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September 7, 2015

【靜思妙蓮華】20150717 - 教菩薩發廣大心 - 第611集


20150717《靜思妙蓮華》教菩薩發廣大心 (第611集)
(法華經•譬喻品第三)

⊙「大乘菩薩慈悲化物,如牛安忍運載負重,故以牛車喻菩薩乘,自駕大車並度群生,秉慈契慧持悲運智。」
⊙「是諸眾生脫三界者,悉與諸佛禪定解脫等娛樂之具,皆是一相、一種,聖所稱歎,能生淨妙第一之樂。」《法華經譬喻品第三》
⊙「舍利弗,如彼長者初以三車誘引諸子,然後但與大車,寶物莊嚴,安隱第一,然彼長者無虛妄之咎。」《法華經譬喻品第三》
⊙門外設三車誘引諸子出離火宅,末後等與大車,實無虛妄過咎。
⊙如來作是念:我有無量無邊智慧、力、無畏等諸佛法藏。
⊙寶物莊嚴:謂如來無畏說法,教諸菩薩發廣大心,離諸邪見,不生怖畏。猶師子吼,而自莊嚴其眷屬。
⊙安隱第一:菩薩為諸眾生造諸惑業沉溺惡道,即為種種開示教化,除不善法,安之善處,令彼身心各獲安穩。
⊙然彼長者無虛妄之咎:佛之所說,言不虛妄,只因眾生根機而設三乘逗教,終至一真實法,是故無虛妄之咎。

【證嚴上人開示】
「大乘菩薩慈悲化物,如牛安忍運載負重,故以牛車喻菩薩乘,自駕大車並度群生,秉慈契慧持悲運智。」

大乘菩薩慈悲化物
如牛安忍運載負重
故以牛車喻菩薩乘
自駕大車並度群生
秉慈契慧持悲運智

菩薩道最重要的,那就是具備了慈悲。除了我們要殷勤精進自度,更需要用心度人,所有一切眾生,我們要用平等心的愛護。所以要像牛,那個牛,牠有這分安定、忍辱的心。

看看以前的人,農夫開始要耕田,牛要先用犁,將它犁得田會鬆、犁鬆之後,將土地再犁平,再放水進去。這個水田也是同樣要經過犁過,幾個月後,田的稻子已經成熟了,開始農夫割稻,大收穫,這個時候,還是同樣要由牛來拖。這種的負重,實在很辛苦,不過,牛還是很安,安忍,牠堪得受忍受,堪得這樣向前走。

所以要當菩薩也是要這樣,我們要學,學佛法,我們必定要經得起考驗,我們要經得起這個負任的責擔,我們要負擔天下眾生、我們要救濟、救拔眾生的苦難。我們已經有發這個心願,所以要學佛那種的安忍運載。

所以說,以牛的車,來譬喻菩薩乘,「自駕大車並度群生」。佛陀用這個大白牛車,來譬喻菩薩的大乘行。我們學佛,用心聽進去,然後將法在我們的內心洗滌。法譬如水,能夠去除了我們很多的垢穢。心若清淨,法就入心,法若入心,就開始能夠度他人。這就像「自駕大車並度群生」,自己開車還載人。

你若是騎自行車,我可載一位;而我們若是開小轎車,可以載四位;我若是開巴士,我就可以載二十位、載四十位、五十位;我若開火車,好幾百人,同樣一個人開車,卻是可以載這麼多人。飛機、船……,同樣這個司機是一位,卻是愈大的運載工具,那就是可以載愈多人,從這個地方載到他的目的地去。

將佛法,將它譬喻車,我們修行者,我們選擇我們要開什麼車。就像在駕駛車的人一樣,我們瞭解這個道路的方向,所以瞭解這個方法,我們自己到達,別人也到達了。這就是用這樣來譬喻。

又再「秉慈契慧持悲運智」。我們慈悲、智慧,二項一定要會合,我們若能夠培養我們的慈悲心,自然我們的智慧就啟動起來。這些眾生有苦難,我們要用什麼方法去幫助他?這也就是我們要用心、用法,所以,慈悲、智慧必定要平行。

所以說「秉慈契慧」,我們先有這個慈的心,盼望眾生都能夠人人幸福。就像長者,孩子已經離開火宅了,長者認為,應該要給他們大車,財產既然有了,要給這些孩子大家平等,全都很平均分得到財產。

就像佛陀也是說:「我譬如那位長者,同樣我也是財富無量」。因為佛陀慈悲、智慧無量,他的智慧已經與宇宙天體合一。這是他的智慧,充滿了愛的慈悲,他盼望人人能夠與他同樣平等,體會到這種心靈境界,能夠回歸人人本具真如佛性。同樣的道理,只要我這些方法大家願意接受,自然就能夠到達。

聽法,大家慢慢將法入心,愈多人瞭解,就能夠愈多人的心去除煩惱,社會會愈來愈安定。讓人能夠有機會接觸佛法,這也就是要發大心、立大願,願意聽進去之後,又再啟發別人的心,令更多的人,走入這條菩提道,如牛車,或在是更大輪的車,這樣同時自度度人。

所以前面的(經)文就說:「是諸眾生脫三界者,悉與諸佛禪定解脫等娛樂之具」。

是諸眾生脫三界者
悉與
諸佛禪定解脫等
娛樂之具
《法華經譬喻品第三》

這就是佛陀這樣說,這些眾生能夠脫離三界,那就是像聽法之後,去除了心地的煩惱,就沒有內心那種那個熾盛,像火在燒的那種煩惱的壓迫,這個心就很自在了。因為他入佛教門來了,佛法已經入心了,煩惱去除了。像這樣,佛陀他就會再給我們更加開闊,對我們的心更加有幫助,那就是「悉與諸佛禪定解脫等娛樂之具」,那就是讓我們的心地更加穩定。

我們要用心好好思惟,在芸芸人群中,我們要用什麼方法,將我們所瞭解的佛法,運送到人群中呢?我們是不是自己要好好修行,身、口、意三業一切清淨?我們自己的內心,身心作為人群中的典範,建立大家對我們的信心?我們入人群中去,看眾生人人一本經,人人不同的苦,將這些東西吸收了,讓我們能夠更瞭解世間法。所以菩薩必定要入人群中,我們才能夠成長我們的慧命。

所以說「諸佛禪定解脫」,我們的心完全沒煩惱,但是入於人群中,為眾生去付出。這樣「娛樂之具」,用這種的方法在人群中,我們可以很歡喜,付出無所求,充滿了感恩心。這皆是「一相、一種,聖所稱歎,能生淨妙第一之樂」。

皆是一相一種
聖所稱歎
能生淨妙
第一之樂
《法華經譬喻品第三》

「一相」就是真如,真如的真實法,這一乘無二乘,同樣就是這個法。所以這都是「聖所稱歎」。所有諸佛、菩薩最讚歎的法,最讚歎這種的法,因為這個法能夠,讓我們從凡夫地,直到聖人的境域,所以「聖所稱歎」。

「能生淨妙第一之樂」。這在人群中,不受人群污染我們的心,還能夠為人群付出,人群得救了,我們很歡喜。這就是大乘的教法。

下面這段(經)文再說,「舍利弗,如彼長者初以三車誘引諸子,然後但與大車,寶物莊嚴,安隱第一,然彼長者無虛妄之咎。」

舍利弗
如彼長者
初以三車誘引諸子
然後但與大車
寶物莊嚴
安隱第一
然彼長者
無虛妄之咎
《法華經譬喻品第三》

因為我們前面這段,佛陀也問過舍利弗:「用這樣的三車,算是騙嗎?騙大家出來呢?」舍利弗就有回答:「沒有,是投大家所好。因為裡面很危險,所以這位長者發揮他的智慧。因為在裡面這些不懂事的孩子,他所想要求的東西不同,所以那位長者,他就用三種的車,讓他們選擇,他們選擇他們所愛的,這樣出來。其實,大家出來之後都有所得,有所得的,尤其所得的,比他所求的還更多,所以沒有虛妄。」記得那段(經)文嗎?

佛陀是真語者,也是實語者、不妄語者,所以,所說的法,那就是一相、一種,最終就是要給我們這個大法,要讓我們人人與佛平等,能夠體會宇宙天體的道理,能夠讓我們瞭解,生命來去的道理。這就是佛陀來人間的目標。

所以,這段(經)文就是說,初以三車來誘引,開始時用三輛車,但是,然後只給大家,(各)一輛大車。放在門外,所以「門外設三車,誘引諸子出離火宅」。

門外設三車
誘引諸子
出離火宅
末後等與大車
實無虛妄過咎

這樣將他們他們誘引出來了,應他們的所好,誘引他們離開那個火宅。「末後」就是說最終,「等與大車,實無虛妄過咎」。到最後就是要給他們這輛大車,不是要給他們鹿車、給他們羊車,不是,最重要的,就是要給他們這輛大車。

這輛大車,這個拖車的牛又肥又壯,這皮毛的色澤都是,很美、很乾淨,這輛車裡面的莊校,這樣裝飾得非常堂皇,裡面又有很豐富的寶物。這是長者,或者是佛,;所要給他們的,因為眾生如佛子,大長者,火宅裡的,這些都是他的孩子,同樣道理,希望他們全都出來,他們能夠得到很多,人人都得大富。所以因為這樣,「實無虛妄過咎」,絕對沒有虛妄。因為「寶物莊嚴」,就是「安隱第一」。

如來作是念,這樣想:「我有無量無邊智慧、力、無畏等諸佛法藏。」

如來作是念:
我有無量無邊
智慧、力、無畏等
諸佛法藏

這是佛陀他的慈悲心:我自己已經有,這麼多、這麼多的智慧,無量無數,這種與宇宙天體合一,無邊、無涯、無際,這種的智慧,實在是「力、無畏等」,包含了一切,絕對沒有有所驚惶的。因為,我們看天空,天空有什麼東西,會去障礙到天空?天空是這麼大,任憑你來去都是無障礙。這種無礙、力無所畏,這種的大智慧是很遼闊。

所以「諸佛法藏」,諸佛所有的法藏、寶物,都藏在像這樣天體宇宙之間,這個智慧就像這樣,這麼遼闊,這麼大,這麼多的道理都包含在那裡面。

「寶物莊嚴」,這就是如來的智慧,如來無畏說法,教諸菩薩「發廣大心,離諸邪見,不生怖畏,猶獅子吼,而自莊嚴其眷屬。」

寶物莊嚴:
謂如來無畏說法
教諸菩薩發廣大心
離諸邪見
不生怖畏
猶師子吼
而自莊嚴其眷屬

這就是佛陀,他能夠在眾生群中說法,他在說法絕對是圓融的,絕對是合法契理,合這個法,契那個道理。所以,我們說,「秉慈契慧持悲運智」,這就是所有的這個法,都在裡面,互相彼此都是圓融,悲智雙運。

所要教育的是希望人人,要發大心、立大願,自己瞭解之後,還要去度他人,這叫做「教菩薩發廣大心」。開啟智慧,離諸邪見、煩惱,若是這樣,我們的心就很自在,沒有怖畏,我們也是同樣不必擔憂,這個平坦的道路,我們能夠往前走。

如獅子吼,這個獅子若一吼,很多較弱的獸類就會很怕。它譬喻,佛陀在說法,就像獅子吼,就譬如說那邪思、邪見,這種不正確的,自然他們會怕。也可以莊嚴這個佛法,行菩薩道的行者,不必驚惶,入人群中,只要你道正,心正、道正、說法正確,你也不必怕。所以這是說法無畏。

這是佛陀來人間,所以「安隱第一」。我們能夠說法,那就是在人群中能夠,「安隱第一」。

安隱第一:
菩薩為諸眾生
造諸惑業沉溺惡道
即為種種開示教化
除不善法
安之善處
令彼身心各獲安穩

所以「菩薩為諸眾生,造諸惑業沉溺惡道,即為種種開示教化」。這些眾生造業,就是沉淪在惡道裡,眾生錯了,菩薩要趕緊立刻想辦法,來牽引他向正道走。

所以「除不善法」。不對的事情,不要讓他們做下去,要及時開化,開導教化,這樣讓他們同樣能夠到,那個安穩、善的道路來,「令彼身心各獲安穩」。這就是菩薩,不忍心眾生在苦難中,我們得了佛法,我們要用這個佛法,再來牽引眾生。

所以「然彼長者無虛妄之咎」。

然彼長者
無虛妄之咎:
佛之所說
言不虛妄
只因眾生根機
而設三乘逗教
終至一真實法
是故無虛妄之咎

佛陀來教菩薩,就是要做這些事情,所以像那位長者,這三輛車來誘引,最後給他們,最豐富的大車,目的就像佛,教這些眾生,希望人人能夠行菩薩道,在人群中在付出。所以,這就是佛所說無虛妄,「言不虛妄」,只因為眾生根機不整齊,所以他才為這些眾生,來設三乘的教法,隨機逗教,這樣讓他到達那個一真實法,讓他到達了那個真正,佛陀所要誘引的安全之道。這安全之道,到了我們能夠發心弘法,這個時候,那就是安全之道。

我們的思想不偏差,我們已經有「思惟修」、我們已經有「靜慮法」,所以我們的心會很正確、會很穩定,這就是行菩薩道,這就是諸佛菩薩的禪定。所以我們能夠進一步,人群中,同樣能夠隨機逗教。這佛陀說法,豈有什麼虛妄呢?無虛妄。就像引度這些眾生要離開三界,最後給我們一個安穩的菩薩道。

佛陀的慈悲,我們應該要用心,這種「秉慈契慧」,能夠「持悲運智」,這種的方法我們應該要用感恩心,戒慎,縝密慎思。我們要時時多用心。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