蓮華】20160613 - 戒定慧得清淨法 - 第847集



20160613《靜思妙蓮華》修戒定慧得清淨法 (第847集)
(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離煩惱垢染得清淨法,如三乘聖人所受持法,戒定慧解脫知見無畏,無為無漏法及聖道諦。」
⊙「我等內滅,自謂為足,唯了此事,更無餘事。我等若聞,淨佛國土,教化眾生,都無欣樂。」《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所以者何?一切諸法,皆悉空寂,無生無滅,無大無小,無漏無為,如是思惟,不生喜樂。」《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所以者何:不喜樂大乘法而安於小者,何以如此?由具小乘智斷;故不希大乘斷大煩惱。由具小智,故不欣大智。
⊙一切諸法,皆悉空寂:以根塵等一切諸法皆空寂故,既空寂,則國土眾生亦空寂矣,又何求焉。
⊙唯因從五陰至於涅槃,皆真如在塵,隨緣生起諸有為法,皆從緣生。修空解脫門,觀五蘊法皆悉空寂。
⊙五蘊:五陰是障蔽的意思,能陰覆真如法性,起諸煩惱。
⊙法性本寂,來無所從來,故不生。本既無生,故不滅,是以無大無小。六大又名六界,即地、水、火、風、空、識。此六法周遍於一切法界,以造作有情與非情,故名為大。非情是五大所造,有情是六大所成。
⊙於方便教,分大小乘,圓頓教中,全麤即妙,大外無小,點小即大,唯一圓融,無大無小。
⊙無漏無為。無漏:觀四諦空也。無為:觀十二因緣空也。以性空故,本來清淨,無有滲漏,無有作為。

【證嚴上人開示】

「離煩惱垢染得清淨法,如三乘聖人所受持法,戒定慧解脫知見無畏,無為無漏法及聖道諦。」

離煩惱垢染
得清淨法
如三乘聖人
所受持法
戒定慧解脫
知見無畏
無為無漏法
及聖道諦

我們若能離煩惱垢染,自然我們就得到清淨法。我們要如何才能回歸清淨法來?那就要如聲聞、緣覺、菩薩,這三乘聖人。雖然說聲聞是小乘,緣覺是中乘,菩薩是大乘,分成小、中、大(乘),但是大家開始修行,都是要從煩惱無明去除開始,所以我們受持,就是要如三乘人。

你開始初發心來聽法,聽法開始就是要成為佛教徒,佛教徒的規矩,就是要守五戒十善。

五戒,那就是將殺、盜、淫、妄、酒,這五項我們都要戒除。戒不殺生,有人就說:「對啊!我就是不殺生。」但是,每天為了口欲,眾生的肉還是在吃。這個殺,實在是不知不覺,雖然沒有直接,它也有間接。

盜,偷盜。有很多人會覺得,我又沒有搶,也沒有偷。但是,在做事業也要選擇,選擇對人生有利益的,人生必須用的,在這貿易中這樣賺錢。賺錢還要會用,不但不貪圖不義之財,還要用愛去付出。這就是在家居士應該要有的。

除了不貪、不殺、不偷盜,還要家庭夫妻規戒,除了夫妻以外,就不能再犯邪(淫)戒。邪淫,對外面的色欲絕對要戒除,一夫一婦才能守得家庭和樂。

還要不妄語,要好好守口業。我們人有時候習氣,心思若不正,說話,有時候無形中傷害人。既然是學佛法了,應該常常守好口業,不妄言、不綺語、不兩舌、不惡口,這就是我們要修行。

再者,不飲酒。因為酒一喝下去,會迷失了我們的智識,因為喝酒誤大事。這也是人生一大要戒的事情。

總而言之,我們若能學佛法,就是在我們的人生道上,走起來就很安全。因為有五戒,戒是戒惡,我們要防止,止惡,我們惡的來時,我們要趕緊停止,也是預防不要去做了,這就是戒。

所以,「戒定慧解脫」,我們若好好受持戒、定、慧,自然我們能很安穩自在。守持五戒就能安穩自在,所以緣覺修戒定慧,菩薩更不能離開戒定慧,菩薩在戒定慧,要達到無漏的境界。

所以「戒定慧解脫知見無畏」,這就是達到了「無為無漏法」,這已經是菩薩的境界了。這就是「聖道諦」,聖人所應該走的路的真理。就是要到達這樣,我們才是真正離煩惱垢染,這樣才是真正得到清淨。

所前面那段文,經文這樣說,「我等內滅,自謂為足,唯了此事,更無餘事。我等若聞,淨佛國土,教化眾生,都無欣樂。」

我等內滅
自謂為足
唯了此事
更無餘事
我等若聞
淨佛國土
教化眾生
都無欣樂
《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我等內滅」。我有持戒,我有斷煩惱,我已經去除無明,了斷生死了。這是迦葉尊者他們認為這樣,我只要為這些事情斷生死,其他的沒我的事了,所以「更無餘事」。

「我等若聞,淨佛國土,教化眾生,都無欣樂」。聽到說要去度眾生,眾生心污穢,那就是佛土污穢。佛陀來這個娑婆世界是穢土,污穢的國土,但是佛陀他悲憫眾生,他來這五濁惡世,眾生濁氣很重的地方,來這個地方,就是為了「開示」,讓眾生能「悟入」,清淨眾生的心地。所以我們為佛弟子,就要幫助佛陀去淨化眾生心,這樣才是叫做「淨佛國土」。要淨佛國土,一定要教化眾生。

下面這段(經)文,再說,「所以者何?一切諸法,皆悉空寂,無生無滅,無大無小,無漏無為,如是思惟,不生喜樂。」

所以者何
一切諸法
皆悉空寂
無生無滅
無大無小
無漏無為
如是思惟
不生喜樂
《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為什麼呢?一切諸法都空寂。佛陀在「般若」中也這樣說,一切都空寂了,都「無生無滅,無大無小」,得到這個法之後,我「無漏」了,就無所作為,不必再做什麼。就是這樣想,覺得還有什麼好做呢?別人的事情與我何干?一切就是空寂,別人的事情和我有什麼關係?過去是這樣想。

所以者何:
不喜樂大乘法
而安於小者
何以如此
由具小乘智斷
故不希大乘
斷大煩惱
由具小智
故不欣大智

所以不喜樂大乘法而安於小乘,這是為何會這樣?就是由於「具小乘智斷」,還執著在小乘,所以「不希大乘斷大煩惱」,由於「具小智,故不欣大智」。

「具小乘智斷」,「智」就是智德,「斷」就是斷德。但是他執著在小乘。好的法,我受持,我知道,我的煩惱要斷除,這叫做智斷。修好的法就是德,智德,有智慧瞭解善法,知道道理,叫做智德;知道道理之後,瞭解不要再犯戒,所有的煩惱,我都斷除,這樣叫做斷德,所以簡單叫做「智斷」。

但是他在小乘,執著在小乘,所以「不希大乘斷大煩惱」。什麼叫做大煩惱呢?芸芸眾生受苦難,這就是菩薩的大煩惱。菩薩的大煩惱,他不離眾生苦,這對小乘的修行者,他就沒有興趣。「故不希大乘」,不希求大乘法,所以他就沒有想要去斷大煩惱。

「一切諸法,皆悉空寂」。他們認為一切法都是空寂。這就是說,根與塵,一切諸法皆空寂。

一切諸法
皆悉空寂:
以根塵等
一切諸法皆空寂故
既空寂
則國土眾生
亦空寂矣
又何求焉

根,大家知道了,我們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根,六根對著外面的六塵,其實把它分析到頭來,這是空的。你的眼睛,看到這些東西,其實這也是合成的。對外面的塵呢?它也是合成的。就是種子、土壤、水分、空氣、陽光,這樣合成很多東西,這些東西若一一分離,什麼都是空。本來就是各就各位,安然自在。

就是因為根與塵會合,這念意心、意念去貪,就想要取著。要不然,山河大地,本來自然境界這麼美,為什麼山會被人開洞?為什麼大地被破壞?這全是根與塵會合,意識起作用。要不然,什麼都是回歸大自然,不就是空寂嗎?

所以,既然是空寂,「則國土眾生亦空寂」。還有什麼國土的破壞?還有什麼眾生好救呢?大家若別去造作那個業,大家都能夠,(過)清淨心的生活,這樣還有什麼樣的煩惱?什麼煩惱都沒有了,一切皆空寂,一切都是這樣。所以認為一切法皆是空寂。

所以說「從五陰至於涅槃」。回過頭來說,五陰。五陰一直到涅槃,涅槃是清淨,五陰就是色、受、想、行、識,這是五陰,也叫做五蘊。本來我們就是很清淨,但是因為五陰開始,所以當中造成,這些東西它的源頭在哪裡?「皆真如在塵」,塵就是無明,在無明惑念裡,所以「隨緣生起諸有為法」。

本來一切都是無為法,無為法就是一切空寂,但是因為五陰開始,色、受、想、行、識;這個色、受、想、行、識不離真如,所以真如受到外面的污染,外面的無明帶動,隨著緣而起「諸有為法」。有為法就是造作,去行動,去造作,這樣就產生出來了。
所以「修空解脫門」。我們要好好修行,去透徹瞭解一切皆空的道理,這就是解脫的一條門徑。所以,「觀五蘊法皆悉空寂」。

唯因從五陰
至於涅槃
皆真如在塵
隨緣生起
諸有為法
皆從緣生
修空解脫門
觀五蘊法皆悉空寂

我們若有瞭解,自然五蘊,就是五陰,這個法就能空寂。因為五蘊,我們無法瞭解,每天都是障蔽。

「蘊」就是障礙我們的意思。本來真如是清淨,本來真如是完全沒有污染,清淨的本性是智慧,這個智慧就是受五陰覆蓋住了,所以起很多煩惱,叫做五蘊。

五蘊:
五陰是障蔽的意思
能陰覆真如法性
起諸煩惱

所以「法性本寂,來無所從來,故不生」。我們若能,斷除(執著)外面的境界,沒有煩惱讓我們,去製造那些無明,我們何必再來生呢?本來就是無生,本來就是空寂,本性它本來是空寂,「來無所從來」,沒有什麼因緣牽引我們來,所以不生。

「本既無生,故不滅」,既然沒有生,哪有滅呢?有生才有滅。我們來人間,有生才有老病死,若無生,哪有老病死呢?所以就是不滅。無生無滅,這就是本來就是無,就是空,自然沒有東西,你要如何說,這是大的,這是小的呢?本來就沒有大小分別。就是有東西,才有大小長短的分別。要不然就沒有分別的東西。

法性本寂
來無所從來
故不生
本既無生
故不滅
是以無大無小
六大又名六界
即地、水、火、風、空、識
此六法周遍
於一切法界
以造作有情與非情
故名為大
非情是五大所造
有情是六大所成

「六大」又名「六界」,也還能再說(是) ,地、水、火、風、空、識。地水火風,我們常常說,再來就是我們的意識,再來在我們的意識中,以及空,空間。我是光是說地水火風,其實在空氣中,空,在空氣中,一切四大假合成了東西,才用我們的意識去分別。

所以「此六法周遍於一切法界」,所有的法無不都是在這六大中。所以「以造作有情與非情,故名為大」。就是我們這些有情眾生去造作、造作,這樣不斷延續,人延續人,事延續事,物延續物,一直都不離開這六大。所以,「非情是五大所造」,「有情是六大所成」這我們要用心去瞭解。

於方便教
分大小乘
圓頓教中
全麤即妙
大外無小
點小即大
唯一圓融
無大無小

「圓頓」,粗,就是我們都看得到的東西;妙,就是看不到。粗就是有形,妙是無形。這是在圓教,能包含粗細無不都是法,非常精妙,我們能透徹瞭解。「大外無小」,大以外沒有小。「點小即大」,一點點也是很大,很大就沒有小。這種大小平等,所以小能大,點小即大,「唯一圓融,無大無小」。這就是很深的道理,很多的物理,你看它這麼大,其實裡面每一項精密,很小的東西,它就是很大。

無漏無為
無漏:
觀四諦空也
無為:
觀十二因緣空也

所以「無漏無為」。「無漏」是「觀四諦空」,我們要好好觀「苦集滅道」一切都是空。「無為」是「觀十二因緣空」。其實,我們若好好守持戒律,哪有「一念無明生三細」,這樣一直延續下去呢?人的生老病死應該就沒有了。所以我們要守好戒定慧,「諸法無漏」。

以性空故
本來清淨
無有滲漏
無有作為

「以性空故,本來清淨,沒有滲漏,無有作為」。本來我們這麼清淨,清淨就是什麼都沒有,哪有漏呢?本來法就是這麼清淨,哪有什麼好作為的?所以,「如是思惟,不生喜樂」。若是這樣想一想,我還要做什麼呢?什麼都是空寂,無生無滅,無大無小,無漏無為,這樣想起來,我還要做什麼?所以一切都是這麼空妙的道理,只要我們能瞭解,沒有一項我們不清楚。

總而言之,學佛,我們要從離煩惱染垢開始。脫離無明,清淨煩惱,一切清淨,這就是三乘聖人所受持的「戒定慧解脫知見無畏」,這才是我們要修的道路。所以大家時時要多用心。

Monday, June 20, 2016

【人間菩提】20160620 - 虔誠造福祈平安 Sincere Piety Creates Blessings and Peace





虔誠造福祈平安 
Sincere Piety Creates Blessings and Peace 

極端氣候致災難 
虐殺生靈結怨仇 
齋戒懺悔祈平安 
尊重生命釋冤結 

上人與中區慈誠委員溫馨座談,問大家:「師父多久沒來?」大家都很有默契地回答:「每­天來。」上人欣言,若是人人精進,透過大愛電視臺「靜思晨語」、「人間菩提」等節目,­日日聞法,猶如邀請師父天天入家門,這都是一念心。 

聽聞環保老菩薩分享,希望上人能「加持」自己身體健康、闔家平安。上人給予祝福的同時­,也叮嚀大家,隨著年紀增長,身體難免病痛,這是自然法則;唯有自己照顧好身體,早睡­早起多運動,做環保時,提重、載運要量力而為,最重要的是,開闊心胸,虔誠造福,如此­自然健康、平安。 

平安時,就要感恩。上人以自身為例,每天睜開雙眼,第一個念頭就是感恩──感恩還有呼­吸,感恩手腳能自由伸展,從一天的開始就抱持著感恩的心。時時感恩,才能從內心培養出­真誠的大愛。 

放眼天下,災難為何如此頻繁?氣候也與過去大不相同。以往暑熱時,可以坐在樹下乘涼,­感受微風徐徐吹來;而今即使在樹下,卻是地面熱氣蒸騰,依然酷熱難當。為什麼呢?鄉村­變成都市,土地鋪設柏油,環境已經改變了。 

尤其是工業發達,影響氣候變遷甚鉅。去年年底聯合國在巴黎召開氣候高峰會,多國討論如­何讓地球降溫,共知就是要限制工業的發展。再者,最好人類多吃素。因為全球消耗的糧食­中,人類僅食用一成,其餘九成都是為了供給牲畜,每秒鐘屠宰的動物高達一千七百七十六­隻,相當於全球一天要宰殺一億五千三百萬個生命。 

想想,一年就有五百多億的生靈遭受人類屠殺。「那分含冤、含恨的怨氣,一直存在,災難­自然就很多。」 

上人期待人人茹素,莫因一時口欲吞食生靈,「許多人以為自己做得很好,其實在不知不覺­間都在造業,所以要時時懺悔。」古人向上蒼祈福時,就會茹素,意思是不要殺生、造業,­方能祈求得到「福」。 

大家為了疼惜地球而做環保,也應愛惜眾生。眾生生命平等,唯有護生,才能解冤釋結──­解開與動物冤業的結,如此才是真正的「消災」。這就是懺悔,懺悔則清淨。 

總而言之,期待人人用心疼惜地球、愛護眾生,「這樣人人就平安,社會就祥和,天下就能­減少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